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在漫長的人類服裝歷史裡,依據著自己的氣候、生態、物產,發展出了不同服裝的織品。中國有非常悠久的絲綢文明,印度也生產品質優良的棉花。印度人本來用手搖紡織機紡棉紗,在英國人殖民統治後改以機器紡紗,從此開拓出全世界最高貴品質的棉織品。
法國以前最強盛的時候,有一個皇帝路易十四留下來一張很重要的畫像,如果你去凡爾賽宮看到那張畫像,包準忍不住笑出來。
制服年代
服裝是不能騙人的,穿著可能二、三十萬的名牌服裝,你怎麼去親近人民,老百姓的衣服也許不到二千元,這時候就沒有辦法構成親民性。
舉最簡單的例子,我想大家都知道三宅一生是這幾年在歐洲最紅的日本設計師,他開發出非常特殊的日式風格織品,征服了整個歐洲。還有在香港和上海出現的服裝品牌——上海灘,推出某些中國民俗色彩的服裝,譬如桃紅配柳綠的滾邊中國服裝,現在在巴黎的街頭走著走著,就會看到女性穿著這樣的衣服走過來。旗袍也開始大量地流行,而最有趣的是:不只是女性穿上這類衣服,連Gucci這個名牌也把中國式的旗袍變成了男性服裝,繡上團花而且開右邊的盤扣。
可見服裝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象徵和符號,社會領袖人物尤其應該注意如何使服裝本身變成自己重要的品牌符號,因為它是不能作假的,我一再強調:它是不能作假的。
如果大家這幾年有過出國的經驗,大概都會跟我有很類似的感覺,在紐約、羅馬、巴黎、倫敦的街頭,走著走著,忽然就覺得怎麼一件東方的服裝在眼前。這類東方服裝可能包括了日本、中國,可能包括了韓國或者越南,甚至馬來西亞或者柬埔寨的某些沙龍布,織品的感覺各不一樣。
中國過去曾經是世界絲織品的重要創造者,可是今天已喪失了這個能力。不過這幾年我在歐洲感覺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服裝美學上,東方風重新流行起來了。
另外,我看到文化界很多人的服裝是比較自然的,可以強調出衛生、乾淨、禮貌,可是不見得一定在強調名牌。有人穿著很自然的卡其衣服、很素樸的白襯衫,然後也能夠呈現出自我的風格。
不論古今中外,所有上層階級的衣服都非常的拘謹,因為衣服已經變成一個政治符號。我有時候看到古代皇帝的圖像就好同情他們,那套龍袍穿上去要花許久時間吧。也有一個朋友嫁到日本去,她告訴我結婚時所穿的禮服共m.hetubook.com.com十五件,穿上後一整天動也不能動。因為那是上層貴族的服裝,貴族會用衣服來分出階級,強調出自己的重要性和與別人的差異性。如果是勞動的朋友,衣服當然是以工作方便為主。於是你發現這個社會裡服裝會分出很明顯的階級,穿這種服裝的人和穿另外一種服裝的人,頭腦裡的思考應該也是不一樣的。
譬如說,過去台灣也有政治領袖創造出一種比較接近勞動人民的服裝,他走到十大建設現場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好像比較自然,也真的有一股親和力,那是因為服裝的關係。
是不是那個年代在強調以軍人治國的理念,然後就把軍人的制服推廣到所有教育系統當中去?
