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世代與其作品


這樣的結尾使得整部詩劇,前後呼應。
他幼年的住宅中,有一所很大的圖書館,有搜集成套的礦物學標本,有整套的版畫,在他父親所親自擬定的「教學計劃」中,各類自然科學、音樂、繪畫、體育、騎馬、劍術,以及各國語文等,無所不包。童年時期,歌德在知識的鑽研上就表現突出、頑強而堅忍的殊才。

二、狂飆運動與少年維特的煩惱

摩非斯特是詩劇中反派人物的具體形像,他是個人性的試煉者,仇視人類的魔鬼,企圖用陰謀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他的自我介紹是:
《浮士德》原是一則德國民間傳聞的地方戲。
歌德是一位進化論者,他主張有為的哲學,浮士德個性的發展在他寫來也具有這樣的進化觀。最後,浮士德的得救,在於他所滿足的並非是私慾淫樂,而是為百萬人開拓彊土,他滿足於:
浮士德自己深信這個時刻無論如何總不會來臨。
時時刻刻不斷地想製造罪惡,使別人迷惘失途。
狂飆運動所抗議的對象是當時在歐陸盛行的啟蒙運動,其精神的真諦是以感性對悟性,以內發的生命力對外在的形式,而且憑火一般的文學作品來推動。青年歌德在這一時期的抒情作品中,洋溢著對真實的生動感觸,在壯麗雄偉的大自然面前,在人性的哀樂面前,極「傷感」的吐露著。
我的永生不滅的力量,
我毫不保留地為這個理想獻身!一生光陰

四、歌德與世界文學


《少年維特的煩惱》寫於一七七四年,是這個時期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德國文學因為這部作品而登上了世界文學的舞台,它同時也帶動了英、法浪漫主義的興起。「維特」幾乎成了當時所有德國青年模仿的對象,在他們看來,這部小說具有無比的美與力,更具有將熱情轉化為現實行動的能耐。
以《少年維特的煩惱》和《浮士德》為例,兩部作品都能歷經了時間和空間的考驗。自發表後,世界上各國譯本相繼出世,呼應之聲此起彼落,任何年代、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人,凡展讀過這些作品的,無不深為所動,如初生之子。歌德在論維特時,說:

出現了大地上智慧的結晶。

在兩次的意大利之旅,詩人初度震撼於自然與人類的根源和典型。對於久住威瑪的歌德來說,意大利是一個遙遠的美麗南國,那兒海天清澄,人間的種種形相都單純而明快的呈現在他眼前;與北方煙影風土的德國和威瑪相較,意大利的陽光如波光瀲灧中的歌聲,喚醒了所有事物的形與色,給賦了所有事物最最原本的面貌。
意大利之https://www.hetubook.com.com旅後,歌德再度執起抒情之筆,直到與席勒(Shiller)相遇,開始了一段十多年無以擬此的親密友誼;這段期間,詩人內心中,世界觀的深邃衝突,使得他創作豐盈,比較重要的作品有《威廉.邁斯特》、《伊菲格尼》、《赦爾曼與杜羅特》、《達梭》、《羅馬悲歌》以及《浮士德片斷》等。
有人稱書信體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幅一幅心靈的圖畫、情緒的音樂。它表明一種青春光明的人生意義,擴大了人的視野,明澈了人的目光。我們隨著日記的進展,歷經了春花煦燦、夏日濃蔭,秋風落葉以及冬景陰暗的四季時令,自然界的景象,與維特的心境相互呼應。讀到他激慷的慕情成了幻影時,他悲痛的自盡讓人久久無以釋懷。據說,拿破崙曾將這本書讀過七次,遠征埃及時,更携帶同行,在金字塔下展讀。
只有那些為自由和生活每天都奮鬥的人,
歌德成為名詩人後,不久即被剛上任的威瑪大公卡爾.奧古斯都聘至威瑪宮廷,任職樞密院,當時他才二十六歲。從此以後,一直到他生命終止,他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威瑪,以威瑪為家。
並沒有白費,我眼前已清清楚楚地
真摯和坦誠使得他與席勒的友誼產生了驚人的創作力,在文學史上,閃耀著無比的光輝。他們兩個天性中有對比的差異,但也正因為如此,歌德與席勒更易於理智的批評對方、激勵互相的創作。席勒最大的功績,應該是促使歌德,在滿足於《浮士德片斷》的寫作後,重新執筆完成他不朽的鉅著《浮士德》。歌德曾對席勒說過:
才配享受這自由和生活!
狂飆運動這段時期是歌德成為一個偉大詩人,最為著實的一步。這個運動雖然很快的成為過去,而歌德的詩才卻從此得到豐足的滋潤,得以不斷的成長。

