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流放者的土地

我是在很多年前讀魯迅論及清代文字獄的文章時首次看到這個地名的,因為它與獰厲的政治迫害和慘烈的人生遭遇連在一起,使我忍不住抬起頭來遙想它的地理形貌。後來我本人不知為什麼對文字獄的史料也越來越重視起來,因而這個地名便成了我閱讀中的常見詞彙。近年來喜歡讀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在拜讀謝國楨先生寫於半個世紀前的《清初東北流人考》和李興盛先生兩年前出版的《東北流人史》時更是反覆與它打交道了。今天,我居然真的踏到了這塊著名的土地上面,而它首先給我的居然是甘甜!
今天我的出發地和目的地都很https://www•hetubook•com•com漂亮,想想吧,牡丹江、鏡泊湖,連名字也已經美不勝收了,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卻是這半道上的流放地。由它,又聯想到東北其他幾個著名的流放地如今天的瀋陽(當時稱盛京)、遼寧開原縣(即當時的尚陽堡)以及齊齊哈爾(當時稱卜魁)等處,我,又想來觸摸中國歷史身上某些讓人不太舒服的部位了。
我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心頭不禁一顫,因為我正站在從牡丹江到鏡泊湖去的半道上,腳下是黑龍江省寧安縣,清代被稱之為「寧古塔」的所在。衹要對清史稍有涉獵的讀者都能和-圖-書理解我的心情,在漫長的數百年間,不知有多少所謂「犯人」的判決書上寫著「流放寧古塔」!
這片土地,竟然會蘊藏著這麼多的甘甜麼?
有那麼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為句點,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與這裏產生終身性的聯結,而到了這裏,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來。金鑾殿離這裏很遠又很近,因此這三個字常常悄悄地潛入高枕錦衾間的惡夢,把那麼多的人嚇出一身身冷汗。清代統治hetubook.com.com者特別喜歡流放江南人,因此這塊土地與我的出身地和謀生地也有著很深的緣分。幾百年前的江浙口音和現在一定會有不少差別了吧,但雲還是這樣的雲,天還是這樣的天。地可不是這樣的地。有一本叫做《研堂見聞雜記》的書上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當時另有一個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陽堡,也是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與寧古塔一比,尚陽堡還有房子可住,還能活得下來,簡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許有人會想,有塔的地和*圖*書方總該有點文明的遺留吧,怎麼會這樣?這就搞錯了。寧古塔沒有塔,這三個字完全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六個」(「寧古」為「六」,「塔」為「個」),據說很早的時候曾有兄弟六人在這裏住過,而這六個人可能還與後來的清室攀得上遠親。
東北終究是東北,現在已是盛夏的尾梢,江南的西瓜早就收籐了,而這裏似乎還剛剛開旺,大路邊高高低低地延綿著一堵用西瓜砌成的牆,瓜農們還在從綠油油的瓜地裏一個個捧出來往上面堆。停車一問價錢,大吃一驚,才八分錢一斤。買了一大堆搬到車上,先切開一個在路邊啃起來。一口下去又是一驚,竟是我平生很m.hetubook•com.com少領略過的清爽和甘甜!以往在江南西瓜下市季節,總有一批「北方瓜」來收場,那些瓜吃起來又粗又淡,很為江南人所鄙視,我還曾為此可憐過北方的朋友。北方的朋友辯解說,那是由於要長途運輸,老早摘下一些根本沒熟的瓜在車皮和倉庫裏慢慢蹲熟的,代表不了北方瓜。今天我才真正信了,不禁邊吃西瓜邊抬頭打量起眼前的土地。這裏的天藍得特別深,因此把白雲襯托得銀亮而富有立體感。藍天白雲下面全是植物,有莊稼,也有自生自滅的花草。與大西北相比,這裏一點也不荒瘠,但與江南相比,這裏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溫馨而精緻的曲曲彎彎,透著點兒蒼涼和浩茫。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