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關嬰兒的照顧
一、老祖母的幼兒醫學

醫師診察結果,嬰兒因為黃疸過重,已經傷到腦部,需要換血,長大後變成癡呆(腦性麻痺)的可能性很大。
就現代醫學的眼光看來,「收驚」與其說是收小孩的驚,毋寧說是對家屬的一種精神安慰,是收大人的驚。經過先生嬤的「作法」後,家長在潛意識中的焦慮一掃而空,漸漸的覺得小孩也不會那麼吵了。
在本省光復初期,有許多孩子因為出疹,引起營養不良而死亡,有的瞎眼,就是因為過分地限制食物的攝取。皮膚又因關在黑暗的房間中,不能合成維他命A所致。所以病童的照顧,要避免直接吹風,以免再感冒引起併發症(如肺炎、中耳炎),但是房間空氣要流通,也不用把房間弄得十分黑暗。
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已經深植民間,下自目不識丁的文盲,上至聞名遐邇的醫學博士,都有人相信這種論調,說不定妳也是其中之一。

5 長牙會發燒腹瀉?

還未滿月的小華這兩天來有些不太對勁,晚上老愛啼哭,睡得十分不安穩,餵奶也不肯吃。老祖母曾經帶去讓「先生嬤」收驚,還買了一罐黑矸標驚風散,灌了好幾次,仍然不見效。小華夜啼越來越厲害,老祖母靈機一動,到中藥鋪配了一些八寶粉,用手指沾了用力塗在小華的兩頰內側及牙齦上,幾次之後,小華漸漸地不吵了。
正確的臍帶護理,應該都是無菌操作的。帶手套以消毒過的剪刀斷臍。臍部先以酒精或優碘藥水消毒,再敷以碘仿或其他消炎粉,最後才用消毒紗布覆蓋。
嬰兒有了黃疸,要清查引起黃疸的原因,針對原因來治療。一般說來,引起新生兒黃疸較常見的因素有:(一)血型不合,如Rh、ABO等,(二)紅血球脫氫酶(G-6-P-D)缺乏,(三)新生兒感染,如敗血症、先天性梅毒、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等,(四)肝炎,(五)先天性膽道閉鎖。此外,餵母奶的嬰兒也較容易出現黃疸,期間可能長達一個月,這是因為母奶含有荷爾蒙的代謝產物,會阻礙膽紅素的代謝。
嬰兒啼哭的原因甚多,比如穿衣太多或太緊、尿布疹、腹痛、腹脹、長牙、耳痛……等,絕不是一句「受驚」就可解釋的,最好是請小兒科醫師詳細檢查,找出真正的原因。
最好的方法,是與妳的醫師聯絡,讓醫師替妳作最好的判斷及正確適當的治療,千萬別再只夾上紅紙了。
在先生嬤的眼中,凡是不明原因的小兒啼哭、臉部任何部位發青、高燒不退、腹脹……等等,只要媽媽抱和-圖-書著孩子找上門來,都可把種種現象解釋為「受驚」(否則先生嬤何以為生?),至於受驚的原因則千奇百怪,包括各種動物的驚嚇、動土(居室內任何部位的整建)、看到喪禮、巨響(如鞭炮)等等,偏偏就有不少人對此深信不疑。
