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茲共和國事件錄
——菲律賓政變的一個聯想

一九八二年底,行刺事件並沒有因《探索者通訊》的不斷聲討而獲致任何突破,遂成懸案。實業派則不惜巨資收購《印巴茲日報》,試圖挽回過去一年間由於《探索者通訊》拒絕為娛樂事業刊登優待獎券所導致的不景氣。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該日報為實業派收購後,曾僱請一名傳記作家艾爾方索.史密斯(Alfonsol J. Smith)撰寫一部影射渥克夫人私生活之報導,誣指渥克夫人曾與約翰生爵士及其部屬有曖昧關係,並產下一名身分不詳的混血男嬰。在教會與軍方的強大壓力下,艾爾方索.史密斯的著作於一九八三年十二月被迫停止連載,史氏本人則遭到放逐的命運。稍後史氏抵達美國洛杉磯,受到隆重的歡迎與接待。在對新聞界的簡短的談話中史氏表示:他攜帶了珍貴而詳細的資料,準備在美國定居,並「完成他應該完成的作品」。史氏於談話結束時盛讚美國的民主、自由與開放。(按:據《大美百科全書世界名人錄》指出,「艾爾方索.史密斯」是一個筆名,其真名不詳,該作家為荷、義混血的美籍人士,爾後一度在《紐約客》雜誌任撰述之職。)
各派人士為傳謠闢謠而疲於奔命。相對地,此起彼落的謠言也遏阻了任何一方勢力將野心付諸行動的機會。「印巴茲共和國」在宗教狂熱、軍事戒嚴和實業發展的情形下,維持了十年近乎無政府的狀態。其間環島的石油井陸續開採成功,該國也逐漸受到國際間的注意,直到一九八一年秋,一切均在穩定中邁向文明與進步。

這篇報導和前述的廣播立刻為渥克夫人所否認。她在二月二日趕印出刊的《探索者通訊》上斥責軍方和實業派污蔑事實;事實是:保安部隊和賭場顧客發生衝突,雙方先後闖入印巴茲市郊的一所教堂,展開互毆,並使一位神職人員和二十三位無辜的信徒受傷,教堂受到「無法彌補的損毀」。
西方觀察家咸信:此次毀謗及放逐事件絕非偶發,而是經過教會與軍方人士長期醞釀的一個結果。消息來源指出,史氏去國後,教會派竟即呼籲:為制止長期以來一再困擾該國的謠言風氣,維護精神治安,有關方面應積極考慮重新召開立憲預備會議,戢止各勢力團體之間永無休止的鬥爭。而軍方則迅速派兵進駐「印巴茲之音」廣播電臺。約翰生爵士稍後對全國發表演說,抨擊實業派與教會派兩年以來壟斷傳播媒體,散佈不實訊息,打擊士氣和破壞團結的所作所為已強烈地證明:彼等素無立憲的誠意與共識。軍方同時宣布戒嚴無限期延長,士兵暫緩退伍,並一律除去教籍。
該島的開拓過程並沒有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外界僅由片段的新聞資料得知:印尼安拉巴茲島在一九六二年底興建了一座無線電臺——其對內廣播內容曾一度引起澳洲及紐西蘭等地的業餘無線電同好(HAM)的興趣。此外,某些脫離移民團而於稍後重返文明世界的人士亦透露:晚近該島的首要事業為石油開採,主要銷售對象為太平洋地區國家;教會和軍隊的規模不大,但是比石油和_圖_書及其他農工商業更能吸引土著的工作意願。
二月二十三日清晨,美國國務院亞太地區事務小組召開了一次緊急祕密會議,決定派遣一個九人觀察團赴印國了解實情。行前觀察團重申美國不介入外國內政的立場,但是呼籲自由世界應密切注意此次事件背後另一超級強權所扮演的角色。兩個小時之後,華盛頓發布消息說:由蘇聯所派遣的三架高性能噴射戰鬥偵察機偏離航線,接近韋克島東北方二十里的海域;雷達傳輸資料顯示確切位置是北緯二十七.六度,東經一百七十度附近。
