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砲戰

於是國軍研擬了一套艱辛護航運補的策略,就是將船團由馬公港護送至金門海域止,謂之第一階段;再移轉任務交給南支艦隊,繼續護航船團至危險彈著區,稱為第二階段。這第二階段中間有廿五浬的航程,運補艦必須在此區域持續航行三個小時,因此就陷入中共快艇最容易出沒的伏襲區,即使運輸船團成功穿越脫離了伏襲區,接著得進入要命的危險彈著區,就立刻會遭遇到中共岸砲有效射程的轟擊,船團官兵們除了要有嚴格的訓練外,還要帶有幾分運氣與勇氣,才能通過有十海里寬廣的火砲落彈區,若僥倖登上灘頭,還要忍著彈如雨下、不能動彈近兩小時的束手挨打。即使國軍灘頭官兵冒死完成快速的卸貨作業,一旦緊急退灘成行,這條回頭水路也絕不輕鬆,仍然要重溫舊夢,再走一遍刺|激驚險、和生命開玩笑的航程。
會議前,陸軍彭孟緝總司令碰見了海軍梁序昭總司令,彭先生帶著濃厚的湖北口音說﹕「許多天沒有軍用物資運補到金門,時候久了,地區守軍會餓死的,請趕快想個辦法。」含有濃烈閩北土腔的梁先生回答說﹕「餓死活該,在敵人密集的砲火下,艦艇運物資實在太危險了。」彭總司令很生氣地吼喊起﹕「你要是有種,就在軍事會議中報告總統來裁決。」陣前息息相關的兩位總司令,就這樣展開了一場口水大戰,在座的將領們,誰也不夠分量去蹚這混水,幸好副部長前海軍總司令馬紀壯上將趕到,適時協調化解,才沒有演出兩將失和、陸海分裂的鬧劇。
「沱江」艦長劉溢川上尉了解此刻的嚴重性,於是盡速完成美軍的下卸,然後急駛接替保衛「美堅」的職責,不急著加入南方數浬外的戰局,並且十分冷靜地監視著海上的狀況。沒錯,又出現了一批艇群,在雷達上自鎮海角、東碇方向朝「美堅」艦衝了過來。「沱江」艦急電警告正在換乘的「美堅」艦,然後立即掉頭迎接來襲的砲艇;很快地接近到三吋砲的有效射程,於是首先發難,非常輕鬆地擊沉了一艘快艇,接著二十、四十釐米砲交織火網的射擊,又重創了一艘砲艇,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讓共軍體會到這條小戰艦的剽悍。此時又有四艘砲艇加入戰場,於是聯合倖存的各艇,一起圍攻「沱江」艦,企圖先終結掉這個角色後,再去對付遠方慢速的那條。由於「沱江」艦的勇猛,因而使「美堅」艦有足夠的時間,繼續完成新聞記者們的安全駁卸工作。
為了深切解決「轟雷」職前人員的訓練問題,海軍兩棲部隊選擇了左營桃子園的外海灘(我們兒時戲水的所在地),實施「合」字號裝載及搶登和灘勤卸砲的演練。至於八吋巨砲組件的組合與使用,則選由陸軍四十七年度射擊比賽的冠軍隊伍砲兵第六〇七營來擔任。經過短時的速成訓練後,即派往澎湖待命。
三艘運補艦船在沒有強大火力的護衛下,繼續鼓浪朝馬公港小心前進,突然有一大批中共的快艇衝了出來,船團尚來不及將目標點數,「台生」輪就中了魚雷,冒出一陣火光,傳來巨響,頃刻間船艙內湧入大量海水,前方不遠處的「中海」艦長鄭本基少校立即下令,轉向馳赴正在緩緩下沉的「台生」輪,以便搶救落水的船員,同時急電南支旗艦呈報戰情。中共快艇見狀,便轉向群起圍攻駛來的「中海」艦。一艘艦是救友心切,一群艇是餓狼嚎噬,雙方在海上展開了生死大戰,殺戮得難分難解。中共一艘快艇首先中彈,冒出火花,並很快被黑暗的水平面吞沒,而「中海」艦則採取不定向的「蛇」航,繼績朝著還餘留有殘光的「台生」輪接近,雷達上顯示的快艇群,也從四面八方衝近「中海」艦的舷邊。
