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追求光明

在人流擁擠的上海灘,施劍翹的步伐總是急急忙忙。她每日早出晚歸,疲於奔命,穿梭於各界知名人士之間,為從雲小學募捐。她帶著錢回到蘇州,學校老師感謝她,四百多個小孩子向她投以感激的目光。可是,物價像脫韁的野馬在狂奔,這些錢遠不夠開支。
施劍翹也在考慮自己今後的生活道路。她心中很明白,自己一家暫時還無法擠上那些離川東去的車和船,更不用說飛機了。那麼,自己現在可以做些甚麼呢?
徐悲鴻真誠相助,劍翹從內心感激不盡。同時,也為此行順利而感到寬慰。
從雲小學初具規模,施劍翹是喜憂參半,喜中有憂。學校開辦後沒有向政府教育機關要過一文錢,經費來源都是劍翹個人到各地,向社會各界募捐籌集。然而,隨著時局動盪的加劇,物價飛漲,學校經費日益見絀,幾乎到了難以維持的嚴重地步。想到那幾百名天真可愛的孩子,施劍翹橫下一條心,克服困難,把學校和圖書辦下去。
「無事不登三寶殿」。徐悲鴻和夫人聽說施劍翹特地從蘇州趕來,為的是求畫換錢,以維持從雲小學,深受感動。徐先生近日身體不適,仍欣然答應:「施女士,你放心,我一定支持你。咱們約定一個日子,在我家請一次客,把畫友們邀來,為從雲小學作畫。筆墨紙張,我負責準備,畫出的畫全部捐贈。」
「您是徐悲鴻夫人嗎?我叫施劍翹。」劍翹見一位婦女把門開了一道縫,連忙搶先自我介紹。
施劍翹為了從雲小學的生存,很快又登上了北上的列車。
「這我一定幹。為窮孩子辦學,是件利國利民的大事,不但要幹,而且一定要幹好。我先捐一筆錢,以後有甚麼困難,你再找我。」馮玉祥到底是個爽快的人。他還介紹劍翹去請教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一九四六年初,施劍翹一家人遷回南京定居。出川後,劍翹繼續緊張籌劃辦學校。蘇州安徽同鄉會歡迎劍翹到蘇https://m•hetubook•com.com州去辦學。於是,施劍翹就利用蘇州安徽同鄉會會館部分房屋,辦起了從雲小學。她自己就任學校校長。
天有不測風雲。到北平才四天,忽然從南京打來一封加急電報:「母病危,速歸。」
初秋的北平,塵沙瀰漫,落葉紛飛。施劍翹一到北平,沒有歇息就趕往東受祿街十六號。這是中國現代名畫家徐悲鴻的住宅。走近大門,只見門上貼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本人患病,恕不會客。
從雲小學的辦學方式,在蘇州教育界和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學校越辦越有生氣,不久,學生數就發展到四百多人。
從馮玉祥家出來,施劍翹徑直登門拜見陶行知先生。老先生向劍翹講述了自己致力於平民教育事業的經歷和做法,給了劍翹很大啟發。陶先生還答應推薦一個懂得教育工作的人到從雲小學任教導主任,答應出面邀請著名劇作家田漢為從雲小學譜寫一首校歌。
畫家們慨然和_圖_書伸出援助之手。不出幾天,一幅幅飽蘸他們心血的精品,送到了施劍翹手裡。
竟如此不湊巧,如何是好?施劍翹愣住了。按計劃,她在北平只能逗留幾天時間。見不到徐先生,在北平的勸募活動就難展開。劍翹心裡焦急了起來。她思慮再三,最終還是壯著膽敲門。
施劍翹一如既往,打算為民眾做點有益的事。從何著手?她想到了那些因家庭貧困而無法上學的孩子們。劍翹決定籌辦一所平民小學,通過募捐解決經費,免費招收貧苦兒童入學。
從雲小學招收的學生大多數是貧窮家庭的子弟,也有少數孤兒和流浪兒童。其中學費全免的佔半數以上,其餘的或免三分之二或免三分之一。學校規定,對家境貧寒而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的學生,除免交學費外,每天還免費供應一頓午飯。
「啊,施大姐!」那位婦女聽說來者是施劍翹,立刻把門打開,請進屋裡。這婦人確是徐悲鴻夫人,她在長沙讀中學時曾參加過https://m•hetubook•com.com抗日活動,而那時施劍翹正擔任湖南抗敵總會慰勞組主任,所以她見過施大姐,仰慕劍翹的大名。
劍翹陷入極度矛盾之中。孝子之心催促她應該立刻趕回南京,探望母親。可是,約定的捐畫日臨近,徐悲鴻先生的盛情,從雲小學幾百名師生的殷切期待,又好像在呼喚她。
施劍翹毅然留在北平為從雲小學募畫。三天後,當她神情憔悴,緩步走進徐悲鴻先生庭院時,聚集一堂的畫家們見到這位堅強女性臂戴黑紗時,一切都明白了。他們無不為施劍翹的高尚情操所感染。畫家葉淺予當即為她勾畫了一幅畫像。
徐悲鴻特意送給劍翹一個圓月形折疊畫冊和一幅卷軸作紀念。畫冊扉頁,徐悲鴻題寫了隱含劍翹兩字的詩句:「豈有蛟龍愁失水,只磨故劍向青天。」打開畫軸,是一匹翹首奔騰的駿馬,雄健有力,氣勢不凡。
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抗戰期間成了大後方,數十萬外省人湧入這裡。勝利了,他們紛紛踏上和-圖-書艱難的還鄉之路。看到人家弄到車票、船票,往上海南京走,董氏思鄉之情更切。她對劍翹、中杰姐弟說:「今後咱們的家往哪兒安,也該有個打算。」
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苦戰,一九四五年八月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億萬炎黃子孫欣喜若狂,渴望從此能過安居樂業的日子。
施劍翹生肖屬馬,平生也最喜愛馬。接過這兩件贈品,她覺得渾身增添了無窮的力量。為了國家,為了社會,女中豪傑施劍翹發誓要像徐悲鴻筆下的駿馬一樣,奔騰向前。
夏日下的重慶,素有「火爐」之稱。施劍翹冒著酷熱專程趕到重慶,尋求各界人士對辦學的支持和幫助。劍翹找的第一個人是馮玉祥。幾年來,她和馮大叔交往較多,她敬重馮大叔,信賴馮大叔。在馮玉祥家,施劍翹直率地說明來意:「馮大叔,八年抗戰之後,百廢待舉。我沒有甚麼本事,想通過募捐為貧苦兒童辦一所學校,並以先四叔從雲公的名字為校名。還想聘請你為學校董事長。」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