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第十三
斗屋升基之爭

上面兩首詩的詞句都很簡單,但包涵的意味卻發人深省;比起「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如何?
第三個故事,和楊玢的類似,據說(待考)出在清代康熙、雍正間的桐城人張廷玉。他是清代入關後,父子入閣拜相的漢人。據桐城朋友說,桐城有一條巷子名為「六尺巷」。張廷玉當年在家鄉蓋相府時,鄰居與他家爭三尺地,官司打到縣衙裡,張家總管便立刻把這件事寫信到京裡報告相爺,希望寫封信給縣令關照一下。張廷玉看後,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詩寄回來,這首詩說:「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張家的總管於是立即吩咐讓了三尺地出來,那個鄰居看到張家居然退讓了三尺,他也讓了三尺出來,於是留下了六尺空地,成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條巷道。
孔子講這件事,在我們初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豈但衛hetubook•com.com公子做得到,我們大家都做得到。所以有時候讀《論語》,覺得把這些話都記載進去,好像聖人的經典,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就是讀書要與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的增長相互配合。我們要知道,古代一個世家公子,可不那麼簡單。據我所瞭解,有些朋友因家庭出身不同,吃的穿的硬是很講究。有一位朋友,年紀相當大,名望地位也很高。他托人買一件汗衫,因為是老牌子,找遍了香港、英國,後來在香港一個老店才買到,價錢非常貴。代買的人也買了一件,穿起來的確舒服。這位先生對日常生活,就是如此考究。他也有他的理論:沒有錢寧可不買,要買就要買好的。譬如皮鞋,一雙好的皮鞋,又舒適,又漂亮,又牢固,可以穿兩三年。花兩百元買一雙普通皮鞋,幾個月換一雙,計算下來,花的錢一樣,既不舒服,又不好看。皮鞋如m•hetubook.com.com此,其他也是一樣。這就知道,世家公子的習氣,確是不同,由此也就瞭解到人生,所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一個窮子小出身,漸漸環境好了,自然會奢侈起來,這種習慣容易養成;用慣了以後,一旦窮了,再要想儉省,就困難了。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年歌舞樓;
四十年來車馬散,古槐深巷暮蟬愁。
——張籍法雄寺東樓詩
從這幾個故事,我們就可瞭解孔子之所以講到一個世家公子的生活,能夠修養到「知足常樂」,只求溫飽,實在是很難得的。像這樣修養的人,如果從政,就不會受外界環境的誘惑了。
第一個講到郭子儀:唐明皇時候,安祿山作亂,唐室將https://www.hetubook.com.com垮的政權,等於他一個人打回來的。在歷史上,唐代將軍能富貴壽考的,只有郭子儀一個人。他退休以後,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在興工建築的時候,他閒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工。吩咐一個正在砌牆的泥工說,牆基要築得堅固。這名泥水匠對郭子儀說,請王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在長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郭子儀聽了他這番話,拄著杖走了,再也不去監工。這個泥水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經驗,而郭子儀聽了以後,就想透了人生的一個道理,不是消沉,而是更通達了。
剛才提到郭子儀的起建汾陽王府,我們再看看唐人的兩首詩:
孔子在衛國看到一位世家公子,並不是近代語所謂的公子哥兒。古代的公子是世襲的,大體上都由長子繼承。除非這個家族犯了罪,否則和-圖-書是代代相傳下去的。例如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等等,這些都是公子。他在衛國看到一個世家公子名字叫荊,這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包括他的思想觀念和修養,都很值得推重。譬如在修繕房屋這件事上來說,剛剛開始有一點可住時,他便說,將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過高吧!好比有一幢配給的房子,雖然小了點,人口多住不下來,將就在走廊前加一小間,馬馬虎虎夠了就好。後來又擴大一點,修好一點,他就說,已經相當完備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等於原來配的房子只有十二個榻榻米,現在改了第一期的國民住宅,好了一點。他說好了,已經很受用了。後來又擴充一點,他又說,夠了!夠了!太好了。
第二個故事,唐末楊玢在尚書任內,快要告老退休的時候,他在故鄉的舊屋地產,有些被鄰居侵佔了。於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擬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楊玢看了,便在後面和-圖-書批說:「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他的家人看了就不去告狀了。
門前不改舊山河,破虜曾輕馬伏波;
今日獨經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陽多。
——趙嘏經汾陽舊宅詩
其次說到蓋房子,講幾個故事:
所以孔子提出衛公子荊的這個觀念,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的四書五經,教年輕人去讀,在他們是一件痛苦的事,實在難懂,像這些必須要配合人生的經驗去體會。如果在學校裡教這些書,僅從文字上講解,學生聽了自然會反感的。這實在難怪學生,只好責怪「人生」了。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