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冰川

冰川的運動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為冰川的內部運動,由下到上遞增;另一部分是冰川底部的滑動,稱為「底滑」,是冰川底部因為融水潤滑而在底巖上的滑動。在冰川的流動中,「底滑」的運動是大於冰川自己的內部運動的,所以「底滑」是冰川運動的主要方式。對每一冰川而言,均有一堆積區和消融區,由雪線分隔,在雪線上冰積和冰融作用相等。堆積帶中有上端雪的不斷補充,同時有山谷兩側的雪崩提供大量冰雪;消融帶中則發生冰雪的溶融及蒸發作用。如果冰川的增補量和耗損量恰能平衡,則冰川就停止不前;如果增補量超過耗損量,則冰川向前移進;但如果耗損量超過增補量,則冰川向後退卻。所謂退卻,並非冰川和圖書真正的向後退,因為冰川是固定向下移動,所以退卻實際是指冰川的分佈範圍縮小了。
現代冰川的研究起源於一百多年前瑞士科學家亞加齊對阿爾卑斯山高處冰川移動狀況的測量。今天,大批的冰川學家在探測各地的冰川,研究冰川進退的原因,冰川流動的原因,新冰期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其他有關的問題。
全球曾有數次的冷暖變化,冰川作用隨之重複發生。氣候寒冷時,降雪量增加,孕育大規模的冰,稱為冰期;當氣候變暖時,冰期大規模消退,這叫間冰期。最近一次冰期發生在大約七萬五千年到兩萬年以前,最早的一次冰期約在一百萬年到兩百萬年前,現在的世界被認為是正處在第四次冰期後的間和-圖-書冰期。
由於冰體本身的重量所形成的壓力,再加上重力的影響,可以使冰川底部沿著坡度向下流動。冰川運行的速度很慢,一般每天只移動一到兩英尺,但也有冰川每天可移動五十九多英尺。運動中的冰川無堅不摧,所向披靡,一切東西都會被它帶走。例如,一九一二年四月十四日晚上,一座漂浮在大西洋上的冰山,竟然把號稱「不沉之船」的英國豪華客輪「鐵達尼號」撞沉。
冰川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不亞於海洋和空氣。因為如果地球的氣溫逐漸變冷,形成冰期,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冰原就會擴大,從而使海面降低,給人類帶來災難。反之,如果這些冰原進一步融解,海水就會上漲。全世界瀕海地區將會遭到嚴重的破m.hetubook.com.com壞。同時,冰川也帶給人類豐富的資源。世界上的大河多半發源於冰川,另外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三的淡水都結成冰儲存起來。
南極洲是進行冰川研究最好的地方,到今天已有十幾個國家的科學家利用大批尖端的儀器和技術,集中在那裡進行廣泛的測量和調查。科學家為什麼對南極洲的冰川有著如此濃厚的興趣呢?科學家們解釋說,南極洲冰冠對世界氣候有極大影響,這個大淡水庫若有任何重大的變化,就會引起海面、雨量、河流和湖面的變動,因而影響人類生存的環境。另外南極洲約佔世界冰量的百分之九十,事實上是一個超級的冷凍系統,如果南極洲冰冠全部溶解,目前各海洋的水面可能升高二百英尺,足以淹沒沿海地區和和圖書世界各大港口城市。
我們目前的處境怎樣?地球上的冰川是否會大量融化,以致海面上升,把沿海城市淹沒?地球會不會逐漸變冷,從而進入另一個冰期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冰期和間冰期是交替出現的,冰期一定會到來,我們更關心的是它什麼時候到來。
在極地和高山地區,氣候嚴寒,常年積雪。當雪積聚在地面上後,如果溫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壓力作用或經再度結晶而形成雪粒,稱為粒雪。當雪層加厚,將粒雪往更深處埋時,冰的結晶越來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因存在於粒雪顆粒間的空隙不斷減少而增加,使粒雪變得更為密實而形成藍色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後,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體,沿斜坡緩慢運動或在冰層壓力下緩和-圖-書緩流動,形成冰川。
目前,地球上約有百分之十的面積為冰川所掩蓋,其中南極洲和格陵蘭兩個大型冰冠,佔全部冰川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七,它們是在一萬八千年前上一次冰期中留存下來的。其他冰川分佈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和新西蘭,這些冰川雖然也很可觀,但比起格陵蘭和南極洲卻小了很多。
冰川的運動具有不可抵擋的破壞性,它甚至能改變地球地貌。冰川沿著峽谷向前移動時,一路上把兩旁和谷底的大小岩石及泥土都挖了起來。岩塊碎石隨著冰川前進,又把下面的基巖磨蝕,使冰蝕槽擴寬加深。許多世紀以來,冰川挾萬鈞之力沖鑿地面,形成比美洲五大湖和威沿海的峽灣,鑿成阿爾卑斯山高聳的山峰以及掘成落基山脈那些驚險的峽谷。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