九月八日這天,料羅灣顯現出颱風完全過後的平靜,繼續有「美樂」及「美珍」兩艦共同執行第二梯次的「閃電」作業。「美樂」艦安穩地坐灘,正在卸載彈藥,當黎副總司令步行於灘頭視察之際,中共突然開始砲擊,彈如雨下,「美樂」艦很快就中彈爆炸,霎時斷成兩截,只得下令棄船,以減少艦上官兵的傷亡。黎副總與胡葆謙上校,及作戰參謀繆士閑等隨員們,頓時陷於彈叢裡,在遼闊的料羅灣,不得不慢慢地匍匐前進,尋覓一塊水深及膝矗立在沙灘上的岩石,側身躲靠在石頭旁。但是近彈落在淺灘邊所激起的筆直水柱,使得在高空中開花的海水,隨著風暴一陣陣淋灑到長官們身上,彷彿步入生死一線的邊緣。僥倖那砲彈馳嘯掠嘶而過,終免於危難,躲過一場浩劫;稍後www.hetubook.com.com待砲擊彈群稀落時,才輾轉趕赴漁港碼頭,乘小艇登上「維源」艦,於次晨安抵澎湖,隨後立即搭機趕返台北報告軍情,再急赴「美軍協防司令部」。
有了第二梯次被砲擊的危險經驗,於是對於「閃電」計劃的缺失,做了極大的關鍵性調整。為了不受潮汐影響,減少登陸艦坐灘時無法機動退灘所造成的折損,經黎副總司令與美協防司令史慕德中將相互研磋後,終於想出派遣靈活性高、體積小的水陸兩棲登陸戰車,也就是海軍陸戰隊俗稱的「水鴨子」(LVT),開進可容納十七輛水鴨子的「中」字號(LST)坦克艙內,當載抵金門海域後,再自行泛水穿越危險彈著區,直接開上沙灘,以螞蟻搬家的方式,達到運補的最大效應。這個戰術運用得很成功,於是開啟了後來馮啟聰將軍(後晉升第六任海軍總司令)指揮六五部隊執行「鴻運」計劃的先機,提早實施了「轟雷」反擊的構想。
海軍艦隊在這場毅力戰中,深深獲得蔣老先生的充分信任,於是打鐵趁熱,緊接著在次日繼續發動第二波的「轟雷」行動,並於四十八小時內順利完成,自此完全闖開了中共的海上封鎖,使得雙方在士氣較量上也顯得彼消我長。到了九月廿七日,我海軍將最後一組砲安全送達金門陣地後,就圓滿完成了為期十六天的「轟雷」計劃。巨砲在島上全部組合後,便開始選位佈陣,立即實施反擊。幾組彈群射擊轟爆後,這類似違反國際公約的化學武器、又不像毒氣的窒息砲彈,其可怕的殺傷力,迫使共軍不得不於十月六日宣佈暫時停火十五天,至此才算結束這為期四十五天的第二次台海危機。
LSM-二四九「美堅」艦搭載著中外新聞記者,包括我國名記者劉毅夫、張家驤、張廣基等三十六名,及返防金門休假官兵三百八十六員。另有美軍顧問團的陣地視察五人小組和金防部兩位副司令官,在極機密的措施下,登上了「沱江」艦,並與「維源」、「湘江」兩艦共同編成南支艦隊,全程自馬公港護送「美堅」艦駛抵金門外海的危險彈著區,再換乘LCM小艇至灘頭。「沱江」艦則脫隊,單獨以高速繼續深入接近料羅灣灘頭,以便在最安全的狀況下,完成小艇接駁美軍顧問人員的任務。而南支另兩艘戰艦,則留滯在伏襲區執行警戒,護衛「美堅」艦的駁運。
自大陳保衛戰後,兩岸平安過了三個年頭,但是早在一九五六年十月廿九日,以、埃兩國爆發第三次中東西奈戰爭時,英、法兩國受到老美的縱容,硬是在這糾紛上插了一手,迫使埃及納塞政府受到嚴重創傷(導致往後於一九六七年的「六日戰爭」中,喪失了西奈半島的主權將近十餘年),這個禍根引起共產國家對老美黑手政治的不滿,於是設計要牽制美國在中東的勢力,以求維持平衡。