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講錄〉一九九四年《國文天地》葉嘉瑩講.安易整理。
★〈生與死的關懷——中國詩人對死亡的凝視〉一九九五年.三《中國學術年刊》陳清俊。
★梁啟超一九二四年《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該書第三章作者用一節篇幅研究「建安以前漢詩」,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更是其重點。
四、內容與思想,說明遊子憤慨曠達人生觀四境界及思婦繾?相思四境界,此兩大類思想表現。
古詩十九首的基本內容為歌詠人生與反映現實,這也說明它的現實性和大眾性;並且以其繼承性和獨創性展現它的藝術特色。
★饒學斌《月午樓古詩十九首詳解》
★張玉谷《古詩十九首賞析》
此書的內容註釋部分每首分開解;說明部分可與隋先生的書相互參看;而次序則是依文選之排序來進行分類,所分兩大類一為描寫遊子的感慨,二為刻劃思婦的心情。馬茂元是桐城文派後期大師馬通伯先生的孫子,自幼隨祖父習經史詩文。
★〈論古詩十九首與漢代樂府詩的關係〉一九九五.九《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陳玉倩。
卷一為考證,隋先生認為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與作者係出於兩漢無名氏之手。
本篇為組詩的第十篇,主要描寫織女牛郎隔河遙望而不能相會的痛苦,以表達青年男女的離別之情。是文學史上最早
和-圖-書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的詩篇,然全詩僅於開頭處虛寫牛郎,以描寫織女內心相思之苦為主題,人物形象鮮明,主題突出。
★〈委婉含蓄餘味無盡——《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賞析〉《國文天地》一九九二.十徐傳勝、林蔚蘭。
本文由章法結構中前景後情之表現、扥物起興之手法、描寫類近之方式,以及由遣辭用句中疊字置於句首者、句法形式相似者,可知漢樂府詩與古詩十九首之傳承關係。由主題內容中題材內涵、遊仙思想、解決挫折三方面之比較,以及寫作方法中敘事與抒情之別、景物描寫之別,又可知兩者之差異性。古詩十九首淵源於漢樂府詩而分流確立五言抒情古詩的獨立地位,也代表文人五言詩的成熟。
分古詩十九首的主題為:一、對不幸時間的持續而起的悲哀。二、在時間的推移中由幸福轉到不幸的悲哀。三、感到人生只是向終極的不幸即死亡推移的一段時間而引起的悲哀。
★吳淇《古詩十九首》
葉嘉瑩教授以小學與文學等各種角度來探討古詩十九首,除了運用聲韻學來介紹詩的音韻外,也藉此探討古詩十九首的口語、聲情。另外合以文學史與文學上的推導析論,與各種版本的解讀辨正,對古詩十九首做一個全面性的賞析。
卷四為評論,含梁鍾嶸詩品至
www.hetubook.com.com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三十一家說法。
★陳繹《詩譜》。
★〈清和平遠,言情不盡的古詩十九首〉一九九七.十二《育達學報》陳瑋倩。
★〈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一九七七《中外文學》吉川幸次郎。
★清代張庚《古詩十九首解》一卷,見《藝海珠塵》本。
★〈古詩十九首中的植物意象〉一九九七.六《輔大中研所學刊》陳志源。
★〈析探古詩十九首意象特質〉一九九四.六《屏東師院學報》黃瑞枝。
古詩十九首評價很高,為歷代文人學者所共賞,究其因有獨特文學造詣之處。黃教授首先從作者與產生時間談起,找到定位後再以藝術的觀點,分色彩、結構、造型三方面,解析探討其營造意象之實質。採歷史研究法,演繹與歸納交替運用,分析與統計同時進行,力求盡量提高可信度。
卷三為彙解,包括劉履、吳淇、張庚、姜任脩、朱筠、張玉穀、方東樹、饒學斌、劉光蕡等九家以上解法。
★李善《文選注》
★〈試析古詩十九首的比興〉一九九九.二《中國語文》魏靖峰。古詩十九首是繼詩經、楚辭後一組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今從比興角度分析古詩十九首,以窺其遣詞技巧。
文章試就古詩十九首、陶詩與盛唐詩
