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持語錄之一

「越是當大法師的人,越是處處要謹慎,在任何時候對人都要尊重、慈悲。」
日期:一九八零年三月一日
地點:承天禪寺
地點:承天禪寺
「現在人學佛,自度尚未成,自身還是一團泥沼,就想度自己的親眷,結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學佛人自度無暇,還去牽絆掛礙親眷,這樣子,世俗念頭不易轉過來,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為難了。」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地點:承天禪寺
「你看看這個世界,大家都沉在迷夢中,追逐名利,你爭我奪,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強,我要比你更強,每個人都在比賽,看看誰的夢做得最大。結果,這些名、這些利,生不帶來,死亦帶不去,只是徒然多造一些新的惡業,而此番再墮下去,人身也就難得了。」
地點:承天禪寺
傍晚,在大殿外,某某師對老和尚提及「大彌陀經」中的種種,老和尚說:「大彌陀經中所說的西方勝境,不過是佛以此誘導眾生,使其念佛,令精神上有寄託與目標,主要藉由一心念佛,令三障消除,心無妄念,而達自性西方,皈入極樂。」
某某師初任寺務處書記職,每天須面對一些來來往往的信眾,由於出家未久,尚不知如何應對。上午,在招呼一些信徒後,老和尚即對某某師說:「在世俗社會分貧富貴賤,只要走進佛門來,就沒有高下的分別,無論是貧是富,是貴是賤,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對待,生生世世要廣結眾生緣,這樣,我們在成佛度眾的過程中,才會有殊勝的因緣。」「不要說眾生有善有惡,一切的善惡都是我們的分別,如果真正會修行的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地點:承天禪寺
「出家人看經書,可以瞭解佛菩薩的意義,且要受戒,戒律很重要,這是我們了生死的根本。持戒,忍辱是第一道,要修苦行,粗衣淡飯,為常住、為眾服務,做功德,才能開出我們的智慧,才能親身體會佛菩薩的意思(境界)。」
女信徒林某某一心一意要上山落髮,以了卻娑婆苦,老和尚明白地對她說:「不要因為對世俗種種的挫折磨難,產生怖畏厭離,以為出家便可以避開這些痛苦,過清淨舒適的生活,事實上,出家更是有各種的挫折與苦難來折磨你,只是所不同的是,世俗社會的苦,是生死輪迴的業,再如何奮鬥、吃苦,仍逃不出六道輪迴的路;而出家的種種刺|激挫折,卻能敲醒我們的覺知性,由其中歷煉出解脫的智慧來,終而了脫生死。」
日期:一九八零年三月十九日

年齡:八十八歲
「若人一心繫念佛,則念佛可掃妄念、垢塵。一心念去,至業障消盡,則智慧眼開,心無掛礙,自心則比西方境,以此無垢心境,命終後即感蓮花化生,佛菩薩眾會一處,經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點都不虛假,佛絕無妄語。」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廿二日
日期:一九八零年三月十一日
傳某師問:「那麼,我們應如何了生死?」

某居士見過老和尚後,便對老和尚表示,人生短促,今後將一心一意走修行這條路,看能不能了生死。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所謂的願斷一切惡,當我們拿著筷子爭夾好菜的同時,便是一種惡念。」
地點:承天禪寺
「噢!你也會這麼說,不簡單,很聰明。好了,我們一天說一點,晚板了。」老和尚說完,大眾即散去。
「我們修行,就是靠我們的誓願力在成佛的,自古以來的佛菩薩,像文殊、普賢、觀音等,無不是靠著他們本身的誓願力,修苦行而成就的。」
師父在客堂對某某師說:「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裏起不平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無事,那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師父不在時,遇事境緣,要記取師父曾說的教誡,忍之,心安之,這是最好的一帖藥。」
日期:一九八零年二月廿五日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地點:承天禪寺
日期:一九七九年八月廿一日
老和尚開示:「一個人若是生活越享受,吃好、穿好,就會助長他貢高我慢的個性。個人條件越優越,則我相越是顯著。」
年齡:八十八歲

「要知道,我們得了這個人身,是要來修行的,是要過人身劫的,看看能不能藉這個人身來了生死,成佛作祖,不要再依這人身,再造貪嗔癡的業,貪好吃、貪美服、貪享受。貪子女兒孫福,在六根塵中做夢,不知回頭修行,那麼這番人身過去,四生之中就有我們的份。畜生道中,牛、馬、豬、狗等是我們人去做的,餓鬼道也是我們去投的,乃至地獄道、化生類、濕生類,一切都是我們這個心去造成的。十法界中,一切都是依我們這人身所造的各種業去形成的。所以說,我們是在過人身劫,由這人身可修行成佛作祖,亦可造業墮四生輪迴。我們現在出家了,就該依著佛法,找到一條修行的途徑,看能不能由此超出生死輪迴,脫離娑婆苦。」
地點:承天禪寺
日期:一九八零年四月十四日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九歲
「父母只是讓我們藉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老和尚在客堂對信徒開示:
「修苦行就是對一切粗賤的工作,都要無分別地去做,主要在磨我們的傲氣、消業障。有苦才有行好修,沒苦就沒道行可言。」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什麼事都要學習放下,不要執著,不要樣樣記掛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緊的事,不必去理會別人在演什麼戲。否則,自己跟著起煩惱,一起墮到三惡道去。」

