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厚黑教主傳
「返本線」的發明

己.國家
在宋儒儘管說他們是孔門嫡派,與佛老無關,實際是融合三教而成,他們的學說俱在,何能掩飾?其實能把三教融合為一,這是學術上最大的成功!他們有了這樣的建樹,儘可自豪,反棄而不居,自認為孔門嫡傳,這是為「門戶」二字所誤。惟其是這樣,我們反把進化的趨勢看出來了。儒釋道三教,到了宋朝天然合併,宋儒順著這個趨勢做法,自家還不覺得,猶如在河內撐船一般,宋儒極力想逆流而上,自以為撐到上游了,殊不知反被捲入大海。假令程朱諸人,立意要做三教合一的工作,還看出天然的趨勢;推其極力反對三教合一,實際上反完全成了三教合一的工作,這才見天然趨勢的偉大。宋儒學說,所以不能磨滅者,在完成三教合一的工作;其所以為人詬病者,在裏子是三教合一,面子偏說是孔門嫡派,就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了。
衝突是融合的預兆,無所謂衝突,即無所謂融合。譬如幾個泥丸,放在盤內,不相接觸,可謂不相衝突了;然而這幾個泥丸,是永久獨立,不能合併為一的。如把他們合在一處,擠之捏之,這幾個泥丸,就可合為一個一個了。現在國際競爭劇烈,與戰國七雄時代相似。西洋學說傳入中國,與舊有學說發生衝突,如南北朝隋唐時代,佛學傳入中國相似,一般人看見這些衝突情形,都很悲觀;不知這正是幾個泥丸擠之捏之的時候,乃世界大同的動機,是東西學融合的動機。所不同者,秦始皇統一戰國之後,是有一個君主高踞其上;將來世界大同,是把君主換作民主的,宋儒的理學,雖然融合眾說,但其學說的推行,是仗君主威力,強迫人民信從;將中西印三方學說融合,是學者自由研究的結果,並非強人信從。國際上,學術上,這種現象,都是天然的趨勢,非人力所能反抗,如水之東流入海,即使要反抗,也是萬萬無效的。如果看清楚這種趨勢做去,才不至違反潮流。
丙.孩提(知愛知敬)
春秋戰國時,列國並爭;同時學術界,也是百家爭鳴。自秦以後,天下統一;學說也有君主之意,歸於統一。秦法家的學說,此外的學說,皆在所擯斥。漢初,改而奉黃老,到了漢武帝,從此即專奉孔子之學,但老子的學說,勢力仍是很大。於是孔老二教。在中國成為兩大河流。以後佛教傳入中國,越傳越盛,就成了三大河流,同在一個區域內,相推相盪,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天然有合併的趨勢,於是宋儒的學說,應運而生。
甲.父母未生前(無人無我)
丁.身(我)成人時
但中西文化的衝突,其病根有應歸咎西洋的地方。例如:西洋人對社會,對國家,以我字為起點,即是以「身」字為起點。中國儒家講治國平天下,從正心誠意做起,即是以「心」字為起點。雙方都注意把點培養好。所以西洋人見人閒居無事,即叫他從事運動,把身體培養好;中國人者見人閒居無事,即叫他讀書窮理,把心地培養好。西洋要人培養身,中國人培養心。西洋教人,重在「於身有益」四字;中國教人,重在「問心無愧」四字。史密斯倡自由競爭,達爾文倡強權競爭,西洋人群起信徒,因為此等學說,是「於身有益」。中國聖賢,絕無類似此等學說,因為倡此等學說,其弊流於損人利己,是「問心有愧」的。我編尋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很少尋得出像史密斯和達爾文一類的學說,只有莊子書中的資料,所持議論,可稱相似;然而此種主張,是中國人深惡痛絕的。
講現代物質文物,中國誠然萬萬不及西洋,但從社會倫理部分來說,則以上諸點,確乎中勝於西。此等之處,應該西洋效法中國,不應該中國效法西洋。
人情是厭故喜新的,魏晉時代,清談既久,一般人都有了些厭棄了,適值佛教陸續傳入中國,越傳越盛,在學術上另開一新世界,朝野上下,群起歡迎。到了唐朝,佛經www.hetubook•com•com遍天下,寺廟遍天下,天臺華嚴淨土,各宗大行,禪宗有南能北秀,更有新興的唯識宗,可算是佛學極盛的時代。唐朝自稱是老子之後,追尊老子為玄元皇帝,所以道教很盛。孔教是歷代所崇奉的,當然也很行盛。三教相推相盪,天然有合併的趨勢。那時的儒者,多半研究佛老之學,可說他們都在做三教合一的工作,卻不曾把它融合為一。直到宋儒,尤其是程明道,才把這種工作完成了。
