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一九四八年阿以戰爭的戰略分析

很明顯,上述這種態勢不可能延續很長時間。即使埃及人打算遵守停戰協定的條件,停戰也只能是暫時的,何況他們並不會認真遵守這些條件。
空軍的任務:在進攻開始前的那個下午,首先對主要目標如塔希哈、薩紗、馬利基亞等進行轟炸;以後,根據召喚對進攻中的陸軍部隊實行支援。炮兵數量很少,基本上只能配屬給主力集團,即使如此,其實力也不過勉強地湊成起一個炮兵連。
這三項任務的重要性,可以借用拿破崙的一句名言來表示。他說:「軍事學術的全部秘密,就在於使自己成為交通線的主人。」
在結束本文的時候,還要強調一下,我並不打算詳細論述整個戰鬥行動的進程,只想從戰略的角度上把這些行動指點出來,從而促使大家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作用。
高克吉的兵力區分為人數大體相等的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叫作「雅爾莫克」旅。但是把它們稱之為旅,似乎有點名不符實,也不能把它們的名稱去同拜占廷時代奪取巴勒斯坦的「雅爾莫克」那個名字相比。他們的部署是:第一個旅配置在艾克里公路以南,第二個旅扼守著包括薩沙在內的東北地區,第三個旅駐防西北地方,司令部則設在塔希哈。
我寫本文的目的,是要促使我國軍人對於他們所參加過的戰役進行一番仔細的分析與研究,使他們嘗試應用這種戰略見解和假定,而不要抱殘守缺,因為那種情況在我們的軍事刊物上是有過不少反映的。在這裡,我還要根據上述見解,對我們去年戰爭中的幾個戰役,簡單地作一點介紹。去年最重要的戰役是:「十瘟」戰役(對埃及軍隊的作戰);「撞擊」戰役(還是對埃軍作戰);「埃拉特」戰役(在亞喀巴灣北部地區的作戰);「希南」戰役(解放加利利湖地區)。如果從戰略的觀點來看,按照前面所講的那些原則來衡量,那麼,「羅德斯」戰役(即簽訂停戰協定之戰)也應算在裡面。對這些戰役進行一番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戰役的計畫,都是以上面談到的那些戰略原則和方法為基礎來制訂的。這就是在戰略上採取間接路線,破壞交通線,進行封鎖,儘量利用計謀以達到突然性,並迅速而徹底地粉碎敵人的展開計畫。至於時間因素,從重要性來說當然不是屬於末位的,但有時卻不能取決於我們自己,但它對於方法的選擇還是具有相當的影響。
「撞擊」戰役是在奧賈-阿里什地區進行的。作戰物件還是埃及軍隊。這個戰役也可以給軍事學術提供幾個有益的例證。作戰一開始,埃及方面就未能使其東西兩個集團的行動協調起來,從而也就得不到戰略上的決定性利益。在「十瘟」戰役結束以後,埃及人遲疑不決,沒有使用其東方集團去切斷和封鎖內格夫地區的南部。
(全書完)
目標合理的原則——為了對付它,可以使用戰術性的佯動,採取戰略性的、心理上的和政治上的攻勢;
在兩次休戰之間的十天戰鬥中,高克吉喪失了下加利利的大部分地區,並且包括拿撒勒在內。不過,他仍然把自己的大部分隊伍撤退到了上加利利,在那裡佔據著一個長約三十二公里,寬約二十四公里的矩形地區。由於已經遭受嚴重的損失,一般看來,他似乎不可能在短時期內採取大規模的進攻行動,但他有可能同某一個或者幾個阿拉伯國家的正規軍聯合起來,因而仍然是一股潛在的威脅力量。而且,他當時盤據在加利利高原之上,處於內線作戰的地位,從巴勒斯坦西部的高地上,可以向以色列部隊所控制的三個狹窄地帶的任何一個發起進攻:向西,與黎巴嫩軍配合,能夠攻入齊布倫谷地;向南,與伊拉克軍配合,能夠攻入埃斯納倫谷地(艾爾莫卡達河谷地);而最可能的是,與敘利亞軍配合,在富拉湖地區攻入約旦河谷地。
攻佔艾曼西亞村的目的,是想從後方的道路接合部去威脅埃軍陣地,可是這個目的未能達到。因為沒有其他辦法可想,只好在靠近道路接合部的地方直接衝擊埃軍陣地。當時,埃軍的防禦是以若干個高地為依託的:一部分陣地直接靠近道路交叉點;另一部分則相距有一公里半以上;此外,在交叉點以東三公里處,有一個依拉克-蘇維丹要塞,它可以瞰制周圍幾十公里的地區。衝擊這類高地,當然毫無間接性可言。在十月十六日夜間,通過激烈的白刃格鬥,有時甚至要用牙齒作武器,終於攻占了一百一十三高地和另外幾個高地。這次肉搏戰證明,埃及人不僅知道如何組織防禦,而且也懂得如何堅守防禦陣地。