年齡:八十八歲

老和尚說:「我們念佛就是要念到花開見佛,什麼叫花開見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顏悅色以道理行之,對人要親切和藹,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臉,令人望之卻步,當法師的也要如此才能度眾。凡事照道理來,就事論事,不可用煩惱心去應付,對人不論是善人或惡人,都是和氣地平等對待,不要去看別人的過錯,這樣別人對我們印象好,我們心也清爽,照這樣做去,心無煩惱,便是花開見佛。」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日
日期:一九八零年六月六日
恒某師說:「可是當我們想到法身時,我們知道法身無男相,亦無女相,佛經上記載,龍女是女身,它在佛陀面前,將自己的龍珠吐出獻佛時說:『我的成佛,也就像現在將龍珠吐出供佛一樣地快。』說罷,便在佛陀前當下示現成就佛道。所以,雖然我們是女人身,可是對於成就佛道,並不感到自卑氣餒。」
地點:承天禪寺
地點:承天禪寺
問:「如何得一心不亂?」
年齡:八十九歲
年齡:八十九歲

年齡:八十九歲
「我們今天既然出家,就要知道佛菩薩的意思,看一些經典,像金剛經、地藏經等,瞭解十法界眾生的狀態,知道各法界和_圖_書的眾生是如何形成的,這樣,我們的行止才能有所依向。否則,懵懵懂懂地不懂因果,出家了,還像在家人一樣,爭名爭利,你搶我奪,互較高下,這樣下去,那麼此生一過,人身也就難得了。」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年齡:八十八歲

老和尚說:「話是這麼說,你還是有所掛礙,你仍是在掛心你的孩子、全家大小。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你要知道,我們投生到這人間來,有父母、兄弟姊妹等,這些都是屬於四生輪迴中的一環,今世父母生我,以後我再生別人,彼此輾轉相生,再加上我們的殺業,現在你殺我、食我,以後我殺你、食你,殺業不絕,冤冤相報,彼此相殘,如是相生相殘,一下子生為人,一下子又淪為畜生,在四生六道中,來來去去,永無止息,父母親眷就是我們輪迴的伴侶。」
「你們女人身業障深重,要修五百戒,男人只要修二百五十戒。」
答:「我們現在雖然出家,但是仍帶有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劫數。怨親債主,這些都會來討,我們要念佛,靠念佛的力量,一關一關地打破。」
恒某法師說:「此番來台,拜見老和尚,受益很大,每次上山來,聽老和尚開示,下山以後,老和尚的話,就始終在腦海裏盤旋而受用不盡。」說罷,與某居士等一再拜謝,歡喜而去。
地點:承天禪寺
「娑婆世界是我們客居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實,如戲夢一場,到頭總是空,不要貪戀娑婆世界的一切,放下萬緣,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
黃昏時,老和尚在大殿外坐,信徒請問老和尚金剛經中「一合相」的意思。老和尚說:「一合相的意思包含很多,例如與人同事共處,和合無礙,也是一合相的一種,常誦金剛經,雖然未行到那兒,也可以開悟出來。」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日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廿六日
日期:一九八零年六月八日

答:「師父除了鼓勵我們多坐禪外,也傳千手千眼大悲陀羅尼。」
年齡:八十八歲
「心若修得清淨時,一觸到境界,便能分辯邪正,心無動亂是道場。」某某師心有煩惱解不開,正值客堂有事,要到和尚寮一趟,一進去,老和尚便對某某師說:「金剛經裏頭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解釋看看?」某某師無言以對。老和尚囑在旁的傳某師為之解說,傳某師說:「若人在好言、惡言上起分別,在形色相上分別善人、惡人、好事、惡事,而起執著憎愛,以此分別執著的業識習氣,是無法進入如來清淨解脫的境界。」
年齡:八十八歲
地點:承天禪寺

