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與讓

春秋時養由基最善射箭,能百步外射穿指定的柳葉,百發百中,當他射到一百發時,人人鼓掌叫好,卻有一位老者在旁對他說:「你有如此本事,我可以開始教你了!」養由基有點生氣。蔑視老者說:「你有多大本事?能教我什麼?」老者捋鬚微笑說:「我不是教你撥箭鉤弦,但我能教你不要再射了!再一箭射不中,剛才的一百發,豈不就全完了?」老者不是教他爭勝,而是教他謙讓,讓才可以戒盈戒滿。
袁枚也告訴他兒子處世之道說:「騎馬莫輕平地上,收和_圖_書帆好在順風時」,大凡猛著先鞭,輕舟似箭,最不能輕忽,懂得早日收斂,才最安全。
基於上述理由,東方文化推崇「讓」,像楊椒山的家訓裏說:「寧讓人,毋使人讓我;寧吃人虧,毋使人吃我虧。」便成為中國人公認的美德。
此外,中國人也主張君要有爭臣,士要有爭友,用言語來諫諍,能消惡而成善,避禍而迎福,這種爭反倒是大吉祥。中國人更重視自我的「爭氣」,俗語說:「家有一爭子,勝有萬年糧」,爭氣的子弟才能使https://m•hetubook•com•com父母家族揚眉吐氣,比什麼財富勳業都可貴,中國人的爭,是要爭在自我品格的成就上。
中國人為什麼提倡「讓」?主要是為了謙和。因為你爭得了勝利,別人就會覺得失敗可恥,可恥就來競拚,競拚到最後,必然合力來傾軋你。如果你能禮讓謙下於人,別人就覺得可喜,可喜就來敬你,敬你到最後,必然合力來推崇你。所以好爭的人,一定遇到剋星;而好讓的人,一定人際關係和諧,《易經》上說:「勞謙君子,有終吉。」認為https://m.hetubook.com.com謙讓的結果既和平又吉祥,比爭要高明。
中國人為什麼提倡「讓」?也是為了持盈保泰。因為我想爭勝,天下人人誰肯自居不勝呢?加上大家信守得不一樣,意識型態愈堅韌,爭奪廝殺一定愈酷烈,我能操勝於天下的機率僅為一,而天下人操勝於我的機率是千萬,我不可能習勝以為常的,強中還有強中手,哪個拳王國手能長保冠軍呢?次次勝人者,只要百勝後有一次不勝,就前功盡棄了。
曾說的爭先是為了「提得起」,退讓是為了「放得下」。https://www.hetubook.com.com黃說要爭的是忠孝名節的人格,其他物慾種種,都可以退讓。
例如曾國藩主張:趨事赴公則應該用強的方法爭先,爭名逐利則應該用謙的方法退讓;開創家業則應該用剛的方法爭先,守成安樂應該用柔的方法退讓。
當然,中國人也不是不主張爭的,全看爭的是什麼?
中國人為什麼提倡「讓」?更是為了安全。宋代的高人林和靖就認為:在大江上張滿了帆篷,在平陸上馳驟著快馬,沒人趕得上,是天下最得意的快事,但也是最可憂的危險。他主張「處不爭之地,乘獨後之馬」,和-圖-書任由別人去嗤笑,卻是最快樂安全的。
一般人都會說:西方的文化注重爭,東方的文化注重讓。君子無所爭,溫良恭儉讓,孔子已作了典範。然而今天我們接受西方文化,尤其是選舉的文化,謙讓再三、與世無爭,已經不合時宜;自吹自擂,明爭暗鬥,乃是選舉時不可少的。選舉制度的爭權,與資本主義的奪利,對中國文化衝擊太大了,但是我們不該忘卻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爭與讓的!
而黃昶則認為:「讓」雖是最優美的德行,但忠孝廉潔的大事決不可讓;「爭」雖是極漓薄的風俗,但綱常名教的大節不可以不爭。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