二、「撞擊」戰役(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七日)
要想獲得這種具有決定性的戰略形勢,最主要的手段是完成上述三項任務,以求渙散敵軍的組織。如能作到這一步,一般說來,就有可能瓦解敵軍,或在戰鬥中打垮敵軍。從另一角度來說,為完成這些任務而擬制計畫時,又必須考慮到政治的因素,因為政治因素對於完成任務的方法是有影響的。舉例來說,在破壞敵人的交通線和封鎖他們的後退道路時,如果執行任務的地點離敵人的主力愈近,那麼我方採取行動也就愈快。或者用另一種說法,對敵人淺近的後方實施攻擊,則其效果的反映就快;對其深遠後方實施突擊,則其效果不會那樣迅速得到反映,但其影響卻會增大。因此,在制訂計畫時,必須考慮到作戰所需的時間因素。在我們去年的戰爭中,由於性質的特殊,有一種「人為的原因」,即聯合國不斷進行干涉,時間因素卻受到了限制。所以,在擬訂計畫時,不得不選擇快速取勝的路線,而且寧願放棄更大的效果。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在下面進行詳細的說明。
高克吉所駐守的地區,本是一個進行遊擊戰的理想地區,只要擁有相當的兵力和鬥志,那是很適於組織防禦的。對於現代的正規軍來說,這個地區卻有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和圖書是道路稀少,交通不便利。而這一點正是對高克吉的作戰行動有所影響的。那裡可供使用的大道,南北向的只有一條,東西向的算是四條。其餘小道,只能徒步通行,絕大部分難於使騾馬通過。薩沙村是整個地區交通道路網的樞紐部:從海岸邊上過來的,有巴沙至塔爾希的公路和納哈里亞至塔希哈的公路;從南面來的,有法拉底亞公路;往北進入黎巴嫩的,是馬利基亞公路,而黎巴嫩是高克吉的補給基地。
三、對加沙、馬季達勒、臘法(加沙西南三十公里)和阿里什(臘法西南四十三公里)等城實行輪番反覆的轟炸,破壞了敵人的通信體系和指揮機關,也就是徹底癱瘓了他們的神經系統。
在此同時,從南面和西南面實行佯攻的兩支部隊,卻沒有完全完成自己的任務。他們成功地迷惑了敵人,使高克吉以為我軍的主要突擊仿佛來自南面。但他們並未能在那裡鉗制住高克吉的兵力。高克吉隨即命令他的部隊沿著阿克里公路向北撤退,而那裡正是我軍實施主要突擊的地區。不過,敵人撤出去的這些兵力,對於那裡戰鬥行動的結局並沒有發生多大的影響。
大約在十月中旬,高克吉看到以色列部隊正忙於埃及前線的戰鬥,認為時機已到,居然不顧停戰協定的約束,貿然決定首先動手。他期望獲得部分的勝利,至少挽回一點威信,因此,決定對夏吉克-阿貝德地域內的以軍陣地發起進攻。這是一個要塞,位置在山脊背上,標高為七百六十公尺,從那裡可以望到馬拉納居民地,能夠瞰制富拉湖谷地。由於遭到突然襲擊,這個要塞終於失守了。於是,馬拉納村再度被切斷,富拉湖谷地也處在危險當中。
有一件事情是很耐人尋味的。在這個要塞裡所繳獲的敵人檔中,居然發現了一本《間接路線》。該書是埃及駐軍指揮官的私有財產,現在,它變成了我軍攻擊部隊指揮官的戰利品。(揚丁將軍注:這對於我們可以說是萬幸,因為他們對於這本書的精確含義並沒有真正理解,否則,他們就不會為我們的突然襲擊所乘,而我們的戰略計畫,正是以該書的思想作為基礎的。)
進攻精神的原則——為了對付它,就須自己發揮進攻精神;
集中的原則——為了對付它,可以採取佯攻和空中襲擊的辦法,以便把敵軍割裂開來;
雖然埃及部隊一直堅守著依拉克-蘇維丹要塞以東到艾曼西亞之間的陣地,也就是說,守住了那時所稱的有名的法盧賈袋形地區,可是胡萊卡特終於在十月十九日夜間被以軍攻佔了。經過了好幾個月的孤立處境以後(實際上是從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開始的),內格夫和以色列的其餘領土之間,終於架起了牢固的橋樑。
與此同時,在貝特賈夫林地區,以軍也佔領了幾個沒有埃軍駐守的高地,從而切斷了由馬季達勒到貝特賈夫林的橫貫公路。這樣一來,到十月十六日早晨,雖然沒有任何激烈的戰鬥,可是埃及人的交通線,在北面的已被切斷,在西面的也受到威脅。業已形成的局勢,有利於以軍在北面突破埃及人的防線。十月十六日黎明時分,以軍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協同作戰,向艾曼西亞村和捷利古城發起了進攻。可是,進攻部隊遭到了埃軍組織良好的炮火痛擊,一些坦克被擊毀。沒有坦克火力的支援,步兵無法進行衝鋒,結果只好奉命撤退。
