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聰明人張良
頭腦清醒不自傲

那麼,張良為什麼要辭封「三萬戶」呢?
劉邦的這兩次封侯一共解決了二十九個人的編制問題,沒有被點到名的人爭功不止。某一日,劉邦站在復道(宮殿之間的空中通道)上,看見殿外的將領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議論著什麼,他奇怪地問張良:他們是在談論什麼?張良回答說:皇上您當初與他們一塊兒打天下,而現在您已經貴為天子,分封的諸侯都是至交故友和平時親近喜歡之人,殺的都是平生中結下仇怨的人。將領們算了一下,擔心這天下的土地不夠分封,更怕因為有些微過失而被誅殺,所以正聚眾商討謀反之事。劉邦聽張良這麼一說,急了眼,趕緊問道:那怎麼辦呢?張良說:立刻找一位眾所周知的、平日裡最招您恨的人封為列侯,以安撫大臣們的情緒。
劉邦隨即率兵反攻豐邑,但卻怎麼打也不下來。劉邦為此害了一場大病,只好暫時停止作戰,回沛縣養病。這是一攻豐邑。
高祖六年三月,劉邦親自置辦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屬今四川什邡縣)。
求封留侯是低調行事,勸封雍齒是化解危急,兩件事都展現了張良的高智商。可惜張良僅僅把勸封雍齒看做應急之舉,只是一種臨和*圖*書時手段,而非善待功臣、穩定天下的原則制度,這不能不說是認識上的一大缺憾。
萬戶侯是漢代封侯的最高食邑(封地)。劉邦在高帝六年十二月、正月兩次大分封時,周勃受封八千一百戶,蕭何受封八千戶,夏侯嬰受封六千九百戶,陳平、樊噲、灌嬰均受封五千戶。就連被眾人公認軍功第一的曹參也才受封一萬零六百戶,此番張良受封萬戶侯,與曹參不相上下。
劉邦想了想說:雍齒和我是舊交,他曾經多次陷我於窘迫屈辱的境地,我真是恨不得把他殺了,但又念他功勞不少,不忍心那麼做。張良立即接過話,情況緊急,先封雍齒吧。大臣們看見雍齒受封,便都會覺得自己有希望。
如此優厚的待遇條件,張良接受了嗎?沒有!《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裡有寫,張良受封「萬戶」,也就是說,張良只接受了萬戶侯的封地。
張良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深諳人情世故。勸說劉邦封雍齒的目的是應急,其中少不了厚待雍齒的意思,至少客觀效果的確如此。對雍齒的痛恨,劉邦自己也承認,之所以不殺雍齒是念著他功勞大,殺之必失人心軍心。張良這次勸封大大改善www•hetubook•com.com了眾人對皇上的印象,對劉邦來說顯然是一件幸事。由此可見,張良勸封雍齒,實則具備兩大功效:一是安定功臣之心,二是提高劉邦的美譽度。
下邑畫策,張良推薦的三個人只有韓信當時在劉邦手下幹活,彭越是個體戶,黥布更是項羽的老部下,時任九江王。這三位天下豪傑張良都瞭如指掌,如今這雍齒就在眼前,張良豈會不了解?劉邦怨恨雍齒是路人皆知的事,謀聖張良豈會不知道?既然如此,張良為什麼不乾脆一點,非要拐彎抹角讓劉邦親口說出來呢?奧妙正在於此。張良深知劉邦對雍齒怨恨有加,在諸將領謀畫軍變的關鍵時刻,只有先封雍齒才能解決這燃眉之急。問題是,劉邦對這樣的情形是否有清醒的認識與博大的胸懷。張良無法代替劉邦下決心,只能設法讓劉邦自己痛下決心。先封誰?怎麼封?都得劉邦自己好好琢磨,親口說出來。
劉邦坐上沛公之位時,手下也就「二三千人」,他第一個進攻目標即是沛縣附近的胡陵、方與兩個縣,豐邑為大本營。秦二世二年,沛縣所屬的秦泗川郡郡監出兵豐邑,將劉邦軍隊包圍了整整兩天。劉邦親自出戰,打敗m•hetubook•com•com秦軍,而後命雍齒駐守豐邑,自己率兵到達薛郡。劉邦連續打了兩個勝仗,順利到達方與縣,並在薛地斬殺了泗川郡守。但他沒想到,此刻大本營豐邑卻陷入了危機,這場危機便是與雍齒有關。
張良可是個聰明人,他深知自己沒有攻城掠地的卓越軍功,如果接受了「自擇齊三萬戶」,立刻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他毫不遲疑地選擇了推辭,將自己與劉邦的相遇說成是天意,自己的「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之功是幸運,求封留地是對相遇的紀念,也是對君臣相歡的感激。
那麼,雍齒和劉邦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呢?