看完頭髮,你就看到路易十四的衣服絲絨一層又一層,外面再罩上一件很大很大的貂皮披風,上面繡滿了花。接下來你就會覺得這個皇帝很滑稽,就是他下半身穿著芭蕾舞者般的緊身褲,身上配戴許多劍、珠寶,一大堆行頭。他擺了一個姿勢,有一點像現在明星的丁字腳站法。最奇怪是他腳上穿著紅色高跟鞋,這麼胖的皇帝穿著一雙紅色的高跟鞋,鞋頭有紅色的蝴蝶結,上面鑲滿鑽石。
我有一些朋友喜歡打球,你會覺得他穿上球裝特別好看,因為經過運動以後,他的身體跟打球衣服之間的關係特別的美,裡面有一種活力,我會覺得比他穿起西裝打起領帶要好看多了。這就是我要談到的,服裝其實包含了一個人自己的個性在裡面。還有一些女性朋友很細膩優雅,穿著經過剪裁的薄紗服裝,走起路來很飄逸,好似風微微盪漾的感覺,我就會忍不住地看著,覺得真悅目。
人們穿衣服的歷史非常漫長,每一個民族都發展出各自的紡織文化。
我覺得一位政治領袖如果聰明的話,可以創造出新的服裝美學風格出來。這樣不見得會不禮貌,只要把美學風格建立起來,人民是可以接受的。
不管是中國的絲、印度的棉、泰雅族的麻,其實都跟自己的文化記憶有關,大家從文化裡最後發展出提供給世界最好的一種織品。如果提到遊牧民族、比較寒冷地區的民族,像是蒙古,就會發展出全世界最好的皮毛,因為天寒地凍中,蒙古人知道如何利用動物的皮毛製作服裝。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一張元朝的畫作〈元世祖出獵圖〉,作者劉貫道是當時的御衣局使。御衣局,就是專門掌管皇室衣物的辦公室。這張畫表現出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跟皇后在秋天打獵https://m.hetubook•com.com的情景,如果大家看過這張畫,可能會記得元世祖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貂皮大衣,貂皮又輕又軟,就適合寒冷地帶。不論是皮毛、絲綢、棉或者麻這些不同的質料,我想就是大家感受服裝美學時首先領略到的織品的美。
我們會希望也許在穿衣服的服裝美感文化裡,有更多這樣的人物出來。甚至我也覺得很多企業家其實可以創造出自己穿衣服的獨特品牌文化出來,一方面你建立自己的優雅性,講究質料和造型;另外也不要忽略跟自己員工之間的親和力。
我每次看到這張畫就覺得蠻好笑的,所謂歷史上被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這身打扮可真累壞他了。所以我常常會同情上層階級的人或者政治領袖,會覺得他們其實真地蠻拘謹的。就算天氣炎熱,還得打著領帶、穿著西裝,去跟所謂勞動人民握手——可能為了要選舉,或者要親近人民,可是他的服裝卻缺乏親民性。所以我常常覺得其實服裝的目的之一,應該是要讓自己覺得舒服安適。
但是我還是要強調,不論是穿運動服或薄紗衣,一個人要有自己身體的個性去適合這些服裝。如果今天掉換過來,一個動作非常細膩優雅的人穿上運動服,可能會有一點怪異;或者動作很粗大的人忽然穿起薄紗的小禮服,你也會覺得不對勁。所以這裡面都有我要談到的基本觀念,其實在於自己對自己的瞭解,不是隨便花錢去買一個不適合的東西放在自己的身上,還是跟思考、創意有關係。我們既要瞭解自己的身體,也該瞭解自己的個性,所以服裝最能夠反映從生理到心理的全部過程。
應該是與各國的生態、氣候有關,所以一定會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文化出來。譬如說,記得二、三十年前我到台灣中部的廬山、霧社一帶去旅行,那個時候交通還不太發達,有時一連走幾天的山路。在山路上,我就看到台灣原住民泰雅族的老婦人坐在路邊處理一種東西,就是麻。台灣產麻,她把這種植物打爛以後曬乾中間的纖維,加上漂洗和染色,就在路邊用很簡單的紡織機紡麻,織成她們服裝用的某些布料。
服裝的色彩也有類似的情況。我們會看到某些人很適合穿黑色,流露一種古典和典雅。有些人愛穿明度比較高的顏色,譬如粉紅或者淺黃,看起來就很明亮,個性裡有一種喜悅感。或者說在某些場合,你會覺得大家都呈現比較沉著的顏色,這些其實都跟個性有關。所以服裝的美學事實上非常非常的複雜,