我愈想愈明白:詩文是人類的共同財產,她隨時隨地在千百萬人的心裏生出來。某一個人比另一人做得稍稍好些,比另一人游泳得稍稍長久些——不過如此而已。馬逖遜先生(Herr Von Mathison)不應當以為他是獨一無二的詩人,我也不應當以為我是獨一無二的詩人;而人人都應當對自己說:詩才並不是很稀罕的東西,誰也沒有任何特別的理由,做了一首好詩便可以因此自負。但我們德國人如果不從我們自己的環境的狹小的範圍裏向外觀看,我們當然很容易陷入於這種炫學的自負的。因此我很喜歡環顧其他民族,勸告無論何人同樣為之。國民文學在現今沒有多大意義,現今正是世界文學的時期了;人人現在都不可不有所作為而提早這個時期。和圖書
歌德的家世優渥,是一個上層市民之子。他的父親學養深厚,拘謹而認真,並喜好家居生活,歌德從父親那兒承繼了堅忍不拔的精神;他的母親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爽朗、健談、誠實,是個典型的南方女郎,他從母親那兒承襲了才學、智慧,以及那對生命的喜悅、空想等稟賦。

你給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再度成為詩人,從此,我不會停止寫詩。
這時,摩非斯特依約出現,要攪取浮士德的靈魂。但天上的天使以大慈悲的胸懷,及時搶救了他,使他昇天,在那兒,葛蕾卿已淨化為「光明聖母」。
山鳴谷應
我們知道在歌德生長的年代裏,德國作家羣中,最有名氣並不是歌德,而是考塞卜。可是如今,當歌德享賦世界文學作家的美譽時,考塞卜依舊只是德國文學史上一個有限的名字,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們看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以及唐吉訶德等,它們無疑的都是矗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作品。這些作品能穿過國家的界限、語文的障礙、時間的阻隔而成為全世界人類文明的寶藏,實非當時代的熱潮所能完全肯定的。它們有一個共同偉大的地方,就是:這些作品中,都表現一種特長,普遍而恆久的精神力量,它們如礦中金玉,愈經歷鍊愈熠耀輝煌。

對於浮士德來說,這正是他終生的追尋的那種「美好的一刻」,他很樂觀的唱道:


經歷了狂飆運動,使得歌德深深自覺於「回歸自然」的深厚涵蓋,並將一切體驗昇華,從自我內在之聲與自然之中尋求一切創作的泉源。少年維特的故事也就是歌德的親身體驗,藉由撰寫這一本書,歌德將其昇華為詩的形像,並以此超越了自己情感上的危機,將自己內在生命的動力指向一個更為穩定的方向。他創造了維特——一個替自己行為做主的少年,在吐露傷感之外,更同時指出治療傷感的途徑。
形像化是一切藝術的基礎,離開了形像,就沒有詩,沒有藝術。《浮士德》這部大書,便是偉大詩人歌德一生意志的表徵,透過浮士德的經歷,使其形像化、具體化。

父親的愛是深摯而且親切的,可是太嚴謹,內心裏雖有柔情,外表卻顯示出鐵一般徹底的嚴格。這不外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就是給予子女們最好的教育,建設、整頓並維持基礎穩固的家庭。但是母親這邊,卻還像個孩童,與自己的大兒子與大女兒一起,同時也是靠了子女們,才好不容易地達到一個成人的自覺。母子女三人,用健康的眼睛來看這世間,也不乏豐密的生活力,追求著現在的享樂。蕩漾在家庭裏這種矛盾與對立,隨著年月俱增。父親是那麼毅然決然,不斷地尋求自己的意圖,母親與孩子們則怎麼也無法割捨自己的感情,需求與願望。https://www.hetubook.com.com
看見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居住著。

