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決定日本命運之際
召開決定命運的御前會議

「假如德國的計劃受到挫折,那就會變成一場持久戰,而美國參戰的可能性恐怕就會增加。我認為,現在的戰局對德國方面有利,因而日本即使出兵法屬印度支那,美國也不會參戰。」
七月一日下午二時召開了聯絡懇談會,將對前些日子推遲決定的那份照會德國的電文作出決定。由松岡外相親自起草的這份電文,措詞含蓄,沒有喪失日本的自主性,寫得很成功。
參謀次長:「策略上的問題我不知道,但關於統帥問題,德國不是未經任何商量就隨心所欲地幹起來了嗎?根本沒有商量的必要性。」
辯論一直進行了四個小時,結果使得預定在這天會上討論的照會德國的電文,也未能討論成。塚田參謀次長強調應當通宵討論,但松岡外相說是疲倦了,沒有答應,於是不得已而散會。
「判斷——日本覬覦著海參崴,恐怕不會南進。
「日本因德蘇開戰而陷入困境。日本一方面以三國同盟條約與德國起誓相約,一方面又保證同蘇聯保持中立,它究竟打算採取什麼政策呢?一個地位很高的日本人說:『我認為日本是在騎牆觀望,待戰爭的雙方打得精疲力盡時再出來收拾殘局。』儘管如此,東京還是在吵吵嚷嚷,那裡幾乎在不間斷地召開內閣會議、陸海軍高級將領會議和御前會議。最終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如今該是他們選擇一條新的前進道路的時候了,即採取某些建設性措施,謀取緩和同美國的關係。現在才是他們最有可能誤入歧途的一瞬間。……」
翌日(二十八日)下午二時開始,召開了聯絡懇談會。雖然,松岡外相自始至終主張立即參戰,但會上還是決定按照陸海軍的方案行事。就這樣,國策綱要得以決定下來,因而決定:於三十日下午五時召開聯絡懇談會,在會上審議照會德國的電文和日本政府的聲明,並於七月一日上午召開的內閣會議上對國策綱要(統帥事項除外)進行了討論,以便在當天下午的御前會議上叩請天皇裁決。
參謀次長:「策略上的問題也可以商量,但武力則是關係到勝敗的問題。重大政策問題可以商量,但統帥問題則不能如此。」
「不過南下的話,勢必同英美發生戰爭,而出兵法屬印度支那,也有可能同英美開戰,可是經軍方說明後,已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的必要性有了很好理解。
「日本遲早要進攻蘇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英國同蘇聯結成同盟,那麼日英戰爭就不可避免了。因此英國不應同蘇聯結成正式同盟,在日本政策明朗化之前,僅承認英蘇兩國都在同德國打仗這一事實,這才是上策。」
對此,松岡外相說:「不能https://m.hetubook.com.com說完全沒有可能。」
美國基於日本將會北進的這種估計,主張採取旨在阻止日本北進的政策,同時,在這個政策裡包含著對付日本擴大戰爭計劃的強硬措施(美國為了避免對日作戰,過去一直持克制態度)。
松岡外相說,雖然他的意見與陸海軍的方案根本不相一致,但大體上他表示同意。這次討論決定第二天繼續進行,大家就此散會。
外相:「既然如此,那我也同意,不知其他各位大臣是否有異議?」
近衛首相:「如果統帥部下決心幹的話,我沒有異議。」
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在他所著的《旅日十年》一書中,對六月二十三日那天的記述是這樣寫的:
當日本因德蘇開戰而連日來如此激烈辯論國策綱要時,美國對日本的態度是怎樣判斷的呢?在羅斯福政府內部占壓倒優勢的判斷是:日本會利用德蘇戰爭採取行動,但是北進,而不是南進。
下午四時,首相和兩位總長並排站立,將《關於促進對南方的對策問題》上奏天皇,並獲得了天皇的批准。這樣,六月十二日大致作出決定。兩星期後,雖然松岡外相對此橫加阻撓,但終於獲得了解決。
首先,近衛首相就總的情況作了說明,接著杉山參謀總長和永野軍令部總長就所需事項、松岡外相就對外關係事項分別作了說明。
六月二十二日德蘇開戰那一天,韋爾斯副國務卿對英國駐美大使哈利法克斯說:
