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合縱連橫

秦惠文君從秦孝公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迅速崛起的秦國,同時也是一個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的秦國。此時天下形勢出現了戰國以來的一個重大變化:秦國一國獨大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六國之中任何一國都沒有能力再與秦國單獨抗衡。面對這種新的局面,六國只有採取能夠適應新形勢的策略才能繼續生存下去,秦國面對六國的生存策略也只有調整應對策略才能持續保持崛起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人的一生都與六國的生存策略、秦國的應對策略息息相關,正是這兩個人,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左右著當時的天下大局。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

錐刺股蘇秦發憤 說六國合縱抗秦

蘇秦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蘇秦第二次來到趙國,原來討厭蘇秦的趙相已經死了,於是,蘇秦對趙國國君說:當國君的最大任務是「安民無事」,而要「安民」,最重要的是「擇交」,就是要選擇自己的朋友。如果朋友選不準,百姓就不安寧。對趙國來說,西邊是強秦,東邊是強齊。如果趙國把齊、秦都當作敵人,民不能安。而不論是依靠齊國攻秦,還是依靠秦國攻齊,民也都不能安。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對蘇秦至少可以了解三點。一是讀書為君。蘇秦是一位說客,他讀書就是為了能為某一位君王服務。至於自己服務的對象是周天子還是秦惠文君,他才不在乎呢!二是蘇秦曾經想為秦國服務,因為秦國當時強大、有實力,是理想的工作單位。三是蘇秦有著極強的功名利祿之心,其實這也是其根本目的,因為這個時候他的價值觀有了很大變化,原先君臣父子的那套價值體系,在功名富貴的衝擊下潰不成軍。所以說,蘇秦這種功名利祿之心有著深刻的背景:一是時代因素,二是個人因素。前者指當時天下的形勢造就了一批像蘇秦這樣的謀略家,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從而謀取富貴的巨大平臺;後者則是指蘇秦如果不能成功,在家中都毫無地位,更不用說在社會上立足。
燕國是一個弱小之國,趙國是當時的強國之一,所以,趙國投的這一贊成票對蘇秦完成合縱非常重要。
蘇秦又說:看看天下的地圖,六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六國的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結合成一個整體,全力以赴對抗秦國,一定可以打敗秦國。而現在卻相反,主張和秦國友好的人,都勸說六國國君向秦國進貢,事奉秦國。我的主張是:讓六國結為盟友,一致對抗秦國。讓六國的將相白馬盟誓:秦國若進攻六國中任何一國,其他五國都要派出精銳之師聯合作戰;諸侯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盟約,其他五國有權聯合討伐它。和-圖-書
經過逐一的不懈遊說,蘇秦終於組成了六國的反秦聯盟。蘇秦一人佩帶六國相印,成為六國合縱的領袖。
二是講榮辱。以韓國的強大,卻「西面事秦」,讓國家蒙受恥辱,沒有比這更讓天下人恥笑的了。而且,我蘇秦聽過一個諺語:「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甯做雞中之王,也不跟在大牛後邊作小牛犢。你現在如此低三下四地事奉秦國,和尾隨在大牛後邊的小牛犢又有什麼區別?我都為你感到羞恥!
蘇秦提出來的這個方法,叫「合縱」。「合」,就是聯合;「縱」,指南北,當時六國從燕至楚,是從北至南。因此,「合縱」,就是六國南北聯合共同對付秦國,所以也叫「合眾弱以攻一強」。但說「攻一強」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合眾弱以抗一強」,是聯合六國應對強秦,而不是進攻秦國。
秦國在六國中最擔心的是趙國,但是,秦國卻不敢集中軍力攻打趙國,因為秦國擔心出戰後韓國、魏國切斷它的後路,所以,韓國、魏國是趙國南部的屏障。韓國、魏國和秦國接壤,又沒有天然的山河作屏障,一旦受到秦國的蠶食,很容易讓秦國打到國都。所以,韓、魏如果不能對抗秦國,一定會成為秦國的附庸。秦國要是不受韓國、魏國的牽制,一定會將趙國定為頭號敵人。
蘇秦這番話把韓國國君羞得滿臉通紅,他挽起袖子,仰天長歎:我就是再沒有才能和-圖-書,也不能再事奉秦國了。
《戰國策.秦策》記載,蘇秦成功遊說了燕王、趙王,帶著高車駟馬和眾多隨從前往楚國去的時候,途經自己的家鄉,父母聽說蘇秦回來了,馬上清理房子,打掃道路,而且出城三十里迎接。蘇秦的妻子不敢正眼看今日成功的丈夫,認真傾聽,生怕漏掉一個字。當年不給他做飯的嫂子,匍匐在地,爬到蘇秦身邊,向他道歉。蘇秦問:嫂子前後兩次待我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呢?他的嫂子說:因為你現在地位尊貴,還那麼有錢。蘇秦聽完之後,仰天長歎:人窮了,父母都不認兒子;富貴了,家人都害怕自己。一個人活在世上,對權勢富貴怎麼能不重視呢?
而據《史記》的記載,蘇秦學成之後,第一個求見的是周顯王,但是,周顯王身邊的人一向看不起蘇秦,周顯王也不信任他。蘇秦沒有辦法,只好西行奔赴秦國。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完成六國合縱之後,回到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六國合縱的協約送到秦國,秦國在十五年內沒有敢出兵函谷關。可見六國合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https://m.hetubook.com•com