三、威瑪王國以及浮土德



歌德雖貴為公國首相,境遇優渥,他卻從不曾變為歌功頌德,詞藻繁富的宮廷詩人。他把獻身藝術的理想與意大利結合起來。
歌德在小時候即深深的被它吸引,浮士德這個人物的形像在他的內心裏穿梭不去,一天深似一天。一七九〇年,他曾初步完成《浮士德片斷》,也就是後來《浮士德》的第一部。與席勒建交後,激起他泉湧似的創作慾,浮士德更是其中最為鮮明的人物。此後,他持續不斷地為這部作品構思,一直到他生命結束的前兩年(一八三一年),《浮士德》的全部面貌才告完成。前後共運思了六十年之久,這部作品能屹立在世界文學之頂上,實非偶然。

一、詩人的誕生



歌德在這部書裏,融注了所有他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他寫了宗教,寫了哲學、寫了人生百態,寫了愛恨逾恆;他寫時光的飛逝,知識探尋的沮喪、慾望的永無止境,他寫到自然時,曾藉浮士德之口,疾聲吟道:
一七七〇年到一七八〇年之間,是德國文學史上有名的狂飆運動。這是一個反叛的時代,在政治上,他們反對封建的專制政體,在文藝創作上要求自由地發抒個人的感情。歌德曾說:


我何曾捉著你呀,自然的母親?
一八〇五年,席勒死後,歌德在哀痛之餘,真如自己所言「從此,不再停止寫詩」,他不斷地從事於多樣活動,不斷的探索、創作。
從「天上的序幕」開始,直到最後浮士德昇天,這部書幾乎涵蓋了一切人類所曾面臨的現實世界與意志理念世界。這裏有天國、有地獄、有今生、有來生、有醜惡、有善良,魔鬼與天使在這兒並存互爭;在這裏,我們遇到了每天我們都會遇到的人,同時,歌德也把我們日夜所思慕的人事寫了進去;前者包括農民、兵士、學徒、市民、女僕、大學生、販夫走卒等等,各形於色;後者,透過否定精靈摩非斯特的牽引,上天下地,返老還童等等無所不包,無所不能。
當然「世界文學」是個極難界說的名詞。依據歌德的看和*圖*書法,世界文學是各民族文學中的一環,它在分歧的地理河流中搭架了一座文學之橋,在高山阻隔間形成了一條精神的大道,人們藉此溝通了互相間的瞭解與容忍,使孤寂的生靈得到安慰,使人心緊緊相契昇華。這些界說,歌德的作品都當之無愧。

那個被議論的維特時代,並不是世界文化的進程的一個階段……被妨礙的幸福,被阻滯的活動,不被滿足的欲望等等都不是某一特殊時代的缺陷,而是各個人的缺陷。所以若在一生中,沒有一次覺得維特是為他而作的人,那是很無聊的。
我們崇拜偉人,當然說是天生的。歌德這位偉大的詩人,他的一切成就似乎與生俱來。但是,無論他的天賦與境遇多麼的優越,在他八十三年的碩長生命裏,能夠使他歷經人世的種種困境,而仍然持續不斷地完成偉大作品的,卻是他熱愛自然、熱愛生命、以及坦誠的生之意志力所驅策。
詩人在這段話裏,對世界文學有了初度的展望和界說。

我們讀他晚年的作品,在題名為《詩與真實》的自傳裏,詩人少小時期的家居生活影像,深深的穿梭在字裏行間,他說:
少年的歌德,在萊比錫大學和史特拉斯堡大學的遊學歷程後,他的天才始真正突破、開展。