不久,通向太平洋戰爭之路的「決定命運之月」——七月到來了。
參謀總長:「有關策略問題則另當別論,關於純屬統帥的問題不必商量,而且這類情況還不會發生。如果進行商量,就會受約束,因此,為了擺脫約束,就得自主地決定。」
「一、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
對於南方,根據海軍方面的要求,附加了一項不妨礙保持對英美作戰的基本態勢。這是因為海軍方面擔心陸軍會從南方撤走。所謂海軍重視英美而陸軍重視北方這一對矛盾,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就這樣,這天下午一時三十分,一個決定我國命運的國策綱要得到了天皇的批准。
「如果斷定德蘇戰爭在短期內就會結束,那就必須首先向北進攻。要是等到德國『收拾』掉蘇聯後再提對蘇問題,這從外交上來看,那已不成為問題了。
「消極的方法是:明確無誤地表明美國的國際政策原則,使日本痛切感到必須改善對美關係;而美國則不主動接近,當日本要求接近時,就維持這種狀況,日復一日地處理對日問題。
(二)為帝國軍隊之有關駐軍問題提供方便。
接著,杉山參謀總長作了如下回答和*圖*書:「進駐法屬印度支那會刺|激英美,這是顯而易見的。但自從今年初成功地調停了法屬印度支那的紛爭以來,日本的威信已相當地擴大到了泰國和法屬印度支那。然而現在英美對泰國和法屬印度支那的陰謀活動日益頻繁,將來情況如何尚不得而知。因此,日本一定要把目前所考慮的那些措施堅決地貫徹下去。為了杜絕英美的陰謀活動,這樣做是絕對必要的。……
於是,遠東司官員施密特於二十八日提出了如下切實可行的意見:「如果日本脫離軸心國,決定同美國合作,不用說,那是最有利不過的了。因此,要對日本的決定施加影響。應當把這樣的主張反覆告知日本,即『美國的敵人是希特勒主義:美國維護太平洋和平的願望沒有變,總有一天要爆發美德戰爭:另外,德國一旦戰勝蘇聯,就會使日本處於不利地位』。」
二十四日,大本營陸海軍部通過了一個《適應局勢變化之帝國國策綱要》。這一綱要是在預計到德蘇兩國將要開戰後進行研究的。綱要的內容是:確認以前業已決定了的對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進駐,對蘇聯進一步作好行使武力的準備。
塚田次長(憤然地):「我向參謀總長陳述一個意見,我認為應該堅決按既定方針辦。」
通過與法屬印度支那建立之軍事合作關係,帝國應把握要點如下:
從下午六時半起,又召開陸海軍的部局長會議,對外相的意見進行討論,結果,一致認為按照陸海軍的原來方案行事。
「四、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兵等,恢復到日華事變發生時的那種狀態。」
三、倘若法國政府或法屬印度支那當局不答應我方要求,則以武力達到我方目的。
「三、在兩、三個月內,加強美、英、荷三國在遠東的共同防禦體制,並把此事透露給日本;
「外相再三聲明要推行八紘一宇的皇道外交,去年對法屬印度支那保證過其領土完整,現時又說明天就要批准日法間締結條約,因此,我認為武力進駐法屬印度支那是不符合我們的宗旨的。……
第二天(二日)上午十時開始,在皇宮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御前會議,對《適應局勢變化之帝國國策綱要》進行了審議。
及川海相(問杉山參謀總長):「推遲六個月時間怎麼樣?」
二、為實現上述目的開始外交談判。
海軍不同意松岡的主張,陸軍也很難馬上同意立即參戰和行使武力。由於三方面在討論中各執己見,結果議而不決。
陸相:「德國迄今為止的作法沒有同我們商量過。」
