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三一 同門弟子

——為何不可能?
(我要是辯才無礙,情形應該會好一些吧?)
這個想法非常現代化。社會生活才是人類真正的生活——承繼他這派學說的弟子後來都走政治路線,乃是自然之理。
——話雖這麼說,韓是晉分裂為三而成的國家,晉已不復存在。這是順應時代潮流。倘若韓之滅亡也是時代趨勢使然,那又有什麼話說?因此,你必須關心別的事情。難道你沒想過這一點嗎?
韓非以肯定的口吻回答。
——絕對不可能!
——那不是李斯的同窗嗎?李斯為何隱瞞這一點不說!?
「是分別以〈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為題的文章,共計十餘萬字。」
韓在西、南兩面分別與秦、楚兩大強國為鄰。
在無私態度之下,決定背叛自己身為王族的韓——下這個決心時,韓非的心境情何以堪!
「我沒有辯才,這件事情我無法辦到。」
韓桓惠王(公元前二七二~公元前二三九年在位)時代,秦軍屢次侵韓。桓惠王二十六年,上黨之地為秦所佔,二十九年時,更有十三個城池被奪。
趙國人荀子年逾五十始與齊國稷下學士為伍,後來赴楚,居於蘭陵。
李斯係楚國出身的人,當時的身份是客卿。
「我們假裝鄭國與宮女有私,因而遭到逮捕。但之後逃獄,並且亡命至秦。」
「那個傢伙不在最好,我眼不見為淨!」
「問題是,這個人乃韓國王族,招聘之事恐怕不易實現……」
——韓是我的祖國,我當然關懷祖國的將來啊!更何況我是王室成員之一……
韓非係韓國王族之一員。
新王設宴招待秦國使者時,佯裝酒醉,說:
「你所說合乎道理的事業是什麼?」
「如果所慫恿的是宮殿、陵墓、橋和_圖_書樑、城郭之類大工程,當然容易被看出是老套。倘若慫恿的是合乎道理的事業,相信秦王一定會採用。」
他如此思忖著。
口吃程度非常嚴重的韓非,若不使用筆談方式,就無法與人充分溝通。至於做敏捷而深入之自問自答式思維,這一點,恐怕無人比得上他。
「這不是更好辦嗎?」
秦王遂派使者至韓,提出欲延聘韓非之要求。韓對此表示允諾。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愈不容易得手就愈想要得到——後來成為始皇帝的政,就是這個脾氣。
——是秦國。
讀完這幾篇文章後,他情緒昂奮地對身邊人員說:
「到最後階段時,我當然會親自赴秦。」韓非在竹簡上寫道,「在這之前,先派鄭國前往為宜。」
李斯立刻進一步想。
他知道此書作者並非古人,而是在荀子學堂的同窗,袛是,對方的成績始終凌駕於自己之上。
因此,他擁有著名法治主義思想家韓非和法治主義實踐家李斯這兩名弟子。這兩個人在「思想」及「實踐」方面,對中國的統一有極大貢獻。因此,荀子是應該深受矚目的人物。
韓國在位達三十四年之久的桓惠王已歿,國君之位由其子安繼承。
——你真的關懷韓的將來嗎?
「啟稟大王,這本書的作者是和我有同門之誼的韓人。」李斯奏道。
鄭國是治水工程專家。
不僅如此,韓非每次沉湎於思緒中時,都會感到孤獨。因為有口吃的缺陷,所以袛能以自問自答方式進行思考。倘若和人辯論,結果不是對方無言以對,就是自己鎩羽而歸,最後在含混之中結束對談。但這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談,因此可以暢所欲言,辯論到底。不過最後留下的總是一片落寞感慨。自己既m•hetubook.com.com是勝者,卻也是敗者,除了自己之外並無第二個人。這樣的結果,豈不令人唏噓?
原來,這書的作者是當代人物韓非——秦王遲早會知道這一點。如此著迷於此書的他,難道不會垂詢獻書的鄭國嗎?屆時,鄭國將會據實以答乃是當然的事情。
韓非是碩儒荀子門下第一高徒,因此,這個問題向他討教最為適宜——公子安做此想法。
——人性本惡,因此,古代聖人制訂禮儀。
——我當然想過!我知道應該關心天下萬民之事。這一點,荀子老師不知說過幾萬遍了。
「弱點?秦國不但幅員廣闊,兵源更是充足,而且都是精兵。他們有什麼弱點可言呢?」
公子安和韓非以上這段對話,為了方便閱讀乃作如此記述,實際上,口吃情形極為嚴重的韓非,大半是使用隨身攜帶的竹簡和筆墨,以筆談方式進行對話的。
公子安有些不耐煩地問道。
——結論是,必須盡快實現天下一統。現在最有可能完成這件事的是哪一國呢?
——一點沒錯。韓啦,魏啦,秦啦……現在不該再有這等區分。這已不是協助秦國,而是以拯救天下萬民為最終考量!