www.hetubook.com•com其中涵括到質感、色彩、以及造型,跟我們的視覺、觸覺都會發生關聯。那麼我覺得每一天自己整裝的時候,都可以重新問自己:
我自己之所以對服裝歷史感興趣,並不在於我要穿這些衣服,而是要透過服裝的歷史及衣服的美感來觀察美學的訊息,因為當中透露出人類文化一種新的趨向。這幾年在巴黎,我也感覺到東方的食物料理店越來越強勢,像泰式日式的料理愈來愈多,而且開始產生食物料理的品脾,不再像早期的中國餐館是以廉價為號召。所以「食」跟「衣」都有東方風、亞洲風在世界蔓延,其間到底暗示著什麼訊息,可能是我們非常值得思考的地方。
談到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裝美學,希望喚起很多朋友的一些記憶。我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可能在二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的台灣,所有學生上學所穿的衣服,都是叫做制服。回想一下當時,譬如我在高中時候穿的制服,頭上戴一個圓型大盤帽,上身跟褲子都是卡其服裝。你會發現如果以男學生的服裝來講,其實根本是軍人服裝的延續;可能當時等於是全國皆兵,所以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成長經驗裡,所有學校的服裝其實也就是軍服。
西方《聖經》也有一個故事,〈舊約.士師記〉有個叫參孫(Samson)的大力士無人能敵,可是他的秘密卻在頭髮上,只要頭髮被剪掉,力氣就消失了。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暗示,就是人類的某一種獨特性會表現在頭髮或者服飾上,如果這些劃一以後,你就失去了個性。
我覺得服裝最容易反映出階級性。
沒想到之後西方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廷帝國跟中國聯姻,有一位中國公主要嫁過去,拜占廷拜託中國公主的使者要求公主帶一些蠶繭來。這位公主大概也覺得她要嫁到這麼遠的異國去,將來她就不是中國的公主,而是東羅馬拜占廷的王妃了,也應該幫助一下夫家,所以就把蠶繭藏在髮髻裡帶出了中國。東羅馬因此有了絲,西方也開始生產絲織品出來。這是人類服裝史裡非常有趣的故事。
他在五、六十歲的時候,特地找畫家來替他作畫。他身穿大禮服,頭戴男性貴族流行的銀白色假髮,裡面好像很多彈簧,走路時彈簧頭髮就會跳跳跳。我們知道現在西方很多法官和大學教授,上課還要戴這種假髮,因為它代表了一個階級。如果天氣熱時這樣毛毛的頭髮戴在頭上,真會悶熱得受不了。
其實這一直是我打下的一個大問號。所以我會不和_圖_書
斷地追問在生活美學裡,如何能讓有思考力、有判斷力、有獨立思考的社會領袖人物,真正能夠把服裝美學穿出來。我去印尼的峇里島時,看到當地圍著一塊沙龍的服裝,都覺得可能比我們更有自己本土的獨立思考意識,我就會開始懷疑,我們獨立思考的意識形態到底建立什麼基礎上面?
路易十四為什麼得穿成那付模樣,因為他一出現所有人都得跪下,叫做「鶴立雞群」,就是一隻鶴站在所有雞的面前。我現在要問的是,如果你是一位社會的領袖人物,你願意成為人民之外的一個鶴立雞群的人物嗎?
為什麼中國會發展出最好的絲?
還有一點很多朋友一定也會發現,當人們需要強烈管理一個團體的時候,都會用到制服,例如監獄和軍隊。這兩者都由很強勢的命令在管理著,所以不能讓你有自己衣服的獨特性,要讓你穿上制服。
我覺得這樣就是思考服裝美學的開始,也會讓自己覺得穿衣服變成一個比較快樂的事,而不是人云亦云,別人這樣做我也這樣做。所以我特別強調服裝美學裡獨特的品味、獨特的思考性;也希望有一天熱帶島嶼上的台灣,能夠產生獨特風格的服裝。我們在服裝美學上幾乎已經全盤皆輸,沒有自己獨特性的風格跟色彩,其實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不要忘記:你是被這些人民選出來的!不管企業家或是政治領袖,底下都有員工或者選民,如果你的服裝獨特性太強,其實就造成了中間的隔閡,這些人會覺得你並沒有跟他們產生親和的關係。
為什麼印度會發展出最好的棉?
