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笑無偽容,兒啼親大悅——快樂地和子孫融洽相處,共享天倫的真樂,孩子的笑天真無邪,提攜孩子時更憐愛他們的慧黠,當孩子大聲啼笑,那宏亮得像熊虎的哭聲,氣勢非凡,也會教父祖們樂歪了!
子心不忘親,其親即不死——常常念著:這是父母所贈的軀體,而愛惜自己的軀體;這是父母教導的心意,而珍惜相同的心意。父祖的軼事德業,常常為子女講說;父祖的遺稿愛物,常常與子女共賞,子孫的心裏不忘記父祖,那麼父祖活著時就聲氣相通,死後也https://m•hetubook•com•com精魄相依,乃是老人最大的安慰。
老驥雖伏櫪,終非市犬知——有風骨的老人大都抱著國家社會的大愛,他們樂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理想報償的社會,樂見「積善有餘慶,積不善有餘殃」有公平原則的社會,樂見「父子熙熙,敦親睦鄰」的有情社會,放心讓子孫長期發展於斯,而不是打鬥抗爭、治安堪慮、環境髒亂、是非顛倒、族群傾軋的社會,父老的心志不會在年金四千元一萬元臺幣上。就像www•hetubook.com.com伏櫪的老驥,個個志在千里,那些擋住市街稱雄的惡狗,怎能明白老馬心中真正的志趣?
事親如事心,常令安且悅——事親並不難,只要如事奉自己的心一樣就可以了。常常讓自己心安且愉悅的,就是善於養心;常常讓父祖心安且愉悅的,就是善於養親。
最近「老人年金」、「敬老禮金」被炒得滾熱,各政黨列為重大政見,選戰時更成了招徠票源的利器。姑且不論政治包裝,單就社會福利或倫理教育來看,敬老總是好風俗,比幾年前大叫https://www.hetubook.com.com「老賊」要文明順耳多了。
在中國歷史上,乾隆帝在登位六十年慶時,曾舉行「千叟宴」,皇帝自己八十六歲,應邀的千位老人,也個個鬚眉皤白,矍鑠上壽,子女攙扶,天倫至樂,成為史書上罕見的美談。因為敬老不僅表現出國力的饒足,同時也表現出社會的淳厚祥和,與教育的高水平。
清白不為兒女計,疏狂尚為國家憂——老人的堅持清白,不單是為了兒女的面子好看,更是為自己的心安與風骨。今日的老人,大都最關心國家,早上閱報、晚上看電視和_圖_書新聞,外出散步還有不少聽著收音機,和不關心國事只管埋頭賺錢的時下青年不一樣,所以要敬老,讓老人開心,最好是社會國家保持體體面面,天天傳來好消息。
人子以孝名,乃非子之幸——的確,誰也並不望子女以孝子聞名,凡是得什麼大孝獎,恐怕不是家門苦寒,就是長年重病,即使像二十四孝裏的臥冰求鯉、兒鬧埋兒、哀毀過禮,哪裏是父母所樂見的呢?父老希望平平順顯、祥和安康,有倒吃甘蔗的晚景就好。
年金禮金,只是在物質上談「養」的問題,孔子曾批評過:「至於犬馬皆m.hetubook•com•com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敬老不但要有飲食供奉,更重要的是「先意承志」,奉敬老人的心志。儒家談敬老談的夠多了,我只是在閱讀時,隨手摘錄幾句詩來談談孝敬:
娛親只讀書——父母親最大的安慰與快樂,大概是見到自己子女懂得用功讀書吧?所以子弟立志向上,發憤用功,就是孝敬的好方法。一個社會能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良好的讀書環境,培養優雅的書香子弟,乃是父老人人欣喜稱慶的第一大事。父母愛子女,常常勝過愛自己,所以凡是父母不曾多讀書的,見子女專心攻讀,更加樂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