突然性的原則——為了對付它,必須使各級偵察機關不斷地進行活動;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對付敵軍進攻精神的最好辦法,就是發揚自己部隊的進攻精神。這個原則正是「撞擊」戰役的作戰基礎。我們的先知早已說過:「誰要跑來殺害你,你就先打死他。」從後方對敵人發起強有力的攻擊,選擇一條經由哈魯紮到賈奧的道路(敵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對海岸沿線的埃軍西部集團採取戰略性的佯攻行動(從戰術上、心理上和政治上同時施展威脅)——所有這些措施綜合起來,保障了我軍的勝利。
——由以色列軍總參謀部戰史處處長洛爾奇中校編寫一、「十瘟」戰役(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
完成了這三項任務,就為實現戰略的基本使命創造了條件。利德爾-哈特在分析戰略的目的和戰略家的責任時,曾經作過確切的說明:「戰略的真正目的並非要尋找一場會戰,而在於尋找一種有利的戰略形勢,即令這種形勢本身並不能產生決定性的結果,但在這種形勢之下繼之以一場會戰,就有可能達到這個目的。」
十月三十一日六時,也就是戰鬥打響以後還不到六十小時,「希南」戰役使告結束了,我軍幾乎沒有什麼損失。

作戰經過概述

那天夜間,以軍對於在耶路撒冷西南面朱代亞山地的埃軍右翼,也發起了進攻。這次進攻的目的,是希望在戰略上起一定的箝製作用,可是,它對於攻佔道路交叉點的部隊卻沒有多大的幫助,因為這是所有乾果中間最硬的一顆。
保障安全的原則——為了對付它,必須綜合採取上述各項原則,以及其他一些措施,這些措施將在下面談到;
協同動作的原則——為了對付它,必須打擊敵軍的指揮管道;
三、打擊敵人的指揮機關,剝奪其司令部有效指揮部隊的能力。
十月三十日拂曉,我軍攻佔了薩沙村。於是,高克吉所部撤離了塔希哈,我軍隨即於早晨進入了該城。幾個鐘頭以後,東西兩支兵力的先頭部隊已經匯合一起。但是,大部分的阿拉伯士兵都突出了我軍的戰線,逃進了黎巴嫩境內。以後,我軍乘勝追殲高克吉殘部,不僅肅清了上加利利地區,一直抵達巴勒斯坦北面由聯合國所決定的分界線上,而且有少數部隊進入了黎巴嫩,到達了瓦迪-杜比邊上。
這個計畫中對裝甲部隊的使用,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初看起來,在這個地區使用坦克是很危險的,因為它們必將限制在少數幾條道路上面,而敵人已經佔領了道路兩側的高地,隨時都對我構成威脅。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決m.hetubook.com.com定使用裝甲部隊,而且把它作為突擊力量,用來進攻主要目標,以阻止或遲滯敵人援軍的接近。行動的快速性是奪取勝利的決定性條件。這次作戰能否成功,從政治理由和軍事因素來衡量,將取決於我們能否在任何一支阿拉伯正規軍來援以前把高克吉打垮,或者迫使他來不及把輜重撤出而逃走。否則,高克吉即使喪失了薩沙,也很容易恢復態勢,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在這樣的條件下使用裝甲兵力,的確是一種冒險,可是很幸運,我們用得頗為成功。
十月十七日,埃軍進行了頑強的反衝擊,其目的是要恢復馬季達勒到法盧賈之間的交通線。但他們毫無成果。我們所已攻佔的高地,他們一個也沒能奪回去。這樣一來,當時就形成了如下的一種局勢:雖然埃軍已經不能再使用東西向的橫貫公路,可是我們也未能打通從奧賈到維弗列姆(即伯利桓)的南北向公路。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兩種方法:或者在胡萊卡特地區攻下埃及人沿著南北公路兩側所控制的其餘據點;或者攻佔該地以東的其他據點,以使我們可以繞過胡萊卡特。以後兩天,我們一直把力量消耗在這個地區,希望能達到上述兩個目標之中的一個,然而埃及人卻在那裡繼續進行著頑強的防禦,並不斷地組織反衝擊。
