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治道和治世
二、向裏用力之人生

中國式的人生,最大特點莫過於他總是向裏用力,與西洋人總是向外用力者恰恰相反。蓋從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兩面所構成的社會,實無時無刻不要人向裏用力;茲分就此兩面說明如下。——
試再來看舊日中國人。機會待你自求,既沒有什麼當前阻礙,其力氣只有轉回來向裏用,而向外倒無可用者。以讀書人為例,讀書機會是開放的,而在考試制度之下,決定其前途。他能否中秀才、中舉人、中進士、點翰林,第一就看他能否寒窗苦讀,再則看自己資質如何,資質聰明而又苦讀,總可有成。假如他文章好,而還是不能中,那只有怨自己無福命。所謂「祖上無陰功」,「墳地無風水」,「八字不好」,種種皆由此而來。總之,祇有自責,或歸之於不可知之數,而無可怨人。就便怨考官瞎眼,亦沒有起來推翻考試制度之必要。——力氣無可向外用之處。他只能迴環於自立志、自努力、自責怨、自鼓舞、自得、自歎……一切都是「自」之中。尤其是當走不通時,要歸於修德行,那更是醇正的向裏用力。
https://m•hetubook•com.com一個人生在倫理社會中,其各種倫理關係便由四面八方包圍了他,要他負起無盡的義務,至死方休,擺脫不得。蓋從倫理整個精神來看,倫理關係一經有了,便不許再離。父子固離不得,兄弟夫婦亦豈得離絕?乃至朋友、君臣亦然。這不許離,原本是自己情感上不許;——傷痛不忍。後來形成禮俗,社會又從而督責之,大有「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之概。在此不許離之前提下,有說不盡的委曲,要你忍受。況且又不止主觀上不忍離,或旁人責備之問題;而是離絕了,你在現實生活上就無法生活下去。因為彼此相依之勢,已經造成,一個人已無法與其周圍之人離得開。首先父子、婆媳、夫婦、兄弟等關係若弄不好,便沒法過活。乃至如何處祖孫、伯叔侄輩,如何處母黨妻黨,一切親戚,如何處鄰里鄉黨,如何處師徒東夥,種種都要當心才行。事實逼著你,尋求如何把這些關係要弄好它。而所有這許多對人問題,卻與對物問題完全兩樣(詳見第十二章和圖書),它都是使人向裏用力,以求解決的。例如不得於父母者,只有轉回來看自家這裏由何失愛,反省自責,倍加小心,倍加殷勤。莫問它結果如何,唯知在我盡孝。此即為最確實有效可得父母之愛者,外此更無他道。反之,若兩眼唯知向外看父母的不是,或一味向父母頂撞,必致愈弄愈僵,只有惡化,不能好轉。其他各倫理關係,要亦不出此例。蓋關係雖種種不同,事實上所發生問題更複雜萬狀,然其所求者,卻無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他心與我心之相順。此和與順,強力求之,則勢益乖,巧思取之,則情益離。凡一切心思力氣向外用者,皆非其道也。不信,你試試看!
莊澤宣先生《民族性與教育》一書,列有「中國民族理想及民族性表」,其中舉出中國人生「富於內向性」一點,當然與此所說足相印證。卻亦要於此乃得明白其來由,而不視為一種怪癖。
所有反省、自責、克己、讓人、學喫虧……這一類傳統的教訓,皆有其社會構造的事實作背景而演成,不可只當它是一種哲學的偏嗜。
勤儉二字https://m•hetubook.com•com是中國人最普遍的信條。以此可以創業,以此可以守成。自古相傳,以為寶訓,人人誦說,不厭煩數。然在階級社會,這二字便無多大意義。封建下之農奴,大資本下之勞工,勤為誰勤?儉為誰儉?勤儉了,又便是怎樣?於是這二字自然就少見稱道。中國卻家家講勤儉。勤儉是什麼呢?勤是對自己策勵,儉是對自己節制,其中沒有一分不是向裏用力。
歸結說:由於社會構造的這一面——職業分途一面——為事實背景,於是自然就有:「勤儉持家」、「刻苦自勵」、「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貴自立」、「有志者事竟成」、「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一類傳統教訓。
乃至中國皇帝在這裏亦不例外。——他一樣地要向裏用力,才行。第八章曾指出中國皇帝一個人高高在上,以臨於天下萬眾,實在是危險之極。得人心則昌,失人心則亡。所以他的命運(地位安或危。運祚久或促,國勢隆或替),亦要他自己兢兢業業好生維持。他亦與士農工和_圖_書商之四民一樣地有其得失成敗之大道。其道仍歸於向裏用力,約束自己不要昏心暴氣,任意胡為。因此,在中國政治機構裏,就有「講官」「諫官」一類特殊設置,以給他加強其警覺與反省。講官常以經史上歷代興亡之鑒,告訴他而警戒他;諫官常從眼前事實上提醒他而諫阻他。總之,無非幫助他向裏用力。同時可以說,那政治上傳統之消極無為主義(尤戒窮兵黷武、大興土木),正亦是不許他向外用力,而要他節制收斂。我們可以假借一句古書來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凡此殆莫非這特殊社會構造之所決定,參看第九章當可明白。
前于第八章,指證舊日中國為職業分途的社會,其間貧、富、貴、賤,升沉不定,流轉相通。雖自由民主如今之英國,政治經濟各機會無不開放。猶不免限於階級既成之勢而難與相比。此兩方形勢之異,最須用心理會:階級對立,則其勢迫人對外抗爭;職業分途,則開出路來讓人自己努力。而自己努力者,即往往須要向裏用力。中國諺語「不吃若中若,難為人上人」,m.hetubook.com.com中國小兒讀三字經「頭懸樑,錐刺股」二句,即指示其事例。但在階級社會,便不然。最顯明是中古封建之世,其人身份地位生來即已大致決定。一般說,地位好者,不須要自己再努力;地位不好者,自己努力亦何益。如前諺語,全不適用。相反地,它要人向外用力。最顯明是在下級者,要開拓自己命運,勢必向上級抗爭。而封建領主,資本階級為保持其既得利益,亦勢必時時防範壓制。總之,其力氣天然要向外用。
至於業農、業工、業商的人,雖無明設之考試制度,卻亦有「行行出狀元」之說。誰有本領,都可表現,白手起家,不算新鮮之事。蓋土地人人可買,生產要素,非常簡單。既鮮特權,又無專利。遺產均分,土地資財轉瞬由聚而散。大家彼此都無可憑恃,而賭命運於身手。大抵勤儉謹慎以得之,奢逸放縱以失之。信實穩重,積久而通;巧取豪奪,財不旋踵。得失成敗,皆有坦平大道,人人所共見,人人所共信,簡直是天才的試驗場,品行的甄別地。偶有數窮,歸之渺冥,無可怨人。——同樣地沒有對象引人必要對外用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