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窩蜂

其次是該倡導一些道家的靜退哲學,當潮流洶洶席捲時,想想老子以靜來治「輕躁」、治「勞熱」,道家的靜,不是不動,譬如安穩地走路,不匆遽地跌倒,不冒險地蹈危,就是靜。外界誘惑即使多,靜者不會喪失自己去隨人馳騁,弄到「令心發狂」的地步。這種「清靜自正」的工夫,在滔滔濁流中何其珍貴!《莊子》中說的「人皆取先,己獨取後」,這不是退縮迂腐,實在是和_圖_書遏阻狂瀾既倒一窩蜂的砥柱力量。
當然,進一步建立優游自得的生活態度,更為有意義。所謂優游,就是神氣凝定,進退綽綽有餘。所謂自得,就是自我可以做得主宰。許衡的靜坐不貪野梨,就是一副自得的畫像。人生的舵柄操之在我,要行就行,要歇就歇,膽壯神活,眼寬心安,趣舍好惡,動靜有常,這種優游自得的生活態度,才是真,才是雅,才m.hetubook•com•com是不俗,教育成這種氣象的中國人該有多好?當然就不會一窩蜂。
病情既然洞悉,就有治好的一半希望了。要想改造一窩蜂的民族性格,首先得多讀儒家的書,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孟子的書一開頭就辨別「利」與「義」的界限,就知道千萬世人的迷惘,都從「利」字開端的。義是「不亂取」,不亂取的利,才是真利,真利是「義之和」。錢財是https://m.hetubook.com.com民生日用間和諧共濟的工具,理財的崇高目的是「經世濟民」,不是只求自己成為壟斷的大財閥。錢財如成為生活中唯一追求的目標,人生會很乏味,人生必須有幾分高於追求財富的理想。
探究中國人特別喜歡一窩蜂的原因,第一是金權愈來愈神,所謂「利之所在,令人目盲」,追求者望風追響,形成披靡的局面。
第三是喜歡認同「大家都這樣嘛」的社會拉力,無法hetubook.com•com自己站穩腳跟,倉皇奔忙中,喪失自我的真性本色,換句話說就是太「俗氣」。什麼是俗氣?「隨人之情欲謂之俗」嘛!
元朝時的許衡,和一群朋友出遠門,過河陽時,大夥都渴極了,看見路旁的梨樹垂著許多梨,都爭著去採來吃,只有許衡靜坐在樹下不動。朋友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不採?」他說:「不是我所有的,任意去採是不可以的。」朋友說:「當今是亂世,梨樹早沒有主人啦!」許衡卻堅和*圖*書持地說:「梨樹即使沒有主人,我的心能沒有主人嗎?」
第二是基於浮躁的習性,求速成,求快效,什麼事都容易出現過熱的現象。
許衡終於成了大儒,是個不肯一窩蜂隨俗浮沉的人。一般中國人的通病,就愛一窩蜂,一窩蜂或寫成一窩風,拚命三郎式不要命的一窩蜂,或只跟屁股不見眼前的一窩風。一窩蜂養來亨雞、養福壽螺,一窩蜂搞「客廳就是工廠」,一窩蜂炒股票,一窩蜂植檳榔榭,這幾年又一窩蜂搞選舉……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