筆者的經驗中,碰到不少的口腔粘膜擦傷的嬰兒,是由於父母指甲過長,在擦用八寶粉時指甲弄破的,有些嬰兒因此而引起破傷風。八寶粉因為味苦,強灌之下,有些嬰兒將之嗆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治療起來相當棘手。
七個月大的小華這兩天來有些不對勁:胃口不開、晚上老愛啼哭、睡得不太安穩、鼻梁上及嘴唇周圍有些發青。老祖母說是「驚到」了,她帶小華到附近的「先生嬤」那兒去「收驚」。
事實上,在牙齒突破牙齦之時,牙齦呈紅腫狀態,此時小孩的抵抗力比正常為弱,病菌容易由傷口侵入而造成其他部位感染,小孩的體溫昇高,是由於感染所致,媽媽不要抱著「長牙引起的,吃點退燒藥就好」的觀念,而要請小兒科醫師診療,找出發燒的病因。若未引起感染,小孩的體溫可能比正常時稍高,但肛溫甚少超過攝氏三十八度。
母親發現黃疸之後,要密切注意嬰兒的皮膚狀況,因為黃疸加重的速度有時很快,往往一夕之間,嬰兒的腦部已經受損而施救不及。出生兩週之內的嬰兒,大腦的腦膜的發育尚未完全,不能阻止膽紅素滲入腦內。黃疸過高,腦細胞會受到膽紅素的染色,而成「核黃疸」引致腦性麻痺。
「打從婦女知曉懷孕開始,長輩就要將一把剪刀,丟到孕婦床下,將來生產時用這把剪刀斷臍,可使嬰兒平安、聰穎。」
老祖母對這套手法相當信賴,因為一個多月以前,小華也被貓嚇過,經過收驚後,小華霍然痊癒。
在出疹期中,孩子大多失去胃口,再加上發燒多日,體內的維他命、水分及營養消耗量相當大。因而在恢復期中,應鼓勵孩子多喝水,並給予適度的營養,脫水之時,有時還需要打點滴補充體力。給予草根湯或蔗頭湯,大致說來還不錯,至少還能補充一些水分或糖分。但是如果過份地限制其他食物的攝取,會引起小孩營養不良或維他命缺乏,實是不智之舉。
先生嬤先拿一個碗裝了八分滿的米,上面覆蓋了一塊小白布,然後點了幾支香,嘴裡唸唸有辭,一邊用香在小華的胸腹前比劃,再拿著碗在身前晃了兩下,最後又拿香朝空中拜了幾拜,終於大功告成。她掀開小白布,白米的表和-圖-書面上出現了一個凹下去的模糊影像,有些像狗。先生嬤說小華是被狗驚到了,現在已經把小華受到的驚嚇收回到米中,小華回家以後就不會再吵了。她同時又拿了一塊紅布包著的小錦囊,配在小華胸前,說是可保平安。
我們的社會,正處在一個新舊雜陳的時代。就醫學而言,各式各樣嶄新的醫學儀器,例如內視鏡、電腦斷層攝影等,早經應用於各種疑難雜症的診斷。但在另一方面,我國歷經千錘百鍊的經驗醫學——中醫——也廣受民間各階層民眾的信賴。

