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天方夜譚

當晚,巴格達所有教堂在九點關閉。此時距聯合國最後通牒生效期還有整整十天。
我飛到安曼,新華社駐約旦首席記者給我講了他在巴格達因為拍照被安全人員抓住、器材被沒收的經歷,勸誡我在大戰爆發前夕更不可魯莽行事。經與總社林老闆電話磋商,決定把我的寶貝傳真機暫存在約旦。我脖子上掛著快門輕得不能再輕的萊卡M─4進了巴格達。
我脖子上掛滿了尼康,右手捏著醜陋的萊卡M─4逕直向帶班的共和國衛隊走去。一位少尉命令我停止,可我一直走到他面前,口唸「薩拉馬利空」(穆斯林間的問候語)與他行了吻腮禮,他的大鬍子弄得我挺癢。接著是「愛赫蘭,雅嘿,西尼夏比,索哈菲(好啊,兄弟!人民中國記者)。」他也極有禮貌地向我問候。我對他舉起萊卡,比劃著摁了一下,「素拉蒙肯(照相可以嗎)?」他連連擺手,「木須蒙肯(不行)。」接著雙手一合,做了個戴手銬的姿勢。我溫順地將一堆相機扔在地上,從他們手中的AK─47衝鋒鎗侃起,說中國軍隊用的也是同族步槍,不過叫「56式」。山南海北亂侃,直侃到敘利亞的女孩最美。「暴力色情」迅速扭轉了士兵對相機的注意力,可我心裡明白,我有了獨家的卡迪西亞廣場照片。
總之,老奸巨猾的英國人不論從哪裡撤走,都一定留下一屁股屎。新、馬、印度、巴基斯坦乃至整個亞非拉,為的是讓獨立的國家越亂越好,以所謂「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從中牟利。英國人和_圖_書得意洋洋地自詡為「均勢外交」(Balancer of the Power),即迪斯雷利首相「沒有永恆的敵人,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次日,我奉命到美國使館前拍「萬名婦女兒童抗議美帝」。幾個剛會走路的兒童身掛「要薩達姆不要布希」「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大紙牌蹣跚而行。一位緊靠在我左邊的白人記者邊拍邊問我是哪天來的,我倆肩並肩地跟著人群大喊口號「打倒布希」,義憤填膺聲嘶力竭,此舉深得伊拉克人民敬意。事後才知道,這老兄竟是美聯社的多米尼克。
今天的伊拉克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角,與土耳其、敘利亞、約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為鄰,東南為波斯灣。可全世界的穆斯林全把波斯灣叫作阿拉伯灣,波斯灣是操波斯語的伊朗人的說法。伊拉克現有面積四十四點四四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一百八十萬,阿拉伯人佔4/5,庫爾德人佔1/5,先後掙脫奧斯曼、英國人的統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建立伊拉克王國。同一時期,大沙漠中內志王國(Nejd)納季特省酋長伊本.沙特擴張至海灣,一九二四年吞併漢志王國,自稱漢志內志蘇丹國王,一九三二年改名沙特阿拉伯王國。
今天的科威特國(The State of Kuwait)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波斯灣西北岸。面積一點八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萬。歷史上的科威特一直歸伊拉克屬下的邊遠蠻和-圖-書夷之地,公元七世紀的阿拉伯帝國將其劃歸都城巴格達下的一個省,以後歸奧斯曼帝國統治,一八九九年英國與科威特訂立條約,令其不得與其他國家發|生|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威特淪為英國保護國,直到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九日才獲獨立。中東發現石油後,科威特與沙特對一塊油田發生爭執,一九七〇年和平劃定邊界。奧斯曼帝國時期,科威特是伊拉克巴士拉省的一個縣。第一次世界大戰《洛桑條約》在英國干預下成立了伊拉克王國和科威特埃米爾王國,可是伊拉克一直不予承認,一直叫嚷要祖國統一。在歷史悠久的伊拉克人看來,不論古代史還是近現代史,科威特對伊拉克猶如台灣屬於中國一樣。而科威特人則視自己為脫離馬來西亞的新加坡。

頭一天,一位常駐巴格達的記者就對我進行形勢教育:在這裡幹活得守規矩,否則極易出事。比如美聯的薩拉哈和路透的馬蒙就被取消了簽證,七個月前絞死了拍攝巴格達「軍事設施」的英國記者巴佐夫特,還有一名不守規矩的蘇聯塔斯社記者死於車禍,一名好搶獨家的義大利記者……最後是這位記者本人,他因與英美記者過從較密被巴格達「提示過」。說話間另一朋友又插|進來一個笑話,說是半年前他們商量每星期五早上五點起床去釣魚,可擔心早上起不來。想不到星期五早上五點,客廳裡的電話響了,拿起聽筒,卻無人講話。以後接連幾個星期五的早上五點,電話鈴都響,這和-圖-書位記者稱之為「帶耳朵的友誼的小鬧鐘」,聽得我後脊樑直冒冷汗。老兄看我臉發青、眼發直,忙說不是絕對不可以拍,只要找個新聞官員陪著就行,新聞官員會指點你拍什麼,告訴你怎麼拍。