埃及人作了巨大的努力,但還只是在沿海公路線上攻佔了兩個猶太人的居民點。那裡還有第三個居民點,但當地居民竟成功地擊退了埃軍的多次進攻,而在締結第一次停戰協定以後,這些居民就都撤離了那個村莊。內格夫是巴勒斯坦南部的一個半沙漠地區,根據聯合國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的分治決議,已劃歸以色列國,那裡成了猶太人的一個主要居留地區,由於距離公路較遠,所以仍然平安無恙。但是,它同北方,即同以色列國中心地區之間的交通線,卻被埃及軍隊從東西兩面切斷了,他們佔領了前面所述兩條橫貫公路的側翼陣地。
從正面實施戰術性進攻的日子,正在逐步變成傳說。現在出現了一種戰術藝術,其主要任務在於進攻敵人的側翼和後方。關於這種方法在戰略方面是否適用的問題,將領們還在進行爭辨。當然,這種方法在戰役上也是完全適用的,只不過它是採取另外一種形式來加以運用罷了。毫無疑問,間接路線戰略是一種唯一健全合理的戰略。關於間接路線戰略,以及間接路線在戰略上的應用問題,利德爾-哈特上尉在其著作中進行過卓越的論述。他說明,戰略方面的間接路線內容,要比戰術方面廣泛和複雜得多。為使作戰原則有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必須運用戰略性的間接路線,只有這樣才能在戰鬥開始之前即預先決定戰鬥的結局,使其有利於已方。而要作到這一步,必須首先完成下述三個任務:
西面那支部隊,在二十八日夜間未能完成攻佔塔爾希的任務。因此,一些已經向我軍投降的村莊又採取了近乎叛變的不即不離態度。這是因為那裡的居民有所畏懼,害怕萬一高克吉獲勝而招來麻煩。
我軍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在邊界線以北的臘法地區追求上述目的,即前出到海岸邊上。為此,在那裡集中了幾個旅的兵力,從臘法的東南面發起進攻。隨後,在一片公墓附近攻佔了一些陣地,從那裡可以清楚地看到臘法城——這個由英國人所建造的巨大要塞。同時,也在阿里什至臘法的公路南側佔領了一些高地。戰鬥發展到這個階段,迫使埃及方面在一月七日下午提出了休戰要求。
我軍各個部隊儘管在連續作戰之後深感疲勞,但還是只進行極短暫的休息,一當補給品運到,便立即開始了第二階段的作戰,即開始向埃及境內挺進。十二月二十八日夜間,我軍佔領了艾布艾韋吉拉,這是埃及在西奈半島上通向伊斯梅利亞途中的一個基地。隨後,我們的裝甲坦克縱隊即沿著通向阿里什的公路開進,並在該城以南搶佔了一個機場,機場上還停有幾架完好無損的飛機。這時,只要再向前躍進一步,我們就可以奪得橫跨瀕海公路的若干陣地,並在阿里什附近抵達海岸邊。可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我們不可能採取這一步驟。雖然埃及軍隊曾經在以色列境內作戰,而且一直沒有人說話,但當以色列軍隊進入埃及國土時,卻馬上有人認為是不能容忍的。由於面臨著強大的政治壓力,並且受到英國方面進行軍事干涉的威脅,這支裝甲部隊只好奉命撤回到以色列境內。
以色列軍事當局所面臨的任務是相當艱鉅的。作戰地區內的軍事情況很不穩定。根據聯合國的決議案,以色列人可以向南派遣一支裝載補給物資的運輸車隊。可是,這個車隊遭到了埃及部隊的襲擊,一些車輛起火燃燒,致使車隊被迫返回原來駐地。事情已很明顯,以軍採取任何還擊措施,對埃及方面來說,都不會產生什麼奇襲的效果。然而,通向內格夫只有一條路線,這就是從馬季達勒通向貝特賈夫林的道路,要想保障這條通路的暢通,必須在道路兩側佔領一個或幾個據點。可是,埃及人卻在這些地點有了堅固的設防。而且,對以軍當局來說,這一步棋是應該在戰爭初期下好的。換句話說,以軍不僅要暫時地喪失奇襲的手段,而且將不得不把自己的打擊矛頭直接指向埃及部隊可以預料得到的地方。
「撞擊」戰役開始以前,埃及軍隊的部署與「十瘟」戰役以前有某些相似之處,只是這次作戰的規模要比上一次小得多。埃及仍然分成兩個集團:左翼集團沿著瀕海公路集結,其北端已經抵近了加沙;右翼集團沿著奧賈到阿斯魯熱(在比爾謝巴以南)的公路配置。在這兩個集團之間,有兩條橫貫的公路:一條是從臘法到奧賈,其中一部分位於埃及境內;另一條在其南面,從阿里什到艾布艾韋吉拉。此外,埃及方面還有一些部隊停駐在希布倫附近的法盧賈袋形地區。儘管埃及軍隊還沒有被擊潰,但是看來很明顯,如果沒有阿拉伯國家中那怕是一支軍hetubook.com.com隊的援助,埃軍是不敢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的。只要埃軍還在巴勒斯坦境內控制著相當大片的地區,那它對於我們年輕的國家來說,總是一個頗為嚴重的威脅,而要消除這個威脅,就必須徹底把埃及人打敗。
