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際無二相 在本際上,諸佛菩薩以及每一個眾生都一樣,並無差別。
三事圓證故 這三種方法都修成功了,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名究竟涅槃 就成佛。
這是威德自在菩薩的讚歎之詞,先恭維一番,然後再將主題提出。
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其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因此得成就 都依此三種法門而成道。
如鏡照諸像 修止的方法要把自己心念拂拭乾淨,猶如明鏡一樣。
如何修觀
話講完了,跪下來拜,如是三清,終而復始。
這是多美的文學境界,也是最好的佛經,不用佛學名詞描寫人生的幻化,多美!又如「紅樓夢」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人生一切都是幻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幻化,我們自己也是幻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諸行無常。
為什麼要數息?你心靜不下來,不能得止。一上座,先聽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變細,再靜下去,耳朵聽不見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覺來去,乃至感覺到鼻子都沒有氣了,胸部也不動了,只有小肚子輕輕地很久動一下,這樣才叫「息」。到達了這個地步,不要數了,換第二步「隨」,隨著這個息定下去。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這時才沒有雜念,內發的寂靜輕安就來了。得止以後要起「觀」,不起觀,那是外道定。觀是用智慧觀察,轉入修慧的境界。觀行成就了以後,第五步是「還」,還我本來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最後達到「淨」心淨則國土淨,修持到此地步,所謂「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這才是真正唯心淨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這個境界就是淨覺心。
佛說菩薩悟淨圓覺以後,見道以後,「以淨覺心」,什麼是淨覺心?就是現代人很喜歡提的禪宗六祖的那首偈子: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如何修禪那
如果能夠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同時解脫身心障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一切煩惱妄想滅了,「生滅滅已,寂滅最樂」。「妙覺隨順寂滅境界」,無處不寂滅不清淨,無時不寂滅清淨,「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以及他人的身心所不能及,已經超越了人世間,此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如同「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方便者,名為禪那」,如此身心解脫了,這叫作禪。注意!這樣才是真正禪宗的境界,不是一句話聽懂了,一本書看懂了,雲淡風輕便是禪,那毫不相干,雲也不淡,風也不輕,身心都是障礙,沒有用,那是狂禪、口頭禪。
修行人一共有幾種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很多人認為內心清淨才叫修行,把自己的念頭靜在那裡,用什麼方法靜呢?「由澄諸念」,什麼是澄呢?把一杯渾水靜止擺在那裡,擺久了,水中的雜質慢慢沉澱下去,水就澄清了。所以,很多人一打坐靜不下來,妄念反而特別多,怎麼辦呢?不理它,如同那杯水慢慢就澄清了。
接下來,我們看「圓覺經」原文。注意!「圓覺經」這裡所講的觀,不是普通的觀,而是大菩薩境界的觀。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
如來總開示 佛將其總歸納起來,便有三種類有三個種類。
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絕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hetubook.com•com
我常告訴各位,你們修行,有一本書叫作「小止觀六妙門」,不曉得你們讀過沒有?修止觀有六個步驟,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據我個人幾十年看來,許許多多的人修了幾十年,都還在那裡數息,我坐了幾個鐘頭了,數了多少息了,幾百下了,幾千下了,幹什麼呢?你在學會計?還是當出納?而且,很多人在數呼吸的時候,還拚命想把呼吸的氣留在丹田,留得住嗎?你去解剖屍體看看丹田有氣嗎?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說假如有人學佛、修行、做功德,修於聖道。不只自己修,還能夠教化別人,幫助百千萬億人修成了阿羅漢和辟支佛果,辟支佛又稱緣覺佛或獨覺佛,可以無師自通。像這類阿羅漢及辟支佛轉生在人世間的並不少,到處都有,不過,一般人看不出來,要靠各位的智慧去找。雖然教化百千萬億人成就了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此功德多大啊!但是,「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所以,諸位比他們還高,不過,光聽到沒有用,還要修。「一剎那頃,隨順修習」,聽到以後要相信,馬上依照佛所說的方法去做,這樣的話,功德比前述的人還要大。
