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教人不要有「野心」,不要有作為。真正的意思是「欲成大事,必立大志」。這句話故意用否定的語氣表示警告和催促。所以文章應當落到「志不可不立」。
人所共知,這是孔子說的。耶穌也說過「要人家怎樣待你,先怎樣待人。」有人認為孔子的話比較消極、被動,傳述孔子思想的「中庸」有一句:「所求於朋友,先施之!」就和耶穌的話很相近了。
專心致志的人可以成功。
所以,用歸納法作議論文,不要把話說死了,說絕了。比較妥當的說法是,今天青年的出路,「似乎」比百年前更廣更多。「我認為」,電視節目的功能以教育為主。「由此可見」,古人行得通,今人「未必」行得通。古往今來,有成就的人「大概」都很專心。
志不立無可成之事
我們在口袋外面寫上:
董仲舒下帷讀書,三年目不窺園。
西門豹治鄴,破除了「河伯娶婦」的迷信。當地風俗,每年選一個少女丟進河中淹死,算是給河神做太太,祈求這一年沒有水災。西門豹在河伯娶婦的大典上把巫婆投入河中,其事遂廢。
「女生怕老鼠。」另一個接著說。
西門豹
「女生怕黑。」
現代的西門豹要是這麼做了,不久就會被捕,緊接著是法院審判,罪嫌是殺人。他也會受到輿論的攻擊,不可能傳為美談。
這就是歸納。
議論文不同,「議論」是,人應該接近大自然,應該欣賞山水,應該旅行。那麼就應該到太魯閣一遊,去陶情怡性,認識我們美麗的河山。發出「議論」的人希望大家想一想,相信他的話,照著去做。說得嚴格一些,純粹的記敘文不管讀者該不該去遊太魯閣,純粹的抒情文可能連太魯閣是個甚麼樣的地方都沒說明白。當然,文章通常都不太「純粹」,而是記敘、抒情、議論綜合使用。作者希望他的文章既能給人知識,又能給人感動,也能使人發生一種信念。
青年的出路
張大為接受了這個論點,據以主張:
作文題目也可能像個選擇題:
「狗會傳染疾病」可以當作論據。既然狗會傳染疾病,我們應該怎麼辦?這就產生了意見和主張。有人說根本不要養狗,有人對是否養狗沒有意見,但是,如果養狗,一定要經常給狗洗澡,除寄生蟲,打預防針,並且檢查身體。有人說,養狗養得那麼講究,要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才辦得到,我連自己都不能按期作健康檢查,何況是狗?可是我家需要養狗,只好冒險。
這是英國文學家約翰生的話,他的意思是勸人做事當斷則斷,不要猶豫不決。這句話使人想起一個故事:某人有兩個兒子,都被土匪綁去。土匪說:「我要一百兩金子,但是我只能放回一個兒子給你。」這可把事主難住了,一百兩黃金可以想辦法,但是究竟把那個兒子贖回來呢?他反來覆去的想了很多天,不能決定,土匪等得不耐煩,就把他的兩個兒子都殺掉了。
這不是成了「差不多先生」了嗎?也許是吧,也許在求學的時候,在我們未能掌握準確的真理以前,總要做幾年幾十年「差不多先生」吧。
你只有幾十分鐘時間作文。你只有幾百字到一千字可寫。在這種情形下,你得講求方法。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把題目上的兩件事看作一件事。同時寫兩件事,難;寫一件事,易。明明兩件事怎可說是一件事?因為事物和事物有共同的關聯,讀書明理,就是要找出這種關聯來,東聖西聖都有人說,天下萬事其實只是一件事!他們說是找到了萬事萬物的總開關!那實在不容易!我們無法找到所有事物的共同關聯,但是我們可以找到文事和武備的共同關聯,那是「國家的需要」。我們可以找到傳統與創新的總關聯,那是「文化的發展」。
如果你已經學會了使用歸納,你得注意:我們歸納出來的論據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世上萬事太複和-圖-書雜了,我們的「個案」不能完全代表,我們歸納出來的論據也就不能完全涵蓋。「凡人皆有死」,這句話可以說是完全正確,至今世上還沒有不死之人。「用水量越高的城市,它的文明程度也越高」,這句話本來也很可靠,但是有一次出了意外,某一個城市的自來水系統處處漏水,水是漏掉了,不是用掉了。「凡鳥皆能飛」嗎?動物學家說世上確有不會飛的鳥。植物學家還說世上有吃肉的「草」!