從這裡可以看到服裝的歷史中,一個強勢者可以用美感來壓迫虐待弱勢力的人,我不禁要問:我們今天是不是還有這樣的現象?如果還有的話,我們能不能說自己是一個民主的時代?
我記得看過一些從人類行為學來探討服裝的書。例如一個黑社會大哥平常很有個性,嚼著檳榔,穿著獨特的服裝。可是他犯法被捕關進監獄後,首先被剃光頭,然後就讓他穿上跟大家一樣的衣服。我們知道在人類的文化行為學上,頭髮是很明顯的特徵,服裝也是。為什麼剃光頭髮?為什麼穿上制服?就是要消除你的特徵,讓你原來的氣派跟霸勢忽然消失。
我想大家都知道,人類歷史中創造蠶絲最有名的就是中國。黃帝妻子縲祖發明養蠶取絲的故事可追溯到五千年之前,當然這個神話我們不一定完全相信,不過千萬不要小看中國的絲織品。大家一定聽過「絲路」,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這是歐洲跟中國之間hetubook.com.com最重要的一條經濟道路,西方一直希望透過各種管道取得中國的絲,因為絲是當時中國經濟最大的來源。中國也自知這項最重要的能力,所以當時蠶繭是不准出口的,因為很害怕西方人知道怎麼養蠶結繭以後,我們就失去了經濟上的強勢。
民主的時代應該會有自己穿衣的獨特美學,如果現今政治人物並沒有服裝的獨特品味跟創造力的話,這個地方的獨立思考到底在哪裡?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服裝界瀰漫著東方情調,也在說明世界文化之間發展的趨勢。因為我們提過,服裝強弱勢的發展是非常敏感的,下一波到底什麼是強勢?什麼是弱勢?我們要持續觀察世界服裝歷史的演變才行。
現在比較好的是有所謂「休閒服」這樣的觀念出來,你也可以穿得很優雅,同時坐、臥、行、走,都不會覺得不舒服。想想看打了個領帶,你怎麼可能臥,然後脖子被勒得不舒服到極點。
「我今天要到哪裡去?要見什麼樣的朋友?要去什麼樣的場合?這件衣服的造型、質感、色彩適不適合今天的場合?別人看到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東方風再起
以前的女性更是可憐。中國古代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說是「女為悅己者容」,在強勢男性沙文文化控制下,女性必須裝扮成男人所欣賞的樣子。所以中國古代宮廷的女性要纏小腳,腳掌變形纏得很小很小,因為男人喜歡。西方女人則把腰勒得好細好細,甚至特地開刀拿掉最下面兩根肋骨,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宮廷的公主或是王妃,就是這樣惡整自己的,在人類學上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不過台灣解嚴以後,大部分學校開始設計自己的制服,我記得有的學校每星期有一兩天可以讓學生穿自己的衣服到校,那麼大家的個性也就開始呈顯出來了。可是個性剛剛開始出來的時候會有一點亂,大家覺得不習慣,因為有一點污雜、不整齊。我們注意一下,整齊不見得一定是美,服裝的美學裡面,我還是強調每一個人穿出自己的品味跟個性,它和整齊是不一樣的。
服裝分出階級
我記得很清楚,我自己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穿的制服,就不能強調自己的個性。男生都要留三分頭,只要稍為長出帽緣以外,教官就會處罰。當時女孩子的頭髮一定要在耳朵以上,耳朵以下是要記過的。這些都說明了服飾本身的美學變成制度化、劃一化以後,的確方便管理。
我相信這樣的思考非常重要,因為美不應該在最後變成讓大家感覺陌生跟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