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書袋」雖有這些好處,但行文時還是要盡可能避免。學術論文中打許多註腳,那種「標準規格」,很像學生作業報告。又如果一大段一大段地引用書冊,更表示讀書作文,還無法進入「取精用宏」的化境。詩文創作更不同於學術研究,如果詩文中多掉書袋,表示依仗現成的多,而從自己胸臆中流出的就少。寫作固然要靠多讀書,但讀書思考,要儲之以平日,m.hetubook•com•com
不能取之於臨時,所謂「閒時不用心,忙時不應手」,到了要寫作時,臨場去翻檢書冊,尋求援助,東湊西引,求工求富,一定掉了滿紙的書袋。寫出來的文章,缺少獨至的思想,缺少興到的靈趣,這可能是書冊學問的累贅害了他!臨到寫作時,心要盡量求其空遠浩蕩,超脫活潑,這樣才能清新俊逸,不落入前人的糟m•hetubook.com•com粕裏去。
反對「掉書袋」的人,討厭拾人牙慧,大炒冷飯,主張以眼前景、口頭語為主,不必廣徵博引。可是有許多說法,古人早有,古人已有的不引用,再寫一遍說是「自道己意」,不免有剽襲的嫌疑。這種任他雷同,而把前人的智慧抹殺或沒入,也不見得是對知識版權的尊重。所以引用出處,掉掉書袋,除了表現學養淵博外,也是一種寫作hetubook.com.com的道德。
讀詩或文章,愛讀「才人」寫的詩文,不愛讀「學人」寫的詩文,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學人的詩文中喜歡「掉書袋」,所謂「販賣餖飣,賣弄學問」,固然令人生厭;而「生吞活剝,不加消化」,引文滿紙,更是乏味。
反對在文章中「掉書袋」的人,大體上是羨慕蘇東坡的「文理自然,如行雲流水」。可是「文」字的本義,就是雕飾璨麗,和自然質和-圖-書樸是相對的。蘇東坡的詩文,也並非全是行雲流水,照樣有「事典贍給,如數家珍」的,講究典故出處,不能不掉書袋。清人只取他清快透脫的一面來宣揚,所謂行雲流水,結果反流於猥淺俚滑,無法欣賞蘇詩中另有超拔典重的一面。
反對「掉書袋」的人,大抵認為引經據典,讀起來不順溜,且使文章的可讀性降低。其實「可讀性」並不是檢視作品唯一的標準,白居易的詩甜軟媚弱,婦孺和圖書皆曉,韓愈的詩,艱奧硬札,常有「餖輳之巧」,但是誰能說韓詩不如白詩呢?白話直說地道性靈,是一種美,博贍精巧地用典冊,也是一種美,由於文章的需要不同,人的性情氣質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的。不是有「眾之所趨,必無真賞」的話嗎?所謂「可讀性」不一定全是好消息。
然而「掉書袋」也不是一無好處,我擔心「掉書袋」三字會變成作家們「不讀書」的藉口,所以想說一說它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