有了董仲舒讀書,有了大禹治水,有了牛頓煮錶,你就像證題一樣得到「專心」。下面你就可以理直氣壯的提出意見主張,這才是你的目的。這一類題目通常只能向肯定的一面發揮,大概沒有人會說專心不好,心專而後業精,心專而後學成,能專始能巧,能專始能通。難道也得三年目不窺園?不是的,暑假別跟媽媽到日本去觀光總可以吧,難道也要我們煮錶?當然不是,到美國留學的人喜歡在周末包餃子吃,其事無可厚非,但是也有人從來不包餃子,留學三年沒吃過一頓餃子。有人說笨人才需要專心,此言差矣,牛頓、董仲舒是笨人嗎?
老師說:張千載、荀巨伯、西門豹,加上「囊螢」的車胤,「映雪」的孫康,五人的事蹟合起來,可以證明今人不能完全遵古仿古。後人所以看重車胤孫康,是因為他們艱苦向學,今人只要有那種精神就好。同理,張千載的精神,荀巨伯的精神,西門豹的精神,都可以傳下來,用現代人的行為發揚它,再傳下去。
用人惟才與用人惟賢之利弊得失
有些事情誰也不能實驗。臺北市區的火車道究竟是走地下、還是高架?總不能先挖隧道舖鐵軌試試,不合適再拆掉鐵軌填上土。這等事,得由專家勘查提出建議。這一位專家說高架好。另一位專家說地下好,這就有爭辯。而議論文正是引起爭辯、參加爭辯的文章。好的議論文還可能是結束爭辯的文章。
大禹治水這一條,是專心,也是公而忘私。它可能有機會加入「外舉不避仇」,「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一組。換個角度替禹的太太設想,做一個大人物的妻子真不容易,(做孟浩然的太太又何嘗容易?)討論中國婦女的美德、痛苦的時候也許用得著。人生是立體的,你可以作「面面觀」,「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是一個愛情至上的故事,也是一個父母包辦兒女婚姻的悲劇,你可以從裏面找古代女孩子浪漫的幻想(女扮男裝到遠方去受教育)也可以從裏面找從前的老百姓在面對人間缺憾時怎樣安慰自己。(梁祝故事的底子是一個圓滿的神話。)複雜的事件,有時像神話故事裏牛郎的那頭牛,雖然只有一頭牛,牛頭有牛頭的法力,牛尾有牛尾的法力,牛皮有牛皮的法力,隨時可以供應牛郎的需要。
有一次,老師講到囊螢映雪,一位同學問道:「螢光和雪光很微弱,怎麼能看清書上的字?」老師說:「這個問題實在好!」他解釋,從前的書是刻在木板上印刷出來的,字體很大,現在中央圖書館所藏的「善本」書,就有宋代明代刻印的,映著雪光看,或是「鑿壁偷光」看,能夠閱讀。貧窮的讀書人買不起書,可能自己抄書,手抄本當然也是大字。古人苦讀可以囊螢映雪,鑿壁偷光,今人不行。
以上五句名言都在說甚麼是快樂。他們說的是為所當為、健康、家庭和睦、知足、為善,五者都是正當的積極的,既然「為善」可以使人快樂,那麼人為了快樂就要去多行善事,那麼追求快樂也就是一件好事。這就有了一篇文章。
假如專家的結論是:
文章同時要說兩件大事,似乎很難。但只要有材料,知道方法,就容易落筆。有人要我們多讀書,多眼到手到心到,正是為我們有材料。有了材料,賸下的是方法問題。作文要考這樣的題目,正是要看我們知識如何,思想條理如何,由材料看識見,由方法看思路。
老師說:「很好!和圖書你自己解釋一下。」韓行之說:「各位同學,牛頓做起研究來就忘了吃飯。有一次,他放下研究工作去煮一個蛋做午餐,人在廚房裏,心還是在研究室裏。煮了一陣子,蛋該熟透了,誰知他打開鍋蓋一看,鍋裏放的不是蛋,是他的手錶。」
大禹治水,九年在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安定與進步
「女生怕蛇。」一個男生說。
「暴力鏡頭足以引發暴力行為。」
於是順理成章的有人說出:
荀巨伯
孟浩然作詩的時候,把太太和孩子都趕到門外。
