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居人

像所有猿人一樣,尼安德特爾人的最重要特徵就是顱骨。雖然每一個顱骨樣品都不同,但都具有腦蓋闊大呈拱形、眼睛上方額骨隆起、下頷寬闊、牙齒巨大等典型特徵。尼安德特爾人樣子看起來也許有點像猿,但腦部容積大致跟現代人不相上下,甚至有的還要大些。尼安德特爾人似乎粗壯結實,體格和高度與現代愛斯基摩人相似。
然而大部分發現「野人」的地點,是從高加索山脈至戈壁沙漠的中亞廣闊地帶。這些「野人」統稱「阿爾瑪斯」(複數為「阿爾瑪蒂」)。這個蒙古字的意思是猿人(猿與人混種)或獵人。從十五世紀開始,當地的部落民族和探險家,便不斷有發現這些神秘和難以親近的生物的報導。在二〇世紀,一名在俄國革命期間駐防帕米爾山脈的軍官,也據實宣稱屬下的士兵追到一個這樣的生物並將之射殺。他在說到這個生物時,屢屢使用這些相同字句:「前額傾斜……眉毛非常粗濃……鼻子極扁平……下頷闊大www.hetubook.com.com凸出……中等高度。」這些特徵,與我們所知的尼安德特爾人極吻合。因此,那些士兵實際上很可能殺死了一個世上最後遺留下來的尼安德特爾人。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直立猿人可能在約一五〇萬年前出現。智人則約在五〇萬年前,由直立猿演變而成。多數人類學家將尼安德特爾人列為智人的一個亞種,並以尼安德特爾智人這個學名稱之。約十萬年至三萬年前,尼安德特爾人有可辨認的群體存在。尼安德特爾人因考古學上首次的重大發現得名。一八五六年,在德國萊茵省杜賽道夫市郊尼安德谷一處考古地點,發現一個顱骨的一部分,還有一些其他骨骼。接著在歐洲、北美和中東其他地點,又發掘到了更多尼安德特爾人骸骨。
史前穴居人這個稱呼,使人腦海裡浮現一個以熊皮蔽體、揮舞大頭棒、手扯女伴頭髮、踉蹌行走的野人形象。這種想法,主要緣於十九世紀對一具古代尼安德https://m.hetubook.com.com特爾人骨骼的研究。研究顯示尼安德特爾人似乎是一種走路笨拙、彎腰曲背、下頷粗大的生物。然而,最近重新研究發現,那是一個老人的骸骨,他活著時患上了關節炎而致殘廢,因此不足以作為其同類的典型。
在這片遍佈野生動物的廣闊土地,每群人數不過二十五至三十名。一個個遊牧民族到處漂泊,他們在一個地點定居數月或數年後,接著繼續遷徙。雖然有時氣候嚴寒,但他們學會了用石針將獸皮和毛皮縫製成溫暖的皮衣。他們這時也能在懸崖下、山洞入口,甚至必要時在空曠地方建造永久住所。這些住所有些是極大的帳篷式結構,地面低陷,獸皮圍牆,設有石基,還有能產生強大熱力的溝爐。在俄國,據考證有些建築可能彼此相連,是一些獸皮搭蓋、彼此連接的圓頂建築。他們食物供應不匱乏,日常有樹根、堅果、漿果及樹葉充飢。但那也並非樂園,他們的死亡率很高,尤其以兒童和產婦為多。和_圖_書但他們顯然沒有現代人所患的一種疾病;考古學家在他們任何一副骸骨上都未發現齲齒跡象。
最後一個冰期(三五〇〇至一〇〇〇〇年前)所處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極為不同。那時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被巨大冰層覆蓋。整個地球的海平面比今天低九十米。因此,現在的不列顛群島和西西里島,當時與歐洲相連,亞得里亞海北部乾旱,黑海是內陸海,而現在分開北美和亞洲的白令海峽仍是陸橋。所有陸地都比今天寒冷乾旱,有礙濃密森林的生長而有利於茂盛草原的擴展。
像今天的北歐地區,那時只是一片荒地;但是在如今法國西南部、地中海一帶地區氣候較為溫和,有點像今天的瑞典或加拿大部分地區。歐洲各大草原有無數的獵物:野牛、毛犀牛和長毛象;駝鹿也很多,現在卻已銳減,至於馴鹿和北極銀狐也很少了。因此,至少就歐洲來說,石器時代的人類擁有他們所需的肉食、毛皮、獸骨和象牙。
有些尼安德特爾人居於洞穴,有的住在https://m.hetubook.com.com別的住處,如石頭壘的牆後。他們往往選擇靠近動物移徙的路線營造住所,以便追蹤捕獵。此外,他們還誘捕雀鳥和捕魚。尼安德特爾人懂得如何取火,他們還用石器將野獸毛皮剝下,加以清理後裁製皮衣。在尼安德特爾考古場地發現的其他物品,包括磨銳的獸牙和石片,還有天然顏料,表示尼安德特爾人弄過某種裝飾美術。一般說來,尼安德特爾人的遺物顯示他們的壽命較更古的直立猿人長。他們照顧病人和弱者,而最主要的是他們還埋葬死人。因此,他們可能有某種形式的宗教信仰。
儘管他們具備各種技能和社會組織,尼安德特爾人還是滅絕了。他們可能不能適應約四萬年前冰期最後階段的環境變化,亦或他們被技能更優越的種族取代?或者,他們與較近代人種族雜交,而在持續進化的過程中受到同化?有些專家認為,由於尼安德特爾人的頭蓋骨越來越大,嬰兒出生越來越困難,也許是尼安德特爾人滅種的原因。
他們在雕刻上的成就,https://m.hetubook.com.com可能是石器不斷改良所致。他們發明了弓箭以便打獵。因此,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歷數千年無多大變化。至一萬年前冰期結束時,人類才定居一地,不再遊牧,做好另一次躍進的準備。
但尼安德特爾人真的滅絕了嗎?現今一些偏遠地區,可不可能仍然有他們的後裔孤獨地散居?這種可能性與荒誕的喜馬拉雅山雪人或北美洲巨足人傳說,風馬牛不相及。蘇聯及蒙古學者做了許多研究。一九七〇年,一位蘇聯教授波里斯.伏契涅夫發表了探討這個問題的論文。論文重新引起人們對亞洲地區存在「野人」的連篇累犢的報導和爭論。
至一九五〇年間,前蘇聯科學院一個部門,便曾報導在西伯利亞東北部酷寒荒僻的地區,發現一群稱為「丘丘拉」(被遺棄者或流浪者)的野人。據說這些人說話口腔音域極為狹窄。這可能是遺傳突變的結果,也可以顯示他們是尼安德特爾人後裔的跡象。後來的一些報導還說這些人正在逐漸退居更為僻遠的地區,以避開不斷侵犯他們領域的現代文明。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