6 八寶粉與黑矸標

所謂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在一週內出現的輕度黃疸,發生的原因是肝臟尚未發育完全,不能將血液中大量的膽紅素代謝排出體外所致。這種嬰兒除了皮膚發黃之外,其他與正常新生兒並無兩樣。
新訂本加註: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曾呼籲民眾在幼兒服食八寶粉之後一週內,不要接受預防接種,以免引起不良反應,請注意。
生理性黃疸有時稍微超過限度,可以用紫外線照射或服用退黃疸藥物。市面上所售「紅嬰藥水」,成分不詳,或許有褪黃疸的作用,但絕不是因「退胎火」而降黃疸。大家也不可一看到黃疸,就不分青紅皂白的亂吃一通。

2 牛痘不種,麻疹不算?

3 黃疸

有關皮膚的功能及保健,在後文「嬰兒無六月天?」中會略述及,一個月內不能洗澡之說,請聰明的媽媽自行判斷。
人類的乳牙,在媽媽的子宮內,就已經完成雛形,只是尚未發育完全及衝出牙齦表面而已。大約從六個月大起,首先長出下面兩顆中門牙,然後一對一對地陸續長出,約在兩歲前後,出滿二十顆乳牙。如果說,長牙會引起發燒或腹瀉,在天天長牙的長達十八個月的期間內,豈不天天要發燒或腹瀉?
方才提到的「紅紙褪黃疸」,目前還有許多無知的婦女深信不疑,真是可笑亦復可悲。放了紅紙之後,如果黃疸褪掉,這種黃疸大多是「生理性黃疸」,不管紅紙放不放,它自然會褪掉。
八寶粉是由八種名貴的中藥研配而成的,包括麝香、牛黃、虎碧、真珠、冰片、朱砂、熊膽、川貝八種。黑矸標則少了虎碧,多了犀角、甘草、防風、黃蓮等其他中藥,有輕微的鎮靜、解毒及退燒作用。近年來,由於急功近利的思想普及,大部分的商人擅自改變其成分。例如不久前林口鄉的鉛中毒致死案,就是八寶hetubook.com.com粉內加入價廉的重金屬——鉛,以達到鎮靜的效果。聽說也有人加入鎮靜劑或副腎皮質素,真是駭人聽聞。
在此順便提一下「臍疝氣」:在臍部形成約五元至十元硬幣大小的球形或圓柱形突出,有時小腸也會逸出於其中。一般民眾以為臍疝氣是婦產科醫師斷臍不當所致,並用硬幣覆蓋其上,再以膠布貼起,這樣作有時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或濕疹,請媽媽們小心。其實臍疝氣的原因是腹直肌發育不全,與斷臍無關。面積較小者,在一至二歲之內會自然閉合,較大者則需請外科醫師診療,考慮手術矯正。
大牛發燒已有三天了,熱度有時在肛溫三十九度以上,有時流汗後又降至正常,老祖母說:「要長大牙了,總會發點燒,讓他吃點退燒藥就好!」拖了一星期,右邊耳朵流出膿液,經醫師診斷為中耳炎,以後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吳奶奶的長孫女今年才足一歲,她的媳婦大前天又添丁了,吳奶奶樂得嘴巴都閉不起來。由於是第二胎順產,母子在產後第二天就出院回家了。
可能是疫苗接種非常普及的關係,民國七十四年以後就很少發現麻疹流行的跡象。一般說來,麻疹的流行期約在每年的春初及秋末。

1 斷臍

麻疹的症候,有經驗的媽媽都十分明瞭,在孩子高燒多日仍不退之時,甚至還有「是不是要出麻疹?」的警惕心理,但是我碰到過許多母親,她們在孩子九個月大時,常常猶豫不決:「需不需要注射麻疹預防針?」
長牙時,小孩因牙齦腫脹,有時稍微煩躁不安、胃口減低、夜晚睡不安穩,而且拿到東西就往嘴裏塞,這是引起腹瀉的主因,此時可選購稍硬之軟塑膠製品讓小孩咬,有助於牙齒之長出。

4 收驚

六個月大的小華兩三天來胃口奇差,本來一天一次成條狀的大便,也變得帶有粘液而呈糊狀,一天拉了五、六次。老祖母說,要長牙了!不要緊!媽媽只得先把牛奶泡稀一些,期望腹瀉快快停止,不料連拉了一星期,不但沒有好轉,大便裏反而出現了血絲,不得已送到醫院檢查,結果是急性腸炎,併發嚴重脫水,有生命危險。
久置而生銹的剪刀,對傷口可能造成的嚴重傷害,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稍有知識的婦女也絕不會用這把剪刀斷臍。但在二十年前,筆者還是一個實習醫師時,在馬偕醫院的急診室,卻時常接到嘴唇緊閉、頸部僵硬後仰以及陣陣痙攣的嬰兒,這些都是破傷風的典型症狀。住院緊急和圖書救治之後,倖存者大約只有三分之一。詳細問起病史,大多歸因於斷臍用的不潔剪刀,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還有些老祖母帶孩子來要求種牛痘(她們不知道天花早已絕跡人間,牛痘也已不再接種),她們的想法是:在接種牛痘之前,小孩所出的麻疹是不算數的,將來還要再出一次。其實麻疹和其他傳染病,如水痘、腮腺炎、小兒麻痺等一樣,得過之後是終生免疫的,不會一得再得。麻疹、德國麻疹和玫瑰疹這三種,是幼兒較常見的疹子,一般沒經驗的人不易區分,有時孩子得了其他疹子,以後又出麻疹,她們誤以為出了兩次麻疹,年代一久,以訛傳訛,「牛痘不種,麻疹不算」的歪論便逐漸產生了。
紅紙放了兩天,黃疸卻反而加重了,而且嬰兒的胃口全無,頸部及手腳也有些僵硬。吳奶奶這才發了慌,七手八腳把嬰兒送到急診室。
小豪有輕微的鼻水和打噴嚏,老祖母趕緊灌了一些黑矸標;阿芬咳了好幾天,吃的是黑矸標;阿胖輕微的嘔吐及拉肚子,老祖母又去買了一罐黑矸標;小牛上次發燒,吃的也是黑矸標。