答:「要得到一心不亂,必先無慳貪。無掛礙、無散亂心才可,這個出家眾比較容易做得到,在家眾則種種俗務牽掛,放不下,較不易辦到,出家人身、口、意三業清淨,都攝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亂。」「打七念佛,為的是要得正念或開智慧,是要去除色、聲、香、味、觸、法,得六根清淨。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淨,而不是在打吃得好或什麼。」「出家人要修戒、定、慧,俗家人則修不妄語等五戒。經、律、論三藏亦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開得比較快,經藏的智慧,在吾人心中,這個無量無邊如海的智慧,不是用開示或講經可以開出來的,這是一種般若智,由自心中自然流露,而世俗的智慧則是一種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覺,如大學生的智慧,在佛門中仍是小學生。」

地點:承天禪寺
地點:承天禪寺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經,否則便是被經轉。如果看經、看戒得到一點知解,便拿來批評他人,偵察他人有無做到,心生分別,徒增我相、我慢與是非。也是被經轉。」
日期:一九八年六月十日
日期:一九八零年三月廿五日
年齡:八十九歲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我們出家,是看破愛別離苦來出家的,所以說出了家便忘了家,如果還跟家裏人牽緣,則身雖出家,心中的念頭卻沒有出家,臨終時,念頭會被這些愛別離苦纏住,無法跳出輪迴,且與家人牽扯,自己也會俗氣化。不要與家人扯愛別離苦,不與人攀緣,則念頭自然清淨,到時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極樂世界得不退地後,才有辦法報親恩。」
「念佛要具信、願、行三力,要能引聲念佛,大地一音,即各種聲音入耳,即轉成念佛音,而無分別,不被轉去,方名一心不亂。」「我們妄念種子深重,念佛時不是頭昏,就是被妄念種子牽去,所以念佛時必須小心。」
「那些越是能幹,越是有才華的人,越是要卑下謙虛,要以大慈悲來待人處事,才不會失敗。」
日期:一九八零年三月廿三日
地點:承天禪寺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廿五日
地點:承天禪寺

日期:一九八零年二月九日
年齡:八十八歲
老和尚說:「念佛。念佛收攝妄念,能開智慧,便能解脫;不念佛,則妄念紛飛,想東想西,絞業障,如何能解脫?」
老和尚又說:「我們人道的眾生,有我們人道眾生的煩惱眾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一切貪嗔癡的苦毒逼惱,每天就是被這些無明煩惱業轉來轉去,而四生道中的眾生,不論胎生、卵生、濕生或化生的,他們也是一樣,有他們的各種痛苦。」

老和尚對出家弟子開示:「念佛、為常住貢獻心力、利益眾人,這便是修福慧,可直了生死。若僅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不為眾人,以後會墮下去。我也是在為眾人,修眾人福。」

「有些人瞧不起出家人,可是,要他們念佛,念沒幾句就起煩惱念不下去,甚至聽到念佛聲,心中起壓迫感,好像千斤的石頭壓在心中一樣,這就是沒有善根。」
「但若眾生不信念佛有個西方境可去,卻偏執於眼前的妄念、業感、種種事相,以為實有,如此不務實修,嘴裏雖說要往西方,也只是個妄念而已。」「生西的另一要件是,必須了盡業塵,沒有一切俗緣的牽纏,則生西有望。」
「現在你既然曉得學佛、拜佛,也會供佛、供法、供僧,這也是過去有種善根,學佛了更應知道來擁護佛法。居士在家學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要知所節度,食但飽腹,衣足禦寒,一切能過得去就好,把所餘的錢財拿來供佛、供法、供僧。做功德,做個護法,這才是在家居士所應做的本分事。」
日期:一九八零年六月九日
老和尚說:「了生死哪有那麼簡單,不吃飯就可以了生死,那大家都不吃好了,了生死,必須祛無明習氣,要忍辱,忍辱第一道,這是最重要的,不是不吃就可以了生死。」
「擔任香燈是最好利用來念佛的,一面擦擦抹抹地做事,一面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最好的。」老和尚說。