這段記載與《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載略有不同,描述卻更生動,但兩種文獻都記載了蘇秦在不得志的時候,連至親都看不起他,這些磨難與刺|激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促使他更加執著地為仕途而奮鬥。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曾經外出遊歷多年,卻一事無成,狼狽不堪的他回到家中時,家人都嘲笑他:人家都知道幹活掙錢,你把掙錢的技藝全都拋棄了,到處遊蕩,還學什麼遊說,靠舌頭能掙錢嗎?落到今天這個下場,真是活該!蘇秦聽了之後,非常慚愧。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拿出自己的藏書,自言自語地說:我讀了這麼多年書,卻不能用所學謀取榮華富貴,讀了還有什麼用?但他並未氣餒,挑選了一本名為《陰符》的書,認真研讀了一年。一年後,悟出了許多揣摩人心理的訣竅。他興奮地想,現在終於大功告成了,我可以用這一套去說服當今的那些國君了!
「天下為一」,就是蘇秦針對當時天下唯一的超級大國——秦國而提出來的六國的生存策略。這也是秦惠文君即位之後所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蘇秦對韓國國君講了兩個問題。
見到燕國國君,蘇秦先誇燕國的富有,再誇燕國的軍隊:「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結論是:「此所謂天府者也。」然後接著談到,燕國富庶是因為連年太平,燕國連年太平是因為趙國在燕國的南方,擋住了秦軍的進攻之路。如果沒有趙國作為屏障,燕國早就深受秦國之害了。所以,對於燕國來說,和趙國處好關係遠比和秦國處好關係重要得多。如果趙國攻打燕國,發出號令不出十天,幾十萬大軍就會進駐東垣了,再不出四、五天,大軍就能直抵燕國都城。秦國攻打趙國是在千里以外作戰,趙國攻打燕國是在百里以內作戰,現在貴國不擔心百里以內的禍患,而去關注千里之外的戰事,這是策略上的重大失誤啊,還有比這更嚴重的事情嗎?因此燕國必須和趙國聯合抗秦,燕國才能平安。蘇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燕國與趙國聯合,整個六國結為一個聯盟。https://m•hetubook.com•com
燕國國君對蘇秦的這個主張非常感興趣,但是,燕國國君非常現實。他指出,燕國是個小國弱國,西邊是強大的趙國,南面是強大的齊國。你說得很動聽,但是,燕國參加合縱,是為了保證燕國的安全,所以,必須讓趙、齊兩國不侵犯燕國。只要能保證這一條,我願意舉國參加。於是,出重金資助蘇秦。這是蘇秦得到的第一筆創業基金。
這兩個人中,第一個叫蘇秦,東周雒陽人。
此時,秦孝公已經去世,於是,蘇秦對秦惠文君說,秦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四面環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國家。東面有華山、黃河,西邊有漢中,南面有巴蜀,北面是代地,這是一個純然的天府之國。秦國憑藉眾多的士兵和百姓,憑藉精銳的軍隊,完全可以稱帝而統治天下。秦惠文君因為剛剛車裂了商鞅,非常忌諱說客,他一看蘇秦又是一個說客,一來就勸他稱帝,便婉言謝絕了蘇秦。
在秦國沒被接納的蘇秦又來到趙國,趙國國君這時候正用他弟弟為相,這位趙相也不欣賞蘇秦的主張。就這樣,蘇秦只好離開趙國來到燕國,這是他尋找工作的第四站了。
《戰國策.秦策》的記載比《史記.蘇秦列傳》的記載更具傳奇色彩。蘇秦當年遊說秦惠文王失敗後,錢也花完了,人也憔悴www•hetubook•com•com了,「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此時的蘇秦回家,妻子不下織布機,嫂子不做飯,父母不搭理,狼狽不堪。整個家庭成員對蘇秦的集體無語與一致的冷落和漠視,強烈地刺|激了蘇秦。蘇秦決心發憤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中國古代「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中「錐刺股」的典故就是從蘇秦這兒流傳下來的。
一是講利害。韓國若向秦國讓步,秦國一定會索要韓國的戰略要地宜陽、成皋,韓國如果把這兩個軍事重鎮給了秦國,明年秦國又會來要求割地。如果繼續割地,很快就會發現無地可割;如果不給秦國,秦國一定很惱火,那等於是「棄前功而受後禍」,前功盡棄啊。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秦國的欲望是沒有窮盡的;以你有限的土地,去填補秦國無休無止的欲壑,結果必然是「不戰而地已削矣」。
趙王聽了蘇秦這一番頗為新穎的意見之後,立即表示同意,而且也給了蘇秦一筆重金。蘇秦於是得到了第二筆創業基金。
首先,是各國自身利益的需求。蘇秦生活的時代,秦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餘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唯有六國聯手,才能有效地抵抗秦國的東擴。這種自身利益的訴求,是蘇秦合縱成功的客觀基礎。
蘇秦對趙國國君所說的,正是當時六國對付強秦合縱之術的完整表述。
其次,是蘇秦等縱橫家的個人努力。蘇秦順應了六國聯合抗秦的現實訴求,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促使六國結成了反秦抗秦的聯盟。他個人的努力絕不可低估。做為一位縱橫家,必須熟悉天下大勢,必須有極好的口才,必須懂得各國國君的心理,必須明曉各國的強弱,必須了解各國的軟肋。這些條件蘇秦都完全具備,因此,他的遊說獲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蘇秦的下一站是韓國。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