而這個著力點,就選在亞洲台灣海峽中的金門小島,也順便乘機窺探「中美協防條約」下暗扣的一張底牌,如果是癟十的話,那就毫不猶豫地拿下這塊國軍所謂的「反攻跳板」,則澎湖就指日可得,也正循著三百一十九年前(康熙廿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大清朝施琅將軍進攻台灣所走的老路;這個夢,中共是可以做的,如果踢到了鐵板,就移轉到華沙會談上,和老美討個身價再停火也不遲。至於要使用何種火彈武器來攻擊,經仔細盤算後,在韓戰中止時所遺留下來的一批過時砲彈,正好可以用來實施岸砲轟擊。再配合快艇戰術,設法誘離護航的國軍戰艦,再進行魚雷伏襲,以摧毀運補船團,切斷海上補給線,造成心理震撼,然後瓦解島上國軍士氣,則金門唾手可得。中共算計著種種的利多因素,又得到蘇聯老大哥的推波助瀾,終於選擇在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星期六)午後六點半,掀開了震驚中外的台灣海峽第二次危機,這就是「八二三」砲戰的緣起。和圖書
八月廿四日,國軍的運補任務徹底失敗了,沒有卸下任何一點物資,雙方折兵損艦,中共算是贏得第一回合戰略封鎖的大勝利。緊接著又在連續十天內,向金門瘋狂地射擊了十三萬七千八百餘發砲彈,再一次切斷國軍空中少量的空投補給,因此地區守軍官兵們,只有蹲在堅固的坑道和山洞內,採取挨炸及等待的守勢,士氣慢慢趨向低落,令寶島上的軍民同胞們,日夜都在憂慮著國家的危機。
從各方衝過來的魚雷及砲艇,終於找到「沱江」艦火網上的死角;一艘砲艇沿著這缺口進入轟擊,「沱江」艦機艙受了重創,湧進大量海水,僅依靠一部左車在海上漂搖慢速前進。這艘跛腳戰艦,將艦艏的三吋砲配合雷達的測試,對著那條已偷襲成功、正在竄逃的砲艇,僅做幾次彈著修正,就報了斷右腿之仇,把砲艇擊沉。這次以牙還牙的壯舉,激發出艦上官兵們的雄心士氣,他們的臉部及身上淌著血,混著海水和油污,快速地實施艱辛的損管堵漏和人員裹傷等搶救工作;另方面也迅速替換兵員,以取代艙面重傷及陣亡的槍砲手,重新開始繼續不斷地射擊和再攻擊。但在單車致使航速銳減的情況下,「沱江」艦的舵房又被擊中,艦體強烈晃動,官兵傷亡更形慘重,全艦鐵板破洞累累;一陣紊亂之後,艦體開始緩緩下沉,但是砲手們仍然堅守在崗位上,繼續尋找快艇加以射擊。爆炸起火尚未沉沒的快艇,燃燒著餘光,閃爍映照在海面上,讓人用肉眼就可看到好多船艇正迂迥在海上奔馳。艦艉的四十釐米砲,又瞄準一艘自後方迫咬過來、正想施放魚雷的快艇。射擊手不停踩踏著扳機,砲口擊發出一連串火球,射中了這條快艇,立時爆炸起火,使得海面上更趨亮麗,似乎正在慶祝「沱江」艦已不再下沉的喜悅。因為損管人員堵漏得宜,及時的搶救及大量的抽取排水,使得艦體逐漸穩定,緩慢地向上浮揚;這給了官兵們極大的信心,篤定地再去打擊來犯的敵艇。
而當任務船塢艦(LSD-十七)於夜間抵達金門海域時,便從艦艉放出所搭載的「合」字號,由其自行泛水登陸灘頭卸砲,並命南支艦隊巡航在危險彈著區內,誘使中共雷達誤判為主要攻擊大型艦艇,來導引共軍岸砲對艦隊目標做猛烈轟擊,因而減低小型任務艇「合」字號被擊中的機率。
然而,落雨般的砲彈,並沒有嚇阻國軍正常的金門運補。八月廿四日凌晨一時,編號LST-二〇一的「中海」艦自高雄港滿載著補給品,及六百多位補充兵員循慣例啟航,伴隨著MSF-四四「永定」、MSF-四五「永順」兩戰艦,一併進入防區,再交由南巡支隊PCE-四二「維源」、PC-一〇四「沱江」、PC-一〇八「湘江」等三艘戰艦接續護送,於當日黃昏前平安駛入料羅灣,會合已在泊地等候潮水的LSM-二四七中型運輸「美頌」艦(後改三四七),及軍租船「台生」輪,準備共同搶登灘頭,載卸物資。