研究學問就如開礦,中國人、印度人、西洋人各開一個洞子,向前開採。印度的洞子和中國的洞子,首先打通;現在又與西洋的洞子接觸了。宇宙真理,是渾然的一個東西,中國中、西洋人、印度人分途研究,或從人事上研究,或從物理上研究,分出若干派,各派都是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照現在的趨勢看去,中西印三方學說,應該融會貫通,人事上的學說,與物理上的學說,也應該融會貫通。吾人生於斯世,即當順應潮流,做這種融合的工作,融合以後,不妨再分頭研究,像這樣的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經過若干次,才能把這個渾然的東西,研究得毫髮無遺,依舊還是一個渾然的。
中國的古人定的制度,許多地方極無條理,而又極有條理,如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上者仁民愛物,在下者親上事長之類,隱然磁電感應之理,權利義務,而權利義務,自在其中,人與人之間,生趣盎然。西洋人,則人與人之間,劃出許多界限,父子夫婦間的權利義務,俱用審計學的方式計算,權利義務分明,生趣就減少多了。所以西洋的倫理,應當灌注以磁電,才可把冷酷的氣氛改變;但這未免太渾圇了,又當參考西洋組織。果然如此,中西文化即融合了。
吾人現在所處的時代,是西洋學說傳入中國,與固有學說發生衝突,正是眾說紛紜的時代,我們應該把中西兩方學說,融會貫通,努力做由分而合的工作。必定這樣,才合得到學術上的趨勢。等融會貫通之後,再分頭研究,去做由合而分的工作。

以上是宗吾中國學術之趨勢一書的扼要介紹。此外他在本書中,詳述「宋學」與「蜀學」的關係,說二程的學說,深受當時蜀學的影響,尤其是程伊川的易學,是受了箍桶翁和賣醬翁的指示,才別有會心。同時,四川道教佛教,也是盛極一時,二程當深有所濡染,所以他們後來能作出三教融合的工作。再則蜀主孟昶,在當時提倡文化的熱心,與夫政治的清明,可以謂甲於天下。蘇子對老學的研究,也是前無古人,凡此種種,都足以證明當時的四川,可稱為後此中國文化的搖籃。宗吾對於這些問題,都加以考證和說明,這是國內一般講學術史的人,不曾注意的。
要談宋儒的學說,須先把儒釋道三教的異同,加以研究。三教異同,自然古人說得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即是三教均以「返本」為務。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但返至身還不能終止,於是他又說:「孩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可知儒家返本,以返至「孩提」為止。老子一書,屢言「嬰兒」,嬰兒是指才下地者而言。孟子所說的孩提,知愛知敬,是有知識的;老子返本,要進一步,以返至才下地的無欲的嬰兒為止。但老子所說的,雖是無知無欲,然猶有心,故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釋氏則並此心示無之,以證入涅槃,無人無我為止,禪家常效人「看父母未生前面目」,竟是透過娘胎,較老子的嬰兒,更進一步。儒釋道三家俱是在一條線上,如圖示:儒家由庚返至丁,再由丁返丙,老子由丁返至乙;佛家由丁返至甲;宗吾呼此線為「返本線」。至此可看出三家的異同:要說他們不同,他們三家都沿著返本線向後而走,這是相同的;要說他們相同,則儒家返至丙點而止,老子返至乙點而止,佛家直返至甲點方止,又可說是不同。所以三教的同https://www.hetubook.com.com與異,都可以說得過去。