與此同時,在南線,我軍攻佔了比爾謝巴,從而使這次作戰發展到了最高峰。為了迅速擴張戰果,我軍沿著剛剛打通的公路向南挺進,開入內格夫,與我方原先已在那裡的部隊會合一起,於十月二十日夜間攻佔了比爾謝巴城。
(三)沿著馬季達勒的道路東進,橫插到貝特-賈夫林,這是一條東西方向的公路,正好連接著上述兩條南北方向的道路。
我軍雖然是在進攻發展到最高潮時接到了撤退命令,但是事後檢查戰果,還是感到滿意的。除了加沙這一狹窄地帶以外,埃及軍隊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他們的軍隊,絕大部分都被消滅,或者被擊毀,因此,要想恢復其作戰實力,必須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以色列軍雖然在數量上幾乎沒有超過擔任防守任務的埃軍部隊,而且武器裝備要比他們弱得多,但是仍然取得了上述成果。
戰略計畫的任務,必須從兩個方面加以考察。戰術計畫也是一樣,只不過範圍狹小一些而已。一方面,要竭盡全力去阻撓敵軍,使它不能根據作戰的基本原則採取行動;另一方面,要使我軍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原則,以便更好地達到我們的目的。因此,負責制定我軍作戰計畫的人,必須估計到敵人可能運用的所有各項原則。
二、遮斷敵人的退卻道路,以此摧毀他們的抵抗意志和瓦解其士氣;
現在就來看看,敵人可能運用哪些原則,為了對付這些原則,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事情。這些就是:
一、切斷敵人的交通線,阻止其預備隊的開進和物資補給的前送;
我們總的進攻計畫,與一九一七年秋季艾倫貝進行第三次加沙會戰的計畫,大體上差不多,只是進攻的方向有所不同:艾倫貝是從南面進攻,而我們則從北面進攻。戰役的主要觀念,是設想在西部地區儘量吸引並釘住大部分埃軍部隊,而後進行一次決定性的突擊,把埃軍的東面集團壓擠出去,趕回到埃及的國境以內。完成這一任務以後,我軍即應折向西北,威脅敵人通向埃及國內的交通線,迫使他們從加沙地區撤出瀕海地帶。如果有必要,還可在戰役的最後階段直接向加沙發起進攻。
至於談到我們自己的行動計畫,那麼其著眼點必須是:保證達到政府對於戰爭每一階段所規定的軍事政治目的;同時要使主要行動與次要行動和佯攻活動配合起來。但是必須經常記住:一個計畫的基礎,應該是儘量發揮作戰原則的效用,要盡量做到,在戰鬥尚未開始以前,一場會戰的命運即在戰略方面預先作了決定,或者退一步說,至少應在會戰過程中為自己創造最有利的取勝條件。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完美戰略計畫的秘密所在。克勞塞維茨有句名言:「血液是勝利的代價。」現在看來,這個觀點已經過時了。
(這是一篇節譯文章。作者為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揚丁將軍。文章刊登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的《軍營》雜誌上,其中對於間接路線的運用,頗有詳盡說明。)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我要談談「希南」戰役。這是一次典型的閃電戰,同時也是一個從戰略上解決任務的良好例證。這種戰略性解決的意義,較之於戰術性解決毫無遜色,而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甚至於還顯得更有成效。高克吉在對馬拉納施加壓力以後,是很想從戰術上解決任務的,如果我們受了他的引誘,派出兵力向他作新的正面攻擊,那麼他就會強迫我們接受一次會戰,使他獲得有利的戰果,而我們則前功盡棄。
必須指出,我軍是分成幾個獨立的大單位進行作戰的,分別對付敵人的北方集團和西方集團。這就使得我軍在指揮上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根據實際的要求來調遣部隊,轉移重點。
(二)沿著奧賈往北的大道北進,經過阿斯魯熱、比爾謝巴、希布倫和伯利恒等據點;
