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辨音菩薩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誡聽許說。
次復三觀一,初先空次假後中。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此圓修三觀。乃三觀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圓照清淨覺相,圓覺圓合,即圓照一切,則該十法界,於諸性相,無離覺性,即清淨覺相。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圓照法界,以為妙行。故二十五輪,究竟歸極於此意,顯此一觀,以為圓修其二十四,皆隨根耳。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次先空後中。
後齊寂幻,後靜。
次先寂後幻。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次先寂,次幻,後靜。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和-圖-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作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佇聽。
此總結勸修也。當持梵行者,所謂因戒生定,即楞嚴三種漸次,乃入禪之基本也。寂靜思惟懺悔,即觀罪性空,所謂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也。求哀結標,以驗根之頓漸,乃請諸聖神力加持,起決定信耳。
此單修空觀也。然三諦本唯一境,故三觀本乎一心,圓融該攝,舉一即具三,言三體即一,所謂正偏兼帶,故雖單修一觀,必兼餘二。雖不明說,義即全具。今言唯取極靜,是以觀空為主。有靜力故,永斷煩惱,則義該於假,以煩惱幻化,以靜力斷之,若究竟成就,圓證一心,則攝中也。故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單以圓修空觀而入也。能做如是觀,義方滿足。標名應有悟淨圓覺四字。譯人略耳。
三寂觀領七。復二有二。先寂後靜。
次齊寂靜,後幻。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和*圖*書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後圓修三觀。
三展虔誠。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次齊修三觀,有三。初先靜,齊寂幻。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初先幻,齊靜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此單修假觀也。佛力者,謂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內熏之力,故發起種種變化作用,備修妙行,此依幻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則全體起用,兼攝一心。中道寂滅之體,而起空https://m.hetubook.com.com慧,照破無明,是以假攝中空也。
次先空次中後假。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此正陳問意也。謂前佛說三觀,未審菩薩所修,為一人具三,為三人各一,為同時,為次第。故請開示,以便修習也。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後齊靜寂,後幻。
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覺,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漸次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即體之智,故云靜慧。還照寂體,故云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因亡果喪,圓證一心。故為中道。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此總答問意也。圓覺淨性,眾生本具,不假修習,但今在迷中,以幻修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種之不同。蓋三觀一心,元無別異,第各隨人意,要偏重所習m•hetubook•com.com,輾轉而有二十五輪,非定有二十五種也,然二十五種,不出三觀,單復圓修,而分差別。初單修三觀。
次齊幻靜,後寂。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慶贊。
此問所為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吉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後齊三有三。初先寂,齊靜幻。
此單修禪那中觀也。唯滅諸幻,獨斷煩惱,乃攝假入中,煩惱斷盡,便登實相,乃攝空入中。正遮照同時,以顯中也。以唯滅斷盡則雙遮,獨斷便證雙照。此上單修三觀也。下復修二十一輪,每觀領七,故二十一,初空觀領七,先復二觀二。初先空後假。。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十五輪皆菩薩因行,頌言十方如來,意約所趣之果,此正如來因地法行也。頓覺人則不須漸次。法不隨順者,乃闡提不信之人,則漸亦不能入矣。和*圖*書
上靜觀七輪已竟,下幻觀七輪。初先幻後靜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初進問威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次先幻,次寂,後靜。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稀有,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現,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上復二,後復三。初先幻,次靜,後寂。
次復三有二。初先寂,次靜,後幻。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次先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次先齊靜幻,後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後齊幻寂,後靜。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