「佛說淨土三經,示西方實境,暢演往生的捷徑,亦不過是普攝群機,教化眾生,令生欣慕堅固的心,一心持佛名而生西,達到度眾生的方便法門。」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和-圖-書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日期:一九七九年八月廿三日
「雖然說極樂世界亦是妄,但佛究竟無虛言,臨終時只一佛念而無他念,心達一心,照樣隨佛號往生。」
灑掃畢,老和尚喚傳某師過去,對傳某師開示說:「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煉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老和尚說:「匆忙是我們這個身體在匆忙,念佛是用這個心在念佛,不相妨礙。有念佛的,和沒念佛的,來到這裏,我一看就知道了!一個有念佛的人,他的舉止行動,言談間會流出阿彌陀佛來,我看你來到這裏,心裏根本沒有帶半句佛號來。」
年齡:八十八歲
中午,某某師隨師父往工地,師父指著剛去掉板模的牆壁說:「這個壁可維持幾百年沒問題。」
「我們修行主要是專心於佛號,心心念念不離佛號,四體作務都是隨喜作的,掃地也阿彌陀佛,煮菜也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佛,事事隨喜不掛礙,心則漸入西方境。」
老和尚又說:「戒行清淨,六根不染,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要如龜縮頭,住於清淨無染。六根不淨,妄念尚存,無明未破,便無法開悟。禪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
年齡:八十八歲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託,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晨間,灑掃畢,師父對弟子某某師說:「我們工作,不要說你現在寺裏為佛做事,或為師父做,而是為消自己的業障做。我這裏沒有什麼可學的。只是掃掃地,做些苦行。但是掃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會掃,要能高高興興地掃,否則,掃地掃得起煩惱,無明業障反而纏上來。」
下午,懺雲老法師與大眾在客堂,請老和尚開示。
日期:一九八零年四月三日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日
日期:一九八零年一月廿七日
日期:一九八零年二月八日
師父說:「你們要好好苦志修行,來世轉男眾身,沙彌出家,來做聖僧。佛也是人去做的,不會修照樣墮下去做畜生,要誓願作佛。」
老和尚正色說:「你三餐吃飽,身體強健,體力充足,好好給我打鐘,打鼓,做常住的工作,為大眾做些功德,才是正事。日食一餐,也要看自己的體能是否可以,慢慢試練,自然而然成習慣。若勉強而行,身體無法支撐,疾病就跟著來。日食一餐,還是執著一個我相,執著我在怎樣,那只是為自己,沒有為他人,我們修苦行的,要利益眾人,不必效仿這一套。」
地點:承天禪寺
地點:承天禪寺
「還是隨令師學,比較有內容,較能學到東西。像我這樣,每天吃飽沒事做,就閑坐在這裏,坐久了,也會起煩惱。」
地點:承天禪寺

地點:承天禪寺大殿

某居土說:「所以我就想早點把擔子卸下來,專心走這條路。」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師父在客堂對某某師說:「修苦行是從苦中越修越不覺得苦,而且漸漸覺得快樂輕鬆,並沒有感到是在工作,這就是業障漸漸在消,若是越做越覺痛苦煩躁,那就是業障在翻絞。不要以為佛菩薩是多苦,佛菩薩已從苦中磨得業障消除,沒有苦感,做什麼事都已輕鬆自在,而不覺得在做什麼,也不覺得自己在度眾生。」
年齡:八十七歲
年齡:八十八歲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十六日
「這世間,就像一場迷夢,什麼都要看破,不但財不能貪,貪財,痛苦就隨之而來,名也不能貪,貪名亦是苦,娑婆世界沒有一樣我們可留戀的。我們出家人捨下世俗的一切,粗衣淡飯修苦行,做常住的事,利益大眾,心有寄託,則妄念不起,業障自消,心無掛礙,一天過一天,這就是修行。」
佛光山佛學院比丘一行三、四人,上山請老和尚開示。老和尚在客堂對比丘們說:「看經書僅是尋一入道門戶,而念佛才是切實了生死之行。」
某某師請示師父,什麼叫「自淨其意」?老和尚開示說:「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是為『自淨其意』,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干?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如果情執不斷,嘴裏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日期:一九八零年閏六月五日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地點:天禪寺
