10 論資排輩也是好東西
論資排輩的緣故

據《魏書》卷六十六崔亮傳記載,崔亮當吏部尚書的時候,正趕上武官得勢,太后下令要選拔武官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中做官。但是官位少,應選的人太多,前任吏部尚書李韶按照老辦法提拔人,眾人都心懷怨恨。於是崔亮上奏,建議採用新辦法,不問賢愚,完全根據年頭任用官員。年頭不對,即使這個職位需要這個人,也不能任命他;庸才下品,年頭夠長就先提拔任用。於是久滯官場的人都稱讚崔亮能幹。
崔亮說,過去天下眾多的賢人共同選拔人才,你還說十收六七。今日所有選https://www.hetubook.com.com拔的任務專歸吏部尚書,以一人的鏡子照察天下,瞭解天下人物,這與以管窺天有什麼區別呢?如今在戰爭中立下功勳的人甚多,又有羽林軍入選,武夫得勢,卻不識字,更不會計算,只懂得舉著弓弩衝鋒,追隨蹤跡抓人。這樣的人怎麼能治理好天下?再說武人太多,而官員的名額太少,即使讓十人共一官,官職也不夠用,更何況每個人都希望得一個官職了,這怎麼能不引起怨恨呢!我與上邊當面爭執,說不宜使武人入選,請m.hetubook.com.com求賜給他們爵位,多發他們俸祿。但是上邊不接受。所以用了這個權宜之策,用年頭限制一下。這就是我的本意,但願將來的君子能夠明白我的心。
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考察了論資排輩的由來。論資排輩制度和抽籤制度一樣,都是捨棄了選賢任能功能的官員選擇制度,都是蒙上眼睛碰運氣的肥缺分配制度。這兩種制度還可以配合使用:首先要夠資格,夠年頭,然後才輪得上你抽籤。有意思的是:在論資排輩制度的源頭,顧炎武看到了我們在抽籤制度的源頭看到的https://m.hetubook.com.com景象。
顧炎武評論說,北魏失去人才就是從崔亮開始的。不過看他回信的意思,考察當時的形勢,羽林之變並不是他姑息的,武人封官也不是他濫給的,崔亮用這個規矩也是不得已。奇怪的是,現在上邊沒有那些立下功勳的人壓著,下邊沒有鼓噪的叛黨逼著,究竟怕的是什麼,還用這論資排輩的辦法呢?
崔亮寫信回答說:你講的道理很深,我僥倖當了吏部尚書,經常考慮選賢任能,報答明主的恩情,這是我的本意。而論資排輩,實在有其緣故。今天已經被你責備了,千載之m.hetubook.com•com後,誰還知道我的苦心呢?
顧炎武說,如今談到論資排輩制度,都說起源於北魏的崔亮。讀讀崔亮的本傳,才知道他也有不得已的地方
崔亮的外甥,司空諮議劉景安,對舅舅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封信規勸崔亮,大意是說:古往今來,選用官員一直由各級政府推薦,雖然不能盡善盡美,十分人才也收了六七分。而現在朝廷選拔官員的方式有很多問題,選拔標準片面,途徑狹窄,和_圖_書淘汰不精,舅舅現在負責此事,應該改弦更張,怎麼反而搞起了論資排輩呢?這樣一來,天下之士誰還去修厲名行呢!
顧炎武說得很清楚,崔亮的辦法是用來安撫上上下下的壓力集團的,是被迫的讓步。我們也從孫丕揚的故事中看到,顧炎武所說的「現在」——明朝末年,也同樣面對著權勢集團的壓力。抽籤等等也是不得已。孫丕揚和崔亮這兩位吏部尚書相隔一千餘年,但是選官規則的形成法則相同,形成的情勢相近,形成的結果自然也差不多。一個很明白的問題竟然用一千年也解決不了,真所謂「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