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了上述歷史的例子,我是想向每年參加文學獎的青年朋友進一言,不必因一時的成敗而或驕或餒,文學獎只是一個小小的考驗,有志想成大作家的,應該有「不以人譽之高下為低昂」的心胸,守住自己那份雄奇磊落之氣,在「八面應敵」之間,不斷求突破,不斷求衝過關卡瓶頸,堅信譚友夏所說:「我所必起,人不能廢」的道理,勇猛精進吧!
再就韓愈來說,在建立自己的新風格時和圖書,由於大部份人都害怕他們所不熟悉的東西,群起爭論與譏諷,而韓愈反以「別人非笑」處,作為自己得意處;以「別人嫉妒」處,確信自己有高明處,只求合於文章,不求合於群眾,堅信文章的價格不是一人一時所能排定,好文章往往是「易世而始章」的,換了世代,才光明彰顯。果然,在唐代貞元年間,一再選拔「博學宏詞科」,卻從來沒選上韓愈過m•hetubook•com.com,但至今稱「文起八代之衰」的泰斗,是那些被選為「博學宏詞科」裏的諸君嗎?
歐陽修寫文章時,把文稿黏在牆壁上,出入門戶時一再地修改,歐的母親奇怪地問他道:「你仍在怕先生們批評嗎?」歐公回答道:「何止怕先生,更怕後生!」可見他早已明白,八面之敵,不止來自同時的人,還包括來自後世的人呢!
有人問蘇東坡:「你的學問如此博洽精竅,文https://m.hetubook•com.com章又如此涵渾奔放,有什麼學習方法嗎?」東坡回答說:「要接受『八面受敵』的考驗,沛然應之,無不禦擋,讀書作文都能有成了!」於是「八面受敵成大家」就變成一句箴言。
作文也要通過層層關卡,蘇東坡的文章,在當時一度被朝廷所查禁,填的詞也被李清照嘲笑,到南宋還被朱熹譏責為「拾取蘇秦張儀的餘唾,晚年醉倒在佛教老子的糟粕裏」,種種批評攻訐誠然嚴和-圖-書苛,但通得過歷史的考驗,畢竟成了大家。
你以為李白、杜甫不曾遭遇「八面之敵」,一開始就被尊為詩仙詩聖嗎?不是的,當時訕笑他們的人非常多,直到李杜身後,訕笑依然盛行,所以韓愈忍不住要站出來歎息「群兒多毀」,並說李杜的文章,是「光燄萬丈長」的。你只要看至今流傳下來的唐朝入選的唐詩,中國有十種,日本有一種,這十一種選本裏,杜甫的詩居然一首也不曾被選入過,有人猜是「瑕疵和_圖_書多」,也有人猜他太「出群」了,諸家都不能和他並列,真是這樣嗎?可見李白這種「致而見奇」的天才,杜甫這種「博而見養」的天人俱備,要成為詩仙詩聖,同樣歷盡了「八面受敵」的艱辛。
讀書時先要確定幾本精讀的書,作為一生學問的根基,像蘇東坡選的是《漢書》,加以分門別類: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貨財……參伍錯綜,反覆地博求詳考,另拿各種書來印證反駁,到了一一暢通無礙,書就讀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