台南某寺悟某法師,年八十二歲,出家未久,偕同一位在家護法,一個月前由台南出發,參訪臺灣各地的寺廟,於昨日來到土城,掛單承天寺。清早,在客堂見到老和尚,請示老和尚修行之道。
年齡:八十九歲
師父說:「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九歲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稜有角的,總是要寬懷大度,自身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為了,與己無關。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我們人道是四生中最靈的,但是,我們往往不懂佛法因果,為了一己的貪欲,想吃肉就任意宰殺,你看,當我們在殺那些動物時,他們也知道死苦,哀哀而鳴,而這哀鳴就是怨恨,殺了它,我們就與它結下了冤業,將來冤冤相報,生生相殺,永脫不出生死輪迴。所以,我們出家受戒要戒殺,即是這道理,戒經中告訴我們,不可傷害一切有情眾生,不可殺害生命,要我們去遵守,而在我們修行功夫尚不能持得很清淨,完全不傷害到生命時,我們必須持『不故殺』的原則,否則便有過失。」
日期:一九八零年閏六月七日
日期:一九七九年二月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
「被稱讚而不會起歡喜心或貢高心的人,我們才能稱讚他。」
悟某法師說:「昨天上山來,匆匆忙忙,沒有時間念佛。」
「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強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聽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師父說:「念佛就可以,念佛念到正念現前,沒有雜念,心安定下來,自然就會坐得好,坐得久,這是最快的方法,否則,一坐下去都是妄想紛飛。」
「我們這個人身,實在是很寶貴的,也是不容易得的,我們說人生人,狗生狗,各有其類,但是,不論是生人或生狗,均是我們這靈靈覺覺、不生不滅的靈性在轉變的。我們這個心所行的,是佛菩薩的行徑,將來就在佛菩薩的境地,心性所做的是貪婪、是愚癡、是嗔恚,以後就是三惡道的一份子,甚至昆蟲類、空中飄浮的微細眾生類,均是經由我們這人身,不同的心性作為而轉化的。十法界中一切的眾生,無一不是經由我們這人身而轉化,我們這人身並不是那麼輕易過的,事實上,我們是在過這個人身劫。」
傳某師將請假下山參學,老和尚在客堂對傳某師開示說:「要出去參學,可以去參別的寺裏的住持、當家、庫頭等,這幾位執事人修行的方法,但是現在的出家https://www.hetubook.com.com人,多攀親攀戚的俗家樣,沒有出家人辭親割愛的氣魄,又多爭名爭利的名聞利養心,沒有出家人息心淡利的道風。」
某居士又問:「那我們在家人應修持哪一法門?」
年齡:八十八歲
老和尚說:「現在民間信佛,大都佛、道不分,把佛菩薩、神明搞在一起,亂信一通。而且在世俗中,人人都被名、利兩樣絞得團團轉,天天都在打名利的妄想,像沉在迷夢中不知醒一樣,這樣,要學佛了生死,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年齡:八十八歲
年齡:八十九歲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
日期:一九七九年二月廿一曰
老和尚說:「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來的罪業越是會現形,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淨安樂,成就淨業。」
老和尚說:「龍女是修了好幾劫,已經修到了臨轉男身,才有可能如此,一般女眾修行,到最後一定要轉成男身,成法師來度眾生,行菩薩道,才有可能成就佛道,若要由女身直接成就佛道,那是不可能的事,觀世音菩薩也是要轉男相才能成佛的。」「我們今天能出家,是件不容易的事,你看世界眾生那麼多,我們幸而能聽聞到佛法,又幸而能出家,袈裟披身,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這是我們過去世曾持佛菩薩名號的緣故,有這個因,才有今天這個果。」
美國度輪老法師弟子恒某師,偕同香港護法某居士來參拜老和尚。某居士世代篤信佛法,早年常親近虛雲老和尚,其父是虛雲老和尚的大護法之一。此番來台,慕老和尚之道風,專程上山參拜。
「只有那些不開化、不明理的人,才會把不實在、沒有的事情拿來起妄想煩惱,這也是一種妄念愚癡。」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九日
日期:一九八零年四月八日
地點:承天禪寺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年齡:八十九歲

