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介紹哲學,哲學要問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者先有女?對此哲學家有兩派見解:一種是唯物思想,他說宇宙開始先有水,由水變成火,而後冷卻逐漸形成現在的大千世界。
在這裡又補充這個道理說,我們看見一個道德、學問有修養的賢者,就想達到他那個境界,跟他在造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賢的人、壞的人,最好當作自己的借鏡,藉以自我反省。上面一句話就是說明上文仁者愛人不能惡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話,就是解釋上文「人之過也,各於其黨」的道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和_圖_書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怎麼說因明的方法比邏輯高明?因明有幾個步驟,簡單的講:「宗、因、喻、合」。「宗」就是前提,說話必有宗,引伸「宗」的理由為「因」。有時候有宗有因還講不清楚的事情,只有用比喻來說明,這就是「喻」,在《莊子》中叫做「寓言」。每個宗教裡的寓言都很多,像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聖經》,就有很多寓言,每個大教主都很會講譬喻,其中還包括了隱語和幽默話。m•hetubook•com.com宗、因都講通了,那麼就是結論的「合」了。
到了後世,提出了問題,問及哲學家怎麼知道宇宙從何而來的?哲學家說是靠學問思想來的,那麼先行研究你哲學家那個思想(工具)的判斷準確不準確。因此產生了邏輯學——對思路法則的研究。這種思路的法則學,在印度的佛學中,早在希臘之先就有了。
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這個「心」包括了現在所謂的思想等等的心理之學,但卻不限於目前心理學的心,而是指「吾道一以貫之」的心性之心。
因為講到《論語》中的喻,所以https://m.hetubook•com•com引出這些閒話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
印度也有一派講地、水、火、風的四大是天地開始的根源。相當於中國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道理。這些理論慢慢演變成後世的唯物思想。另一派是講唯心的,認為宇和-圖-書宙有一個超越物質的精神主宰,物質是由他所創造產生的。這牽涉到哲學問題,解說很多。
對於這問題,世界學者也有兩派說法:一派是西方人的立場,認為印度的思考方法是從希臘來的;一派是東方人——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認為希臘的邏輯,是從印度方法來的。印度這套方法,我們翻譯過來叫「因明學」,比西方的邏輯還要完備,還要嚴密。西方文化中婦孺皆知的黑格爾辯證法——「正、反、合」是舉世聞名的。所以有許多人談到《易經》時,說我們的《易經》真了不起,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正、反、合」完全一樣。這是中國人的悲哀!m•hetubook.com•com我說,老兄!我們《易經》是五千年以前的產物,黑格爾幾時才發明辯證法?為什麼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拿來與西洋人比,還說同他一樣?這等於在街上看到祖父拉著孫子走,說祖父長得像孫子,而不說孫子長得像祖父。
再接下去:
什麼叫「喻」?這個字要注意。現代人喜歡講邏輯,邏輯是西方文化,十六世紀以後邏輯之道大行,它是根據希臘的原始邏輯發展而來的。邏輯是一種思考的方法。
上面曾經講到過,真正「仁」道的人,一定能愛人,不會討厭人。即使討厭,也是要把討厭的人改變過來,使他同樣地能達到「仁」的境界。
那麼,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