第一類的人,屬於大菩薩的種性,「悟淨圓覺」,他悟到了心就是淨土,此心本來清淨,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的心從來就沒有齷齪過。就是有齷齪,壞事想過,但是,它沾不住的。心同虛空一樣,有烏雲密佈的時候,但是,下過雨以後,還是乾淨的。不管天晴也好,陰雨也好,虛空仍是虛空,毫無障礙。學佛要先悟到此心本來清淨,本來圓滿。這個很難唷!雖然很難,但是,也很容易。如何容易?只要你悟到「平常心就是道」,就可以了。此心本來清淨,好好的,何必另外再求個清淨?但是,有些人喜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最後,佛作結論。
佛說學大乘道的菩薩們悟到了我們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在圓覺中。以此淨覺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騙,也不要以為我打起坐來,內心空洞洞的很寧靜,哦!這就對了,這就是佛。打起坐來很清淨,不打坐就沒了,這是生滅法。修之則有,不修則無,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如果在增一點、減一點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覺得好清淨,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騙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後面對著佛像,再點個檀香,這樣才清淨,這是取幻化、取靜相。不要以為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廁所就沒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廁所就不敢念了,萬一你坐在馬桶,突然要死了怎麼辦?不垢不淨,佛法遍一切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寂靜奢摩他 第一種是修止的方法,
希望佛大慈大悲為我們再開個廣大的法門,告訴我們成佛漸修的方法,以及修行人一共有幾種,使我們這些參加法會的菩薩以及未來求大乘道的眾生,能夠快快悟道,然後,遊戲於如來大寂滅海。
「了知身心皆為掛礙」,我們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礙住了,打坐剛有一點境界,腿就不對勁了,屁股也坐不住了,這是身的障礙。再來就是心的障礙,思想雜亂,念頭來來去去,靜不下來。所以佛叫我們修夢幻觀,不取動相,也不取靜相,徹底明白身心就是我們的大障礙。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境界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皆是覺隨順 這三種法門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www.hetubook•com•com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個方法稱為奢摩他,奢摩他翻譯成中文是「止」的意思,這是真正的大止觀,不是小止觀,小止觀中六妙門中的最後一步「淨」,是這裡的第一步。
接下來是威德自在菩薩上場。真正的威德是道德的成就,而不是權勢大、地位高。密宗裡有大威德金剛的修法,在此不講。威德自在菩薩的含義是德性的成就,自然解脫自在而威儀莊嚴。他從座位上站起來,行禮如儀,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他提什麼問題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或三摩缽提。
念頭澄清了以後怎麼樣呢?「覺識煩動」,又起個妄念,很討厭。你不要討厭它,釋迦牟尼佛講過「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要討厭人家,它來也蠻好嘛!認清妄念是第六意識在動,不要討厭它,慢慢你就曉得每一個妄想與你都不相干,如此用功下去,需要時間,時間就叫功夫。所謂功夫,就是方法加上時間,加上練習,加上實驗,然後得到成果。
講到幻相,現代的社會中,精神病人越來越多。十九世紀的絕症是肺病,二十世紀的絕症是癌症,未來二十一世紀的絕症是精神病。尤其搞修道、打坐的,很容易走上精神病,因為在打坐中看到東西了,一不小心就精神分裂去了。正統學佛的就要記住佛在「金剛經」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現在「圓覺經」所講與「金剛經」所講的,一模一樣,表達方式不同。學佛千萬不要著相,不要被幻相牽著走,越平實,越通俗,越好。
威德汝當知 威德菩薩你應該知道
如苗漸增長 幻觀成就就是真空生妙有,性空緣起,所修妙行,如土中長苗,漸漸增長。
這些菩薩所修的如夢如幻觀行,漸次增進,慢慢有所成果這個方法叫作三摩缽提。三摩缽提就是止觀等持、定慧等持。