日期:一九七九年八月十六曰
美國度輪老法師弟子恒某師、恒某師,來承天寺參拜老和尚,是日傍晚,老和尚與兩位客僧在佛殿旁納涼,老和尚問:「令師神通超人,平時是否教你們神通?」

年齡:八十九歲
日期:一九七九年八月十九日
「這個人生就像在演電視劇一樣,各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劇情發展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戲的人也隨著劇情忽喜忽樂、忽憂忽悲,而這好惡憂樂,也不過是我們自己眼根對塵境,在分別取捨。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樣,順境、逆境、善的、惡的,心境隨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們的惡習深重,眼根對境,見惡易隨,見善難徙,看到惡的,契合自己的惡性習氣,就心生歡喜,恣心縱意,隨順而去;而聽到佛菩薩的作為,像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卻心生為難,認為那只是佛菩薩們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來,心生退卻,對佛菩薩只有空讚歎。結果,好的沒學到,壞的卻越染越深,這就是本身沒有誓願力的緣故。」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七日

老和尚說:「老人家了,不要再想要學這個、搞那個,那是難有結果的,還是什麼都不管它,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最要緊。我看你根本沒有念。」
由於某某師執意要下山參學,老和尚不贊成,但也頗無奈,在客堂便對某某師說:「父母對子女,愛深責切,若子女嫌父母嘮叨,多管閒事,離開父母外出別住,不但自棄父母的依恃,且讓父母怨歎,自失其利又傷及父母。出家也是一樣,做師父的望弟子成就,才不惜唇舌,若弟子不從,棄師而去,不但自身失去規導者,且令師父失望。」
地點:承天禪寺
老和尚說:「念佛就念佛,還要怎樣念。」
上午,傳某師在廚房煮飯,煮得起煩惱,摔鍋摔盤的,老和尚在客堂,便對當時在場的幾位出家弟子說:「領職事必須受過戒,方知戒律因果,才不會亂來,沒受戒的,只能幫忙雜務,免得造因果。譬如大寮的事情,有監齋菩薩在那兒,可要循部就班來,不可起動無明,與人爭吵或亂摔東西,這樣,不但業障會反絞,且加重罪業,地獄道還有你的一份。以前,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也是在廚房中修習因地的。」
老和尚又繼續說:「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裏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老和尚說:「學佛主要是要打破無明煩惱、捨慳貪而成佛,我們出家,要學粗衣淡飯,吃,隨便吃,不挑精粗美味,只要東西能過咽喉,能下肚果腹便可,並不是不要吃,只要不過分,吃得剛剛飽就好,不要貪食而吃得過飽;穿也是一樣,衣但能蔽體禦寒即可,不擇美醜,這樣,才能消我們的貪嗔癡,要捨貪欲,佛制三衣一缽的意思,也無非是不要貪。」
「神通不是教來的,那是修持到某一程度而自然有的現象,所以,師父常鼓勵我們多坐禪。而且,神通並不能了生脫死,不是學佛的根本目的。」恒某師答。
老和尚接著說:「中國這兒是東土,達摩祖師將佛法東傳至此地,此地幸能素齋,持不殺生戒,而西藏是遊牧地區,百姓均食肉類,當地的出家僧出去托缽,也是化緣到一些肉類、葷類的東西,他們這樣做,並不是表示他們吃了這些肉類,就能化度這些生靈,而是以這些肉類,維持色身的生存來修行,百姓吃什麼,他們也隨緣吃什麼,如果不明白這點,以為出家僧可以吃葷,就恣意地去殺食,這樣,不但自己造下殺業、冤業,修行不成,而且將來還會墮到地獄中去。」「若說出家僧食肉不犯戒的,那必須自己修持到一個相當的程度,吃了肉,有能力超度那些生靈的,才有資格。他們看到一些生靈、禽畜道的眾生受苦的情況,必起悲憫,故意將其弄死,超度它們,免去它們的受苦。」
年齡:八十九歲
年齡:八十八歲
日期:一九八零年一月十八日
香燈某某師,正為一些事情,與執事人大起煩惱,老和尚在客堂見此,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俗家人分別善人惡人而起憎愛,而出家人對善人是如此,對惡人也是如此,一律平等慈心,於好不起貪著心,於惡不起憎惡心。那些刺|激我們的,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入寺沒刺|激,便沒修沒行。」老和尚又說:「不可起憎惡心,來分別那是惡人是壞人,是我們自己不夠那個道行來接納對方,不夠那個涵養來與人善處,錯是錯在自己的耳根眼根的分別業識,這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我們就是被這些習氣障礙住。」
地點:承天禪寺
「香燈。」悟某法師答。
日期:一九八零年閏六月十日
傳某師對一些人眾是非,頗為在意,一大早,大眾還在灑掃,便在大殿穿梭於人眾之間,東講西聽的,老和尚坐在客堂,靜靜地看在眼裏,便對傳某師開示說:
年齡:八十九歲
地點,承天禪寺
「事事逞能幹,樣樣要占上風的,最後都會失敗。不要以為自己是大學生,樣樣比人行,不接受他人的話,那麼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進步的。知識份子總是在思想上轉不出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縛,而起我慢心。」
年齡:八十八歲和*圖*書
日期:一九八零年二月七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傍晚,某某法師與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請示老和尚,在大殿外,一行人頂禮老和尚後,某某法師對老和尚說:「出家以來,我一直深受種種人事上的刺|激打擊,與精神上的種種挫折磨難,不知是我沒有修行,還是業障特別重?」

同來的護法居士問:「要怎樣念佛?」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他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地點:承天禪寺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日期:一九七八年冬
日前,一比丘自彰化來,請教老和尚找道場的事。

「哪裏,這是觀自在。」恒某師說。

地點:承天禪寺
老和尚說:「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不可能的事,還是捨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帶業往生,不要再墮娑婆,才是最穩當的。我們出家人,有的為了度眾生,發願還要再來這娑婆世界,但這個願,也要本身達到菩薩的境界才有把握,否則一來很容易就迷失掉,又被牽入輪迴中,這是很危險的。」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廿八日

