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

元代戲曲如《西廂記》等把書生描寫得自私自利,我猜想與當時的「國家政策」有關,中國讀書人的形象遭元人高壓所扭曲。在「知識分子」這個名詞尚未風行的年代,書生們個個自有一套修身齊家之道,有的山水間行走,有的奔波於社稷家國;偶爾畫樓聽雨,也不乏知交滿江湖。在我的心裡,「書生」二字遠比「知識分子」來得生動有趣。
中國戲曲中一直把書生塑造成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物,薄倖、懦弱、浮誇。反倒是武俠小說中常出現一些和圖書有情有義的讀書人,不靠武膽,全憑足智多謀,不求聞達,卻是書畫琴棋天文地理樣樣精通。小時候看胡金銓的電影《俠女》,見到由石雋扮演的書生顧省齋便立刻產生好感,黑黑瘦瘦一改所謂白面書生的樣板,有股頂天立地的正義之氣,令人想到「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
(全書完)
而我只是想藉由書生二字提醒一些我們失落的東西。在技術與效益m.hetubook.com.com過度被強調的時代,有時不妨以復古為創新的再出發。我們當然不需要搖頭晃腦的書呆子,但是書生有一種溫柔敦厚的執著,自得其樂的智慧值得重新玩味。套句現代用語,「回到基本面」,我們追求知識的同時,還是否擁有關懷慈悲、自省思辨的能力?
後來讀外文系時學到了一個字「Renaissance Man」,文藝復興人,指的是多才多藝的全能讀書人,我也大感為之傾倒。想像著在佛羅倫斯的石磚路hetubook.com.com上,往來著氣宇非凡的學者藝術家,能詩能歌,允文允武,在西方文明即將燦爛開花的前夕,理性與感性兼備,對於世界充滿了一種嶄新的、冒險性的期待與想像。我又這樣猜測,這或許與中國唐代的氣象有些類似。不像後來中國讀書人成了彎腰駝背的小老頭,肩上扛著不成比例的冬烘腦袋,裡頭塞滿了八股。

(散文集,二〇〇三年出版)
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了,無m•hetubook•com.com論是文藝復興人還是書生在中外都成了歷史名詞。我現在來談書生是不是顯得不合時宜呢?但是我心裡所想的並不是張君瑞、唐伯虎之流,亦非少數傳奇不朽的文人學者,而是在歷史中,無論古今中外,讀書人代表的一種信仰與傳統。書生做為一個單獨個體也許是無用的,但是凝集而成一種活躍開放、人本理想的集體心智,向來是與現實的、激烈的、物質的手段相抗衡的重要力量。現代社會中人們受教育的機會提升了,但是知識往往成了手段,而非目標。在「和-圖-書資訊傳播」、「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的今天,讀書人紛紛急於向新興的運作法則與體制靠攏,卻對自身精神世界的頹靡與大環境的污濁日漸無感。
用書生二字作為書名,是對自己的一份期許。與我親近的友人們常會說,你這個人怎麼都不會變?他們看到的不是我外在角色的轉換,而是我內心更深一層的東西。我想我可以這樣回答他們,從發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其實我一直想扮演好的唯一角色就是——一介書生。
郭強生
上一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