這兩個人物構成這部作品的主幹。摩非斯特的諷刺與浮士德的理想,針鋒相對。在摩非斯特的牽引下,浮士德返老還童,重與年輕時代的戀人葛蕾卿相愛,這個相愛卻造成了悲劇,第一部在葛蕾卿死於獄中結束。第二部寫作時的客觀環境,歌德已屆老年,這時的浮士德希望深切的了解古代世界的安詳美麗,他與希臘神話中的絕代美人海倫結了婚,開始了一段創造性的生活。他讚美自強不息、孜孜不倦的勞動者,覺得世界在他的努力下,條理分明,他說:
但是,繁忙的行政工作逐漸逼佔了他的全部精力,隨著歲月的遞移,歌德對宦途也感到失望。他極力想逃出威瑪宮廷的沉悶氣氛,「狂飆天才」那種深邃追尋的氣質和力量,像浪濤似的襲捲著他的精神,他渴望把自己整個地獻身於藝術。
一七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差不多已是夏季末期了,當正午的鐘聲傳響緬因河畔的自由市——法蘭克福時,歌德在嘹亮的鐘聲裏來到人世。
綜觀詩人的一生,從寫就維特煩惱的少年歌德到白髮幡幡,完成《浮士德》的老歌德,他的生命如他所熱愛的意大利陽光一樣,照耀出人類最初的典型,在蒼茫的生靈中牽引著不變的一線根源。讀他的生平,讀他的作品,其相互迴響之勢,如山鳴谷應。
詩劇開始時,老博士浮士德正在封塵的書籍中沮喪於「學無所止」,惶恐自己年華虛度,懷疑知識的價值,永恆的可能。當摩非斯特以惡魔之心,奴才之表出和*圖*書現時,浮士德就與他打賭締約;摩非斯特永為浮士德之僕,讓他為所欲為,帶他尋歡逐樂,有求必應,直到浮士德有一刻喊出說:「這一剎那太美了,再停留一下吧!」,那麼浮士德的靈魂即便出賣給摩非斯特,任其擺佈。
愛克爾曼(J.P.Eckermann)是歌德晚年的學生、秘書、友伴和知音,在他所作的《歌德對話錄》裏,記錄著一切歌德最為珍貴的言談和思想。在一八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三的對話錄中,記錄著歌德對世界文學的看法。歌德說:
他瞭解到自己的直觀與席勒的析理,席勒要人們向理想的領域悠悠然逝去,歌德卻仍然渴求人類在現實活動中去體認生命的意義。他的內心裏,常同時洶湧著上層市民之子的謹慎堅忍、天才詩人的直觀熱情以及威瑪樞密官的冷靜果斷;這三種情感張力分握著他的內心,相當矛盾、相當衝突,直到他寫就了《浮士德》後,這種矛盾和衝突才告解決。
這完全是一幅民生安樂圖,天上若真有一個大我主宰存在的話,他也應該欣喜於此!這是詩人歌德終其一生的智慧結晶,所領悟出來的一個進展的時代,它為人類精神提供了一幅創造性的藍圖,浩然屹立!《浮士德》的不朽在此,歌德的不朽也在此。
我生於其中的文學時代,是藉對前一時代的抗議而展開的。

這期間,歌德除了行政職務外,更以他那曠世的才氣、精力和堅忍的德意志精砷,從事地質學、礦物學、植物學、骨學、解剖學等廣泛的鑽研,而且各方面也都卓然有成。到了一七八二年,他被封為貴族,晉升為公國的首相,掌管著財政、林礦、教育和軍隊等部門。
世上還有些價值的東西原已不多,竟會有人對於這些東西也沒有了解和感情,我真氣得要發瘋了。
在這本書裏,歌德描寫一個才氣出眾的少年維特,他不隨俗、不妥協,因而在他週遭的庸俗環境中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洞悉著生命和自然的本質,認定人只有在情感中才能發抒他最鮮明的生命力。當他發現了夏洛蒂,這麼一個質樸、深情的姑娘時,他情不自禁的湧現出如歌似夢的熱烈情懷,夏洛蒂幾乎是他意志世界的完美影像。整本書裏,生趣盎然的大自然與那種戕害天性的庸碌,成了明顯的對比,歌德寫道:
那個年代雖已到了中世紀末期,可是中世紀的閉塞卻依舊統籌著當時的社會。自由市法蘭克福是個不隸屬於任何封建諸侯的古城,那裏重圍著高大的城牆,城內石板街道狹窄陰暗,兩旁滿佈尖頂的屋宇;中世紀正在這個古城的上空照耀著它沒落之前的最後光輝,詩人的誕生象徵著一個新世代的萌芽和出發。
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