一九八四年二月一日,印國首府印巴茲市東郊半哩外的一處教堂為軍方所屬的保安部隊加以封鎖。當晚「印巴茲之音」發布新聞說:該教堂有非法色情交易行為。保安部隊逮捕了十五名土著工人、六名妓|女、兩位巫師和一位部落長,上述諸人都擁有教籍,保安部隊並當場起出槍枝及賭具。
美國方面並沒有立即採取任何措施。國務院發言人僅表示:「美國無意干預他國內政,但是任何對於自由世界戰略地位之均衡有影響可能的事件發展,我們都會付予嚴重的關切。」至於蘇聯方面,更一直保持緘默,當西方記者向克里姆林宮詢及此事時所得到的答覆是:「無可奉告。」
和世界上現存的大多數土著民族一樣,印尼安拉巴茲人在島上緩慢地、安靜地進化著,缺少文明的洗禮,實行內婚制,製造並使用最接近材料原形的工具,維持泛神信仰,行使巫術醫療,服膺社群裡口耳相傳的自然法則,直到二十世紀。
為了遏止不斷升高的抗議聲浪,三派人士分別向所屬的土著教徒、士兵和雇工宣稱:那份備忘文件其實是由別派領袖所起草的;此舉顯然擴大了各派成員之間的猜疑和歧見。另一方面,某些「教徒士兵」、「教徒僱工」、「退伍士兵教徒」和「退伍士兵兼教徒的僱工」則有莫衷一是之感,其中尤以「退伍士兵兼教徒的僱工」情況最為嚴重,幾乎全數罹患了輕微的精神分裂症。
迄今為止,「印巴茲共和國」的立憲會議仍未召開,爭議與流言亦時有所聞。消息靈通人士曾取得蘇聯方面對於該國當前政情的態度和看法,克里姆林宮的說詞是:「情勢還在改變之中。」
事件真正的爆發是在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午。大約兩個營的部隊突然宣布倒戈,包圍了約翰生爵士所在的軍事參謀本部,抗議被禁止退伍及削去教籍等情事,這些軍人隨即宣稱:支持渥克夫人。在約翰生爵士下令突圍之後半個鐘頭,上萬名教徒忽然攜械湧至,與倒戈部隊會合,繼續與軍事參謀本部的武裝士兵對峙。
一九六二年夏,麥氏以及其他六位人士(按:其中一位前英國將軍於度假結束後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由其亦曾任職於軍方的姪兒約翰生爵士代補)陸續率領了十二批由傳教士、教員、醫生、法律顧問、商務代表、機械工程師、農技員、各類工人、傭兵和一部分身分不詳的未就業人口(其中可能包括一位傳記作家)所組成的龐大移民團來到印尼安拉巴茲,從事艱苦的殖和*圖*書民事業。
如果你手邊有一份比例尺兩萬五千分之一的韋克島(Wake Island)地圖,可能在圖的右角發現一塊小小的(通常是淺紫色的)陸地的名字Inianlabaz,翻譯成中文是印尼安拉巴茲,當地土語的原意是「天神的腳印」。
(七十五年四月十六、十七日〈自立副刊〉)
這七名分屬美、英、法、荷四國的大戰英雄在海軍准將史提夫.麥克丹諾(Stieve Mc-Donald)領導下,以杜瓦和威氏的著作為指南,來到印尼安拉巴茲,做為期六個禮拜的停留,並於旅行結束決定:要成為這個世外桃源的新領主,以延續其輝煌的功勳、榮耀上帝的恩賜,為土著開創新生活;另一方面,他們也試圖逃避那些「子孫已淪為嬉皮的中上流人士」所經營的已開發社會。
二十二日下午四時,情況有了些許的變化。另一群約在千人左右的失業教徒卻包圍了執政當局總部的大教堂,抗議渥克夫人策動兵諫的行為違反了教會崇尚博愛的精神,這群人並聲稱:他們寧可放棄「武裝的教會」而矢志做個「和平的僱工」。
一位資深的外交評論家指出:「印巴茲共和國」軍方的電臺駐軍行動在另兩大媒體分別受到教會派和實業派左右之後一至二年才爆發,顯然非徒為保有傳播媒體而已。更隱微的一點是,軍方企圖以史氏攜走大量情報抵達美國為藉口,正式劃清該國與西方國家的疏離界線。此事反而提醒人們想起早先的一個謠言——約翰生爵士與蘇聯保持著某種程度的關涉。「照爾後事件的發展看來,」這位評論家說,「軍方當時所採取的一連串行動的確招致另兩派人士——他們和自由世界有著實質和較密切的往來——的不滿。」
