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道的人去山居,就像樵夫看山林,農人看桑麻,仍在利害圈裡打轉,不容易體會好山好水的真趣。所謂道,不必是仙道佛道,而是要有思想,思想不荒蕪,山村野徑沒一處會荒蕪。思想最美的是「藝術心」,有了藝術美感,可以破除人我的差別之見,物我的隔閡之見。所以有「藝術心」就是開慧眼,一花一木,都識天機;一水一石,皆成美趣。
第三是「山居仍須讀書」和圖書
先問問自己的個性,是不是「耽靜厭鬧」型的,能不能以「無事」為樂?少說一句話,當做吉祥善事;少見一個人,當做清淨道場;少攬一樁事,看做眼前解脫;少失一次足,看做當下降魔。想要千籐萬葛,一斧砍去,是不容易的,萬種愛緣,得慢慢地割捨。認識青山不是終南捷徑,青山也不是宦途https://m.hetubook.com.com末路,青山是展臂的母親,青山是靈性的故鄉。認識顯赫是痛苦和悲哀之源,默默靜處乃是快樂之源,才算適性了。
讀明人唐際給朋友寫的信,反覆訴苦道:「凡百可忍,唯閒難耐。」又道:「長夏如年,唯閒難耐。」閒暇該是許多人忙碌嚮往的境地,沒想到閒散久了,顧影無伴,戚戚寡歡,愈閒可能愈容易生病,會得憂鬱症。
讀他的信札,想起https://m.hetubook.com.com
人退隱山中,或移居國外,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耐閒」。
「耐閒」有三個要領:
第二是「山居先須識道」
於是唐際就幻想:爬上了千仞高峰,讓天風吹開胸襟,披著散髮走下大荒來,向上天一吐滿腔幽憤。又幻想:擠身在三四個朋友堆裡,儘日嬉笑怒罵,酒酣耳熱,總比孤單寂寞要好些。
不適性的人,退閒一久,山水會看膩,心情就煩hetubook•com.com,覺得山林像個大牢籠,習靜許多年,自己仍舊像一根「繫馬樁」,用樁子繫住了心猿意馬,一放樁,馬就即刻忙亂得像火牛,被外境引誘一牽就狂奔,要他做閒人就不適性。
自然,耐閒最難克服的仍是你自己,遺世獨立者要養成外界「無事的靜」已經不容易,再要養成內心「無欲的靜」必然極難,最怕自己對自己鬧彆扭,使閒散更難耐了。
第一是「山居必須適性」
閒人常常https://m.hetubook.com.com散步,增進身體健康,是福;閒人還須時時讀書,不令心靈退步,是慧。閒居不是退縮,仍在福慧雙修哩!古時山居讀書,有的「喃喃讀黃老」有的「聲聲頌彌陀」,現代人幸運多了,眼界也大得多了,只須裝定電腦,架起天線,全世界的最新資訊畫面一齊推門衝到你眼前來了。
識道的人去山居,但求安詳以應物,灑脫以養心,林泉裡不生是非,放懷中自有萬境。所謂「世外煙霞閒處好,人間風月靜中多」,識道的人便會感受這好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