禮拜天的早晨,奇怪,怎麼有那麼多大人擠在管理站內,圍看鋪在桌上的報紙,原來是在討論有關昨天黃昏時,共匪以五萬七千五百三十三發砲彈,砲擊面積僅有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金門小島,導致抗日英雄吉星文、趙家驤、章傑三位將軍殞國於太武山下翠谷的頭條震撼新聞。但這對當時我們這群十七八歲、半大不小、智慧未開的少年們,還激發不起一些潛發性的危機意識。午餐後,青少年們照舊趕去玩該玩的遊戲,因為暑和_圖_書假快要結束了。
颱風警報解除,但九月七日凌晨的金門海象卻仍然惡劣;黎副總司令為穩定軍心,於是自馬公登上了要在第一波執行突破砲擊封鎖的「美平」艦(LSM-二五三),決定身先士卒,並親率由「美堅」艦、「太昭」艦、「信陽」艦(DD-八二號,為日式驅逐艦)、「維源」艦,及「北江」艦(PC-一二二)、「柳江」艦(PC-一二三)等七艘編成的南支艦隊同赴金門,執行首梯次的「閃電」計劃,同時美海軍也派出重巡洋艦兩艘,及驅逐艦四艘支援參與,展示了「中美協同作戰」的決心。由十三艘戰艦共同編成的浩大「中美」混合特遣艦隊,到達了金門外海,著實嚇到了對岸的中共,砲也不敢放了,於是「美平」艦便在當日午間,平安順利地登上了料羅灣灘頭,完成了卸載,使地區守軍自砲戰開始以來,首次獲得充分的物資支援,也達成友軍長官眼下迫切的需求,而其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士氣的鼓勵,因此傳出了「黎副老總在灘頭」的美談。
海面復歸平靜,「美頌」艦轉向駛近「台生」輪沉沒的位置,找到兩艘救生艇,救起了四十九名乘員,然後隨即又趕赴漂流中、急待救援的「中海」艦。在暗黑的夜裡,依賴甲板上的幾盞燈光,兩艦官兵訓練有素,很快完成了「拖帶」部署,以五節航速緩慢前進。這種漫遊,正是魚雷快艇最喜歡的獵物步調,於是中共快艇又再次回頭,蜂擁地向運補船團進行第二次圍攻,完全忽略了湘、沱兩艦強大的火力。一艘衝在最前面的快艇被擊中了,爆響及燃燒的火光,警醒了其他中共快艇,領略到戰艦砲火的威力,不得不認輸撤退,海面終於恢復了平靜,時鐘已敲過了八月廿五日的零點,結束所謂金門「八二四」的首場激烈海戰。
這則不愉快的口角訊息,很快就傳到正在馬公指揮金門作戰的海軍副總司令耳中,這位兼首任「六二特遣部隊」指揮官的黎玉璽中將,倒是用心地想分擔這兩位長官們的難題,直屬長官面臨的是要減少艦艇損失的困境,而友軍長官要的是儘量運補物資,偏重在精神上的支援。於是黎將軍經交涉,得到美軍駐台協防司令史慕德(Smoot)中將的同意,並承諾如為捍衛金門砲戰所折損的中華民國海軍艦艇,美方無條件給與同量的補充。獲得了這頊保證,正符合了直屬長官的期望,接下來,便是擬定以中型登陸艇(LSM)及小型機械登陸艇(LCM),作為金門灘頭主要登陸運輸的艦艇,來執行代號為「閃電」的運補計劃。
按照上述的計劃,花了一個多禮拜艱苦的日夜操練,各負責單位都進入了熟練的狀態,萬事俱備,僅待令下。在發兵的前一天,老總統蔣公親赴馬公,主持了這場砲戰關鍵性的「轟雷」航前會議,會中囑咐海軍黎副總司令,務必要不惜代價達成使命。第二天,帶有殺氣的九月十八日,上午十時許,蔣公再次從高雄飛蒞馬公測天島的海軍基地,虔誠地為艦隊的出征送行、鼓舞和祝福。從這幕感性的舉動中,可知這位七十餘歲的老統帥,對於「轟雷」計劃的倚重和期待,是多麼深切呀!