「花木蘭、梁紅玉的膽子小嗎?」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所當為。——培根
謝天謝地,出題的人知道體諒考生的難處。這樣的題目最容易寫,只要提出三點兩點意見,指出三條五條出路就行。不過,出題的人雖然寬大,閱卷的人卻很嚴格,也就是說,題目越容易發揮,想得到高分也越難,閱卷的人要求文章有特色、有新意。能夠嫻熟的運用歸納法,比「漫談」一番要佔些優勢。
談到「精神」,這些「個案」就有了更多的用處。囊螢映雪的故事可以勸學,今人讀書的條件比古人好,即使家貧,門外也還有個路燈,站在路燈底下看書也比「囊螢」清楚,比「映雪」舒服。論朋友義氣的時候別忘了荀巨伯。西門豹,無論如何他是愛民的,他是為民除害的,後來他也興修了水利。荀巨伯能退賊,可見「古賊」的心眼兒比較憨直,還不敢輕易毀壞道德偶像。用它來證明「人心不古」行不行?「鄴」這個地方的人年年甘願犧牲一個女兒,那裏懂得人權?怪不得西門豹能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這個故事來證明社會的進步行不行?
這件事情,現代人恐怕辦不到。現在若有文天祥這等人物坐牢,敵人一定戒備森嚴,不准一般人接近,也根本用不著有人送飯。現代的張千載若在附近逗留不去,敵人可能認為他是間諜。
當你拿著兩本書思索你的孩子該先讀那一本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早已把那兩本書都讀完了。
這時有人忽然站起來質問:
今天的人讀書立業,也要有董仲舒那種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呆板的模仿他的做法。有很多事情古人能做,今人不能做;古人行得通,今人行不通。何以見得?歸納為證。
張千載與文天祥
現在我們要說的是,歸納法可以幫助你完成一篇議論文,並且可能使你的議論文繼續進步。歸納法好比是一個口袋,你把相關的事物放進去,加上標籤。我們來假設一個練習。
多難興邦
記敘文使人「知」;
兩者並重——「文武之道不可偏廢。」
牛頓煮錶。
文事與武備孰為重要
兩者選一——寧可選能。(或寧可選賢)
這麼說,歸納法不是挺難嗎?不,不太難。我們在生活裏面幾乎天天都在用這個方法。嬰兒覺得周圍的人對他很好,就以為所有的「人」都對他好。長大以後,他發現只有一小部份人愛他,關心他,喜歡他。這些人是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外祖母,等等。這些人都是親人,親人才會對他好,這就是歸納。成年以後,離開家庭,步入社會,發現社會上也有一部份人對他很好,接待他,獎勵他,幫助他。這些人並不是他的親人。不是親人怎麼會對他好呢?因為那些人的心腸好,心腸好的人待人好。這又是歸納。既然有這麼多的人對我好,我是不是也該回報呢?怎樣回報呢?這就有了意見主張。
抒情文使人「感」;
健康生快樂,快樂生健康。——司派克提爾
「電視應避免暴力鏡頭。」
「很好。」老師點頭,目送馮成城回座。「現在誰有靈感?誰能再增加?」華成果、韓行之都舉起手來。華成果寫的是:
「女生膽子www•hetubook•com•com小。」
有時候,「個案」之外可以引用名言助陣,或者在「個案」不夠的時候用名言代替。名言大都修辭甚佳,足以使文章醒目生色。例如:
你的工作是:一、證明多難可以興邦。二、申明多難何以能夠興邦。三、多難興邦的「原理」給我們的影響是甚麼。你不能向反面發展。
語出富蘭克林。這是教人把握現實嗎?加上「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如何?這是教人愛惜光陰嗎?加上「大禹惜寸陰,吾人當惜分陰」如何?孫康為什麼要「映雪」呢?為什麼不等到明天早晨再看書呢?不也是愛惜光陰嗎?以此為基礎,還可以加上甚麼?