我軍的計畫大致如下:派遣兩支部隊,分別從南面和西南面實行佯攻,吸引住高克吉駐在南面的兵力,而以第三支部隊從西面進攻,搶佔塔希哈這個據點。同時,以輕型裝甲車輛、半履帶車輛和步兵組成主力集團,從薩費德地域出發,向西實施進攻,力求奪占薩沙村,使我進攻部隊的側翼和後方在南面和西面都不致受到威脅。而當我東西兩面實行夾擊的部隊匯合以後,他們即應擴張戰果。其任務:一是肅清突出部上的殘敵,消滅那些已經落入「口袋」中的敵人;二是沿著東北方向發展進攻,掃除馬利基亞至梅圖拉公路兩側的敵軍,以保障富拉湖谷地中猶太人村莊的安全。
機動性的原則——為了對付它,可以採取破壞交通線的辦法。
可是,高克吉又失算了,而這一次的錯誤竟引起了致命的後果。以色列軍最高統帥部考慮到,高克吉既然破壞了停戰協定,進行了挑戰,那就趕緊利用埃軍戰線剛剛趨於平靜而以色列空軍正好空了出來的機會,一勞永逸地把高克吉的解放軍解決掉,即把他們完全趕出巴勒斯坦,若有可能,就把他們全部消滅。這樣一來,便引起了一場「希南」戰役(「希南」是黎巴嫩古代一個國王的名字)。這次戰役的進行,總共不到六十小時,高克吉的部隊被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我軍殲滅的。
關於計畫的執行方面,可以略述如次。在進攻的第一夜,由於掃清路上的障礙物和排除地雷花了過多的時間,打亂了原來的計畫,以致本來應在夜間發起的對於梅倫和吉希的進攻,推遲到拂曉才進行。不過,東面那支部隊卻進展順利。到十月二十九日淩晨,他們已在薩沙方向上前進了很遠的距離,在該據點南面佔領了兩個村莊,並擊退了敵人幾次反衝擊。敘利亞正規軍的一個營,曾經趁著黑夜來援,開進了戰鬥地域,可是,在他們還沒有來得及佔領陣地以前,我軍就www.hetubook.com.com對它發起衝擊,把它完全殲滅了。總之一句話,敵人當時陷在驚慌失措之中,又在突然襲擊之下被打敗了。
埃及人從「十瘟」戰役中所汲取的教訓,僅僅是下述兩點:一是認識到以軍具有夜間作戰的經驗;二是必須重視以色列的空軍。由於這個原因,他們更好地對自己的陣地進行了偽裝,並加強了夜間的防衛措施。
埃及駐比爾謝巴城的衛戍司令,也許並不瞭解北線戰鬥的發展情況,他完全沒有料到以色列部隊竟會這樣迅速地出現在該城面前。因此,衛戍部隊在突然襲擊之下陷入了驚慌失措的境地,只經過五個小時的戰鬥便宣告投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佔領了比爾謝巴城。幾乎就是英軍在三十一年以前進入該城的那一天,埃及人宣佈了投降。比爾謝巴失陷以後,希布倫地區守軍的命運也就被決定了,不過,他們很快又獲得了阿拉伯人的增援,因而將其右翼部隊從比爾謝巴向南撤退,並進入到了阿斯魯熱地區。
在「希南」戰役中,我們採取了間接路線戰略,儘量使用靈活多變的作戰方法,根據總的計畫和目的,不斷地給予敵人打擊。然而,我們一切行動的基礎,還是前面說過的三種基本方法:破壞交通線,封鎖後退道路和打擊指揮機關。我軍兵分兩路:一路從薩費德出發,往北向薩沙進攻;一路從卡布里出發,朝東,經過塔布哈,繼續往前突進。在一九四八年戰局中,這是一個計畫得非常出色的戰略合圍行動,它使我們很快取得了勝利,因而也就成了一個光輝的範例。
完成這些準備工作以後,我們於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五日開始發動進攻。當天下午,以色列空軍襲擊了埃及在阿里什地區的機場,同時攻擊了以下一些目標:如加沙、艾斯卡隆、馬季達勒、法盧賈等。這次襲擊使埃及空軍遭受了重大損失。因此,在以後的作戰中,埃及空軍儘管還在繼續活動,但卻一直未能奪回制空權。緊接著,以色列陸軍部隊便在夜間發起進攻,在海岸公路上的艾斯卡隆村附近深深突破了埃軍的防線。這一突破嚴重威脅著埃及人的交通線,以後竟把他們的交通線完全切斷了。於是,埃方無法向馬季達勒自由調運增援兵力和物資補給,被迫從主戰場上抽去了相當多的兵力。由於同樣的目的,以軍又向南面地區實施了一連串的突擊,其任務是要炸毀阿里什、臘法和汗尤尼斯(臘法東北八公里)之間的橋樑和鐵路。
「十瘟」戰役的目的,是要打開通到內格夫(即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區,以前叫做內德熱普)的道路,破壞敵人的展開計畫。在行動時,應充分利用埃軍交通線漫長這個弱點。我在前面列舉的三種方法,即破壞敵人的補給路線,封鎖其後退道路,打擊敵人的指揮機關,在「十瘟」戰役當中,都可以找到典型的例證。請看以下事實:
