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情與慾
真正誠實的面對問題

人其實是有可能經由凝視真實的東西,反過來調整自己。
如果我們把孩子當作是一個人在關心,而不是一個物,就會理解他在成長,他對性好奇是自然的,假設這個小孩一點都不好奇,這反而是一個很可怕的問題。所以父母恐懼社會帶給孩子負面影響,其實是非常弔詭的,我想,是不是這些父母自己也不夠成熟,在面對情慾問題時,他沒辦法跟孩子溝通、討論,甚至可能擔心孩子會輕睨大人,因為大人所能討論的,還沒有他們自己摸索得清楚。
m.hetubook.com.com如巴黎大學在啟蒙運動時期所作的宣示:你不能假設別人無知,我們沒有權利假設別人無知。
我只能說,我們沒有真正誠實的面對問題。
更何況我們不能在一個不理想的狀況下,再預設更不理想的狀況;我們的社會已經缺乏情慾的書寫提供正當的了解情慾的管道了,還要去禁止閱讀這些已經寫出來的作品會誤導大眾,這種假設本身才是愚弄。
她絕對是一個個案,但是對這個個案,我們不應該視而不見www.hetubook.com.com
我要強調的是「啟蒙」,什麼叫做啟蒙?就是把蒙蔽的東西拿掉。沒有啟蒙,就沒有對話,文學書寫扮演的就是啟蒙的角色,把蒙蔽的東西拿掉,讓大家更逼近真相。
十幾年前我在媒體上看到一位女性立法委員的發言,當時台灣青少年性的問題非常嚴重,平面雜誌媒體還曾就大學生做一個調查,發現男女同居的比率是百分之五十,而未婚生子和墮胎的比率也蠻高的。我記得很清楚,這位立法委員就在立法院上說:「我到十https://m•hetubook.com•com七、八歲都沒有感覺到性。」
她以自己為例,用一個個案的例子,做為立法的思考點,因為她沒有,理所當然別人應該都沒有,所以這個問題在社會上應該是不嚴重的。這個推論讓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固然有可能如這位立法委員的情況,有些年輕人到十七、八歲仍未感覺到性,可是也一定有一些個案,是非常焦慮的、茫然的在情慾裡亂摸索;也一定有一些個案如作家邱妙津,在情慾中掙扎最後選擇在二十六歲時結束生命。
尤其在教育系統中和*圖*書,我們更不能夠假設人是這麼脆弱、這麼沒有判斷力,所以不給予他關於情慾的相關知識。在政治上,我們已經嘗到惡果了,解嚴以前的台灣就是假設老百姓不可能有民主知識,所以叫做訓政時期,等到解嚴後要選舉了,上面的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政治搞得一塌糊塗。
新聞局曾經討論過是不是要為文學作品分級?我認為,文字本身有閱讀的難度,他的能力和成熟度必須要發展到達一個程度,才有辦法去吸收文字的內容。凡是能夠閱讀文字,並理解文字內涵的孩子,他絕對已和*圖*書經到達一個可以討論事情的狀態了。
文字和圖像、聲音的閱讀不同,圖像、聲音都是直接的,不管幾歲的小孩都能夠吸收到一些東西,所以像電視、電影會採分級制來限制孩子閱聽。可是,有分級制就真的能分級了嗎?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常常自己騙自己。我也常常告訴一些父母,如果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做什麼,直到他打色情電話的賬單寄到家裡了,才怪罪社會有這麼多色情的誘惑,是沒有意義的。父母難道不能跟孩子溝通嗎?為什麼不問問孩子聽到了什麼?為什麼渴望想去聽?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