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
泰山之旅

泰山是當時文化精神的集中點,也是因為中國古代相信天道,國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這叫「封禪」,像後來秦始皇去泰山封禪,立了碑,回來在路上病死了。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這段事情,記載得這麼簡單,但妙不可言。
冉有是孔子的學生,後來成了文人而帶兵的統帥。孔子窮是自己窮,他所教的學生,後來很多都很得志,他培養這批年輕人,www.hetubook.com.com在教育上大有成就。冉有這時在季家為相,等於總管。
再看下面,季氏的野心越來越明顯了:
所以把他的學生冉有叫來,對他說:「女弗能救與?」——你不能救他們季家嗎?他們這樣一定失敗的,一失敗全家性命喪亡。他怎麼可以做這樣狂妄的事!冉有的答覆是不能救,因為冉有講的話,他們也不聽,所以冉有做不到。孔子到這時候嘆口氣說:「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他說難道泰山就不如林放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hetubook•com•com?因為上面講了,林放問禮之本,表示林放這個人,還知道講究禮的根本。又為什麼說泰山不如林放呢?因古代認為泰山有神,所謂「東嶽之神」,季氏想去祭東嶽之神,等於現在的拜拜。我對任何宗教的感情是一樣的,但我們看見拜拜的情形:三支香、五塊錢香蕉、十塊錢餅、磕了幾個頭,然後要求發財,公公要活到八十歲,兒子要考上大學,功名富貴,前途無量。一切都求完了,五塊錢香蕉還要帶回去,這樣小的代價,求那麼大的報酬。神如果有靈,和*圖*書這種神叫我做,我就不願幹。兩家人有了仇恨,也去拜拜菩薩,求上帝要整倒對方,雙方都同樣要求,到底要整倒哪一方,我也不知道,所以神也難當。
古代對「封禪」這件事,迷信得不得了,皇帝不敢隨便封禪的,封禪以後幾乎都倒楣。古代的觀念,認為泰山有神,所以要國家的領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告就是禱告,而季家旅於泰山,帶些部隊說要去泰山打獵,但這是假的,實際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禱神的保佑,這個政治內幕,孔子根據觀察,當然知道。
季氏旅於hetubook.com.com泰山,「旅」依現在解釋,就是旅行。我們現代看來,是蠻好的事情,發展觀光事業,有什麼不好?孔子為什麼要反對呢?我們讀書要注意時空關係,要注意當時的時代和事件發生的地區,這樣就會更瞭解真相了。
季家也和一般人一樣,他想造反,到泰山去拜神。所以如果有神的話,難道還不如林放嗎?林放是個普通的人,他都知道問禮,一個神——中國人講神是怎樣做的呢?「聰明正直,死而為神。」這八個字是神的資格,任何一個人,凡是聰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為神。既然東嶽和-圖-書之神是聰明正直,季家去拜他,拍拍馬屁,他怎會幫忙季家呢?難道那個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這個人嗎?以上這一節就是這個道理。
有許多人把權力把前途訴諸迷信,寄託在狹義的宗教上。我們以人文文化為基礎,不管上帝也好,菩薩也好,神也好,如果因為肯拜拜他,他就會保佑,不信他,就不管——果真是如此,第一個我就不敢信他,因為他太偏私,又太意氣用事了,反不如一個普通人。如果不分善惡,有求必應,那作人很容易,我儘管做壞事,天天去拜他,或做了壞事再去懺悔就可以了,這豈是神的意旨?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