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的話 說書,說通俗歷史

〔推薦人簡介〕吳密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助教講師,現任該系副教授。
陳舜臣所著《小說十八史略》,雖與曾先之原作無關,而且標明係「小說」。但借用《十八史略》之名,顯見陳氏有意倣《十八史略》之撰作精神,以小說的形式寫一部簡明通俗的中國通史。這樣,說書演義與初學者啟蒙書,便做成了一次喜https://www.hetubook.com.com劇的結合!
《十八史略》雖然流通極廣,但卻不受中國廟堂學者所重視。《四庫全書總目》雖將《十八史略》著錄在〈別史〉類中,卻有不屑一顧的評語:「其書抄節史文,簡略殊甚,卷首冠以歌括,尤為弇陋,蓋鄉塾課蒙之本。」因此,長久以來一提到中國歷史的通史書,便舉《資治通鑑》,甚至還以為讀《通鑑》可使人「有智慧」(其實,應該說是使人「有謀略」);但實際和_圖_書上卻少有人真能讀竟《通鑑》。
相對於中國人之重視《通鑑》,日本人卻自德川時代以來,便重視《十八史略》。這種閱讀品味之不同,可能有各種原因,但其中一項似乎可以說中國人之讀史是在「用史」,希望從歷史中得到智慧(謀略),而日本人之讀史,則較重教養(知識)。因此,一部能夠簡潔明快地概觀中國數千年歷史的《十八史略》,便正好符合要求了。對日本人來說,《十八史略》之於中國史,大概就如威爾斯《m.hetubook.com.com世界史綱》之於世界史吧!
《十八史略》之傳入日本可上溯何時,已難稽考,但可確認在德川時代曾有數次刊印,到了幕末時期更成為各藩學的教科書,甚至一直延用到明治初年實施新式教育之後,而在明治初年達於流傳的最盛期,成為此時期日本急欲瞭解國際(中國)知識的重要書籍。這個大流行時期,在明治二年代那珂通世《支那通史》問世後,才逐漸消退。但此後《十八史略》的諸多篇章,仍然被編入大、中學《漢文》教https://m.hetubook.com.com科書中。可見,《十八史略》在日本流行之盛。
舊時代,一般民眾的歷史知識來源,大致來自說書演義,及類似《十八史略》這種初學者啟蒙書,至於被高級知識人視為經典的正史或《資治通鑑》等書,卻不是市井小民所經常接觸得到的。透過這種通俗歷史書,一般民眾得以知道「餓死首陽山」、「管鮑之交」、「孟母三遷」、「臥薪膽」、「合縱連橫」、「遠交近攻」、「雞鳴狗盜」、「焚書坑儒」、「四面楚歌」、「得隴望蜀」等膾炙人口的歷m.hetubook.com.com史典故,並對中國歷史有概括性的知識。如果說《蒙求》、《古文真寶》、《文章軌範》、《唐詩選》、《千家詩》,是傳統詩文的入門書,《十八史略》便是史學的入門書。
《十八史略》二卷,宋末元初曾先之撰。為採擷正史、《資治通鑑》等史書,簡明地敘述中國歷史的初學者啟蒙書。書中敘述起自太古、三皇五帝,迄於南宋滅亡,為概述中國四千年治亂、興亡狀態,及王侯、將相、賢哲事蹟的通史。
吳密察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