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悲情天子

問題是,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叫薛道衡,也很擅長寫詩。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詩叫《昔昔鹽》,寫一個丈夫出征,獨守空閨的女子,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蛛絲兒結上了窗框,燕泥也落滿了雕樑,透過刻畫一個因為缺少了人氣而空空蕩蕩的屋子,讓我們體會出女主人寥落的心情,非常傳神。
說到這裏,我們恐怕也就明白隋朝雖然強盛但卻短命,隋煬帝雖然英雄但卻被人唾罵的原因了。隋煬帝沒有擺正英雄和人民的關係。本來,英雄的業績應該建立在引導人民、造福人民的基礎上,但是隋煬帝這個英雄卻只知道一味地蔑視人民、壓榨人民,這樣的英雄,自己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怎麼可能不被人民拋棄呢?
老臣高熲勸他不要太奢侈腐化,以免重蹈北周天元皇帝的覆轍,他聽不進去,便把高熲殺了;幫助他軟禁隋文帝,奪取皇位的張衡勸他不要濫用民力,他聽不進去,把張衡也殺了;到最後,天下義軍蜂起,隋煬帝困守江都宮,衛士們紛紛謀劃著要造反,一個宮女好心提醒他注意防範,他還是聽不進去,又把宮女殺了。這樣殺來殺去,再也沒有人敢提異見了,他的錯誤也就無法及時糾正,離正確的道路愈來愈遠。
第四點,才情美。
這首詩還是寫宮廷生活、男歡女愛嗎?不是,它是寫大漠風煙,英雄豪情;它還是堆砌辭藻,無病呻|吟嗎?不是,它是那麼質樸凝重,大氣磅礴。這首詩一掃宮體詩的淫|靡之氣,讓我們一下子想起了魏武帝曹操的慷慨悲歌。依照當時人的說法:
唐朝時,南方經濟和文化已經飛速崛起,它的人力和物力就是透過運河這條大動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東部地區的土地財富都被割據的藩鎮把持,不再上供給中央。當時就是靠著運河輸送過來的東南財賦,遠在西北地方的李唐朝廷才又生存了一百五十年,這不就是運河的偉大作用嗎!所以,唐朝後期的人提起大運河,都不由得流露出感恩之心。其中,皮日休那首《汴河懷古》流傳最廣。他說: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隋煬帝說,我生性最討厭別人進諫,如果你已經當了大官,居然想靠進諫這種方式來求得美名,我尤其容不下,當場就要殺了你。如果你是一個卑微之士來進諫,我可能稍微地寬待你幾天,但是你放心,我終究會還是不會放過你的。千萬記住!
更淒涼的是,大業十四年(六一八年),江都之變前夕,有一個宮女分明聽到將士們謀反的計劃,並稟告蕭皇后,蕭皇后想了想說,事已至此,告訴陛下也只能讓他心情更加煩亂,索性不管。一代皇帝,連妻子都不能跟他講真話,就這樣糊裏糊塗走向窮途末路。隋煬帝自己看來,也許叫做英雄的孤獨,但千載之後的我們怎麼看呢?只能說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皇帝,一旦落到失道寡助的境地,又怎麼可能不敗呢!就這樣,因為隋煬帝的急功近利和傲慢自大,他身上那些原本閃閃發光的優點全都走向了反面。
志存高遠的隋煬帝採用常人不能承受的速度拚命向前。以隋煬帝的才能,如果按合理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節奏做事,那是天下人的福氣,他也會成為英雄;然而當他以超強的節奏做事時,人民會無法承受,揭竿而起,他也就成了魔鬼。事實上,最後的隋煬帝也真的被視為魔鬼,糊裏糊塗地走向了地獄。
隋煬帝如此蠻橫的結果是勞動力大批死亡。按照史書記載,營建東都洛陽,「僵僕而斃者十四五」;修長城,「死者十五六」;挖運河,「死屍滿野」;河挖到哪裏,運送屍體的車子就跟到哪裏。隋煬帝的理想是要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太平盛世。可是,現實居然是男丁屍橫遍野,婦孺哀哀無告。理想如此豐|滿,現實如此骨感,這不是莫大的諷刺嗎?隋煬帝的理想和現實為甚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說到底,不是他的理想錯了,而是他實現理想的節奏錯了,操之過急。
隋煬帝為甚麼這麼瘋狂呢?一言以蔽之,太急於求成。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恨不得一天就跑進入太平盛世,完全不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誰受得了啊。
再看第二點,精力好。再高的理想,不也要靠人去實現嗎?理想愈高,人要付出的努力也就愈多。對於這一點,隋煬帝非常清楚。他可不是一個懶惰的皇帝。怎麼才叫不懶惰呢?他說:
舉兩個例子。前文說過,隋煬帝是隋代第一詩人,他對自己的詩才也非常自負,曾經說:
一個有為的皇帝,能夠同時成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這還不意味著絕世的才情嗎!事實上,即使是一代聖君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佩服隋煬帝的詩才。佩服到甚麼程度?別看唐太宗整天跟大臣探討隋煬帝為甚麼亡國,但是私下又把隋朝的樂工請回來,讓他們把隋煬帝的詩譜成曲子,在宮裏演唱。這說明甚麼呢?說明唐太宗雖然在政治上是隋煬帝的對頭,但在詩才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粉絲呢!