以「返本線」言之:西洋人從「丁」點起,向前走,直到「己」點或「庚」點止,絕不回顧。印度人從「丁」點起,向後走,直到「甲」點止,也是絕不回顧,老子從「丁」一點起,向後走,走到「乙」點,再折轉來,向前走,走「庚」點為止,是雙方兼顧的。老子說「節根復命」類話,與印度學說相通。所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一類話,與西洋學說相通。雖說他講出世法,沒有印度那樣精,講世間法,沒有西洋那樣詳;似由他的學說,就可把西洋學說,和印度學說,打通為一。

然一種學說,獨成一派之後,本派中跟著就著分派。韓非說:「儒為八,墨離為三」。就是循著這個軌道走的。漢儒研究遺經,成立漢學,跟著又分許多派。老子之學,也分許多派。佛學在印度,分許多派;傳入中國,又分若干派。單即宋儒所說佛字禪宗說,自達摩傳至五祖,分南北方兩派,北神秀,南方慧能。慧能為六祖,他的門下又分五派。明道創出理學一派,跟著就分程(伊川)朱和陸王兩派。而伊川門下分許多派,朱子門下分許多派,陸王門下也分許多派。這種現象,是學術上由合而分的現象。
宋儒的學說,原具有一種革命精神。他們把漢儒的說法全行推倒,另創一說,是具備了破壞和建設兩種手段。他們不敢說是自己特創的新說,仍然托諸孔子,假為復古,實是創新。馬丁路德的新教,歐洲的文藝復興,俱是走的這條途徑。宋儒學說,帶有創造性,所以信從者固多,反對者亦不少,大凡新學說出世,都有這種現象。
他說,老子一書,是周秦學派的總綱,諸子書是細目。諸子是總綱中提出一部分,加以發揮,只能說他們研究得精細,卻不出老子的範圍。宇宙真理,是潭然的一個東西,最初的蒙蒙昧昧的,像一座絕大的荒山,無人開採。後來偶有人在山拾得點點珍寶歸來,人人驚異,於是大家相約上山開採,有得銀的,有得銅鐵錫的,雖然所得不同,總是各有所得。作河圖洛書的,是偶爾拾得珍寶的人;周秦諸子,是相約上山開採的人;這夥人中,所得的東西,要以老子為最多。老子把宇宙真理,古今事變,融會貫通,尋出他變化的規律,定名曰「道」。道者路也,即是說,宇宙萬事萬物,非走這條路不可。把這種規律,筆之於書,即名之曰「道德經」。根據已往的事變,就可推測將來的事變,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乙.嬰兒(無知無欲)
如果不存門戶之見,把氣量放寬,來鳥瞰學術上的分合之跡,倒也是一種自然的趨勢。孔子是述而不作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融合眾說,獨成一派。老子書中,常常援引古說,可見他也是述而不作的人,其學說也是融合眾說,獨成一派,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經過釋迦的一一研究,然後另立一說,也是融合眾說,獨成一派,這種現象,是學術上由分而合的現象。
我們再把前面所繪的「返本線」一看,就更可把中西文化的優劣看出來。吾國國家主張從小孩時,即把愛親敬兄的心理,在家庭中培養好,然後擴充出去,以至「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造成一個仁愛的世界。所以中國的家庭,可說是一個「仁愛培養場」。西洋人從「我」字逕到「國」字,中間缺少一個「家」字,即是莫得「仁愛培養場」;少了由「丁」至「丙」一段,缺乏「誠意工夫」,即是「良心裁判」。所以西洋學說發揮出來,就成為殘酷的世界了。
戊.家