二、搶佔艾斯卡隆,於是便遮斷了敵軍主力的後退道路,同時也切斷了他們的交通線,使其陷入驚慌失措的境地,從而徹底動搖了敵軍的意志和士氣;這樣,敵人只好決定後撤,致使士氣更加低落了。順便說一句,這也是直接在敵軍後方封鎖退路的一個例證。
這次戰役開始時,以色列空軍對於分佈在臘法、汗尤尼斯和加沙地區內的埃軍機場和部隊,進行了集中猛烈的襲擊,而在整個戰線上,對於埃軍的各個支撐點,則進行了火炮轟擊。就在當天晚上,西線我軍在加沙以南大約十三公里的地方,攻佔了好幾個高地,從而對敵人造成了威脅,有可能切斷其臘法至加沙的公路。正如以軍司令部所預料的那樣,埃及人立即中了圈套。他們在這一地區集中起相當數量的兵力,其中包括大部分的坦克,用來進行反衝擊,同時,還在加沙至臘法整個地段上加強了防禦力量。
進行「羅德斯」戰役(即簽訂停戰協定之戰),在赫拉薩站穩腳跟,以及在所謂三角地帶和阿拉赫地區擴大領土的戰鬥,都給我們提供了教訓,說明戰略上使用的工具與戰術上使用的工具是有所不同的。有時,戰略可以借助於政治手段來創造有利條件,以便戰術上易於取得勝利。只要對這些工具運用得當,是可以節省大量兵力和血汗的。
關於目標的合理性問題,還要補充幾句話。目標,一定要提得單純,但是達到目標的方法,則應該有多種多樣。否則,一種方法失敗了,則整個行動計畫就會隨之而破滅。所以在擬訂計畫時,要有幾個方案:「如果……那麼……;當……時,就要……;或者說,一旦出現……,那就應該……。」關於這個問題,利德爾-哈特曾經正確指出:「計畫也像果樹一樣。一棵果樹如果不分枝丫,當然不可能指望它結出果子。計畫如果只有一個方案,只有一個目標,那它就像一根不能結果的光桿木頭。」
儘管埃及人經過頑強戰鬥把八十六高地奪回去了,但是我方分散敵軍兵力的目的早已經達到。所以,當我們在東部地區開始發動進攻的時候,從戰略上就完全取得了突然襲擊的功效。第一個目標是肅清比爾謝巴至奧賈公路上的敵軍。當然,埃及人對於我們這個行動是有所準備的,但是他們沒有想到,我們的偵察人員竟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古道。它從比爾謝巴出發,幾乎是走直線通到了奧賈的後方。他們尤其想不到,我們的工兵部隊居然隱蔽地對這條道路進行了修築,使得中型和重型坦克都能通過。然而事情正是這樣進行的。當埃軍駐守在阿斯魯熱的戰鬥警戒部隊以為攻擊將會來自比爾謝巴方向的公路上,因而正緊張地監視著那個方向的公路時,以色列軍的輕型快速部隊卻突然地在沙漠中出現了,不僅在較南面的地方搶佔了一系列支撐點,而且在兩個地點切斷了奧賈至臘法的公路。十二月二十五日拂曉,奧賈城受到攻擊。這時,它與北面前哨和西面基地之間的聯繫都已經被切斷。那裡的守備部隊雖然進行了拼命的抵抗,可是由於外援早已斷絕,增援部隊又被封鎖臘法方向的以軍所擊退,他們無法抵抗以軍www•hetubook.com.com的強力猛攻,因而在十二月二十七日淩晨放棄了奧賈城,主動向沙漠中撤走。這樣,在幾小時以後,完全陷於孤立地位的阿斯魯熱也就被我軍攻克下來了。於是,從比爾謝巴到奧賈的整個公路,完全控制在以軍手中。我們第一階段的作戰計畫,至此即已完成。
一、在艾曼西亞以東實施突破,同時使用傘兵破壞隊進行大量的騷擾性活動。此舉的結果,切斷了敵人東面的交通線,搶佔了一百一十三高地,使得埃軍無法展開自己的兵力。
「撞擊」戰役很清楚地證明了前面提到的一個真理——戰略計畫的目的,應該力求做到在戰鬥尚未開始以前,一場會戰的命運即預先作了決定,或者至少應在會戰過程中創造有利條件,以便奪得決定性的戰果。「撞擊」戰役的勝利,發展成了在埃及境內向敵人進行追擊。這個事實也很好地證明了另外一條原則的正確性:封鎖敵軍的地點與封鎖的快速程度,與效果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我軍改向阿里什方向進行突破,並在西奈沙漠中控制住艾布艾韋吉拉(奧賈以西三十公里)這個點,那麼,還將獲得更大的決定性戰果。當然,這樣作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從另一方面來說,我軍迅速轉向臘法近郊,牢牢箝住了敵人,這樣從表面上看,由於距離敵人主力過近,而且他們在戰術上甚至還具有優勢,似乎難於產生重大的作用,但是,實際上卻很快獲得了結果,迫使埃及方面提出了休戰的要求。
