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廿億的故事

我覺得買書藏書的「書癡」時代已經過去,印刷物形同爆炸,個人的居室能藏幾何?美國國會圖書館,每天的進書數量,竟在三萬冊以上,萬國書冊流通,個人的財力能買多少?所以像我這個書癡,是屬於讀書型的;屋裏堆滿的書早已不夠讀,要讀都得去圖書館。
有一次聯副編輯要製作一個和-圖-書單元:「我正在讀的書」,問到我,我回答正在讀某某書,編輯電話裏又問:「是哪家出版的?」我回答:「木刻的古書,沒有書店名稱。」大概書名下的出版社名稱將要留白,編輯沉吟了一會,我就問:「沒有書店不便向讀者介紹吧?」編輯說:「是呀,總有點怪怪的和-圖-書!」
很少有人會想到,我這個書癡已經很久沒讀鉛字排印的書了,打字印刷的更不必說,整天在啃的都是氣味濃重的木刻書。如果我是蠹魚,吃不慣模造紙銅版紙,愛吃棉紙、豎紋竹紙或楮皮紙,覺得古香襲人。木刻書字跡粗大,很少錯訛,紙香墨色,與現代印刷術大異其趣,讀和-圖-書起來有一種「遺世獨立」的孤高快慰感。
近一年來,其實我連木刻的古版書也很少讀了,專讀毛筆抄寫的原稿本,有的還竟是作者的原筆跡,筆跡中似乎流露出作者的性格,相對談心,倍覺親切。塗改的地方也宛然在目,猜猜他改動的理由,更覺是千古的知音。稿本前往往蓋有朱紅的三四顆石hetubook•com•com章,可以想見蓋印時的得意。感謝中央圖書館,這種「善本」書,每本都是價值連城,如果低估一些,每種以一百萬元計算吧,一天讀五、六種,每年讀的書就值一百二十億新臺幣了,單是娛樂費一項,預算就如此龐大,天下的豪門巨富,誰能與我這個書癡相比?他們吃山珍海味,我是賞精金美玉;他和*圖*書們與香車美人同遊,我是與聖賢才子相聚。嗨!下次如果再有編輯採訪我正在讀哪家書局出版的書,我要告訴他:「二、三百年前寫的,至今還不曾出版。」如果骨董商聽了要問標價,我要告訴他:「不折不扣,一百二十億。」相信他們聽罷一定是一頭霧水,像闖進時光長隧道,像掉進鑽石大寶藏?不連呼「怪怪的」才怪。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