此三法門是哪三個法門?第一是講修止,第二是講修觀,第三是講修禪。這三種法門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十方世界的佛都因此法門成佛。十方世界的菩薩有種種許多的修行方法,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皆依如是三種事業,都是從「止」「觀」「禪」這三事業變出來的。為什麼叫事業呢?成佛也是一件事,也是造業,造什麼業?造善業,造成佛之業。若能圓滿證得了,就成佛了。
為什麼要「即起諸幻」呢?「以除幻者」,以幻除幻,以楔出楔。例如念佛,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因為念頭太多,用念佛號來除掉念頭,其實,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也是妄念,以妄念除妄念。
如何修止
為什麼提這些?現在「圓覺經」準備講觀,我隨便告訴大家修觀的道理。修止是定學,修觀是慧學,希望大家有個初步的概念,才能瞭解本經的重要。
到達了悟淨圓覺,心如明鏡以後,「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由前面修定的境界,到達真正淨覺的心境,自然瞭解知覺自己的本心本性,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些都是幻化。幻化並不是沒有,例如看電視、看電影,我們所看得的影像就是幻化。修行到達了這個境界,才知道宇宙萬象以及我們的生命、身體、思想、感情、知覺這些都是幻化。由幻化所生的東西,無法永恆存在。例如我們人類的歷史,幾千年來、幾百年來的人事物到哪去了?你看「三國演義」開章那闕詞: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修行必須「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空中可以生起妙有,妙有又須化空。空有之間,任運自在,「變化諸幻」。我們是幻眾,不信,八十年後一定沒有你了。像釋迦牟尼佛就是「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講了那麼多佛法,留下了不少經典,他自己也是幻化,他的確來過人間,但是,後來又消失了。
及諸大菩薩 以及諸大菩薩,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如何定慧等持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https://www•hetubook•com.com
身心客塵澄清了以後怎麼樣呢?「便能內發寂靜輕安」,注意!這個「內」不是指身體內部,此內是不分內外之內,不以自體為標準,所以,中國的禪宗稱身體叫「色殼子」,或叫「臭皮囊」。你慢慢靜下去,身心澄清了以後,由寂靜而發生輕安,身體輕靈,心理清明安詳,生理上的酸、脹、麻、痛都沒有了,內心寧靜平安。其實念佛也可以達到輕安,但是,我看到你們打念佛七,走著念,坐著念,一天忙死了。走著念、坐著念,沒錯,但是,要慢慢地念,不能急著像趕集一樣。只要方法對的話,也可發生輕安,頭頂清涼。
佛說若是一定要加以分門別類,這其中的數量太多了,但是依眾生性向的差別,歸納起來有三種。哪三種呢?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修行到一切如夢如幻的時候,真空中要生出妙有來,所謂「性空緣起」,在空的境界裡自己起觀,觀出東西來。修行真到達了此一地步,可以在一念之間,把自己變成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別人看到的不是你,而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比如,以前在大陸上,一位能海法師,到西藏學密宗,回來以後,開了一個密宗黃教的道場,修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三個頭,一個頭有三隻眼,三十六隻手,每隻手上各拿一件法器,十八隻腳,腳下踏著男人、女人、死人老虎——什麼都有,行者一彈指剎那之間,要把自己觀想成大威德金剛。能海法師經常晝夜不分在大殿中修法。有一天晚上,有人進殿一看,能海法師不見了,大殿裡多了一尊大威德金剛。這就是「即起諸幻」的故事。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證悟到了自心淨土的圓滿覺性。「悟淨圓覺」很難解釋得清楚,希望有心修持者多多努力,自己去證悟,否則,講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癢。悟淨圓覺是菩薩見道的境界,見道以後才能修道,道都沒有見到,你修個什麼?所以禪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善男子,假設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再說「輕安」的情形,初步的輕安,由頭頂發生清涼,然後下降遍及全身。清涼以後,便是得暖。得暖不是發燙、發熱,得暖是有溫暖的感覺,但不是發燒。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節、經脈都柔軟了,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得「暖」以後,再進一步是得「頂」,自己的精神可以與天地相往來,與宇宙合一。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氣脈通不通的問題,氣脈只是初步而已。再下來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所有煩惱妄想,以及憂、悲、苦、樂都切斷了,但不叫作「空」,如果還有一個「空」的境界,那是戲論。經典上說大乘菩薩可以得「無生法忍」,沒有生起動的作用。再進一步是「世第一法」,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暖」「頂」「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個法門,乃至外道法門,在功夫境界的階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輕安」。