歷經砲戰後的金門,已是斷垣殘壁,百廢待興,然而危機何嘗不是轉機,在經過一番除舊佈新之後,開展了今日地區的城市興盛。當地守軍隨手就可撿拾滿地的彈片,以廢鐵賣給「唐榮」鐵工廠,活絡了台灣的鋼鐵工業,建立起「南唐榮,北大同」的商業美譽,官兵們也發了筆小財。金門店家更是別出心裁,用砲彈頭的特殊鋼料,製造出主婦們最喜愛的鋒利「金門」菜刀,經四十餘年盛名,歷久不衰,這倒是砲戰後始料未及的趣事。
午後一時卅分,艦隊啟動了,副總司令黎玉璽中將以「太昭」為旗艦,親率「六二」特遣艦隊駛離澎湖馳航金門,預定於晚間九時許駛至料羅灣海域。艦隊按計劃進入了危險彈著區內,立刻就遭到對岸的大砲攻擊,仍如往常一樣彈如雨下。中共的砲彈受到戰艦的吸引,專尋覓大型目標射擊,而艦隊則仍以「蛇」航來躲避。就在迷情狂亂的砲轟下,那三條帶著重要物資的登陸艇「合」字號,悄然地從船塢艦肚子裡開了出來,鼓浪衝前,朝向灘頭登陸。此時對岸的火砲,根本弄不清楚這批「小貨色」的來頭,也就疏忽了,於是這幾個「幼齒」就此立了大功,於九月十九日清晨三時完成了首波「轟雷」運砲作業,然後就由黎將軍領著艦隊,毫髮無損地返航澎湖基地。
年輕人一向都比較有朝氣,記得民國十三年創立陸軍「黃埔」軍校,當時軍閥割據四方,群雄稱霸各省,四年後二次北伐開始,我陸軍先輩將士們就是憑著「黃埔」精神,掃蕩強權,統一全國。民國廿六年,抗日軍興,我空軍m.hetubook.com.com由高志航上尉所率領的四大隊飛行員們,駕著舊式雙翅膀飛機,於八月十四日在杭州筧橋上空,擊落日本「木更津」航空隊所屬的六架新式單翅戰鬥機,創立了豪勇的空軍「八一四筧橋」精神。想到海軍,自開國以來——終於在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中的九月二日這天,由劉溢川上尉所指揮的「沱江」軍艦,展現出高昂的鬥志,為海軍立下了標準的作戰典範,足可激勵及傳承我海軍官兵屏障海疆的雄心。
民國四十八年元旦來臨,中共無奈地宣佈全面停火,「八二三」砲戰事蹟就此步入歷史。中華民國的海軍將士們,冒生命危險,屏衛金門海域和運補的智勇,論功行賞應頒首功。另下万面,那位不論在三軍協調、策劃,和實際統御、身先士卒領導兩次關鍵性作戰都有絕佳表現的海軍黎玉璽副總司令,論經歷也應該晉升了。果然,一個月後(二月一日),他就成為我海軍來台後第四任總司令。如果先總統蔣公要嚴格評論這位高大英俊、不善言詞的黎總司令有任何一點瑕疵的話,那就是太年輕了點,那時他才四十五歲。
沙灘上多如螞蟻般的友軍們,正等候補給船團搶灘,準備進行快速的卸貨作業。當時天色幽暗,突然在西北方出現無數的火光亮點,飛落到金門島的中心,彈彈相連,正朝著料羅灣的方向,以船團為目標,如熱帶雷雨般地追射過來。友軍們很快地撤退躲入掩體內,船團緊急起錨,全速匆匆駛向外海,採取蛇航運動穿梭在彈群裡。航行了約四十分鐘後,終於駛離了危險彈著區,與等候的南支護航艦隊會合。處於這陣砲擊中的運補船團,慶幸都只受了點輕微創傷,但當正要準備開始重新編隊回航馬公港時,雷達幕上卻發現了四艘敵方快艇,正向船團快速凶猛地衝了過來。機動的南支艦隊,立刻以優勢火力護衛船隊,再配合運輸艦上不弱的槍砲輔助,共同織成一團火網,阻擋了快艇發射魚雷的機會,輕易將來襲的快艇全數擊退。贏了,當南支艦隊正為這場短暫的勝利歡呼時,坐鎮於「維源」艦上的支隊長姚道義上校卻突然接到地區指揮部來的急電:「有共軍砲艇六艘,和載有步兵的機帆船三十艘,欲登陸東碇島。」這則緊急通報,迫使艦隊必須離開船團,立即趕赴東碇海域去攔擊共軍壓境的船隻,於是不知不覺中,讓兩艘補給艦以及一條載有回運傷患無武裝的「台生」輪,落入孤單無護航的困境中,陷進共軍所設騙開主戰力的調虎離山之計。