「如果同蘇聯開戰,在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有把握在外交上遏制美國。如果像和-圖-書統帥部的方案那樣對形勢持觀望態度的話,那就有可能被英、美、蘇三國包圍起來。因此,現在應當首先北進然後再南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對此必須當機立斷。」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六月六日決定下來的《對南方的對策綱要》,雖規定要確定日本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軍事、政治、經濟關係,但那基本上由「外交上的措施」來推動。可是這次則要求法國同意帝國「在法屬印度支那特定地區建立並使用空軍基地與港口設施,以及在法屬印度支那南部駐屯必要兵力」,如對方不答應,就「以武力達到我方目的」。兩者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
「關於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問題,我希望聆聽各位對這個問題的估計:日本染指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會不會參戰?」
外相:「既然加入了同盟,又說不進行商量,須知參戰和行使武力是不可分的。如果說不進行商量,那麼聯合委員會(根據三國同盟條約,就三國間的合作和互相援助問題進行協商並作出決定的機構)豈非沒有必要了嗎?」
外相:「所謂自主性是指什麼?對行使武力要不要商量?」
外相:「迄今為止,德國只要求日本在德蘇戰爭中予以合作,而今天奧托(德國駐日大使)給我看了本國政府發來的訓令,並要求日本參戰。不過,參戰這一要求是作為奧托本人的一種希望提出來的。
亦即是說,帝國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係對付英美等國加強南方地區戰略態勢之唯一和平性對抗措施,帝國得由此調整好能適應形勢變化之備戰態勢。
「日本之所以進攻蘇聯:一是擔心德國控制蘇聯後進攻遠東;二是防範於蘇聯放棄其歐洲部份,同德國媾和,而在遠東採取威脅行動。日本進攻蘇聯,時間越長越對美國有利,但會削弱蘇聯對德國的抵抗。
然而,由於預定攻佔地區之防禦能力,如前所述,已日益加強,若在半年左右後再發動進攻作戰,將極為困難,因而對英美作戰也難於穩操勝算。而形勢發展至上述地步,即使出現美國對日全面禁運、英國對泰國施加壓力等事態,帝國亦無以反抗,只有屈服於英美而別無他法。
四、為處理上述問題,預先著手準備派遣軍隊。
「但統帥部認為非幹不可的話,那我也不反對,因為我已經一度贊成過。」
陸海軍當局分別批准了部局長討論通過的這一方案。同一天,大本營陸海軍部擬定了一個文件,題為《從軍事、經濟、政治角度出發看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之情況,並迅速派出必要兵力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之絕對必要性》,其「判斷性」的結論如下:
三十日,聯絡懇談和_圖_書會從下午五時開始召開。突然,松岡外相提議停止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而這個問題在聯絡懇談會上早已作出決定並已上奏天皇批准。當時辯論情況如下:
「積極的方法是:除表明援助蘇聯外,還要採取下列手段:
一、鑒於目前各種形勢,帝國按既定方針促進對法屬印度支那與泰國採取措施,特別聯繫到派往荷屬印尼之談判代表業已回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迅速建立旨在保衛東亞穩定的日本和法屬印度支那的軍事合作關係。
(一)在法屬印度支那特定地區建立並使用空軍基地與港口設施,以及在法屬印度支那南部駐屯必要兵力;
二十六日上午十時召開聯絡懇談會,討論了《適應局勢變化之帝國國策綱要》。首先,塚田參謀次長宣讀了在大本營陸海軍部所決定的國策綱要(草案),接著杉山參謀總長就該綱要(草案)作了說明。
塚田參謀次長:「外相起草的這份照會德國的電文和外相的說明書,都寫得非常好,如果一開始就拿出來,恐怕不會拖延得那麼久吧!」
「二、對石油嚴加禁運;
