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人求放心,
吾今解放不須尋,
可憐最是王婆苦,
昨夜尋雞罵到今!
名利是一輩子長期都在進行的追尋,另外則尋找情歸何處,找對象,從前好像只有「獵偶階段」才發生,可是王爾德卻說:「人總其一生都在談戀愛,這便是人該獨身不該結婚的理由。」近年婚外情如此泛濫,享受單身自由而不肯受婚姻拘束的比例不斷增高,都成了王爾德的信徒。他的獨身主義,像是並不尋找對象,實際上是一輩子在尋找,方和_圖_書今家庭制度面臨崩潰,為此,真懷念神話裡孟姜女的萬里尋夫,她的尋,尋到的是成堆的白骨,還要滴血到白骨上,尋找出哪根白骨是丈夫,她的哭,竟哭倒了長城,還感化到整個齊國的風俗都善於哭!如此的尋,堅貞不二,驚天動地。
像宋代當國最久的宰相王旦,屢次說自己有病,乞求骸骨能退休回鄉,真宗皇帝每次都不答應,還叫皇太子出來向他行拜禮,並說:「我真希望你非但做我的宰相,還要做我兒子的宰相!」可憐的王旦,病到骨瘦如柴,仍得處理軍國大事,臨死前找知友囑咐後事說:「我深深厭倦著煩惱,真m.hetubook.com•com
心羨慕做和尚;能夠『林間宴坐觀心為樂』,死後替我剃髮穿僧衣,但願下輩子投胎做和尚!」哈!追尋權位到了最後,一心羨慕做和尚,然而若真做了和尚恐怕又在追尋別的,誰能做到「林間宴坐觀心為樂」呢?那是何等的高僧呀!
以上這些,都是向外界尋找,而儒家釋家都反對這樣做,孔子說富貴不可強求,孟子教人尋求放散的心,把求名利貨色權勢的心找回來,道與學問就在裡面了。佛家也教人求福於佛,遠不如求福於心。桃花源不在谿壑中,而在心地上,求道者要進入「尋思路絕」的境界,最可貴的是內在的自證www.hetubook.com.com
。密宗上師有詩道:
詩意說:我已經明白「當體即是」的道理,心性不被外境所惑,獲得了自主的自由解放,不必再如孟子所叮嚀的,要苦苦地將失散的心收拾回家。最可憐的人,就像隔壁王婆婆,從昨夜尋她走失不回家的雞,一回懷疑東家,一回又懷疑西家,一路尋雞,一路咒罵,從昨夜罵到今朝,心全被雞攪亂,苦不堪言!
富貴權勢到了極點,依然難滿足,漢高祖秦始皇,誰真快樂了?不都在發脾氣、開殺戒嗎?秦始皇更想尋找「真人」,海山萬里,蒐尋不死的藥。當然,也有人反向追尋的,不向名利權勢跑,只求安靜渡過一hetubook.com•com
生,以松菊為主,以泉石為鄰,何必勞神於浮雲蒼狗呢?所以賦歸去來也是一種追尋,尋找舊日的煙蘿。尋桃花源更是一種奇訪,愈尋不著愈嚮往。你看那武陵人,真到了桃花源裡,沒有人事風波紛擾,反覺得無血無肉空洞不實在,塵心未盡而想回家,可見桃花源的追尋,尋不著也許比尋著好。
這隻向外尋找的雞,正可以代表名利權勢,也可以代表心愛的對象、苦尋的道、或尋訪不見的桃花源。世上一路尋雞、一路咒罵的人,比比皆是,一邊怨恨,一邊又不捨。雞雞雞,尋尋尋,罵罵罵,你說苦不苦嘛?
年少時代說不清自己的理想,就說在尋一個夢吧?年長以後和圖書,抽象的夢變窄了,尋求真理的熱忱也降低了,偶像一個個破滅,崇拜英雄品性的心也開始萎縮,就落實為尋找個人的名與利,求名以光耀自我,求利以體面生活,循著正軌去尋求,尚且怕越尋胃口越大,越饑渴。不循著正軌去尋求,就怕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了。
人的一生都在追尋,追尋什麼?未必清楚。追尋不著時,既愛又恨,追尋到手時,又全不稀罕,丟下重找,行行重行行,萬水千山,尋個沒了。
此外,人一輩子在尋的,大概是權勢了,拍馬鑽營,打樁布線,為的是相互抬舉,步步高陞。最後掌握了權勢,到死不肯下來的固然有,但也有尋到了巔峰,卻深以為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