最早發生在南方海域的另一處戰場,南支艦隊與共軍快艇業已纏鬥了兩個多小時。雖然「維源」旗艦的左右兩舷受到砲擊重創,但與「湘江」艦艱苦協同作戰的成果,換來的勝利戰績是擊沉了中共四艘快艇,再加上重創已逃竄的三艘,終於徹底擊漬了來犯的敵軍,適時趕返馳援,拯救已奄奄一息的「沱江」艦
金門原本約有一百多門傳統形式的岸砲,口徑多為一五五公釐(六吋)及一〇五公釐,根本無法壓制對岸的火砲。依據美軍顧問團實際做了戰地勘測之後,認為提供六門八吋口徑的曲射榴彈砲(Howitzer),絕對有蓋壓致勝的機會,因為該砲的特殊彈頭有二百磅重,可控制於低空爆炸,能夠瞬間疾速奪取空氣,產生劇烈氧化(燃燒)將彈著地面四周變成真空,導致人員處於無氧狀態下,產生出血性窒息的傷亡,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新武器。因此,彈頭及彈藥便被列為第一優先運送的項目,其次則必須分解那座巨大沉重的砲體,將其拆成砲管及砲身,再以零件形式進行散裝搬運,到達目的地後再行組合,於是無形中對於人員的操作和訓練因素,就至為重要了。就在這三大關鍵性主題的環繞下,經美軍與我方海軍的研磋之後,便審慎制定了「轟雷」運砲計劃的步驟。
九月二日零時三十分上這組「運人」艦隊抵達了金門,各艦按計劃進行作業。突然,南支旗艦的雷達上卻發現在南方有高速目標,兩波共八艘,夾雜了魚雷快艇和大型砲艇來襲。於是旗艦便率「湘江」艦迎向前去,雙方在黑暗的海面展開一場激戰,頓使「美堅」艦陷入孤立,在無屏衛的危險狀況下作業。
由美海軍提供支援驅逐艦四艘及兩艘船塢艦(LSD),並將號碼同漆編成LSD-十七號,一艘在艦塢裡搭乘了三條「合」字號運輸艇(LCU),艇內裝載有八吋砲彈頭,或已分解的砲體等零件裝備,另一艘則隱蔽停留於遠海;當LSD-www.hetubook•com.com十七執行「轟雷」任務直航金門時,那條偽裝的LSD-十七(原編號LSD-廿三)即駛來澎湖灣內錨泊,以混淆共諜的視覺,讓他們認為LSD-十七號仍然滯留在馬公等待命令。
這場己進行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慘烈海戰,彈藥即將耗盡,官兵們開始焦慮,僅記得平時訓練時的一句話,彼此相互安慰著:「誰能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勝利就屬誰的。」
