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第十九
繼往開來

再說唐太宗與徐世績的故事。徐世績和太宗一同起來打天下的,戰功之多,武功之高,都是了不起的。當唐太宗將死的時候,第一個決定,馬上發表徐世績去邊遠地區戍守邊疆,等於一個總司令降下來當一個團管區司令。唐太宗並且告訴他的兒子高宗,注意這道命令送達後,徐世績是怎樣起程動身的。可是徐世績到底是年輕時和唐太宗一同起來打天下的,也很高明。深懂唐太宗。他是在半路上接到命令的,一接到命令,連家裡都不回去,立即就去邊疆報到。別人把這情形報告以後,唐太宗放心了,知道他將來會聽高宗的。
這段書還要注意的,中國講孝道,曾子著了一部書,後來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孝經》。嚴格研究孝道,這中間也有些問題,如果我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狹義的孝子,那就不會有人去革命了,大家都去當孝子,這個社會還是不會有進步的。所以孝與不孝之間,和*圖*書存在著問題。後來發展到孝與忠是相關連的,但後來又變成忠於一人;忠於一事的狹義的忠。實際上講孝道,就要研究曾子所著的這本《孝經》,其中說到孝道的精神,就是西方文化的愛,愛要擴充到愛天下人,就是大孝於天下,後世所提倡的忠,就是孝的發揮。
漢武帝殺他最寵愛的妃子鉤弋夫人,是因為要立她所生的孩子為太子。當漢武帝立定了這個決心的時候,先把太子的母親殺了。有人問漢武帝為什麼這樣做,漢武帝說,自古以來國家所以會亂,都是帝王年少,母后年壯干涉政治所致,我年紀已大了,這妃子還年輕,將來我兒子當了皇帝,母后如果干政怎麼辦?漢武帝這種做法,說來是一種權術、帝王的統治手段,但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第三點我們要注意的,這個「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有什麼難呢?其實非常難,也許我們大家沒和-圖-書有這樣的家庭環境,體會不到,假使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就可以體會到,往往對於老一輩的幹部不會用。中國有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我們講歷史上兩個故事就可以看出來: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這是歷史哲學的問題。孟莊子是古代的世家,魯國世襲的大夫,姓仲學,名速,他的父親孟獻子,名蔑。孔子當時說,孟莊子可真是一個孝子,他對於父母的孝行來說,其他的一般人都做得到。(像我有一個朋友,六十幾歲了,也是白髮蒼蒼,事業很大,工作忙得很,家中有八十多歲的老父,他每天晚上一定回家陪父親吃飯,否則他父親就吃不下飯,有時父親還罵他,甚至用手杖打他,他趕緊跪下來給父親打,但這些孝行還不算太難。)孔子說,最難做得到的,是孟莊和_圖_書子承繼高位以後,對於他父親原來用的這班老幹部,並不改變,同他父親一樣待他們,沒有變更,而且對於父親的政策,繼續執行。這兩句話實在道理很多。歷史上古代的政治形態,秦漢以前的宗法社會與秦漢以後又不同,與現在更不同,現在社會假使和古代一樣,那就糟了。現在是工商社會科學時代。春秋戰國不但是農業社會,而且還保留濃厚的宗法社會形態,非常保守的,那時是敬老尊賢,重視前人的經驗。現在重視年輕人,著重求新求變。這又是歷史文化一個大問題,將來是不是人類整個文化會走回頭路?這很難說,看歷史的演變,說不定會走回頭路。這是第一點。
我們讀歷史,看到了很多事,所以有人看通了,一輩子都不願出來做事。(但現在民主時代當然不同。)像這些帝王處理這些事情,如果只以古代宗法社會的體制來說,則有他的道理。
因此唐宋之後,有「求忠和*圖*書臣於孝子之門」這句名言。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來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真有責任感。古代的「忠」,現在的名稱就是一個大的責任感,不過這兩個詞句作一比較,我認為還是中國古代的「忠」更好,因為「責任」只是法治的觀念,而法治觀念產生的流弊,就是會在我們的思想上產生有價值沒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沒有價值又何必盡這個責任?中國古代的文化則不談價值的問題,只有情義的問題,所以我們要了解,孔子講孟莊子的孝道「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是說他能大孝於天下,繼父親善良政治的成規,是難得的。這是第二點。
第二個故事也是出在漢朝,以前提過漢文帝到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漢文帝進不了營門;周亞夫出迎,以甲冑之士不便跪拜,拱手為禮,軍容嚴肅,文帝讚他的軍隊最好,重用他。但是後來景帝時,周亞夫還是被逼死。為什麼殺他呢?https://www•hetubook•com•com漢景帝講了一句話,批評周亞夫為「此人鞅鞅,非少主臣。」這是景帝就決定要殺了他。他也認為周亞夫絕對是忠臣,但只忠於我景帝、忠於國家,可是我年紀已大,將要死了,兒子年紀還小,上來當皇帝,他心裡就不會服氣、不痛快了。
其實社會人情都是一樣。豈但是政治?對人付出太多的感情時,對方會受不了,對朋友熱心幫忙,如果過分得干涉到他的事務,必會遭反感,所以人生就是政治,政治也是人生。看多了,就知道「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的確很難。所以這幾句書表面上很簡單,卻是真學問,要好學、要深思,用頭腦從人生中去體會。
假使徐世績有猶豫或不愉快的表現,恐怕也要被殺了。這件事足見唐太宗的英明。也好在是出於唐太宗的手上,因為他的好處太多了,就把這種玩手段的事忘了,如說出在秦始皇這類人手上,一定給世人罵慘了。唐太宗是怕他功太大了,所謂「功高震主」。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