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傍晚,不想做飯,就偷懶又在池畔烤爐上烤起肉來。爐邊的一棵果樹已開始落葉紛紛了。暮色攙入烤肉的煙裏,將黃昏揉得更濃黯。忽然池水上傳來唧唧的叫聲,我回頭一看,只見水面浮著一個大大的昆蟲,緊拍雙翅,唧唧而鳴,想要掙扎飛起,卻只管在水面打轉。眼看牠將力盡而溺,就拿著烤肉的長筷子,翻轉頭來伸往水面,想要去助牠「一臂之力」,但那蟲兒卻無法抓住我的筷子,只好用和圖書雙筷一把將牠夾上岸來。蹲下來仔細看時,原來是一隻秋蟬,黑身薄翼,就是那種鳴徹一季炎夏,又叫來漠漠秋寒的蟬——小時候抓過的,書裏頭讀過的,畫面上看過的。
晚飯過後,再到後院去察看那隻蟬,看牠是否已展翅飛走了。我將後門的燈扭開,照亮池畔,池畔那隻蟬赫然仍在原處,看樣子,牠像落葉一樣,已唱盡了生命的濃夏,要蕭然秋寂了。我又拿起留在hetubook.com•com池畔烤爐上的筷子,將牠夾起,放在那棵正在落葉的樹上。也許,經過一夜秋露的浸潤,明朝晨光裏,牠還能作最後一次鳴唱吧?回到屋裏,就想著要將我那幅《秋蟬圖》掛出來應景了。
別看那小小的一隻蟬,在浩瀚的中國文化裏,都佔有一席不算小的地位。記得孩提時候,外祖母為我開中藥方,裏面就有「蟬蛻」,堡在藥湯裏,浮游如生,害我捏著鼻子也喝不下那碗藥
m.hetubook.com.com湯。可是蟬蛻在神話故事裏,卻是一個可喜的喻象,「金蟬脫殼」,指的是成道之人羽化登仙去了,留下蟬蛻般的肉身,任人憑弔。古代墓葬中,蟬形玉飾是重要的陪葬物,就是因為民間相信「蟬」代表「不朽」。哲學寓言裏「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人生戒喻。蟬,也經常出現於詩人的吟哦中,因為蟬,「吟喬樹之微風,飲高秋之墜露」,象徵了不入流俗不陷物欲的高
和*圖*書潔。小小的蟬,還可以成為繪畫中的主題,我看過齊白石的《蟬殼圖》,看過趙少昂的《翠竹鳴蟬》,當然,還有我那《枯柳秋蟬》的長軸畫。
那幅《秋蟬圖》,是已故名畫家丁衍庸在香港時畫給我的。畫面十分簡淡:一株枯柳,不留片葉,只飄搖的枝條上;歇著一隻秋蟬,斂著雙翼,攀緣著最後一線即將老去的韶光。
我們後院裏有泓池水,池畔築著一個露天烤爐,一季長夏;我們幾乎每天黃昏都在後院玩水,吃肉,過
www•hetubook.com•com著簡單方便的現代「初民」生涯。然而,曾幾何時,秋涼漸起,天光早落,我們又要回到「洞居」去細數雨雪風霜的日子。後院的那片自然,也就在秋聲瑟瑟中逐漸荒涼起來。
然而,在西方,蟬就沒有什麼文化意義。就像那隻落入後院池水的蟬一樣,不過是一隻秋蟲,能被筷子夾起沾上幾分人類惻隱,已屬十分幸運。否則,蟲藥一噴,像墜地的秋葉掃進垃圾桶,和人類心靈扯不上任何關連。
那晚,秋夜寒燈裏,我掛起了那幅秋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