你讀過,也聽過很多這種口吻的大眾傳播報導,可能會信任報導的事件屬實。問題在於:你的信任建立在對這種報導口吻習慣上。這種口吻可能只是敘述一些聯想而已,我們要詳細考證一番。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權力轉移之後的「印巴茲共和國」出現了下面的穩定局勢:渥克夫人贏取軍方支持,正式統領軍事參謀本部,宣布取消戒嚴,軍人可依年限退伍,並自由恢復教籍。約翰生爵士被迫辭去軍職,但是立即進入實業界,轄有該國西南方的十三處油田,並積極籌劃於短期內訪美磋商銷售原油的諸般事宜。至於實業界的領袖們則開始研商:如何大量轉移資金籌建教堂與聚會所,他們相信這項投資可能有利於更廣泛的人力資源部署。當然,三大傳播媒體也分別隸屬於新的主事者,繼續從事其政令和文化倡導工作。
韋克島在二次大戰期間所擁有的戰略地位並沒有進一步使世人體認印尼安拉巴茲的重要性,戰後東西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已試圖淡忘烽火所點燃的一切。直到一九六〇年代初期,威氏死後的第四年,一群同盟國的退休將領在一次聯誼性度假活動中,才重新為該島帶來了嶄新的、進步的、文明的希望。
三派人士扞格hetubook.com.com不下,使立憲預備會議難以召開,懸宕達十餘年之久。不過,十餘年間戒嚴一直未曾解除的基本原因在於:各地謠言層出不窮。權威人士認為:「印巴茲共和國」多年來會出現如此大量的謠言,肇因於前述備忘文件所激發的一連串抗議、狂歡、互控及傳染性精神疾病為土著及移民艱苦創業生活帶來相當活躍的調劑。「露透社」曾引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觀察家的意見說:「外間無法確估:麥氏等人所研創的一套歷史神話對該國人民產生了多少積極的影響;然而種種跡象顯示:無論移民或土著都對謠言中似神話、似歷史、半真半假的特質十分著迷。」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在菲律賓發生的軍事政變使我想起整整兩年以前同樣發生在太平洋地區的一次類似的兵諫和革命事件。我盡量以資料的面貌來敘錄此事。
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六日,法國考古學家安德海.杜瓦(Andre Duval)等人因海難發現此地,展開了為期三年的田野調查。杜瓦的遺作中曾指稱此次意外的研究收穫為:「上帝為考古學布置的伊甸園。」考古隊中的地質學者是美國人湯瑪斯.阿契爾.威爾森(Thomas Archer Wilson),三十年後他重臨此地,印證了他初度造訪時的一個臆測:島的四周大陸棚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由於開採設施和技術上的簡窳及困難,威氏悻然而返,將他的發現記錄在福特基金會資助出版的一本海洋資源分布年鑑上。
資深的浸信會宗教領袖詹姆斯.渥克(James B. Walker)牧師強調:宗教是佔有全人口百分之七十一的黑種土著生活力量的泉源,故立憲團體中也必須有百分之七十一的教徒;然而約翰生爵士則以為:渥克牧師試圖分化不同膚色與不同信仰人士的政治立場。他認為:立憲團體應由最早探勘該島而仍然健在的人士及其繼承者來組織,因為這些人「具有立國創意及豐富的行政經驗」。另一方面,農、工、商界的實業代表則指出:他們不排除約翰生爵士的提議中潛伏著個人獨裁的危機——因為元老中殘存的三位人士已因年老而不能議事,唯一有「豐富行政經驗」的繼承者即為約翰生爵士本人。