年齡:八十九歲
地點:承天禪寺
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一位年輕人上山,向老和尚閒聊些他家庭的事,人去後,老和尚便藉機對身邊的弟子說:「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終長不成人,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卻能煉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裏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傳某師因感女眾塵俗習染太深,又乏男眾果斷不畏的氣魄,請示老和尚,如是女眾出家要成辦道業,是否也希望渺茫?
「不要嫌別人這點不好,那點不好,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無明業感在作祟,沒有智慧,不能越過。」
由於某某師的出家,一直未能取得其家人的諒解,始終鬱悶在心,請示於老和尚當如何排解。老和尚說:「既已離俗出家,如果父母眷屬越是關心我們,那麼那層情愛別苦會越纏越深,終至哀哀怨怨,永不得解脫,甚而隨之生死輪迴。出家了,不要再有人我憎愛之心,這是輪迴之因,我們應當發願:對那些有怨仇的債主,要起慈心,有能力的話,尚且要度他們,何況是父母這些對我們有恩的人。雖然,因世俗的觀念,父母不諒解我們出家,產生怨隙,我們更要提起修行人的志氣,發願一定要成道了生死,然後去度他們,如此才是大孝,而不違出家之志。」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不致退心。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地點:承天禪寺大殿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地點:承天禪寺
「可是,這樣子我會弄亂、會搞錯。」悟某法師答。

傍晚,課誦結束後,傳某師與傳某師,就日中一食這問題,再請示師父。老和尚說:「修行不是在忍饑渴,一天吃一餐,不但體內虛火會上升,身體會虧損,且忍久了,還會淪為餓鬼道的一份子。來這裏的美國法師,他們並不是沒有吃,你看他們,中午不是都吃得很多嗎?三餐的份量併一餐吃,胃腸不是過饑,就是過脹,反而把胃腸撐大,不如正正常常的,三餐只為療饑,只要不吃得過多,恰恰飽,不去貪著它就可以。現在剛死去的傳能師,本來身體很好,就是勉強忍饑,打一個星期的餓七,才把身體弄壞,且難再調復。」老和尚接著說:「行日中一食,或過午不食,那是順著身體的自然情況,在飽足清淨的情況下,自然不需多食,而捨下一些多餘的飲食,並不是勉強去行的。像你們現在,還是一身的無明習氣在妄動,所吃的,恐怕都還不夠體內的消耗,還談什麼日中一食?不變成餓鬼就好了。」

再問:「既然如此,令師教你們修持哪一法門?」
地點:承天禪寺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人家侮辱我、欺負我、占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問:「如何可得解脫?」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做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接著老和尚對那些信徒開示說:「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布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再以福布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福消受盡,便會墮落,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布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下午,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傳某師請示師父有關帶業往生的事。老和尚對傳某師開示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一切唯心造,彌陀經中所述西方極樂世界有金、銀、琉璃一切莊嚴等,均是應對眾生對一切相分別貪取的習性,而方便設立的,使眾生因嚮往而專意念佛,與所謂『帶業往生』,具有相同的誘導作用。離一切相的清淨無礙,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地點:承天禪寺
「寺廟是個十方道場,十方人聚集一處,一個人一個樣子,我們要自己去應付這個環境,不可能環境來適合我們的意思,在家裏甚至父母都不可能完全順己意,何況十方人?處處要能忍,能順承,心才會安。」
問:「修行過程中有許多難關,要如何打破?」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年齡:八十八歲
日期:一九八零年四月廿日
年齡:八十九歲
地點:承天禪寺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廿三日
地點:承天禪寺
上午,懺雲老法師請老和尚到大殿為大眾開示,老和尚到大殿後,懺雲老法師對眾人說:「你們有問題,可以請問老和尚。」
新皈依信徒魏某某,請師父教他坐禪。
地點:承天禪寺
老和尚開示: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譭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作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年齡:八十八歲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日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裏不要亂說,肚子裏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年齡:八十八歲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曰
悟某法師說:「我老年才出家,人生各種困難、危險的境界都經歷了,覺得這些對我來說,都不算什麼,可是現在出家了,卻覺得佛法老是讓我理解不過來,請師父慈悲開解。」
承天寺hetubook.com.com正值懺雲老法師主持佛七,上午,老和尚在大殿對參加佛七大眾開示:

年齡:八十九歲
「這怎會弄錯?你身上穿的這件僧服,你就不會把它穿顛倒。」老和尚答。
年齡:八十九歲
某某師說:「真好,就這樣幾百年傳下去,承天寺將來會成古剎,出高僧——」
年齡:八十八歲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年齡:八十九歲
地點:承天禪寺

某某師任寺務處書記,頗為信徒種種事煩惱,老和尚對某某師說:「我們出家修行是在取德,做人是第一步,對來寺裏的信徒,不論對方如何,我們將就應酬應酬,但不可以有惡意。」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老和尚說:「我們出家人,寄形天地間,這天地便是我們棲身辦道處,還要找什麼地方?出家人遊山歷水,到哪裏便算哪裏,並不是要去找什麼道場,而是看自己有沒有願力,有願力,林下竹子三兩根編纂一下,也可以棲身,也是道場,有願力克服每一環境的障礙,心便能安定下來,這樣,在每一個道場,皆能安心辦道。」
地點:承天禪寺
地點:承天禪寺
老和尚說:「老年人出家,要走修行這條路是比較慢,一心念佛,帶業往生西方,是最快的。」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八曰