他說:我國已往的學術有兩個時期,第一是周秦諸子,第二是趙宋諸儒。這兩個時期的學術,都帶有創造性。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是承襲周秦時代的學術而加以研究,元朝是承襲趙宋時代的學術而加以研究,清朝是承襲趙宋時代的學術而加以研究,但缺乏創造性。周秦是中國學術獨立發達時期,趙宋是中國學術和印度https://www.hetubook.com.com學術融合時期。周秦諸子,一般人都認孔子為代表,殊不知孔子不足為代表,要老子才足以代表,趙宋諸儒,一般人都認為朱子代表,殊不知朱子不足以代表,要程明道才足以代表。現在已經入第三時期了,世界大通,天涯比鄰,中國印度西洋三方學說,相推相盪,依天然的趨勢看法,此三者又該融合為一。故第三時期,為中西印三方學術融合時期,學術的進化,其軌道是歷歷可尋的。知道從前由印度西方學術融合出以某種方式,即知將來中西印三方學術融合當出某種方式。我們用鳥瞰法升在空中,如看河流入海,就可把學術上的大趨勢看出來。
最後,站在中國文化的本位上,主張中國學說,可救西洋印度之弊。他是以老子為中國學說代表的,前面已說過了。他認為西洋所講是極端的世間法,印度所講是極端的出世法,老子所講則把出世法世間法打通為一。宋明諸儒,都是做的老子工作,算是研究了二三千年。開闢了康莊大道。如把這種學說,發揚而光大之,就可把中西印三方文化融合為一。
老子洞明萬事萬物的軌道,有得於心,故老子言「道德」。孔子在老子後,明白此理,就用以治人,故孔子言「仁」。孟子繼孔子之後,故言仁必帶一「義」字。荀子繼孟子之後,注重「禮」字,韓非學於荀子,知禮字不足以範圍人,故又講「法術刑名」。這都是時會所趨,不得不然。世人見「道德」流為「法術刑」名,就歸咎於老子,說是申韓的刻薄寡恩,淵源於老子;殊不知中間還有「道德」流為「仁義」一層,由「仁義」才流為「法術刑名」的。言仁義者無罪,言道德者有罪,實不能不為老子叫屈。
至於他提出老子,來貫通中國的全部學說;又說,西洋和印度的學說,各走極端,惟中國學說,可以濟二者之弊,他這種觀點,是否也是太偏主觀,我不在此處批評;批評的責任,希讀者負起來罷。
其實,西洋人講競爭,講超人,都是末流之弊。至若希臘三哲,何嘗不是孔老一流人物?中國號稱儒釋道三教並行,但今之和尚道士,秀才舉人,何嘗有幾分與釋迦孔老相類?其末也是與西洋一樣。世界種種衝突,是由思想衝突來的,而思想的衝突,又源於學說的衝突。所謂衝突,都是末流的學說,若就最初而言,則釋迦孔子老子和蘇格拉底諸人,固無所謂衝突。將來一定有人出來,把儒釋道三教,希臘三哲,和明諸家學說,西洋近代學說,合併研究,融會貫通,創出一種新學說,其工作與程明道融合儒釋道三教成為理學是一樣。假使這種工作完成,則世界的思想一致,行為即一致,而世界大同,就有希望了。
孔門的學說:「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從「身」字向內追進兩層,把「意」字尋出,以誠意為起點,再向外發展。就好比建築房子,把地上浮泥除去,尋著石底,才從事建築。由是修身,而齊家,而治國平天下。造成的社會,是「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人我之間,無所謂衝突,這是中國學說最精粹的地方。西洋人自由競爭等說,以利己為主,以身字為起點,不尋石底,逕從地面建築,基礎不穩固。所以國際上釀成世界大戰,死人數千萬,大戰過後,還不能解決,跟著就要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上造成資本主義,種下社會革命的禍根;將來算總帳,還不知要流多少血。
程明道以前,雖有孫明復、胡安定、石守道、周蓮溪諸儒,作宋開路的先鋒,但那只是萌芽時期;到了明道,才吸取三教的精華,以老子思想為主,把它組織成一個個系統,我之所謂宋學。以後的程朱陸王學派,都是從明道分支的。明道宋學之祖,而明道之學,即相類於老子。明道之學既近於老子,所以趙宋諸儒,均含老氏意味。宋儒「以釋氏之治心,孔子之學治世。」三者俱是順其自然之理而行,把治心治世打成一片,恰是走入老子的途徑。由此知老子之學,不獨可以貫通宋明諸儒。總而言之,即說老子之學,貫通中國全國學術,也不為m.hetubook.com•com過。