先看第一點,理想高。隋煬帝的理想是要建立「轥轢軒、唐,奄吞周、漢」的偉大業績,當一個「子孫萬代,人莫能窺」的千古一帝。何謂「轥轢軒、唐,奄吞周、漢」?就是超過軒轅,超過唐堯,超過西周,也超過兩漢。軒轅黃帝和唐堯都是古代傳說中的聖王,西周和兩漢則以統治時間長著稱,這四個時代可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盛世,隋煬帝要是真能超過他們,確實算得上前無古人了。再加上「子孫萬代,人莫能窺」,就是後無來者。一個皇帝,想要讓自己的功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還不是理想高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有一個說法叫「可愛非君,可畏非民」;還有一個說法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道理,隋煬帝至死也沒有想明白,他雖然創造了千秋功業,但是卻只能以一個獨夫民賊的身分,死在舉國皆反的浪潮中,死在自己親信和衛兵的手下。這難道不是一個悲劇嗎?
為何說太急躁呢?隋文帝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理想。他需要把他的理想變成現實。於是,當隋煬帝一登基,那些彪炳史冊的大工程就連續動工,全國老百姓也都被動員到各個工地了。
那麼,大業年間老百姓的負擔到底有多重呢?歷史學家胡如雷先生曾經做過一項估算。他說,從仁壽四年(六〇四年)隋煬帝即位到大業八年(六一二年)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八年之間,隋煬帝一共興修了二十二項和-圖-書大的公共工程,總共動用的人力達到三〇一二萬人次。隋煬帝時期全國人口才四六〇〇萬,八年時間就動用了三千多萬人,每年平均徵用四百萬左右的勞動力,將近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幾乎就是全國男丁的總數,這不是濫用民力嗎?
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他是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卻成為懸在全國人民頭上的索命咒,讓他們累死在工地,戰死在沙場,或是餓死在荒蕪的田野上。
第三點,功業大。
他是有才情,可是,這才情卻成了他自高自大、蔑視一切不同意見的藉口。到最後,當全國只剩下他一個腦袋在思考的時候,成果就不再是高明的政治決策,而是瘋子的胡言亂語。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可能有人會說,如此志存高遠,才華橫溢,精力過人,而又功勳卓著的皇帝,簡直是聖人了,怎麼又會成為亡國之君呢?而且,只統治了十四年,還留下了那麼多的罵名。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
根據史書記載,隋煬帝準備第三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徵求滿朝文武的意見,一連好幾天,竟然沒有一個人說話。一個皇帝,孤家寡人到這個程度,夠淒涼了吧?
就拿隋煬帝時期最著名的三項工程來說,大業元年(六〇五年)修東都洛陽,總計用十個月的時間,每月用工兩百萬;大業三年(六〇七年)修長城,發了百餘萬;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六一〇年)修大運河,累計用工三百萬以上。
怎麼不一樣呢?我們剛才不是說他西巡嗎?就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隋煬帝照樣詩興大發。其中有一首《飲馬長城窟行》流傳至今,堪稱傑作:
天下人都以為我是接我爸的班才當皇帝,其實不然,就算跟你們這些讀書人一起比作詩,我照樣當皇帝。
再看第四點,才情美。毛澤東說:
這句話說得很豪邁,這兩句話出自《隋書.楊玄感傳》,是魏徵他們修《隋書》的時候幫隋煬帝總結的。既然如此,可能有人就要質疑了,你怎麼知道這就是隋煬帝的理想呢?你怎麼知道魏徵的總結就是對的呢?確實,單用別人的總結不能算數,我們還得看看隋煬帝自己怎麼說。
那麼,一千多年之後,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評價隋煬帝這位功過交織、毀譽並存的皇帝?他到底算是英雄天子,還是獨夫民賊?他的那些故事,到底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他的悲劇人生,對於當時,對於繼之而起的唐朝,乃至對於今天,又會引起怎樣的思索和啟迪呢?