其數即無量 其數量無限,
輕安只是第一步,還有其他很多境界。佛說:「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因為寂靜到極點,十方世界諸佛的心在你心中顯現。為什麼諸佛之心會在你心中顯現呢?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十方諸如來 十方世界一切佛,
「靜慧發生」,不斷地靜下去,於是另外開發一個境界,「身心客塵,從此永滅。」我們的妄想都是客,來了會走,留不住,你的主人則沒有動過。例如各位坐在那裡,我講的話,各位都聽進去了,這個話是客,屬於外來的,什麼是主人呢?你聽到了,覺得有道理,我懂了,這個是主人,他沒有動過。我們心理上的動態是心理的客塵。什麼是生理的客塵呢?打坐腿發麻、發脹、氣脈通囉!這裡動了!那裡跳了!這些是屬於身體上的客塵,知道就好,和_圖_書不理它。你不理它,一切不管,慢慢就過去了!可是,一般人都被生理上的客塵拉著走,哦!氣脈通了,不得了了!於是,便玩弄氣脈、功夫去了,心也就無法真正靜下來,這樣修行怎麼會有成果呢?
此時,佛告訴威德自在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發心為了一切大乘道的菩薩,以及將來的眾生,問我成佛的各種方法。你們好好仔細地聽,我為你們說明。
「無知覺明」,這四個字可真妙了,這一句在文詞上不通,無知與覺明是互相矛盾的,卻擺在一起,這是有其道理的。無知與覺明是同樣一個東西,沒有悟道以前是無明,是無知,我們天天在用,能思想,能感覺,能造業,我們用了一輩子,還不知道他是什麼東西。悟道以後,你就明白他是空的、幻的,「不依諸礙」,不在身體上,也不在心念上,「永得超過礙無礙境」,永遠超越身心的障礙,也超越無礙——空的境界。到此地步,有什麼效果呢?「受用世界及與身心」,此時可以享受物質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轉過來享受自己的身心。我們一般人活在世上,都被物質所用,都被身體所用,都被我們的思想、情緒、慾望所用,是不是這樣?我們學佛修道,要反過來,善用其心。
隨順諸方便 隨順各種眾生的修持方法,
成佛漸修的法門如何
佛啊!您所說隨順覺性的道理,譬如一個大城有四個大門,可以從東方進城,也可以從西方進城;可以從南方進城,也可以從北方進城;不只一條道路。一切菩薩成就的方法各有不同,各種莊嚴佛國亦有所不同,成就菩提的方法,不只一種。您所說「心即是佛」的道路太高了,大家不敢相信,而且也認識不到呀!
無上大覺心 一切眾生本有的無上佛性
修行打坐種種的法門,都是在修止的階段,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但是,一般人的修止,初步的止都止不住。禪宗臨濟祖師臨終時留下一首偈子:
無上妙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高無上正等正覺,在此不用梵音,譯為無上妙覺。佛法沒有秘密,真正的大道沒有秘密,所謂的密宗只是一種方法而已,道是天下的公道,遍諸十方,無所不在。天下的真理昭昭彰彰,人人都可以認識得到,學佛就是悟得真理,真理是什麼呢?就是悟到「心就是佛」。悟到了「心就是佛」的真理,就可以瞭解到不管是悟與未悟都一樣平等,成佛與未成佛一樣平等,在生命的本體而言,成佛並沒有多一分,不成佛也沒有少一分。佛說你問我修行的方法有幾種?實無有二。真理只有一個,所以許多佛教寺廟的大門或大殿上寫著「不二法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就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這個時候,活在世間,一樣講話,一樣吃飯,一樣做事,但是心中無事,「如器中金皇,聲出於外」,他同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而內心是空的。此時,煩惱也空,涅槃也空,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實用功,隨時拿把掃把,把自己的內心掃乾淨,纖塵不染,這是真修行。做到這步功夫以後,再進一步,可以談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鏡的境界還要打破,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佛菩薩的境界,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普通人沒有達到,未證言證,未悟言悟,這是撒謊,犯大妄語戒,罪過非常大,萬萬不可。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因為菩薩明白眾生是幻眾,所有一切均是幻行,不執著幻化,不為幻化所困,而能起幻。救度眾生,這是幻行,大慈大悲之心。菩薩之慈悲即是菩薩之煩惱,但是,他在煩惱中有其不煩惱的一面,因為他知道這些都是幻化。
