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殤》筆談錄
《河殤》所貢獻的悖論

《河殤》向觀眾展開了濃烈的歷史畫卷,同時也展開了廣闊的世界視野。我總覺得,它的貢獻不在於使人們理解了「黃色文化」與「藍色文化」的差異,也不在於使人們痛感文化的牽制和民族的中衰,也不在於使人們體驗到世代的痛苦和新一代的憧憬,而在於它所貢獻的悖論。《河殤》的基本精神向觀眾揭示,以黃河為中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內河文化、黃https://m•hetubook•com.com河中下游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地帶,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西有萬里黃沙,西南有青藏高原,東臨太平洋,所以產生一種隔絕的機制,使中華文化在農業社會的彌散狀態下走向分散、走向封閉、走向超穩態。這裏實質上是一種地緣主義的解釋,從《河殤》的名稱來說,也是一種「水緣主義」的解釋。這m•hetubook.com•com一層揭示告訴人們,這種文化形態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否則這一層解釋便不能成立。另一方面,人們又在嘆息中華民族為何兩千年來沒有超越這種文化模式,有過的漢唐盛世和四大發明表明可以超越,《河殤》本身便是超越傳統文化的宣言。這就是說,「水緣主義」是可以超越的。那麼前一層解釋的必然性是否存在呢?是否hetubook.com.com還是不可抗拒的呢?這便是悖論,兩者都存在,兩者相互否定。這種客觀與主觀、客體與主體、地緣和人緣、水緣與血緣之間的悖論,貫穿整個《河殤》。歷史沒有解決這個悖論,《河殤》的目的也不在於解決這個悖論。在編導者的內心世界,這個悖論的出沒是明顯而有力的,在《河殤》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實際上潛意識地反映了製作者們內心中更為深層的思考和圖書和憂患。
王滬寧
《河殤》以生動的畫面向觀眾展開了深層的思考。這種合視覺形象與理論剖析為一體的藝術形式的確是一種創造,可以稱之為「視覺論文」。《河殤》凝結了編導者們對中華民族滄海桑田之變遷的沉思,同時也匯集了百年來先驅者們的夢幻和嘆息。它的魅力在於其藝術上的追求與理論上的探索的內在邏輯和-圖-書的合拍,也在於藝術家與理論家真正分享了各自的悲喜憂愁。
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在歷史和未來之間,在沉澱和昇華之間,《河殤》都選擇了後者。這幾層關係都是上述悖論的不同表現形態。說《河殤》貢獻了這個悖論,在於它使悖論更突出、更鮮明.更激化,把它貢獻到更多的人面前,讓更多的人知道悖論的存在,這是解開悖論的第一條件。也許人們不能擺脫這個悖論,但人們不能不知道它。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