「國家的需要」是個大題目,試看每年的總預算要印成一本書,國會要花幾個月的時間來討論。我們從何說起?我們從小處說起,我們說人人既需要醫生治病,又需要警察捉強盜,二者不可缺一。我們既需要軍隊,又需要科學家研製新的武器,二者不可缺一。這就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大題小做」。
論到「人」,和人所生出來的「事」,就更複雜、更變化無窮。有一次在課堂上練習歸納法,出現如下的對話:
講到古人行得通,今人行不通,老師要求同學們自己舉例,又得到三個「個案」:
有些作文題目可能早把論據給你準備好了,例如:
為了一個義人而放棄一個城,現在不會有這樣的戰爭。現代荀巨伯應該把病人送進醫院,由醫院裏的醫生和護士留守。攻進城來的人通常不去毀壞醫院,因為他們自己也會生病。
兩者合一——傳統是由不斷的創新形成。
平時看書多準備幾個口袋,袋袋不空,作文的時候把袋裏的東西倒出來。上面假設的這個口袋,如果作文題目是「如何發揚專業精神」,或是「糾正見異思遷的風氣」,或是「成功最重要的條件是甚麼」都可以用。
有時候,作文題目既不要你證題,又不要你選擇答案,它不過是:
兩者因果——安定始能進步,進步始能安定。
為善最樂——中國諺語
發為議論的時候,就得把這個結論舉出來使別人也接受。這種結論的涵蓋面很大:甲電視臺的暴力鏡頭能助長暴力行為。乙電視臺亦然。這種結論的效用可以推廣:以前電視臺的暴力鏡頭能助長暴力行為,以後也能。這種涵蓋面大、能推廣應用的斷語就是一般人所謂大道理、大帽子。
四座默然,世上有一半人口是女性,性格、文化背景、健康狀況有種種差異,你怎麼歸納得完!怎麼能沒有例外!用中國的一句老話來形容,真是「一言難盡」!有人活了九十歲,閱人多矣,到最後他對人的看法還免不了「偏見」,有人花十年功夫做研究,到後來他的論文裏還有「種族歧視」。
傳統與創新
寫這種文章,難就難在你的主張是根據甚麼提出來的呢?你的意見是根據甚麼發揮的呢?也就是,你的「論據」是甚麼呢?你憑甚麼說電視應該減少暴力鏡頭呢?憑甚麼說中學生不該談戀愛呢?憑甚麼勸聯考沒考取的人不要灰心絕望呢?你不能說:我覺得暴力鏡頭怪殘忍、怪可怕的,看多了、夜裏會做惡夢,光是「我覺得」不行。「我覺得」是抒情。
知足常樂——陶覺
與良友為伴,不覺路遠。
議論文使人「想」,使人「信」。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歌德
張千載,宋人,和文天祥是朋友。文天祥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肯。後來文天祥被元朝囚在一間小屋子裏,張千載就租了房子住在旁邊陪著,天天送飯給文天祥吃。等到文天祥被元朝殺害,千載負責辦理喪事,把骨灰送到江西廬陵文天祥的老家。
「道理」是從那兒來的?它是「歸納」出來的,寫論文的人都很了解歸納法。使用歸納法的人先去搜集事實,把一件一件事實叫「個案」。有個孩子生了白喉,白hetubook.com•com喉是很厲害的傳染病,衛生機關追查病是怎麼來的,查來查去查到這個家庭養的狗身上,發現由狗傳染而來,這是一個「個案」。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孩子,得了肺結核,病菌是從那裏來的?衛生機關也要查,查來查去查到他家的狗,也是由狗傳染而來。這又是一個「個案」。個案多了,從其中找它們共同之處,那就是:
「狗會傳染疾病」。