節約兵力的原則——為了對付它,可以襲擊後方的交通線和倉庫,以此牽制敵軍的兵力,迫使敵人分兵作戰;
這次作戰的其餘部分的情況,可以簡述如下。在西線,由於以色列部隊已經深深突入到艾斯卡隆地區,埃軍的交通線有被切斷的危險,於是他們幾乎不放一槍便撤出了馬季達勒;在此同時,當然也放棄了許多據點,其中包括亞德莫爾得哈和尼特查尼姆兩個猶太人村莊,而這是在五月分經過頑強激烈的戰鬥之後才落入埃及人手中的。在東線,由於我軍作了迅猛的進攻,抵達到伯利恒(即維弗列姆)的郊外地區,埃及人完全被從山地陣地上趕走了。在北線,只有法盧賈袋形地區內的埃軍仍然頑強地進行著抵抗。埃軍的這個行動,暗示著我們採取間接路線給他們造成的危險性。以色列部隊切斷了敵人的交通線,不僅使得埃軍無法撤退,而且逼迫他們只有依託現地組織頑強的防禦。然而,以軍對袋形地區的合圍圈愈來愈縮小,並在十一月八日攻克了依拉克-蘇維丹要塞,這樣一來,埃軍除了繳械投降之外,已沒有別的辦法可想。
從埃軍方面來看,他們的部署是缺乏縱深的。埃軍的陣地,分佈在幾條狹窄的防禦地帶內:一條是沿海地帶,夾在海岸與內格夫地區之間;另一條是沿著馬季達勒到貝特賈夫林的道路展開的;第三條向東北方向發展,一直延伸到朱代亞山地。埃軍部署上的這個弱點,正好可以為我所用。我們在作戰當中,可以借此抵消自己的大部分缺點。然而要想達到此一目的,我們在南面的兵力應比現有的大些才行。因此,在「十瘟」戰役開始以前,我們即利用空運把相當數量的機動兵力運到了已被隔絕的內格夫地區。
當時,根據停戰協定,埃及人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使用橫貫的道路,而以色列則可在另外的時間內使用奧賈至維弗列姆(伯利恒舊稱)的道路。這一形勢有利於埃及方面,他們可以指望在以後把內格夫地區內的猶太人根據地完全剷除掉,或者以饑餓的辦法迫使猶太居民投降。補給的問題逼著以色列方面不得不爭取主動權,而且,還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業已形成的軍事態勢將作為未來政治解決的基礎,這也就是說,以色列可能要丟掉整個內格夫地區。
(一)沿著海岸公路向北延伸,一直到達伊斯杜德;
埃軍的部署主要是以兩個假定作為前提,其中一個是正確的,而第二個卻錯了,並且最終導致了他們的失敗。第一個假定是,在內格夫南部這類人口稀少的地區內,誰佔有交通線,誰就能控制整個地區。第二個假定是,只把現有的碎石公路看成是這個地區的交通線。因此,他們在該地區內的防禦,又一次採取了支撐點體系,而且是沿公路配置的;其射界(射擊地帶)的佈置,只是為了防衛交通線,所以公路本身成了主要射擊對象。
在第一次停戰和第二次停戰之間,即從七月九日到十九日的十天裡,其他各條戰線的戰鬥情況表明,主動權完全操在以色列軍手裡。他們成功地進行了戰鬥。至於埃軍,其正面的情況幾乎沒有多大變化。埃及軍隊的迫切希望,是要趕快打敗裝備惡劣而又已是疲兵久戰的以色列陸軍,獲得一次迅速而具有決定性的勝利。可是這個希望終於成了泡影。自從第一次停戰以後,他們就集中全力來鞏固自己在巴勒斯坦所佔據的陣地。這些陣地主要分佈在阿拉伯人的居民地內,其佈局情況是:
三、「希南」戰役(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當阿拉伯國家的正規軍侵入巴勒斯坦的時候,原來由法弗齊.高克吉指揮而擔負著作戰重擔的「解放軍」,隨即撤退出去進行整訓,或者說得更準確些,準備去改編成為正規軍。在第一次休戰以後,高克吉成了加利利地區的主人。他相繼與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國建立了聯繫,但名義上只接受阿拉伯聯盟的直接指揮,而不在這些國家中任何正規軍的指揮體系以內。
埃及入侵入我國時,曾希望弄得我們門戶洞開,所以他們沿著海岸公路一直北上,前進到了伊斯杜德。敵人被阻以後,才又派出部分兵力朝著耶路撒冷方向進攻,前進到了法盧賈。當時,他們在兵力上擁有巨大的優勢,據守著好幾個防禦地區,在防禦性兵器方面也比我們優越。這就迫使我們必須避免正面攻擊作戰。不過,敵人也有弱點。正如拿破崙當年所說的:「軍事學術的全部秘密,就在於使自己成為交通線的主人。」埃及部隊最基本的一個弱點,就是交通線太長了。
上一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