渥克牧師的遺孀露莎渥克夫人(Mrs. Rosa H. Walker)於刺案發生後不久出版的《探索者通訊》月刊上發表專文,指責長期的軍事戒嚴無疑成為印巴茲共和國暴力氣氛的催化劑。另一方面,該月刊於當月專論中亦譴責實業派領袖「以資本主義享樂的糖衣包藏叛神的毒藥」,試圖提早舉行耶誕狂歡沖淡敏感的政治謀殺事件。從此《探索者通訊》成為教會專屬的傳播媒體。

麥氏與教會領袖不止一次地在文告中指出:當地的歷史比土著和移民所想像的還要長久。在無數個世紀以前,上帝(也就是土著所謂的天神)踏上這個荒僻小島、留下腳印之前,就曾經派遣七位使者來到此地,帶來火種和枴杖,使其子民得以熟食並直立行走—https://m.hetubook.com.com—是以「印巴茲共和國」的國旗為火炬和枴杖;這則創世神話在該島以外的地區並未受到尊重,《基督教箴言報》甚至於一九六九年感恩節前一天的社論中指斥:有一群上帝的叛徒正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向無知者散播撒旦的詛咒。不過,「印國」的領導人士堅信:福音的傳遞必須切合各種子民本身固有的風俗傳統,外間的指責只是由於彼等不肯承認上帝有一個屬於黑種人的兒子。
在上述三派勢力之下,土著也籲請當局考慮:立憲團體成員中應包括巫師與部落長,此議迅即受到宗教、軍事及實業三方面領袖的一致否決。他們聯合簽署了一項措辭嚴厲的聲明:土著在各行各業中的不良紀錄及普遍低落的教育程度已足顯示其不堪立憲重任。連同該聲明同時發表於三大傳播媒體的一份備忘文件顯示:各地治安當局十年來一再破獲巫師與部落長收納賄賂、姦誘婦女、非法行醫以及聚眾宣揚異教思想的案件其中絕大多數罪犯未接受懲治的因素包括:法治基礎始終未曾建立、文化衝突難以立刻消弭以及國外勢力可能介入的危機。
由兵諫所引發的三角革命使「印巴茲共和國」的大眾傳播活動中斷了五天之久,外間無法真正了解,在這五天當中事件確實的運作如何。然而一般咸言:美國的九人觀察團發揮了重要的斡旋力量。觀察團於返美後向新聞界公開的簡短聲明是:「一切在有效的掌握中恢復平靜。該國人民的意願將獲得尊重,權力有所轉移,而且我們極端樂於宣布:在兵諫及革命過程中沒有流血事件發生。」
這份報紙是《印巴茲日報》。該報和一份名為《探索者通訊》的月刊以及「印巴茲之音」廣播電臺似乎是該國僅有的大眾傳播兼教育媒體,移民國之從事對土著的政令文化倡導工作。一位爾後遭到放逐的傳記作家曾公布過一部分私藏並挾帶出境的報紙、月刊,世人可從其中窺見該國政情和文教的端倪。
麥氏於一九七〇年底去世,死前曾巡視了該島各地粗具規模的產業設施,他告訴執政當局:「我們必須在現有的實業基礎上確立更鞏固的憲章建築——白人要和黑人通婚,權力要和資訊互補,政治要和宗教結合。」麥氏並沒有來得及看見石油開採成功的實業壯舉。在上述談話之後的第三天,官方發布麥氏蒙主寵召的消息。(按,稍後據可靠的消息來源透露:史提夫.麥克丹諾只活了九十八歲零兩個月,與官方宣稱的一百歲不符。)麥氏的巨型大理石雕像於六個月後由阿利桑那州輾轉運抵該島時執政當局卻正醞釀著分裂。分裂導因於各方對實踐麥氏立憲遺言的主張有所歧異。
最早的一份外電資料指出:移民團曾經在一九六七年以「印巴茲共和國」(Republic of Inbaz)的名義申請進入聯合國而遭排斥。這則電文一時成為世界各國報紙頗受矚目的笑談。但是麥氏等人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努力,麥氏於一九六八年新年期間利用對內報紙發布簡短的國情咨文,表示:在這島上確實可以經營出人類歷史的新頁。