天下皆謂朕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今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
隋煬帝在非常華麗的狀態之中,追求一種素雅的境界,就好比在萬花叢中開出一朵清新的芙蓉,他一洗南朝以來頹唐的詩風,追求詩的本真境界。他讓詩超越了宮體詩纖靡的風格,直接接上大氣磅礴的漢魏雄風。
隋煬帝也佩服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怎麼也寫不出這樣的好句子來。怎麼辦呢?隋煬帝乾脆找了個理由,把薛道衡給殺了。殺頭之前,隋煬帝還得意揚揚地問了一句:「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這樣的不能容人,不就成了嫉賢妒能嗎?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
事實上,如果我們在隋朝只講一個代表性的詩人,一定就是隋煬帝,他https://www.hetubook.com.com是當時寫詩品質最高的人。那如果我們講一個寫作量最高的詩人,隋朝仍然是隋煬帝。為甚麼呢?隋煬帝現今留下來的詩一共是四十四首,在所有隋朝詩人裏絕對是第一名。
隋煬帝,一個中國歷史上備受唾罵的皇帝。在市井傳說中,他弒父殺兄,姦母淫妹,大興土木,窮兵黷武。一個「煬」的諡號,永遠把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然而,我們既不能以一善遮百惡,也不能以一罪廢百功。歷史上的隋煬帝,真的就這樣一無是處嗎?在他的人生履歷裏,到底有多少功業,多少失敗?他這個人,到底幾分是魔鬼,又有幾分是英雄?
隋煬帝瞧不起這樣的皇帝,他下定決心,要充分接觸社會。所以,登基後,隋煬帝開始不停地巡遊。他在位十四年間,三下江都,兩巡塞北,還有一次西巡張掖。大規模、遠距離的出巡就有八次之多,在西京大興城和東都洛陽之間來回更是家常便飯。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曾經做過統計,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中,待在大興城的時間累計不足一年,在東都洛陽的時間累計也不超過四年,其餘時間都在各地巡遊。人生就是在路上,這得有多充沛的精力才能做到啊。
第二點,精力好。
隋煬帝在詩文上驕傲到不許別人超過自己的程度,在政治上。他同樣是師心自用,覺得自己比天下人都強,所以決不允許別人勸諫。隋煬帝曾經有一句經典名言。他說:
再看第三點,功業大。隋煬帝有如此高遠的理想,再有如此充沛的精力,當然要建立一番功業。隋煬帝的功勞可太大了。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兩項大工程,一個是東都洛陽,一個是大運河。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無論後世對隋煬帝的評價有多低,仍然沒有掩蓋他志存高遠、才華橫溢的事實。按照常理,一個有著如此超人能量的皇帝,理應會打造出一個輝煌的盛世,他本人也應該成為一代聖君。然而,歷史有時就是不按常理出牌,隋煬帝非但沒有成為一代聖君,還蒙受千秋罵名。他統治的時代非但沒有成為一代盛世,反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那麼在隋煬帝能量超人的背後究竟隱藏著甚麼嚴重問題呢?
人的心情如果急躁,脾氣就容易暴躁,不體諒人情。隋煬帝是一個像超人一樣精力極端充沛的人。但是全國人民大多數並不是超人,而是普通人,無論是智力、體力,還是精力都不如他。然而,隋煬帝可不體諒這一點。他覺得,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換言之,只要他想得到,老百姓就必須做得到。如果誰做不到,那就是不努力,就是遊手好閒,就要加強管教。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慘了,每天都要超負荷勞動,稍微一鬆懈,監工的皮鞭就下來了。
我覺得,關鍵在於隋煬帝太能幹,因此也太急躁、太驕傲,欲速則不達。
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此何理也?
這何等自負!一個能幹的人,驕傲一點也無可厚非,但是,隋煬帝驕傲過頭。眼裏沒有別人,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有一個著名的「艷詩斷頭」的故事,記載在《隋唐嘉話》裏。隋煬帝不是擅長寫詩嗎?也喜和*圖*書歡跟其他詩人比較,通常別人都沒有他寫的好,所以他很得意。
隨著洛陽城的修建,隋朝在東部有了一個穩定的據點,整合東方就容易不少;隨著大運河的開通,隋朝的南北兩部份終於有了連在一起的大動脈。從此,貿易流通,人員往來的洪流勢不可當,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形成了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再也不能分開。隋朝的統一就此穩固。
南朝的皇帝為甚麼不行呢?因為太宅,太娘娘腔了,整天塗脂抹粉,坐在深宮裏,對外界、對老百姓的事情一點都不瞭解,這怎麼行呢?
沒錯,隋煬帝作為昏君、暴君的罵名從隋末農民起義就開始,而且罵了一千多年。但是,現在我來總結隋煬帝,倒想給他幾個新評價。哪幾個評價呢?
他是有功業,可是,這些利在千秋的功業卻並沒有能夠造福當時的百姓,只是讓他們付出沉重的代價,罪在當代,怎麼可能受到當代人民的擁護呢?