對於張良選擇只接受「萬戶」封地的舉動,《史記.留侯世家》中做出了這樣的解釋:劉邦要張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說:我起兵後能在留(秦縣,今江蘇沛縣東南)遇見皇上,這是天意。皇上願意採納我的意見和建議,最終能夠獲得成功,這是我人生的幸運!我希望將留賜封給我就足夠了,不敢受封三萬戶。於是劉邦便封張良為留侯,後來,「留侯」便成為張良最常用的稱謂。《史記》中的張良傳就名為《留侯世家》。
群臣見雍齒受封,都歡喜地說:連雍齒都能被封https://m.hetubook.com•com侯,我們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史記》,每每至此總忍不住問自己:難道張良不知道劉邦最恨的人是雍齒嗎?那怎麼可能!
陳勝起兵稱王後,派魏人周巿去到魏地發動起義。在周巿的遊說下,魏地義軍紛紛起兵,形成全線反秦的格局。魏人要求立周巿為魏王,周巿堅決不接受,而是堅持立魏王宗族後裔魏咎做魏王。周巿為了占取更多的土地,力勸駐守豐邑的雍齒背叛劉邦投靠魏王。周巿的說詞是,豐邑乃原魏國的遷徙之地,理應歸屬於魏國。如果雍齒降魏,魏王承諾封其為侯,繼續駐守豐邑;若是不降,魏軍將對豐邑施行屠城。這雍齒原來就對劉邦不認可,至於個中緣由,史料未有提及,我們也不便妄加揣測。總之,面對魏國的誘降,雍齒最終叛變,選擇為魏國駐守豐邑。大本營失守,這對剛剛步入正軌的劉家軍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雍齒後來怎麼又跟了劉邦,史書裡沒有記載,不過他的這次叛變,必定給劉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劉邦一方面從骨子裡怨恨雍齒,另一方面也欣賞雍齒的軍事才能。這件事劉邦集團人所共知。
作為「三傑」之首,張良一直在劉邦身邊運籌帷幄,從未到前線攻m.hetubook.com•com城掠地,所以封侯之時,張良並沒有英勇殺敵的軍功,不過,劉邦卻破例表態:張良的功勞是「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要他「自擇齊三萬戶」。這是高帝六年前兩批所封列侯中,唯一一位得到特批,可以自行擇地而封的列侯,所封戶「三萬」也是列侯中最多的。
劉邦不僅怨恨雍齒的背叛,還恨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收復這塊失地,於是就想投奔剛剛被擁立的楚王景駒,借兵攻城。無奈,秦國的章邯軍團沒等劉邦借到兵就殺了過來。毫無疑問劉邦吃了敗仗,駐紮在留地。又經過三天激戰,劉邦打下了碭郡,收編了碭郡五六千人馬,實力大增,於是轉身再攻豐邑,不幸的是劉邦又遭遇了失利。這是二攻豐邑。
兩度受挫,劉邦紅了眼,心情也變得更加著急,聽說項梁在薛地駐守,便決定投奔他。項梁給劉邦開出了很厚道的待遇,並支援他五千兵力,十員五大夫將。有了項梁軍隊的鼎力支持,劉邦第三次攻打豐邑,總算如願以償,順利拿下,而戰敗的雍齒被迫逃往魏國。
這兩人的矛盾源自豐邑失守那會兒。秦末大起義之初,每支義軍都同時面對著兩股力量,一是秦軍,二是其他義軍。秦軍是天敵,而義軍之間同樣存在著弱肉強食之勢。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