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菩薩與助菩薩

臺灣這幾年佛教盛極了,單單是埔里一個鄉鎮,漂亮的佛教廟宇就超過一百座,正在興建的還很多,將佛寺建築的朱門黃閣、金花寶蓋,寫成一本書,大概可以媲美《洛陽伽藍記》啦。一年裏興建二三十座廟宇的小鎮,簡直可以媲美北魏整個王朝,能不嘆為觀止!
我願信佛的人,早晚一炷香,乃是為求覺悟而發心,臺灣絕大部分的人已成了中產階級,衣食有餘,早晚讀報看電視的一刻https://m.hetubook•com.com,就像菩薩們在煙雲瀰漫的天上俯瞰人間一般,看看萬里外的非洲餓殍,泰邊難民,我們已經有拯飢的能力,看看鄰街的「托孤」、「托老」、「植物人」等場所,我們也已經有濟助的能力,看看伯勞鳥被掛在鉤上、挫魚後的鮮血淋漓,我們都有「下降凡塵」一伸援手的慈悲心,再看看全中國的蚩蚩同胞,我們已有了開導知hetubook•com•com識、引度方向的能力。
佛教這樣盛,究竟是好還是不好?有宗教信仰應該是好事,宗教彌補了教育及法律的不足之處,濟貧救困,發揮愛心,在淨化社會、安定人心上已發揮了相當的功能。
北京前幾年圓寂了一位密宗的金剛上師黃念祖先生,他是蓮華正覺的嫡傳弟子,他寫了一本《谷響集》,特別提出「變伸手為助手」的理念,真是有道之言。大陸上對佛教徒依然約和圖書束管制甚嚴,黃上師的理念,還不容易普遍傳播,但在佛教昌盛的臺灣,寶剎入雲,神光壯麗,民智大開,財富滾滾,只要佛教徒肯發心,觀念一變,以奉行實踐菩薩的心志為心志,不是一味求庇佑、求加持、求消災納福,而是變求菩薩為助菩薩,由手掌向上的「要」,變為手掌向下的「給」,必然能產生無比的力量,一變「貪婪之島」而成「菩薩之島」。
早晚一炷香,為的是發心成為菩薩的助手,https://m•hetubook.com.com猶太人有一句諺語說:「上帝不能夠無處不在,所以祂創造了母親!」每個母親都是上帝的助手,佛教徒最好都是菩薩的助手,不單是照顧自己的孩子,千手千眼的觀音,佛教徒願成為祂的一手一眼,而不是永遠想在祂手中接過東西來,應把「求菩薩」的念頭提升為「助菩薩」。假如能像健康幼稚園的林靖娟老師,一念救人,無畏犧牲,奔進著火的遊覽車裏去搶救幼童,雖然只救出幾位兒童,而她自身卻葬https://m.hetubook.com.com火海,那就不啻是「助菩薩」,而其自身已成就了菩薩的大行。
不過,信佛的人,早晚一炷香,如果只為了求籤問卜,只為了消災延壽、只為了財源廣進、富貴榮華、妻兒歡騰,今天向菩薩求這一件,明天又向菩薩求另一件,焚香默禱,全為了自家各種「福報」而許願,件件是向菩薩伸手去「求菩薩」,菩薩如果滿足了他的願望,他就被欲望鉤牽著去信佛,信佛若成了成名發財「功利主義」的一部分,那麼臺灣將成為怎樣的寶島呢?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