道流而為德,德流而為仁,仁流而為義,義流而為禮,禮流而為刑,刑流而為兵。道德居首,兵刑居末,孫子言兵,韓非言刑而其源皆出於老子。如果知道兵刑與道德相通,即知諸子之學無不與老子相通了。老子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儉字與老子同;讓字,即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溫良恭三字,比慈字較為具體;足見儒家與老子相通。墨子的兼愛,即是老子的慈;墨子的節用,即是老子的儉。老子言兵:「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又說:「以守則固。」墨子非攻而善守,足見其與老子相通,戰國的縱橫家,首推蘇秦,他讀的書是陰符經,此書是道家之書,也與老子相類。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體者抑之,下者舉之。」老子此語,是以一個「平」字立論,蘇秦六國,每用「寧為雞口,毋為牛後。」一類的話,激動六國君主的不平之氣,暗中即藏得有天道張弓的原理,與自然之理相合,所以蘇秦的說法,能夠披靡一世。老子所說「欲取姑與」等話,為後世陰謀家兵家所祖。他如楊朱莊子列子關尹諸人,直接承繼老子之學,更不待說。周秦諸子,往往互相詆毀,獨沒有詆毀老子的,即使諸子之學,不盡出於老子,也可說老子之學,與諸子不相抵觸,既不抵觸,也就可以相通。後世講靜功,講符錄等等,俱記始於老子,更足知老子與百家相通了。
西洋的學問重在分析,中國的學問重在會通。西洋人無論何事,都是各科研究;中國古人,一開口即天地萬物,總括全體而言。就「返本線」言,西洋講個人主義的,只看見線的「丁」點(我),其餘各點,均未看見;講國家主義的,只看見「己」點(國),講社會主義的,只看見「庚」點(天下),其義互相衝突。孔門的學說,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孔老都是把這根線看通了的,所以倡出「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的說法(二語出禮運,或以為道家之說,故渾言孔老),這樣,所謂個人也,國家也,社會也,就毫不覺得衝突。中國人能見其會通,但嫌其渾圇疏闊;西洋人研究得精細,而彼此不能貫通。應該就西洋人所研究者,以中國的看法貫通之,各種主義,就無所謂衝突,中西文化,也就融合了。
宇宙真理,是一個渾然的東西,人類的知識短淺,不能驟窺其全,必定要這樣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研究,才能把宇宙的真理研究出來。其方式,是每當眾說紛紜的時候,就有人融會貫通,使其匯歸於一,這是做的由分而合的工作。既經匯歸於一之後,眾人又分頭研究,這是做的由合而分的工作。只要以探討真理為歸,不過於存主觀的見解,無論是由分而合,或是由合而分,這在學術上說,都是有功的;惟有門戶之見,道統之說,是要不得的。
據上圖所示,似乎佛氏的境界,非老子所能到;老子的境界,非孔子所能到;則又不然。佛氏說妙常;老子亦說:「後命曰常」,又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佛氏的妙常境界,老子何嘗不能到呢?佛氏主張破我執破法執,孔子亦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氏所謂我執法執,孔子又何嘗不能破呢?但三教雖同在一線上,終是個個獨立,他們立教的宗旨,各有不同。佛氏要想出世,須追尋至父母未生以前,連心子都打破,方能出世;既是要出世,所以世間的禮樂刑政等等,也就不詳加研究了。孔門要治世,是在人事上盡力,人事的發生,以意念為起點,而意念之最純粹者,莫如孩提之童,故從孩提之童研究起,以誠意為下手工夫,由是而正心修身,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的宗旨,既是想治世,所以關於涅槃滅度的學理,也就不願深究了。老子意在窺探造化的本源。