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說,這個道理很深,很難,總要拿一個章法,一個引子給我們入手,或者可以進入「克己復禮」的境界。因此孔子才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個消極的規範。就是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規範,薰陶自己。剛才報告的催眠術、瑜伽術,也是走的這個路線,佛家的打坐入定也是這個道理。這是實際的修養功夫的一種方法。
下面兩句「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就更難了,這兩句是結論。這個「怨」字包括兩點: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別人。這是人生哲學。我們每個人,自己心中都有好多的怨,即使對別人沒有怨,也會怨自己的命真不好,碰到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環境。這是對自己的怨。第二,人與人之間相處,同事之間相處,長官與部下之間相處,彼此之間無怨恨心,沒有什麼遺憾的事,這個非常難。在原則上要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願意做的,也應替部下設想,在他也是不願意做的。譬如一個任務交https://m.hetubook•com.com下去,要告訴他,這是很痛苦的,要抱犧牲精神的,你願意不願意?這是在行政之間。當然,領導部隊作戰時,那情形又不同,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做到了於己於人都無怨尤,就是真正的「仁行」。冉雍聽了以後說,我雖然沒有高度的智慧,但是我會朝這方面努力。
為什麼說這是作人處事的外用?在《大學》《中庸》裡,卻不是教我們「出門如見大賓」,而是教我們「慎其獨也」。一個人在房間裡,沒有一個對象,自己都要莊重。這就是內在的修養合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道理。而現在教冉雍的是外用,所以第一句話「出門如見大賓」著重於待人處世的態度修養。
在理論上則很難說了,「非禮勿視」,哪一種是非禮的,不要去看呢?男人看見女人穿了一件衣服很好看,多看一眼,如果老古董的先生們,或者一板一眼的理學家,認為這個不成,非禮勿視!這就很難講了。只是看看這件衣服
和_圖_書的新奇,並沒有別的意思,怎麼是非禮呢?一定說這一看是非禮,那一看是合禮的,那就很難講了,那天下事情沒有一樣可看的,首先電視不能看,有些短裙子裸背露胸上場的,選美的,都不可以看了。「非禮勿聽」,現在打開電視機、收音機播出來的那些歌曲,很多是「非禮的」,我們只好用棉花把耳朵塞起來了。所以講理論實在很難講。
大家還記得孔子弟子冉雍,孔子認為他有帝王之器,在學生當中可以當大領袖的人物。他來回仁,孔子告訴他的仁,就是由內心修養的道,發揮到外面作人做事的用,尤其是在政治領導原則下的「待人」之用。他告訴仲弓說:「出門如見大賓」,這在仁的修養就很難了。出門到外面去,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處仁的道理:對任何一個人要恭敬,有禮貌,不能看不起任何一個人。看到任何一個人,都像看到貴賓,很有禮貌,很誠懇的,尊重任何一個人。尤其作為一個領導人,更應該如此,這是領導人的學問。當一個小小幹部,馬馬虎m•hetubook.com.com虎還不要緊,當主管的則對任何一個人,即使對下面也應如此,非常尊重人家,這是很重要的修養。
上面這一段是講「仁」學。孔子的道統中心是建立一個「仁」。在這一節書裡分成兩半。「克己復禮」是講真正的修養功夫,達到「仁」之體。「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等於孔子講「克己復禮」的道理;發出來的外用在「親民」;最高的境界在「止於至善」,是原則。一下子「明德」明不了,所以要做功夫:「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後來得到什麼呢?得到的就是「明德」。所以《大學》裡的修養功夫,和這裡有相同之處。
但事實上我們要瞭解,根據《論語》,孔子的說法,並沒有後世那樣的解釋,這樣非禮,那樣非禮。這裡是方法,等於剛才講的練催眠術,訓練眼光的定,當然要非禮勿視,除了看一點亮光以外,什麼都不能動。顏回聽了這四個方法就說,這我就懂了。換句話說,「克己復禮m•hetubook•com•com
」做到形而上最高的功夫是很難的,退而求其次,用這種方法困住自己,訓練自己不敢亂動,先端肅起來。顏回說,我雖然很笨,不大靈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薰陶內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這種方法,慢慢去達到那個「克己復禮」的境界。
其次,是講做事的責任感。「使民如承大祭」。這個「民」就是群眾。現代而言,是指對於一般老百姓,對群眾社會的領導,為大家做事的時候,要負起責任,擔負這個責任的態度,要「如承大祭」一般。古代對於祭祀是很慎重的事情。好比現代一個宗教徒到了教堂,心情就完全不同。對上帝、對祖先,那種心情多麼莊重!多麼肅穆!去拜菩薩、拜祖宗上香的時候,自然心裡就誠敬。對於大眾的事情,以這種心情,這種精神來處理。這就是仁道。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說到這裡,我們看到這位《論語》的編輯實在了不起,所以我說m•hetubook.com•com它始終是一貫的。它第一段講內在的修養,形而上的「克己復禮」,教誨的對象,是得孔門道統真傳的顏淵。講到外用的對象,則是孔子認為帝王之才的冉雍。下面這段是談對於「仁」道的一般修養。
第三點則講到居心、行事的大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願意的事情,也替人家想想。我們普通一般人,大概都是這樣:自己不願意的,都推給人家,這是普通人的心理,人之常情,沒有什麼大錯。不過假使我們要行「仁」道,擴充於為政之間,處人處事之際,那就不同了。你自己不願意的,就要想到別人也不願意。怎樣使得人、事至於平和,就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下面接著下來,就講仁的用了。如果我們拿曾子的《大學》來比方著講,等於上面這一節講「明德」,下面就要講「親民」、「至善」的境界了,也就是要講起用的道理。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