杉山參謀總長:(同永野軍令部總長商量後)「統帥部已決心堅決於。」
二十五日,遠東司副司長亞當斯提出一份意見書。他主張:
(六月)二十三日,陸海軍的部局長就德蘇開戰後的帝國國策綱要問題進行了長達四小時的討論,並通過了一個方案。雖然,海軍方面對陸軍的方案,即對於北方抓住良機謀求武力解決的方案附加了種種條件,但最後還是按照原來方案決定下來。
二十五日,政府和大本營召開了聯絡懇談會,杉山參謀總長就《關於促進對南方的對策問題》作了說明,隨後按原來方案通過如下:
「政策——日本的北進,從它會推遲南進這一短期眼光來看,那是有利的。但是從打倒軸心國這一長遠觀點來看,則應予制止。為此,最為有效的政策就是讓日本無法判斷美國的態度。這裡就有兩種方法,即消極的方法和積極的方法。
近藤軍令部次長(問塚田參謀次長):「考慮推遲時間也是可以的吧!」
隨後,樞密院議長原嘉道談了如下一些要點:「我想,德蘇開戰對日本來說是千載難逢的一個大好時機,對這一點,各位也不會有什麼異議,由於蘇聯要向全世界推行共產主義,所以總是非打不可。……為此,我們不希望在同蘇聯作戰期間再同英美開戰。
(眾大臣發言,表示無異議。)
對英美作戰之初,攻佔菲律賓、英屬馬來亞、荷屬印尼等地,加強帝國之戰略態勢;與此同時,應該奠定獲取軍需資源之基礎,並調整好持久戰之戰略態勢。
「總而言之,日本必須決心參戰和_圖_書。停止在南方點燃的戰火,怎麼樣?為了向北進擊是否停止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抑或推遲六個月時間?
二十七日下午一時起召開聯絡懇談會,繼續昨天關於《適應局勢變化之帝國國策綱要》的討論。松岡外相主張「立即對蘇開戰」,他對如下要點的外交計劃作了說明,要求大本營方面重新進行考慮:「現在德蘇戰爭已經開始,日本即使暫且觀望一下形勢,最終也要以最大決心去打開困難局面。
「要是迅速進攻蘇聯的話,恐怕美國不會參戰。美國不可能給蘇聯以軍事援助。因為美國本來就憎惡蘇聯,所以美國大體上是不會參戰的。因此要先北進後南下。
松岡外相主張應根據三國同盟採取行動,與德國相呼應,對蘇開戰。對此,塚田參謀次長則強調日本必須有獨立自主性。雙方進行了如下激烈的交鋒:
外相:「因為聽取了大家的意見,所以才能寫得這樣好。」
參謀總長:「德國確實沒有及時和適當地同我們商量。」
外相:「不管德國商量不商量,我們應該以真誠相待,需要以誠心來抓住德國。」
與此相反,若如今在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取得軍事基地,並在該地進駐必要兵力,則能比較容易進行最為艱苦的新加坡作戰,因而亦可預料第一階段之作戰將會順利進行。
國務院內部則提出了如下的對日判斷和對日政策的主張。遠東司司長漢密爾頓在二十二日提出的一份意見書中這樣寫道:「由於德蘇開戰,在日本出現了南進論和北進論兩種意見。不過,估計南進會稍許推遲些,因為雖然沒有締結日美諒解協定,但(日本)仍然害怕同美國打仗。然而日本撕毀日蘇中立條約,向北進擊的可能性倒是很大的。因此,日本將會要求締結一項日美諒解協定。但我們認為:一、沒有必要締結日美諒解協定;二、即使締結協定,也由於日本進攻蘇聯而遠東和平條款得不到遵守,況且美國增加對蘇聯的援助,還會加劇日本在進攻蘇聯的同時爆發對美作戰的危險。」
正在那個時候,格魯大使六月二十七日的來電報告了如下一個情況:「兩個星期或十天內,日本將作出重大決定。」
外相:「最後我再說一句,幾年前我預言過的事,無一不是應驗的。現在我預言,插手南方定會釀成嚴重危險。統帥部能擔保不發生危險嗎?而且,如果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在獲得石油、橡膠、錫、大米等物資方面就會造成困難。識時務者為俊傑。先前我曾發表過南進論,但現在我卻轉而主張北進了。」
與上述攻佔作戰之同時,若爆發太平洋戰爭,從現狀亦可預料,即使以帝國之現有飛機,尚需進行相當程度之艱苦奮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