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類文化之早熟
三、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見

古之民,不識從眾之義也。有一議,十人之中為七人之所合,古不以是為可用也。此自今觀之,若甚怪者,然事在歷史,固無可疑。(中略)古之人無從眾之說矣,然未嘗無門戶黨人也。黨人者何?一眾之人利益相合,而共為所事者也。聞者將曰,既有黨人,其爭於外者無論已;假有同氣之爭,非有三占從二之術其何以定之乎?曰,出占探丸均非所用。一議未決,考於舊章;舊章不足,乃為調停。調停不能,唯有戰耳。勝者得之,負者噤若。(下略)
基督教人人平等之議,有助於民治,是從正面的,其助力尚小。由基督教而逼出近代政教分離之局,其從反面為助於民治者乃最大。此對照中國即易明白。中國政府主持教化,由親長對子弟之教導責任衍來,已說於前。而其理性早見,人生觀之不同,尤為重要關鍵。我們從沒有人生帶來罪惡那種觀念;相反地,卻以為人具有理性,至德要道不必外求於神,聖賢師表皆與我同類。人生至此,乃一息離不開好學向上,求教寡過。不然,不足以為人。人生而離開向上,既是不可以的,則政又豈可以離開教?無論是政教合一,或以教統政,此時尚賢尊師之不暇,若云少數服從多數,真是匪夷所思。西洋恰不是這樣。他們從中古宗教之出世禁慾,m.hetubook.com.com反逼出近代人之現世幸福主義,同時政治亦就與宗教分家。所謂政治,不出乎保障私人利益圖謀公共福利之云,而一個人的事只有自己親切清楚,誰能替他作主張?所以事情關涉到誰,只有問誰。事情關涉到大眾,就必開會徵問各人意見。取捨不一之時,只可少數遷就多數。此即民治之理,原甚平常。民治在西洋雖早有之,而卒必至近代其理大著其制大成者,除由於社會形勢發展容另說外,其在理念上實因這種人生觀而加強,以共成所謂「近代思潮」之故。但我們的人生理念,自周孔奠其基,卻一直未曾變過。抑且宋以後,愈表見一種嚴肅面孔,賢愚之分看得愈重,多數取決乃愈為設想所不及了。
民治制度絕非單建築於一種理念之上,還建築於客觀形勢之上。今日英美,國事決於國人,蓋為其社會形勢所決定。認真講,他們於此亦只行得幾分。所差幾分,非因理有未明,而實由於其形勢還不夠。過去中國民治制度之不立,固先阻於其理念之不同,抑亦由其社會形勢之有異。此社會形勢之異,由中國封建之解體開始,至秦漢乃豁然全露;而追源上去,當又在中國古代貴族階級之不甚凝固,缺乏封畛。如梁任公所指出的,中國貴族政治從不見有合議www.hetubook.com•com機關(如羅馬元老院或中古各國之階級會議),應即其一大特徵。而像西歐那樣先把政權公開於一小圈內,以為後此民治制度之端萌者,於此遂不可得。無端萌,即無發展,像西洋那樣以階級作階梯而逐步展開民治者,自亦不可得。——凡此均應請回看第九章所進的。
遇事開會,取決多數,是謂民治。例如今之英國美國,每當大選之時(在英為國會選舉,在美為總統選舉),真所謂國事決於國人。在中國雖政治上民有民享之義,早見發揮,而二三千年卒不見民治之制度。豈止制度未立,試問誰曾設想及此?三點本相聯,那兩點從孟子到黃梨洲可云發揮甚至,而此一點竟為數千年設想所不及,詎非怪事?此其故,亦要從人生理念社會形勢兩面言之。——
由行而知,先行後知,亦即前說「由外而內,從事到理」;西洋之路,正是如此。甄克斯這種敘出,在文化研究上真是關係非常重要。讀者務須好好記取,以後許多討論均將根據於是。