更悲慘的是,當年陳朝的末代皇帝陳叔寶去世,隋煬帝大筆一揮,給他諡號為「煬」。在隋煬帝心目中,陳後主沉湎女色,信用小人,破國亡家,是一個多差勁的皇帝啊!可是隋煬帝萬萬沒有想到,十四年之後,唐朝皇帝給他的諡號居然也是「煬」。和自己最蔑視的人物並肩而立,分享同樣的歷史評價,這對於隋煬帝這樣一位有著濃厚的英雄情結,渴望成就千秋大業的人而言,該是怎樣的悲情啊!
唐玄宗最突出的專長是音樂。隋煬帝則是賦詩。要知道,隋煬帝生活的時代,還是宮體詩大行其道的時代。所謂「宮體詩」,就是一種在內容上偏重寫宮廷生活和男女愛情,在形式上追求辭藻華麗,在格調上則比較輕佻甚至下流的詩體。這是當時詩壇的主流。但是隋煬帝一出手,馬上就不一樣了。
他是有精力,可是,他的精力卻成了挑選遊戲夥伴的試金石。你跟得上我的節奏,好,我們一起往前衝;你跟不上我的節奏,對不起,你出局了,根本不配生活在我統治的時代。
第一點,理想高。
隋煬帝倒是沒怎麼公然談論過自己的理想,但是隋煬帝的年號叫大業。所謂大業,那就是千秋萬代的偉業,這一個年號就足以透露煬帝的雄心壯志了。事實上,當時議論這個年號的時候,有人提過反對意見,說大業的「業」字,可以拆成一個苦字和一個末字,所以,大業就是大苦末,又苦又末,很不吉利,要隋煬帝換一個。可是,隋煬帝偏不信邪,就不換。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來,成就一番大業在隋煬帝心裏有多重的份量。一個皇帝,有這樣的人生理想,難道還不叫理想高嗎?
隋煬帝修東都洛陽,是因為他要把隋朝的東西連在一起。挖大運河,是要把隋朝的南北連在一起。我們知道,隋朝本來是由西邊的北周、東邊的北齊,還有南邊的陳朝三部份組成。隋文帝雖然以軍事力量將這三部份捆綁成一個統一體,但是內部的裂痕還相當明顯。怎麼才能讓這三部份真正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呢?就靠東都洛陽和大運河。
這幾句話壓住了官員們的建言獻策之志,也澆熄了官員們的拳拳報國之心。有一句話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我們承認,隋煬帝有著傑出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但是再準的https://m•hetubook.com.com眼光,也有看不到的地方吧?再高的智慧,也有考慮不到的事情吧?所以,民間才有「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的說法,儒家經典也才會講「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這本來不是甚麼高深的道理,可是聰明如隋煬帝,偏偏就被驕傲蒙蔽了雙眼,看不清這個道理,只知道剛愎自用,文過飾非。
可能有人會說,隋煬帝實行這樣的急政,相當危險啊!難道沒有大臣提醒他嗎?確實,隋煬帝手下也不乏清醒的大臣,這些大臣也曾經試圖提醒過隋煬帝,但是隋煬帝聽不進去。這就涉及他的第二個特性,太驕傲了。
人無完人,中國歷史上,有為的君主往往在才情上稍遜一籌,顯得無趣;而有才情的君主,又往往在政治上糊塗荒唐,顯得無能。像我們熟知的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不就是明證嗎?功業和才情集於一身的皇帝,在歷史上非常難得,唐玄宗算是一個代表,另一個就應該是隋煬帝了。
隋煬帝是何許人也?很多人想都不用想,就會說:昏君、暴君。否則怎麼會那麼快就搞垮了大隋帝國呢?怎麼會留下那麼多荒淫無恥的傳說故事呢?怎麼會諡號為「煬」呢?按照諡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一個皇帝,好色、違禮、虐民,又逆天,這不是昏君、不是暴君是甚麼!
把隋煬帝開運河,溝通江南的經濟重心和北方的政治重心的功勞和大禹治水相提並論,這也算得上對隋煬帝的最高評價了!
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要說誰的名聲最差,緋聞最多,恐怕非隋煬帝莫屬,隋煬帝就是一個以「惡」出名的皇帝。在市井傳說中,他荒淫無道,兇殘暴虐。在正史記載中,他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千百年來,他已經固化成為人們心目中昏君與暴君的典型。然而,隋煬帝真就那麼一無是處嗎?君不見,大運河溝通南北,通波千載;洛陽城威震東方,最號名城。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但一罪也不能廢百功,當英雄與魔鬼、有為與無情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評價這位悲情帝王呢?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我們都知道,要評價一項事業是否偉大,除了看它的當前價值之外,更要關注長遠價值。在這一點上,東都洛陽和大運河更是無懈可擊。這兩項工程不僅隋朝使用,繼之而起的唐朝也接著用,而且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唐朝不是照樣實行東西兩京制嗎?武則天乾脆定都洛陽,把洛陽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大運河也繼續發揮著連結南北的功效。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