講到這裡,請諸位小心!現在人喜歡說大話,一講到禪就提六祖的這首偈子,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其實,各位不要忽視六祖的師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並沒有錯,那是真講實際修行的功https://www.hetubook.com.com夫:
佛說一切大乘道的菩薩從此幻觀開始修,漸次增進,一步一步慢慢地進步。「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這個能夠知道幻化的,能夠起幻觀的,與幻化並不相同。例如牙痛,疼痛的感覺是幻,但是,那個能知道疼痛的並不痛,疼痛與他毫不相干,要從這裡去體會,注意!這是傳大法唷!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幾種。
剛才講止,現在講觀。講到止觀,其實,止中有觀,觀中有止。一般的修行方法中,如道家的守竅,守丹田,都是求止。又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這也是修止。而現在哪裡呢?當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唉呀!糟糕!我又亂想。你知道在亂想,這就是觀。所以,止與觀是同時,換句話說,不止不能觀,有止才有觀,有觀才有止,止與觀的作用在一起。但是,其中有所差別,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這是止;能不能真念到一心不亂?這就靠觀了。觀是什麼?觀是慧的因,慧是觀的果,般若智慧是觀行的成果,觀修到了,般若就出來了,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此時,佛重新以偈語再說一遍。
三種妙法門 總歸納成此修止、修觀、修禪三種法門,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他說感謝大慈大悲廣為我們分析說明如何學佛而成佛,從任何一條路都可以隨順進入佛的境界,使我們修習菩薩道的人曉得心就是佛,進入自心光明境界。承蒙您老人家圓滿清淨的音聲教化,使我們明瞭不須勞苦修行就可以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滅」。再進一步,把那個能知道的也把他拿掉,因此一切幻相永滅。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非常歡喜,在座大眾靜默聆聽。
關於這一段「寂靜」與「輕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補充說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守竅、煉氣、念佛、觀想——等,都是把心念專一止於一點上,這些修法也屬於奢摩他,但是,這是屬於小乘的奢摩他。這些修法有四個原則,第一步是求得「專一」,止於一點。第二步驟是「離戲」,離開了「空」的境界,離開了「有」的境界,離開了「非空非有」的境界,離開了「即空即有」的境界,這叫「離戲」,離開了戲論,戲論就是說笑話。達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為了不起,不要以為「空」就是道;「空」是戲論、笑話,「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些境界都一樣是笑話。離開了這些笑話,算不算「寂靜」?還沒有。接下來,第三步是「一味」,在靜中,在動中,始終如一,始終不變,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也不受內心情緒的干擾。第四步是「無修無證」,不須用心做功夫,也不認為證得什麼道。到此階段,才是「寂靜」,無事不定,無時不定,無處而不定,這才是大乘的止。
我們的心念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雜念妄想停不住,怎麼辦?雜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塵,只要心靜下來,你知道雜念妄想很多的那個「知」,就是「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個「知」它本身沒有雜念妄想,它猶如虛空無量無邊,這個「知」沒有形相,沒有名稱,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圓覺」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認不到。即使你認到了,悟了,不要以為就到了沒事了,吹毛用了急須磨,吹毛是指非常銳利的寶劍,拔下一根毛髦放在劍鋒上,吹一口氣,毛髦就斷了,還要注意修行,我們的心念用過了就要丟,隨時在止中,隨時在定中。
悟了道的菩薩們一切都在遊戲中,宣揚佛法度眾生也只不過是遊戲而已,此乃大自由、大自在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是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禪那唯寂滅 修禪那像發聲的樂器,中心是空的。
如幻三摩地 第二種是修觀,觀世間一切如夢如幻,以幻除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