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覺悟了後,稱為自覺,令他人覺悟,名為覺他,自己究盡諸法實相,又令他人究盡實相,稱為覺滿,是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為佛。
「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指三迦葉及其弟子一千人,「二百」,指舍利弗、目犍連及其二百弟子,「五十」,指耶舍長者子及其五十友人出家,共成一千二百五十人,與佛同住於此金剛道場,聽佛說般若波羅蜜經。
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表戒,
一、如是——是信成就,佛法大海,惟信能入,除了信心以外,有福者,未必了解佛法,有定,亦未必明白佛法,乃至持戒者亦然,惟有一念信心清淨,才能明白自心,了解佛法。華嚴經中,所有菩薩位都是以十信位為始。
「食時」,分四種,賭天早晨食,所以供天應該是寅時,巳至午乃佛食時,下午畜牲食,戌亥二時鬼食,是故佛過午不食,不但佛如是,佛弟子亦然,故云食時。
既然要令人人得福,故佛乞食並不揀擇貧富,沿門托缽,次第而乞,令人人均可見佛,以乞至缽滿為止,缽未滿,只可乞七家,故云次第乞爾。
說金剛經——表慧。
收衣息勞慮,
洗足離塵緣,
欲證三空理,
跏趺示入禪。
和圖書此段文名為發起序,即發起般若經之序,古德解釋此文各有不同,大致如下:
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生死已了,又經方等食上,彈偏斥小,嘆大褒圓,諸阿羅漢悉捨小乘,學習大乘的善根成熟,時節既到,世尊便宣講金剛經。又,一時者,悟道之時,得法之時也。
「持缽」,缽分鐵缽及瓦缽兩種,惟佛的缽是石缽,乃四大天王於釋迦佛成道時,各獻青石之缽,佛受之,以四缽重疊,按為一缽。後因石缽重,不便攜帶,故佛制弟子,不可用石缽,只可用已熏之瓦缽及鐵缽。
由「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名為通序,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有如上六種成就,故名通;別,則指發起講經之緣起,每一次均不同,故名別。
「著衣」,出家人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及大衣,著衣者,指著大衣;有三處地方,一定要著大衣:一、入皇宮見國王,二、升座說法,三、乞食。
比丘結跏趺坐後,身端正,心清淨,容易悟道,可知跏趺坐是一種用功的法門。
二、我聞——是聞成就,「我」指阿難尊者,親從佛聞。
「爾時」,即時間到了,「世尊」,乃如來十號之一,如來智慧福德,超勝三界,天上天下和圖書,惟佛獨尊,更無有上,故名世尊。
梵語佛陀耶,華言覺者,覺天地間之真理。覺,有二種解釋:一、外覺,觀諸法空,外不見人過,亦不被六塵所染。二、內覺,知心空寂,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覺。
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六種成就中,聽法者成就。大比丘指已證阿羅漢果的徒眾,梵語比丘,含三義:一、乞士,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佛在世時,制諸比丘,不得弄食,必須沿門托缽,次第乞食,一方面捨離自己的憍慢,另方面體會苦諦,故云乞士。二、破惡,惡者,身有殺盜淫三種惡,口有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四種惡;比丘出家,持戒清淨,能破身口七支之惡,證阿羅漢果,出三界火宅,具六神通,故稱為大比丘。三、怖魔,比丘受具足戒後,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以智慧斷煩惱,出三界,了生死,不再是魔王的子孫,故比丘登壇受戒時,魔宮震動,天魔怖畏。
叢林上,禪堂有四正四開,每天坐四支香:早粥後至午時是一支,午飯後趺坐至晚上,晚上趺坐至睡眠時,清早起來趺坐至天亮,是謂四正四開,後人改為四止八開,或四正十開,坐香的時間因此縮短了,其實修行人應該要坐長香,坐長香,心比較容易安定下來,人定後,就不知道https://www.hetubook.com.com
時間長短,所以應該要坐長香。
信屬於心,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信心若有疑、有煩惱、有執,不稱為清淨,就是求生極樂世界,也是以信心清淨為主。
「眾」即僧,梵語僧伽耶,華言和合眾,四位以上的比丘和合,稱為眾,大眾和合成一力量,可令佛法久住,若比丘個別而住,很容易被魔王逐一擊倒,所以比丘眾亦稱為和合眾,分事和及理和兩種,理和者,同證擇滅無為之理,擇者,揀擇煩惱,證寂滅涅槃。事和又有六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六和為因,證擇滅無為之果。
鳩摩羅什智慧過人,七歲隨母出家,每日誦一千首偈,有一羅漢對其母預言:「若此沙彌三十五歲前不破戒,可以大興佛法,度人無量。」鳩摩羅什臨命終時發願言:「若我所譯經典,合乎佛意,願我死後,闍維時,舌根不壞。」果然闍維時全身壞盡,只剩下舌頭,紅如蓮花,證明羅什法師以廣長舌,翻譯三世諸佛經典。
玄奘及鳩摩羅什兩位法師,均有翻譯經典https://www.hetubook.com.com,但後人多奉行鳩摩羅什的經典,一次,終南山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為何後人多奉行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典,天人言,鳩摩羅什是過去七佛翻譯之師,深得佛意,人人歡喜受持。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舍衛城橫六十里,縱二十里,居民九億,故稱大城。世尊入城乞食有二種因緣:一、令城中不能外出的婦女,得見如來,供養求福,二、如來本不需食,為了令眾生得福,如來不食而食。智者大師有偈頌曰:
四、佛——六種成就中,說法主成就。
以我本人所解,佛法平常,佛法在眼前,無一法不是佛法,所以不能領會者,皆因無明。趙州問南泉:「何謂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平常心者,穿衣吃飯、出入往還、舉首動足、行住坐臥,都未離開這個道。看,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次第乞食,然後返回本處,食飯畢,收衣缽,洗足,敷座而坐,根本未動絲毫一念,如如而作,如如而去,一切不離道,這就是平常心是道,所謂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三、一時——時節到,其理自彰,是為時成就。
如來把此微妙之法,在平常日用中,和-圖-書
表露出來,古人云:「原來佛法無多子,只在平常日用中,穿衣食飯親認得,千差萬別體皆同。」世尊在行住坐臥中,不需言說,便把般若表露出來,誰是知音者?
此段文稱為通序,每一部經都是一樣,亦稱為證信序,有六種成就,證明為佛所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五、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乃波斯匿王的王都,祇指祇陀太子,其花園被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而買了,惟有園中之樹不能布金,仍屬祇陀太子所有,二人合力築成精舍,供養世尊,故稱祇樹給孤獨園,是講經之處,乃六種成就中之處所成就。
結跏趺坐——表定,
此乃別序之文,別在此經,故云別序。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梵語鳩摩羅,華語童壽,即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壽之德。三藏者即經藏(詮心法)、律藏(身口意三業持戒清淨)、論藏(辨別邪正),以三藏之法而為人師,故稱三藏法師。
「敷座」者,展具而坐,比丘展具,趺坐其上如寶塔,其如地基,所謂「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聖地,奉持如來命。」智者大師亦有偈頌曰:
姚指姚興,南北朝時秦國主,故稱姚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