有的謠言指出:約翰生爵士已與蘇聯https://www•hetubook•com•com達成祕密協議,接受其軍事援助,代價為出讓該國西南方十三處油田的開採及獲利權益。也有謠言傳說:渥克牧師曾暗中飭令各教堂和聚會所挖掘戰壕及祕密通道,布置戰術據點,同時教唆信徒自軍中挾帶或從美國走私軍火。此外,不利於實業派的謠言亦時有所聞——至少軍方和教會皆數度警告實業派領袖「過度提倡」所屬員工進行異族通婚。「雖然此舉並不違背麥克丹諾將軍的遺言。」約翰生爵士與渥克牧師一致表示,「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實業界如此鼓勵黑白通婚,實有結合廣大土著群眾的政治野心。」不僅如此,自七〇年代中期以降,由實業派操縱經營的各種娛樂事業大興,其中賭場與色情行業非但多交由巫師與部落長監督管理,更以超低價優待教徒及軍人。教會及軍方咸信:實業派籠絡土著和腐化其他二大勢力的意圖已十分明顯。
然而在第二天清晨的《印巴茲日報》上,新聞內容不一致。該報的消息指出,保安部隊闖入印巴茲市郊外的一所合法賭場,挾持二十四位男女顧客,加以洗劫,搶劫者並聲言:「上帝不允許任何人玩骰子!」
這份備忘文件卻引發了三派人士始料所未及的激烈反應。土著紛紛表示:巫師與部落長的行為屬於合法的納貢、主婚、診療及佈道。一項不約而同的大規模抗議行動於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印國首府爆發。土著聚集在印巴茲市執政當局總部的大教堂外廣場跳舞狂歡達七晝夜之久,迫令約翰生爵士發布戒嚴。
當日下午五時三十分,事件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全國四十五處油田的雇工紛紛破壞當地的產業設施。據悉:大部分是未婚的移民,小部分是未婚的土著。前者抗議實業界領袖長期以來縱容土著和優惠異族通婚員工的不公平待遇;後者則抗議實業界領袖操縱的娛樂事業使他們喪失財產以及健康。但是二者都表示:必要的時候他們會投入軍方的陣營。
約翰生爵士於演說中透露:他不排除封閉一部分具有戰術價值的教堂和聚會所的可能,更慎重考慮接管該國西南方正對韋克島的十三處油田,「以免使本國的重要資源在某些偏激、野心的實業派分子的策應下納歸外國勢力。」約翰生爵士的這一席話無疑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二月三日,三派同時宣稱:「對當前國內的治安情況已忍無可忍。」並且各自呼籲所屬,加強戒備,必要時不惜發動一場全面的戰爭,以「肅清『印巴茲共和國』共同的敵人」。此外,根據稍晚的一項資料統計指出:二月四日至二十一日之間,有為數約九百人的「角色辨認障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約而同地相繼跳入各地油井中自殺死亡。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中旬,一位澳大利亞籍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截收到幾段由該島發出的電訊,電訊中說:渥克牧師猝然遇刺身死。刺客於案發後不久亦遭加害,並被焚屍。行凶武器為一配備了改裝美式彈藥的俄製手提式衝鋒槍。三派領袖立刻互指對方為主謀,然而沒有任何人肯相信另一方面的調查報告。一時之間,兇手是土著?移民?教徒?士兵?工人?或外國間諜?……眾說紛紜。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