就在緊要時刻,艦體突然猛烈震動,艦艉一聲爆響,官兵們好像都跳上了天空;這當然是中了魚雷,隨後警報器開始亂響,一陣嘈雜,主電機全部故障,後舵房湧進大量海水,艦身慢慢趨於靜止,搖晃漂泊在海上。輪機長湯寅山少校啟動了緊急發電機,恢復了照明及局部動力,以便讓損管人員去進行堵漏和排水等艱苦的搶救工作,但「中海」艦甲板上的各主、副砲卻不得不採取人工控制擊發,每管砲口仍是十分熱鬧,毫不遜色地吐出格格的閃光聲,交織出一片火網。此時艦艏的四十釐米砲,擊中了一艘近距離、還來不及發射魚雷的中共快艇。頓時「轟通」一聲爆炸沉沒,其餘的快艇卻更是豪勇,從四面如飛蛾般地朝「中海」艦圍了過來。就在此千鈞一髮之際,「美頌」艦剛巧趕到了戰場,頓時火力大增,迫使快艇群不得不重新分配選擇考慮攻擊的目標,就在說時遲那時快的當兒,恰巧南支遣派來支援的「湘江」、「沱江」兩艦,也自快艇的後方包抄過來。共軍的快艇群發覺退路將要被截斷,良機盡失,勝算無望,於是只好悵然撤離。
黎上將續任總司令任內時,於民國五十三年九月二日在左營港區內,在醒目寬廣的十字路口,揭立了「九二」台海勝利紀念碑,與不遠處似擎天神劍般的「忠烈將士紀念塔」各據東、西,遙相呼應,形成巍巍強穩的「忠」、「勇」雙塔,展現我海軍的「九二」台海精神。
「美堅」艦順利完成了卸載任務,也及時錦上添花地加入救援工作,報以回饋「沱江」艦對她的義行。這三艘戰艦的出現,迫使業已疲憊不堪、少數殘存的中共快艇,立即做了鳥獸四散的衝逃,這時已是九月二日的凌晨三點多,這幕海戰總算告一段落,史稱「九二」台海戰役。
一條以為「沱江」艦即將下沉的快艇,希望能近距離地給與「沱江」艦最後毀滅性的一擊,然而不幸的是,那條勇敢的中共魚雷艇壯志未酬,被「沱江」艦先行終結而葬身海底。
海上強烈颱風「葛瑞絲」,於九月四日經基隆海域,吹襲肆虐到馬祖,連帶影響到閩南地區的天候及海象,使得金門島上的軍民出現了難得數日的寧靜,可是在台北國防部正要舉行的軍事會議上,卻吹起了一樁不大不小的風暴。
早期左營軍區內的眷村,仍屬軍管禁區,村子裡的軍眷及正在就學、一知半解的學子們,若想要閱讀報紙新聞,就會感到非常不方便,因為家裡要考慮經濟因素,根本就訂不起報紙,在校內也實在沒有太多時間,去觀讀佈告欄唯一刊貼的三大張《中央日報》。尤其在假期結束前,想到要趕寫作業,就不得不跑到新村管理站的小文康室裡,翻閱幾天前的過期舊報紙,抄錄下片段不知寫什麼的國家大小事情,主要是用來填補學校裡那本週記裡的一週大事欄。
次日的黃昏,大人們都下班得很晚,也顯得比平常忙碌,個個皺眉不語,臉色十分凝重,很不開心。這種陰霾的氣氛對大孩子們來說,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父兄們只要不過問即將開學的暑期作業進度,少年郎就會偷笑了。
在這場海戰中,我海軍一共擊沉魚雷快艇八艘,又擊沉和重創砲艇各兩艘,徹底瓦解了中共海上「快」的戰力,再也無法在伏襲區肆虐。尤其往後又在美艦的助威下,打通了這條運補航道,維持航行的安全,終於開闢了實施「閃電」、「轟雷」計劃的勝利之路。
二次台海危機,「金門」砲戰的大新聞震驚了世界,有數十位中外戰地記者紛紛滯留在澎湖,都急著想往金門去做實地採訪。而與我方訂有「中美共同防禦」確保「台澎金馬條約」的美軍,更迫切想要了解砲擊後的金門實際狀況,以便研擬反擊的策略。基於這兩波人馬有共同的目的地,於是我海軍便擔起了這趟運送任務。
若干年後,少年們已經長大懂事,回想起那天抄「八二三」砲戰的大新聞,憶起海軍對中華民國、對那時在台灣成長的第二代孩子們的貢獻,不禁在經過將近五十年後的今天,仍勉勵自己莫要忘了感謝我們英勇的「海軍」父兄們捍衛了金門。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