吾黨由是而知從眾之制,所謂以少數服從多數者,其始乃武健忿爭之事,而非出於禮讓為國之思,使常決於戰鬥。則戰者才力之高下,將者指揮之巧拙,皆將有勝負之異效。惟用從眾之制,前之事皆可不計。易而易知,簡而易從。和-圖-書是以其法大行,用以排難解紛,至於今不廢。(見原書第一百二十~一百二十二頁)
民治制度在中國建立不起,是固然了。但並非中國人就沒有開會集議徇從多數之事。這些事在中國人生活中,亦是尋常易見,初不希罕。即如梁任公所述其家鄉自治概況,就不少其例。特別像是所述「江南會」一類經濟合作組織,其遇事開會取決多數,蓋尤不待言。我們可以模仿前例而說:在中國未嘗自由,亦未嘗不自由;未嘗民治,亦未嘗無民治。
中西理念各有它的背景來歷不同:西洋之民治,蓋從其集團生活來的,但中國人則過著家族生活。遇事開會集議,正是生活在團體中自爾養成之一種習慣;生活在家族中,卻不必然。他的習慣,甯是父兄領導於前,子弟追從於後了。民治之在西洋,可以說早有的,並不始於近代。反之,在中國從古就不大看見,亦不必待後來始然。這大約就為一則集團生活偏勝,一則家族生活偏www.hetubook.com•com勝,彼此分路是很遠很遠的事了。復次,則基督教義之於他們,周孔教化之於我們,其間關係甚大。集團生活賴基督教而益強大,益永固。家族生活則賴孔子倫理而敦篤其情誼,提高其精神,延長其壽命。一個人生長家族倫理中,其所習見者為長幼尊卑,親疏遠近,種種不等;反之,一個人處在教會組織中,則從上帝來看,恰是人人平等,誰亦不比誰大。所以在這裏,取決多數為理所當然。在彼而取決多數,勢必祖父服從於諸孫,殊覺不可思議。民治或否,乃由此判分。
問題就在階級缺乏,社會形勢渾淪不明。特別是秦漢後的中國,階級以隱於倫理而渾,以化為職業而散,復何有形勢之可見?第九章曾指出它不可能有三權分立制度產生,而只能有權力一元化,特置一自警反省之權構於其中。此種政治制度與此種社會形勢,相應不離,幾同一物而不可分;且永久是這個樣子,不會變了。此不會變,蓋早伏於其形勢無可見之初。——凡此皆言其正面,其負面,便是民治制度之不立。
凡初民所以決疑定爭者,大抵皆出於鬥;則選舉之爭,亦猶是耳。鬥而勝,則勝家簇擁其所舉者,以貢之於有司。有司受之,書其名以傳之於國會。今之報章每及議院之選舉,所用之成語皆沿於古初。其爭選也,無殊www.hetubook.com.com其戰也。此非僅借喻而已。蓋古之事實流傳於文字間也。《中略》故其始出於實鬥,寖假乃名為鬥,而一黨之人勝焉。雖然,何黨?曰,使他物而平等也,則必黨之最眾者。此計數多寡以為勝負之所由也。而出占vote之法,亦從之以始。其始之出占,非若今之書名投匭也。眾各呼其所舉者之名,為譁譟。所眾舉者,其聲洪以聞,所寡舉者,其聲微以溺。此其以眾蝕寡之道也。其法之粗如此,使舉者異,而眾寡之數略均,又無以辦也。於是效戰陣這行列,而料簡其人數,此亦古法也。今日國會選舉所以不敢以此法行者,恐民將由今之文,而反古之質也。故雍容揖讓之術行焉,則出占是爾。
然須知:中國走不上多數政治之路,固先阻於人生理念之不同於西洋;而近世西洋之走上此路,卻正由社會形勢演成,並非啟導於理念。舉例言之,議會制度即不以理念產生,而是西歐國家不知不覺演成之事實。其選舉議員之權,亦是被迫一步一步開放給眾人,初非根據了平等之理,一上來就行普選制。第九章講西洋因有階級而政治乃得日進於民主,就是講明這種社會形勢之發展。讀者請參看前文,此不重述。又嚴譯甄克斯《社會通詮》,把近代民治制度初發生種種情形,說得十分明白。惜乎其文太繁,不能具引。只摘一斑,以見其概: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