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納悶之餘,目睹國人一方面非常關心自己的「身體」,一方面卻從不在意自己的「腦袋」,又不免覺得無限悲哀。
這幾年來,在專業領域裡,我總是不斷對各級學校中的同道強調,我們從事文學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受教者「思考」作品的主題意旨,「感覺」文字世界的美好;讓受教者「思考」作者的思考,「感覺」作者的感覺。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漸漸體認文學的本質,也才能經由作者的心靈轉化為自身的靈性與智慧。研讀古今中外不朽的作品,不只是明白字和-圖-書面的意思,不只是記憶作者的生平大事,不只是斤斤於修辭技巧、形式結構的呆板認知;我們必須引領他們進入作者的生命以及作品的藝術境界,那才是有意義的。
近年來,我努力傳揚這樣的教育理念與態度,我亦時時憧憬著它們能儘早落實在我們每一領域的教育裡;而這種教育的本質與精神其實不過是不斷的教導學生「感覺」與「思考」而已。我知道「感覺」與「思考」的教育,其用力須勤、其用心須苦,而其功則漸、其效亦隱微漫漫;它和*圖*書完全逆反於當下教者、學者、乃至家長三方面的「速食速效」心態。但除非我們願繼續「揠苗助長」,願繼續「空洞化」下一代的「內在」,否則便應立即改弦更張!尤其我們不應忘了:「感覺與思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我們應嚴肅自問:究竟要「人的教育」,還是「非人的教育」呢?
回顧臺灣的教育,長久以來,豈不正是「一貫」的「速食」型態嗎?從小學到高中,無論語文、數理、社會……,記憶之外還是記憶、演算之外還是演算。公式是如何形成和_圖_書的?定律是如何發現的?資料的背後有何蘊含?又有何奧義?為師者既不講述,學習者亦不問疑;大家共同關心、追求的只是如何能快速解題,如何能取得高分。這樣講求「效率」、「功利」的速食教育,導致臺灣的學生「內在」空洞,愈至高階教育,表現愈形見絀;其「惡」,知者實亦不少,但數十年來始終當令不衰,這是令我極端納悶的!
而其實何止是「作者」是有生命的?宇宙自然萬事萬物莫不有其生命。因此,文學教育之道固應如上述,其餘科學、社hetubook.com•com會、藝術等教育也當如是。數字是神秘的、是有生命的,它絕不只是數字、也絕不只是供我們演算的符號而已,所以數學與哲學相通。物理最奇妙,它所有的現象莫不展現了生命本質,諸如:狂熱、冷寂,矛盾、和諧,昂揚、衰歇,乃至美與醜、善與惡的種種面相;所以物理與文學其實同調。質言之,不同領域學術知識的底層(或者說最上層),都是相通的,都湧動著無限的生命力道,也辯證著真、善、美的意義——它們都是「藝術」。
最近,如何吃才健康,又成為媒體報導和_圖_書的熱門話題,於是,「速食」的可怕,也再度被拿出來諄諄提醒、告誡。簡單、方便、高熱量,殆一般速食的共同特質;吃多了,讓你看起來白白胖胖、臉色紅潤,好像很健康的樣子,其實,正漸次累積各種疾病的因子,儼然是隱形的殺手。在工商業節奏快速、講求效率、分秒必爭的社會裡,速食是不可能消失的;但多年來不斷的宣導,至少已使人們普遍了解它的「惡」,能避則避;我因此產生了另一種納悶。
二〇〇三年一月一日聯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