故絕聖棄智,無知無欲於至虛至靜之中,領會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妙理,故取象於初www•hetubook•com.com生的嬰兒。向後走是出世法,向前走是世間法。他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此中字,即指乙點而言,是介於人世出世之中的。佛氏三藏十二部,孔子詩書禮樂易春秋,可算說得很多了。老子卻不願多說,只簡簡單單的五千多字,扼著乙點立論,含有隱而不發的意味。他的意思,只重把入世出世,打通為一,總而言之,佛氏專言出世法,孔子專言世間法,老子則把出世和世間打通為一,這就是儒釋道三教的不同之點。
西洋人用仰觀俯察的法子窺見了宇宙自然之理,因而生出理化等科。中國的古人,行仰觀俯察的法,窺見了宇宙自然之理,因而制定各種制度,同是窺見自然之理,一則用之物上,一則用之人事上,雙方文化實有溝通的必要。
我們當還記得他發明一條公例:「心理變化,循力學公例而行。」於是他想遵用這條公例,覺得學術的演變,也有軌道可循,如果知道了從前的學術是如何演變,即可推測將來的學術當向何種途徑發展。他說:「自開闢以來,人類在地球上走來走去,自以為自由極了,三百年前,出了一個牛頓,發明地心引力,才知道任你如何走,終要受到地心引力的支配。人類的思想,自以為自由極了,若把牛頓的學說擴而大之,應用到心理學上,即知道任何思想如何自由,終有軌道可尋。人世上一切事變無不有力學公例行乎其間,不過一般人習而不察,等於牛頓以前的人,不知有地心引力一樣。」因此,他對於中國學術的趨勢和世界學術的交流,也是持此看法的。
但是要做這樣把中西文化融合的工作,並不是沒有賓主之分,一味的將中西文化雜揉在一起,使人發生齟齬,以致影響我們的思想行動,無所適從,如近幾年來的混亂現象;是應當以我們數千年來深入人心的民族文化為重心,或採取他人之所長,以補吾人之所短,或吸收他人的精英,以豐富吾人之生命。從前有個故事:魯國有個男子獨處,鄰家有一寡婦獨處,夜雨室壞,婦人來求託庇,男子閉戶不納。人說:「你何不學柳下惠呢?」男子說:「柳下惠則可,我則不可,我將以我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這事被孔子聽見了,就贊嘆道:「喜學柳下惠者,莫如魯男子!」還有九方皋相馬,並不取其皮相,是在牝牡驪黃之外。吾國先哲,師法古人,也是遺貌取神,為我學術界最大特色。畫家書家,無不如此,我們本此精神,去取用西洋文化,就有利無害了。
從前印度的佛學,傳入中國,我國儘量的研究,如此修改或發揮,所有天台、華嚴、淨土諸宗差不多成了中國文化,所以很受一般人的歡迎,就中最盛行的,厥惟禪宗,而此宗在印度,幾等於無。惟有唯識一宗,帶印度色彩最濃,此宗自唐以來,幾乎失傳。從此可見印度學說,傳入中國,越是中國化的越盛行;帶印度色彩越濃,就不盛行,或至絕跡。我們今後採用西洋文化,仍用採取印度文化的方法,使其一一中國化,好比藥料之有炮炙法,把那有毒的部分除去,單留有益的部分就對了。第一步,用老子的法子,合乎自然趨勢的採用,不合的就不採用;第二步,用孔子的法子,凡事先經過良心裁判,返諸吾心而安,然後推行出去。如果能夠這樣的採用,中西文化,自然可以融合,本此原則,我們今後應走的途徑,就可決定了。
庚.天下
不過宋儒也有很大的短處,就是門戶之見太深,以致發生許多糾葛。其門戶之見共有二點:㈠、孔子的人,程子和朱子說的就不對。㈡、同是尊崇孔子的人,程子和朱子說的就對,別人說的就不對。合此兩點,就生出自韓愈以來杜撰的「道統」之說。程朱一般人,生怕這個徒子孫,都染有這種惡習,歷宋元明清,以至旒今,還在爭詈不已。此中的病根,就是缺少了一個「量」字。宋儒的才德,二者俱好,惟於「量」字最缺乏。他們在政治界是這樣,在學術界也是這樣。君子排斥君子,故生出洛蜀之爭;孔子信徒排斥孔子信徒,故生出朱陸之爭。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