日期:一九七九年八月十八曰
「別人沒有行的,做不到的,我們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則,批判別人,自己豈不也與他人同一類?」
清早,老和尚在庭前閑坐,香燈師上前請問:「師父,您看我試著學美國法師日中一食,可以嗎?」


日期: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二日
老和尚說:「不是這樣的,我們出家是在修心思純一,不雜亂,不與親友過分攀緣。我們出了家,就是斷了家,若父母家人來探望,我們以對待一般信徒的平等態度,體貼一下對方即可,若是過於攀緣,不但親情的愛別離苦斷不了,且心思會散亂,攀緣到後來,出家不像出家,還俗又不像還俗。臺灣的出家眾,就是敗在這裏。」
「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

地點,承天禪寺大殿
「十方施主供養三寶,種福田,而常住也須回施十方,這樣,十方來,十方去,一切眾生都能蒙受恩澤。」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在大陸叢林中,大寮不可有閒雜人進入,即使是當家也要有事才能進去,以避偷盜之嫌,不像現在,雜人進出,還聚談閑語。」「出家人要精通戒律,凡事遇境便能知所舉措、知因果,要戒學莊嚴。戒就是要學忍辱,忍辱第一道,有戒才能有定慧。」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廿六日
「只看到別人的過失,不審察自己的過失,是我們最大的無明習氣。」「人若來請問我們經典的意思,應當盡己所知,誠懇為他解說,則於人於己生諸功德,切不可以輕慢心推說不知,則自己有過失。」
老和尚問悟某法師:「你在常住擔任什麼職事?」

年齡:八十九歲

地點:承天禪寺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三日
「參學是在參自心,參我們的煩惱心、煩悶心、對人善惡是非的分別心,參我們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不起煩惱,得無煩惱心、無掛礙心,是心參。」老和尚繼續說:「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著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地點:承天禪寺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九歲
年齡:八十九歲
年齡:八十八歲
恒某師說:「當初佛陀與弟子行托缽,而一群弟子出去托缽,並不是每一位弟子都能托到東西,有些弟子化不到緣,空缽而回,歡喜地告訴佛陀說:『世尊,我今天沒有托到東西。』佛陀說:『這樣好,托不到東西,你與眾生無緣,將來就不必再還人家,而且,你也沒有因為別人托到東西,自己沒有托到東西而心起分別,生起煩惱,這樣更好。』」
年齡:八十九歲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弘一大師,兩人頗贊大師再來之功德,而自慚凡夫,習氣無明熾盛,老和尚坐在旁邊,聽了即說:「曉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我們要在一切的煩惱中好好調理自己,這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事,等調理得當,自然智慧明朗,無明散去,這就是參自己。在一個常住中修苦行,修久了,自然也瞭解別的叢林修苦行的意思,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而且當我們修到將苦化為樂時,自然一切事情就會明明朗朗,無不通曉,而智慧大開。」
老和尚對某某師的訓誡:「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事總要順別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年齡:八十九歲
日期:一九八零年四月十六日
年齡:八十八歲
下午,在客堂,老和尚談及臺灣的出家人就說:「在大陸,出家就沒有了家,父母來也沒有說那是父母,哪像臺灣的出家人,不但和父母、家人牽扯不絕,甚至連六親眷屬也混雜在一起,不成一個出家人的體統。出家就是要斷與父母親眷的牽纏,否則出家反落俗套,變成不像出家,也不像還俗。」
這部份開示,是從一九七八年冬季開始,至一九八一年秋季,共歷整整三年,其中地點,曾記有「福利社」、「寺務處」、「客堂」或「大殿」等,福利社即在今之「般若」亭下,其他地點,都在現在大雄寶殿前面的廣場上,當時正逢承天禪寺重建的初期,原有磚瓦房,已全部拆光,為朝暮課誦、辦理寺務、接待客人等,乃在大殿前的廣場上,用鐵管及石棉瓦搭蓋了將近兩百坪大的臨時大殿,會客室與寺務處等都在其中。廣公上人亦常在這裏,坐在籐椅上與眾結法緣。其次就是月日,皆記以農曆,在此特為說明。(編者附識)
寺裏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
年齡:八十八歲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九歲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八歲

老和尚在客堂對出家眾開示:「出家就是要在惡劣的環境中修,那些好的、快樂的順境,已經不必學了。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掛礙。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伏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我們出家的意義就是要了斷恩怨,在怨親平等,對惡人、有冤仇的人,我們要平等發願,度他們一起成佛,這樣我們才會起平等慈悲心。」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