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真正立志於修道,這個「修道」不是出家當和尚、當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個「道」,也就是說以出世離塵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業。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個放,就是開展、放任。一個人基於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後招來的是怨懟;對於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
和圖書當心,這種利害的結合,不會有好結果,最後還是怨恨以終。
孔子在這裡講君子與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說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違反道德的事不幹,小人則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干了。古時的土地,相當現代的財富。有錢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財富、利益。
孔子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意志,會被物https://www.hetubook.com.com質環境引誘、轉移的話,無法和他談學問、談道。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君子懷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違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門鎖一樣,防君子和圖書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法律也是一樣,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礎,才能補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只是懷思福惠——處處講利害,只要有好處就幹了。中國過去商場上有句話:「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蝕本的生意沒有人作。」就是這個道理。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m.hetubook.com.com
講到仁的用世,一個大政治家處理國家的事情,沒有自己固執的成見。「無適也」是說並不希望自己一定要發多大的財,作多大的官。雖然這樣沒有成見,也不是樣樣都可以。「無莫也」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那麼應該走哪一條路呢?「義之與比」,義就是仁的用,只問應不應該做,為道德應該做的就和圖書做了,不應該做就不做,以義作比對。推之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是講仁的修養條件。
這裡孔子是說明仁義之道。但說起來很容易,真正的修養卻很難做到,因此下面補充一句:
一個人如果志於這個道,而討厭物質環境艱苦的話,怕自己穿壞衣服,怕自己沒有好的吃,換句話說,立志於修道的人而貪圖享受,就沒有什麼可談的了。因為他的心志已經被物質的慾望分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