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懷才不遇」更讓青年人焦慮不安的了,也沒有比「懷才不遇」更讓青年人憤世嫉俗的了。想從這方面自我寬慰一下不容易,從屈原開始,誰不是自己看自己,「芳菲菲其彌章」,愈看愈順眼?誰不是像杜甫一樣,估量自己十分「挺出」,應該立刻登上「要津」才對?
第六是遇或不遇,何必全操在別人手上!假藉別人的威勢而自以為遇或不遇的人,得勢的片刻,老鼠也成了虎https://m.hetubook.com.com;失勢的時分,老鷹也成了鳩,豈不可笑?為什麼不拋開遇不遇的苦惱,投身到藝文天地、自然花鳥上去?那是一個遇或不遇全操在自己手上的世界,把畫畫好,把文章寫好,把學問做好,把天地的靈氣吸飽,藝文自然的天地無限遼闊,容得了他,也容得了你,屈原與杜甫不必怨的,即使當代未遇,千秋萬世,別人能擋住你的路https://m.hetubook.com.com,一直教你不遇嗎?
因為「懷才不是必然會遇」,所以我們應有一些心理準備:
第五是懷才愈大,期待「遇」的位子愈高、偏偏愈高的位子也愈少,所以「古來材大難為用」誠然可悲,也是理所當然。
第二是要自信,「遇」的未必就貴,「不遇」未必就賤,就像那隻被「捧到廊廟上」去用的碗,只有操勞被打破的危險,那隻沒被用而藏在「山野岩穴裏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碗,絕無「不如它」的道理,只是時勢運轉未到而已。
有一天我在家裏洗好了碗,放進烘碗機去烤,發現我家五口,常用的飯碗只有五隻,其他約十隻碗,很少用到,每次只是「陪烤」而已。我恍然有悟,誰家裏隻隻碗都要每次齊用的呢?五口之家,總要有十幾隻碗,家族更大,預備的將更多,被用的機會愈少,萬一家裏來了一批客人,家中的碗,總要比萬一來的客人數量,超
和_圖_書出一點。那麼客人不來,這些常年不用,天天「陪烤」的碗,豈不是都要「懷才不遇」鬧情緒了嗎?再想想,家裏的筷子、拖鞋、雨傘、火柴、洋釘……許許多多均處在「備用」的狀態中,真用的少,啊,讓我想起了社會上賢能的人太多,「用賢者如用器」,必然有許多常年備而不用,不可能每次「偏陳其器」的,於是我明白了「懷才不必遇」的道理。
第一是不論自己遇或不遇,像碗備用一樣,隨時要保持自己的冰清https://m.hetubook.com.com玉潔,審慎完好。賢人不出山的太多了,懂得時時「修道守己」才是正確的態度。
第三是想想自己如果太早被用,任氣矜己,可能提早被打破。隨著年歲的增長,體會出「豪傑能事惟安詳」的道理,懷才不遇而仍能安之若素,這才是真豪傑!
第四是君子人所謂的「遇」,是「道」遇,而不必是「身」遇,君子只憂道的不彰,而不憂身的不遇,就像別的碗被用,與自己的碗被用,只要「道」被用,就道的觀點看,在他在我,是無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