和圖書來考察中國詩人對生死的關懷。古詩十九首中的生死觀這部分的論述,主要參考吉川幸次郎「感到人生只是向終極的不幸即死亡推移的一段時間而引起的悲哀」,此類主題的分析。
★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本),蒐釆舊說最備。
二、源流與背景,張先生認為古詩十九首與樂府之區別為1作者,2音樂性,3句式,4內容,5風格。
由內容、作者和詩歌的形式三方面來比較樂府和古詩,古詩和古詩十九首,馬先生認為古詩十九首為漢代無名文人創作的抒情短詩。作者不是成於一人之手;而時代則在建安以前與東漢末年之間。
本文以逐句方式來解釋並賞析〈冉冉孤生竹〉一詩,列舉了些前人的研究成果與意見。
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馬先生認為古詩十九首的出現,總結了漢代樂府的光輝成就,替建安文學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它正是由兩漢發展到魏晉六朝詩歌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逯欽立《漢詩別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十三本)辨證頗詳。
★姜任惰《古詩十九首釋》
本文試圖從構辭句法、篇章結構及情志表達技巧的角度切入,具體的分析比較作品來探討漢代樂府詩與古詩十九首的密切關係。兩者風格相似者,可辨明古詩十九首源於漢代樂府詩;而和圖書兩者之差異,正可看出民間文學與文人文學各自顯現的特色及演變的過程。
★〈古詩十九首之主題探討〉二〇〇一.三《中國技術學院學報》呂明修。文章以詩歌所展現之主題思想加以歸類詮釋,如「離愁別緒」、「感時傷逝」、「知音難覓」、「懷才不遇」四類;又任何文學作品均不能脫離時代背景而獨立,故其對東漢末年之歷史亦有探討。
本文將古詩十九首中的植物分類並探討在詩中扮演的角色,並發現在原詩中並無協韻或醫藥上的使用情形,故作者推斷該意象的出現、運用,與詩人當時心境與莫大關聯。其後列舉所有古詩十九首中出現的植物意象並析評之,得出不同植物可呈現相同或近似的意象,但有特殊意義或用途的植物所呈現的意象不與其他植物混淆,即質性與種植地都會影響植物的意象運用。
★劉光蕡《古詩十九首註》。
六、評價,張先生認為古詩十九首得詩三百篇之遺意與風格,為古詩之冠冕與主流,並補充古詩十九首其他特質。
★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年。
★〈從人物性格的二重組合談古詩十九首〉一九九九.三《中國學術年刊》林香伶。文章以「文學為人學」的理論為基礎,利用人物性格的二重組合重新檢視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價值。從「主題、人物基型」、「人物m.hetubook•com.com
性格二重組合公式」、「人物性格二重組合要素」三個方向進行討論,並由讀者角度切入,顯示在古詩十九首中展現人類情感的基型及共相。最後,得到合理的中介組合導致古詩十九首人物性格經營成功及人類情感的不確定性經由二重性格對立得到適當表現的兩點結論。
五、體式與風格,闡述體式技巧與風格意象。
★〈漢代樂府詩與古詩十九首之關係析論〉一九九八.三《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四期林采淑。
卷二為箋注,其一至其十九各首分開解釋。
本文介紹古詩十九首的背景與相關資料,並數引前人對古詩十九首的相關意見。將題材類型分為籬別相思者如行行重行行、涉江採芙蓉、庭中有奇樹……等;與感時喪志者如如西北有高樓、明月皎夜光、青青陵上柏……等。並列舉出數首詩加以簡單的賞析。
一、彙說與賞析,一至十九首各分詩旨、註釋、作法、評介與賞析來解釋。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一九五七年作家出版社。
三、年代與作者,張先生綜合各家之說列表整理出一個結論:認為古詩十九首為西漢初年至東漢末年間之文士、辭人,仿國風之體,不立詩題,亦不著姓名之作品。
★清代朱筠、徐昆《古詩十九首釋》一卷,見《嘯園叢書》本。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賞析〉一九九五.七《中國語文》夏松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