卡迪西亞廣場位於巴格達市中心。廣場四角各有一柄高達幾十米的巨劍,握劍的大手分別是按薩達姆和尼布甲尼撒(即那位一把火燒了耶路撒冷、把猶太人擄為巴比倫之囚的國王)的右手成比例放大的,劍柄的流蘇由成千上萬個伊朗士兵的鋼盔堆積而成。四柄巨劍兩兩交叉,像橫亙蒼穹的彩虹,矗立在廣場兩頭。據介紹,「卡迪西亞大捷」原指古巴比倫戰勝波斯的一次戰役。公元六三七年(回曆一六年),十二萬波斯異教徒侵犯巴比倫,波斯人以三十三頭戰象為前導殺到海拉。被囚於卡迪西亞監獄的死囚埃布納赫吉戴罪請戰,率三千六百名穆斯林大敗十二萬波斯人,史稱「卡迪西亞大捷」,這也是歷史上阿拉伯人唯一揚眉吐氣大敗波斯人的勝利。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人認為打敗了伊朗人,伊拉克一方認為法奧之戰可與卡迪西亞大捷相媲美,特建此廣場以示慶祝。據說一旦臨戰,卡迪西亞廣場可作軍用機場使用,所以自然被列入頭號保護目標,擔任警衛任務的有陸軍、傘兵和精銳的共和國衛隊。
順著薩東大街往回走,看著兩側空空如也的玻璃櫥窗,我膽子大將起來。我用右手捏著裝了三十五毫米廣角的萊卡,漫不經心往前走,估計差不多就摁一下,從不敢把相和*圖*書機端到眼前。拐過兩條街,一個穿灰制服的警察叫住我,用比我還臭的英語問我是不是拍了路邊的櫥窗,我說絕對沒有。我說我始終拎著這隻破相機,準備趕回新聞部發稿,相機裡僅有婦女兒童反美大遊行的壯觀場面。警察說他剛接到舉報,有日本人偷|拍商店。我說那有可能,可我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是兄弟,你沒見我身上大寫著「人民中國」嗎?說著翻出衣領下寫有中、英、阿文的身份識別牌。警察將信將疑地讀完我的血型B,說可能是弄錯人了。我又喊了幾聲「打倒布希」,弄得警察肅然起敬,這才問警察怎樣才能叫到去新聞部的計程車。
中東歷史總如中東遊牧民族異彩紛呈的服飾,讓我頭昏眼花。其疆界大概又由於遊牧民族的遊走而變化多端。這一帶歷史最悠久的首推伊拉克,遠古便以兩河文明、空中花園、《漢謨拉比法典》聞名於世,公元前二〇〇〇年的巴比倫王國是這一帶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六世紀建立的阿拉伯帝國,統一了中東地區,阿拔斯王朝的曼蘇爾把巴格達建成帝國的都城。
巴勒斯坦地區十六世紀後一直為奧斯曼帝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接受英國委任統治,一九二一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西稱巴勒斯坦,東稱外約旦酋長國。直到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英國才承認外約旦獨立,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改稱外約旦哈希姆王國,一九五〇年四月與西岸合併,定名約旦哈希姆王國。哈希姆家族原在阿拉伯半島遊牧https://m.hetubook.com.com,後被沙特擊敗經伊拉克輾轉到了此地,今天的約旦國旗上還保留著當年阿拉伯半島王旗的顏色。
聖誕之夜,我在拉希德飯店伊拉克新聞部的辦公桌旁拍攝身穿黑袍的阿拉伯婦女在薩達姆畫像前歌舞昇平、購買聖誕禮物。我的陪同滿意地看我工作。突然,一位身材高大的阿拉伯人擠到我旁邊,用低沉的英語命令我:「聽著,我不許你拍我的姐妹在那個人畫像下歡笑。」我莫名其妙,連連表示歉意。回到分社,我請教老朱,他說我碰上流亡的科威特人了。
這座城市我還是第一次看見,因為我平生不曾到這樣的海洋中航行過。
怎麼也想不到真有不許拍照的城市。當一位曾常駐巴格達的記者給我講到某位攝影記者的傳真機被扣在薩達姆國際機場、他本人在街頭拍照被沒收相機的故事時,我曾將其歸結為「天方夜譚」。四年來,我徒步走過長城,在秦嶺抓過熊貓,上世界屋脊探過險,洪水、大火、騷亂、地震……連轟動一時被警方嚴密警戒的「長城情死」「被劫民航返回北京」等獨家新聞都弄過的人,會有什麼「不可能」?可與巴格達通了一次長途後,我頓時傻了半天。巴格達分社的李大偉說:「你在北京碰得到的危險頂多一百八,而這裡至少三百六。」
——《一千零一夜》
四年搶新聞的經驗再次印證了《培爾.金特》中的真理:「當狼群在外邊嗥叫時,最保險的是跟著一起嗥。」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