這次卻不靈光了,回家後,小華照樣吵。到了半夜,竟然還發起高燒來,還有呼吸困難的現象,媽媽連夜把小華送到急診。經X光檢查結果,右上肺葉患了大葉性肺炎,住院治療了一個星期才痊癒。
光是「收驚」的先生嬤還算好的,有些不肖份子,還弄了些香灰(內含抗生素、副腎皮質素或鎮靜劑)要小兒服用,真是害人不淺。
嬰兒的大腦皮質尚未發育完全以前,一切反應均屬「脊髓反射」,有一些反射性動作,如蒙羅反射(將嬰兒頭部突然後仰,嬰兒四肢先是向外向後張開,隨即向前向內呈擁抱狀)、抓握反射、手足顫抖等,都是出生數月內的正常現象。但在無知的先生嬤眼中,都成了「受驚」的各種徵象,良可嘆也!
處在這種夾層之間的我們,對各種似是而非的觀念與說法,更要有明確的判斷力,否則有時身陷其中蒙受其害而不自覺。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深信長牙會引致發燒或腹瀉,而疏忽了引起症狀的病源!幸運的話(譬如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疾病),發燒或腹瀉在一定的時間後會自然消失,家長會更相信是由長牙所引起,不幸的情況,像上兩例,則會耽誤了病情,甚而危及小孩的生命。
現在已不多見,但約在二十年前的窮鄉僻壤,甚至今日的某些老祖母腦海裹,還有這樣的說法:
下次遇到小孩發燒或腹瀉,不要只是想到長牙,應和*圖*書該請醫師診察,找出真正的病因!
在出麻疹期間,民間一般的作法,一個月內不可洗澡;要將病童關在黑暗的房間內,不可見風。用茅草根或甘蔗頭熬成的湯水給病童喝,而且禁食的食物一大堆,弄得病兒滿臉病容,面無血色,全身虛弱無比。
筆者接受的是西方醫學的科學教育,身為一個深入民間的開業醫師,每天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對於某些民俗謬說的害人不淺,早已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以下且讓筆者一一道來。
孩子的媽媽餵母奶,她發現嬰兒的吸吮力好像減弱了些,皮膚及眼白也稍微泛黃。她覺得不太對勁,便向婆婆請教。吳奶奶說,這是胎火太旺,要灌些「紅嬰藥水」,並且用一張摺疊的紅紙夾在嬰兒的內衣內面,黃疸自然就會褪掉。
常聽有些老祖母說:麻疹不要用預防針把它打掉,要讓孩子自然出疹子才好。小孩子不出疹的話,體內的疹毒發不出來,小孩便不能脫胎換骨,不能長得健壯。其實麻疹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出疹只不過是症狀之一,並非體內的疹毒發透出來之故。就像感冒一樣,能不受到傳染最好,未嘗聽說有人喜歡得感冒或從感冒中得到好處的。
孩子病了,重要的是請醫師找出病因而除去之,並且「除惡務盡」,要依醫師囑咐,完全治療好,不必汲汲營營地只顧症狀的消除,也不能因症狀的消失而忽略了疾病的根本治療。
在古老的中國社會中,醫藥不發達,窮鄉僻壤之中,求醫不方便,小孩病了,先服些八寶粉或黑矸標之類的現成藥品,觀察一兩天,再帶去看病,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積久成習,積非成是,這種習慣沿襲至今,八寶粉、黑矸標,甚至奇應丸這類的成藥,竟然成為中西藥房最暢銷的藥品。有些人們的孩子生病了,自作主張地先求救於它們,如果運氣好,症狀消失了,他們也就以為平安無事了。萬一病況加重,不得已求醫,這時的病勢往往已經加重,有時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研討起來,這種老祖母心態,起源於中醫的症狀理論——由症狀將疾病歸類,據以治療,十分類似於厚黑學中的鋸箭法——外科大夫將箭尾鋸掉,留在體內的箭頭請找內科大夫,不干我事!這種心態,講究的是病孩症狀的消失與否——有熱退燒、吵了鎮靜、咳了止咳、拉肚子止瀉,至於引起這些症狀的疾病是什麼,一概不管。這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不僅無知識的夫婦如此,有些博士父母甚至庸醫也抱有這種心態,其結果,受害的是無辜的小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