第二題也是一樣,你可以想想東漢的嚴光,他和皇帝是同窗好友,皇帝到處尋訪他,他躲起來。後來找到了,皇帝給他官做,他堅決辭謝,寧願到浙江的富春江旁去種田、釣魚。他從沒有立過做官的志向,縱然有那麼好的機遇,也對他毫無用處。(換個角度看,他立志做隱逸之士,倒是成功了。)你可以想想南宋的高宗,那時金兵入侵,朝廷偏安,但是他從未立志光復河山,只想委屈求和,雖有岳飛那樣的名將,雖然北部有風起雲湧的義兵,也無濟於事。「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話是可以成立的。
所以發議論、提主張要先找參考資料。但是中學裏課堂上作文,很少先宣布題目,一星期後再交卷的,(我倒主張寫議論文不妨這麼做)考試的時候更不用說了。這得靠你平時多看書報,留心問題,記住一些東西。「太魯閣六記」只要到過太魯閣就能寫,為大自然所陶醉的感覺沒到過太魯閣也能寫,提倡旅遊,不但最好自己有旅遊的經驗,還得講得出「大道理」來。「大道理」不會在你心裏自然產生,也不會寫在太魯閣的石頭上,從這個角度看,議論似乎較難。
這是莎士比亞劇本裏的臺詞,引用的人照例註明是莎士比亞說的。引用名言一定要記得是誰說的,否則就減少了可信的程度,讀者大都有「因其人而信其言」的習慣。由莎翁這句話可以看出「良友」的重要。好了,你現在有莎士比亞,有荀巨伯,還可以加上甚麼?
我對電視節目的意見
好的,這裏有個口袋,我們把董仲舒下帷讀書放進去,把孟浩然作詩放進去,把大禹治水、牛頓煮錶放進去,為甚麼把它們裝在一個口袋裏?因為這四件事有一點相同,那一點?他們都非常專心。結果呢,董仲舒讀書讀得很好,孟浩然作詩作得很好——。
太魯閣的山水是臺灣最美的山水。橫貫公路築成以前,到過太魯閣的人很少,住在西岸的人多半不知道這一處風景名勝。「太魯閣六記」或「記太魯閣山水」之類的文章可以使他們增廣見「聞」。如果你寫的不是「記」,你寫的是,人在太魯閣,簡直是走進國畫裏去了,簡直變成高人隱士了,現代社會的一切壓力都解除了,人又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裏成為受寵愛的嬰兒了。這種文章寫出來的是作者的感受、感覺,讀者得到的也是感受、感覺。
荀巨伯是漢朝人。他到某城去照顧一個生了重病的朋友,不幸遇上賊兵攻城。朋友勸他趕快逃難,他不肯。賊兵攻進城裏,見城裏的人差不多跑光了,就盤問荀巨伯為甚麼還留在城裏。荀說:「我的朋友生病,我不忍把他丟下。」賊兵問他難道不怕死?荀說:「我願意為我的朋友而死。」賊人聽了,十分感動,認為城裏既然有這樣的好人。這個城實在不該受到擾亂破壞,就退到城外去了。
或者換個角度來歸納:為所當為、家庭和睦、知足、為善,都不是物質享受,都是精神上的快樂。連「健康」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賦予意義。這時,你可以說,精神上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可惜世上許多人太注意物質享受,以為腦滿腸肥是快樂,紙醉金迷是快樂,走入了迷途。這也可以成為一篇文章。
「議論」是發表意見、提出主張,這是跟記敘、抒情不同的另一種表達。有系統的、有說服力的(當然最好也是正確的)議論是知識份子的專長。在一般人心目中,說理的文章比抒情記事的文章身價高些,價值大些,如果抒情記事是「小道」,說理的文章就https://www.hetubook.com.com是「大道」。
老師說,馮成城,聯想一下,舉出一件類似的事情來。馮成城想了一會兒,照著老師的指示,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那一行字旁邊寫下:
一個今天優於兩個明天。
看起來,集用名句也可以建立論據。名句十分精鍊,寫出來像個大綱,有骨無肉,補救的辦法是對名句的意思先略作解釋。以上五句名言,每句擴充成一百字,就有五百字。加以歸納,指出五者都是正當的、積極的,兩百字。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人為了快樂,去做這些正當的、積極的事,那麼快樂是他應得的報酬,我們應該加以鼓勵,三百字,一篇「千字文」順利完成。
孟浩然為了專心作詩,常常把妻子兒女趕出門去,換個角度看,這件事跟住宅問題也有關聯,孟家的房子太少,如果子女有專用的遊戲室,豈不可以相安無事?直到現在,多數人居住的空間仍然不夠,專家心目中的標準住宅是,整個建坪為臥室面積的四倍,也就是說只用房子的四分之一來睡眠,事實上許多家庭住得很擁擠,好像房子是為了臥室,而臥室只是為了放一張床。現在的孟浩然也難免把孩子趕到水溝旁邊去吸汽車的廢氣。如此,孟浩然這一條,可以寫進「論興建國民住宅之重要」,也可以寫進「改善文人的生活環境」。它可以裝在好幾個口袋裏。
一個人所以要發表意見、提出主張,多半由於想影響別人的想法,接受文中的主張。「議論」的旨趣跟抒情記事不大一樣。不妨這麼說:
讀書,可以多多知道世上的事物。並且發現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聯,找出其中的道理來。世界上的事物太多,太複雜,人的精力時間有限,一個讀書人要有高深的成就,多半要選定一個範圍,希望了解這個範圍以內的所有的事物,這是「從少少中知道多多」,這是「專」。也有人不願意被一個小小的範圍圈住,他要「週遊列國」,一個範圍挨一個範圍進進出出,「從多多中知道少少」,了解得比較周全,這是「博」。博也好,專也好,都是將來的事。寫那種文章的規矩十分嚴謹,那不是「作文」,那是著書立說。那是另一個層次。
上化學課的時候,老師說:「你們看,我可以使藍色的試紙變紅」,果然。「你們看,我可以使紅色的試紙變藍」,果然。老師說:「張大為,你來試試;王大同,你也來試試」,屢試不爽。這是由直接實驗得來的信念。但天下事不都是這麼簡單。例如,電視上的暴力鏡頭,會不會使青少年產生暴力傾向呢?會不會使孩子們將來動不動用暴力解決問題呢?這得由某一個機構請專門的人才來實驗,專家選出兩組學童來,第一組天天看西部武打,中國功夫,黑手黨內鬨,第二組則否。幾個月後舉行測驗,看第二組學童的暴力傾向有沒有增高。這就不是張大為、王大同能夠照著樣子再做一次的了,張大為、王大同只有相信專家作成的結論。
韓行之寫的是:
面對這樣的題目就得自己建立論據,不過要在題目預設的範圍之內建立。論據可能有幾種方式:
知識、經驗使我們知道事物和事物之間有那些共同的關連。小時候不知道,長大了才知道,讀書少的時候不知道,讀多了就知道。抗戰時期我做流亡學生,到過大後方好幾個省份,鄉下的老太太聽說我們是因為日本軍閥欺負中國才逃出來的,就問日本國在那裏,有多遠。她老人家聽說遠得很,就很納悶:「彼此隔得那麼遠,幹嗎要來欺負咱們呢?」那時候還有很多人抽鴉片,她老人家聽說鴉片是從英國來的,英國人硬要把鴉片賣給中國人,又問英國在那裏。英國嗎,更遠,比日本還遠。既然隔得更遠,為甚麼也要來害中國人呢?英國,日本,為甚麼都一樣呢?老太太沒念過書,不知道兩者有甚麼共同的關連,她的孫子就知道,那時日本和英國都是帝國主義,帝國主義都是要向外擴張的,都是要找尋目標發動侵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