「愈是不平凡的人物,我愈想得到。這種人才放在韓是一種浪費,我一定要聘他來當我的顧問!」
「是些什麼書?」
公子安悄然地說。
——為了兩全,唯一的方法是由韓一統天下。
「鄭國袛是一名家臣,而我卻為王族一員,無法輕言亡命。鄭國完成聯結涇水和洛水之灌溉水路,起碼需時數年。問題就在這後面,到時候我自然會親自到秦國,為此,必須裝出與君王及公子扞格不入的樣子。到時候,我會採取因不滿被冷落及被猜疑而出奔之形式。因此,有必https://m.hetubook.com.com要現在就放出彼此猜忌的傳聞,否則對方不會相信的。另外,吾國宮廷中想必有秦國間諜,我們在言行上必須特別注意。您明天起就對我裝出冷漠的態度吧!」
「大規模灌溉工程……!?這個主意很好!袛要他們在這方面致力幾年,我國就能喘一口氣。你到秦國去推動這件事情吧!」
——因為韓是蕞爾小國。要統一天下,非使自己先成為大國不可,但必得歷經無數戰爭。這將會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有關荀子本身的傳聞甚少。他是很難成為小說主角的人物。但其弟子之經歷則頗為多彩多姿。
公子安向韓非討教。
「好,你就著手吧!要多少勞力和資源,我都給你。」秦王滿口答應。
「是指用以彌補秦國弱點的事業而言。」
到時候,秦王若以此詰問,自己還有立場嗎?所以,這件事情還是及早照實說出為妥。
秦王因而樂意接受獻書。
「我知道你的意思——」
當時的秦國國君是後來的始皇帝政。這個人的決斷力和執行力可謂傲視群倫,無人可比。
「我知道。雖然我很不樂意,但為了國家,袛有這樣做了。」
韓乃一小國。辯才無礙的蘇秦到韓國來遊說合縱策略時,曾經說過「寧為雞首,勿為牛後」這句話。這句話將秦譬喻為牛,將韓譬喻為雞。
「作者實在是個了不起的思想家。若這個人是當代人物,我非和他見面,好好討教不可。我以未能和此人生在同一時代為憾……」
推動大規模灌溉工程,使秦國失去遠征餘力——鄭國充分明白自己的任務在此。辯才卓越的他,順利地說服hetubook•com•com了秦國。
一個同志都沒有。這是孤獨之舉!
此外,他不承認命運,既不敬天地,也不信鬼神,不以先王之道為依歸,也輕視仁義。
韓非因而得以依照計劃入秦。
公子安悲壯地說。
提起荀子,一般的人大多袛知道他是強調與孟子「性善說」相對之「性惡說」的學者。實際上,他的本領尤見於對策上的思考。
據說,新王在公子時代就非常討厭韓非。
「你不去,還有誰能完成這件工作呢?我袛能依靠你呀!要說服他們時,你可以使用筆談方式嘛!」
「遲些時候見效的方法倒是有。為了要使強大秦國再無餘力侵略我國,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從事大事業。」
這時,正在君側的李斯,立即陷入沉思中。
「幅員廣闊,不見得都是肥沃之地。同理,兵員太多而軍糧不足,是他們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可以向秦王建議解決糧食問題的大事業——也就是灌溉工程。」
秦王以為這些文章的作者是古人。
秦是超級大國,向來習慣以蠻橫態度對待他國。不久,經由間諜的探查得知,韓非由於與韓國新王扞格不入而被下令閉門思過。
「不立即見效,遲些時候見效也可以。我非守住國土不可。」
「這個方法很好。不然,秦國不會相信他說的話吧!」
——天下已分裂為七國,彼此爭鬥甚緊。而戰爭之下的受罪者是老百姓。為免生靈塗炭,最有效的方法是一統天下。
可是——
如同圍棋或象棋高手,在剎那就能看出對方後幾十步的棋路,韓非在心思上的洞察力已達高手境界。
他有出眾的頭腦和俊美的容貌,可惜天生結巴,幾乎無口才可言。
「這是老套。這樣的方法不管用吧?」
https://m•hetubook•com•com
當時尚無紙張,因此,書籍都以竹簡、木簡串集而成。這幾本書應該足足有整車的份量。出奔還帶這麼多書,可見這些書很有內容。
——這是可能的事情嗎?
「我沒有任何立即見效的方法。」
十分信賴韓非的公子安,將一切希望全都寄託在他身上。
他的「禮儀」,不是純粹指孔子所謂的「禮樂」而言,全義涵蓋「法制」。
倘若知道作者是當代人物韓非,秦王很有可能邀請他到秦致仕。韓非要是欣然前來,不就成為我的強勁對手嗎?——李斯如是想著。
「我國如何才能免於遭到秦國侵略?」
思及於此,韓非心中無限落寞。為實現天下一統,助秦滅韓——秦國有這樣的人才嗎?何況這不是為了金錢或地位,為的是拯救在水深火熱中的天下萬民……
——這一點,荀子老師也說過。這時候須用大刀闊斧的手法,老師已教給我了。
古時候,吳越相爭時,就有越以美女贈吳,慫恿其大興土木,建造宮殿,用以削減其國力之事。因此,慫恿從事大事業,會被對方看出是「老套」——公子安顧慮的是這一點。
——那麼,助秦及早完成天下統一,不才是拯救萬民的正道嗎?
人類過的是集團生活,這是人和其他動物的不同點——這是他的論調。
「什麼!?是你的同門……?那我們立刻聘請他吧!」秦王興高采烈地說。
倘若知道作者是當代人物,秦王很有可能邀請韓非到秦致仕。韓非要是欣然前來,不就成為我的強勁對手嗎?——李斯如是想著。
「叩謝大王提拔。在下由於是自韓出奔而來,所以沒有什麼財寶可以呈獻大王。我就獻上幾本座右之書,聊表寸意吧!」
——拯救韓和拯救天下萬民,能兩全嗎?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