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子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這裡是說,一天冉有退朝回來,孔子問他為什麼今天回來這麼遲?冉有告訴孔子,因為有政務須要商量。孔子說,我清楚得很,看起來好像是國家的大事,雖然我沒有參加,不過就好像親自聽見一樣。孔子這個話非常幽默,想來,他說此話時,一定作了一和-圖-書個幽默的微笑,等於打冉有一棒。
幾千年來,一切國家大事,都決定在早上,乃至個人的處理政事,也是如此。如曾國藩當年理政,就不大開會,而是找部屬們一起吃早飯。有一個人不到齊,他就不動筷子,利用吃早飯的時間,討論了事情。所以對於過去的早朝和現在的會議,我們可以好好對比研究一下,對於自己國家將來制度的問題,也是值得考慮的一點。
引伸到下面的「一言喪邦」,一句話而亡國的,又可以舉很多例子了。歷史上楚漢之爭,劉邦的長處,是聽從別人的話,他的所以成功,是對於別人的好意見馬上接受。如果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
和圖書。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對於這一點,在個人修養上是要注意的,尤其作為一個單位主管,往往容易犯一種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別人的意見更對,更高明,可是為了「面子」,為了「下不了台」而不接受。這種心理,大而言之是修養不夠,小而言之是個性問題,自己轉不過彎來。現在,我們看看項羽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決定:當項羽打到咸陽的時候,有人(據《楚漢春秋》的記載是蔡生,而《漢書》的記載是韓生。)
和_圖_書對他說:「關中險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勸他定都咸陽,天下就可大定。
這也就是孔子的機會教育,他對自己的國君,不好意思直接教訓。可是趁這個機會,舉出這句話來作例子,無形中教育了他。魯定公本人就是領導人,所以他說假使一個人懂了「為君難,為臣不易」這句話,就可以興邦了,事業前途無量了。這段文字很簡單,如以歷史的事實來講,一言可以興邦的史實很多,試舉兩個例子:
魯定公一天問孔子,他說一般人都說,不要隨便說話,尤其是從政的人,在上面領導的人,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興邦」,有這個道理嗎?孔子說,話並不是那樣說法。「一言而可以興邦」,這句話是一個原則,
m.hetubook.com.com譬如說有一句一般人都知道的話「為君難,為臣不易。」這不就是一句話嗎!做領導人困難,做幹部也不容易。
一個例子是唐太宗時代的名論:「創業難,守成也不易。」就是這個道理,不但國家天下事如此,個人也是如此。一個人由貧窮而變成富有,是創業難,至於子孫的守成,又是一個大問題。究竟哪一個難?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上,素來認為兩皆不易。另一個例子,宋高宗曾說過,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其實這句話,春秋戰國時,衛國的蘧伯玉也這樣講過,人由於年齡的增加,經驗的累積,回過頭一看,才發現過去的錯誤。這些都是「一言興邦」的實例。
關於這一點,我們中國歷史上曾有很多研究,國都應該定在m.hetubook.com.com哪裡?歷代都有討論。宋元以前,首都多半在陝西的長安,宋代因為國勢非常弱,定都汴梁。當時也曾有人認為洛陽是四戰之地,不宜為首都。往下元、明、清八百多年來,首都則在北京;民國成立以後,對於定都的爭議,當時也有許多主張。一派主張定都北京;一派主張定都南京;還有人主張定都到咸陽;又有人主張定都北京或南京都可以,但是應該在長安、武漢等地設四個陪都。這一派人看到了將來國家的大勢,要與國際的局勢相配合的。一個國家究竟定都在哪裡,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各方面的配合都很重要,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現在為了配合將來時代,預為國家的大計研究,這些歷史,乃至於近代史、國際現勢,都要研究。這是題外閒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