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太陰病綱要

從這一章開始,我們進入三陰病的討論,這裡先來看太陰篇。太陰篇是《傷寒論》中條文最少的一篇,僅八條原文。從這八條原文看,它主要討論太陰脾土的問題。而太陰肺金基本沒有涉及。
太陰篇八條原文,而我這裡又正好是第八章討論太陰病,這本來完全出於無心,只是寫到此處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偶合。可無心之中又似有心。邵康節是宋代的易學大師,他有一本很著名的《梅花易數》,該書中談到了八卦與數的對應關係,這個關係分別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坤為土,坤數為八。這又暗合了太陰篇的條文數。數的問題真奇妙。
下面我們來討論太陰篇的第一個問題。

一、太陰解義

其二,「至」還有其他什麼意思呢?我們說從南寧至昆明,這個「至」是什麼?就是到的意思。所以,至陰就是到陰,到達陰。陰是什麼呢?我們看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秋是陰的開始,至陰也就是至秋,到達秋。將要到達秋的這個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長夏。而長夏屬土,這是至陰為土的第二個說法。
農村來的,或者看過農民種地的,對這個都應該很清楚。農民種地播種前,都要先松土,為什麼要松土呢?就是為了保證坤地的這個本性。它要松,它不能緊。所以植物好的那個地方的土壤,你看它怎麼樣呢?它都很鬆活。而不毛之地的那個土呢?它不疏鬆,它像石頭一樣,這就失卻土性了。失卻土性,它首先就不能收藏,不能收藏,又何以生長呢?所以,土的這樣一個疏鬆態是非常重要的,疏鬆了它才能藏。大家沒有當過農民,可能也種養過幾盆花草。花盆的土要是久不翻動,板結了,這時儘管土很乾燥,可是淋下的水,都往旁邊走,不往根上去。要是農民他就會說,這是土不「吃」水了。為什麼呢?土板實了,不通透,不松活,它怎麼「吃」水。所以,久旱以後,澆水之前,農民都會先松土。為的就是要讓土能吃水,土能藏水。
《素問.五行運大論》云:「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藏為脾。」《五行運》講中央,講濕、土、甘、脾、肉、肺……這一連串的問題如果思考清楚了,並獲得了定解。那麼,我們研究倮蟲之長,並解決倮蟲之長的諸多問題,便有了一個堅實的依靠處。濕與土,合之為一體,分開來又有天地之別。濕以氣講,土以形言。形氣之間是一個什麼關係呢?《內經》講得很清楚,就是「氣聚則形成」。所以,土是什麼?土是怎麼構成的?我們看到的這個實實在在的大塊是怎麼形成的?就是這個濕氣聚合而成的。所以,《素問》它講「中央生濕,濕生土」,而不講「中央生土,土生濕」,這就是一個本末的問題,先後的問題。這個問題大家要很清楚,不能混淆。《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家想想,如果這個本末、先後你搞不清楚,你怎麼去近道。
水土的關係太重要了,就像《老子》講道一樣,不可須臾離。水離開土行不行?不行!水離開土,它就沒法發揮作用。而土呢?沒有水的土,大家想一想,它怎麼生長化收藏?所以,水土須合德,世界方大成。
所以,「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它完全是講的雷電雲雨這樣一個特殊的自然徵象。其實這個徵象的描述不足奇,奇的是為什麼要把它放在坤卦的上六爻來討論。這就是說你要討論「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意義,你必須要結合上六爻這個特殊的象。有這個像,易的真實義才能和盤托出。若離象來言易,離象來言義,那就如尚氏所云,多半是夢囈之語了。將龍作冷血動物,將戰作爭戰,就是離象言易、離象言義的一個明證。
水土合德確確實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土中無水,變成焦土了,它怎麼長養萬物?這個容易理解。那麼,水無土亦不成,這個怎麼理解呢?下面就討論這個問題。
脾土不居正而居隅,脾土不位尊而位卑,可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稱其為「五行之主」。何以為五行之主呢?因為金木水火不因土不能成,春夏秋冬不因土不能就。大家看脾所寄治各季月中的十八日,這十八日正是過渡到下一個時的關鍵時刻。比如由春能否正常過渡到夏,依次地能否正常過渡到秋、冬、春,就要看十八日的寄治情況。這個十八日寄治不好,那就沒法施行四時之間的正常交替變換。所以,脾雖不獨主於時,可是四時卻離不了它。土雖不處四正,可四正都離不了它的參與。如果四正離了土,不能正常轉換,那會怎麼樣呢?就會形成亢害。如果四時老是停在夏這個位置,會怎麼樣呢?那夏氣就要生亢,這一亢,害便隨之而生。所以,它要承製。什麼是承製呢?承就是承接,就是轉換。夏秋一轉換,一承接,炎熱煩悶轉為秋高氣爽了,這個夏氣之亢還存在嗎?不存在了,得到制約了。所以,《素問.六微旨大論》云:「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制亢呢?關鍵還在於「承」,這就要落實到脾土上。脾在人身上為什麼這麼重要?土在自然中為什麼這麼重要?就與這個承製相關。現在自然的氣候為什麼容易出現偏激,容易出現亢害?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承製」的機制破壞了,土破壞了。
首先是太陰方面,即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陰中之太陰,腎也。」這裡的太陰為腎講得很直接,故不必多言。
你要考察萬物的生息,你要考察天地氣交的狀況,你看什麼呢?看這個雲雨即可了事。扯遠一些,火星上有沒有生命?月球上有沒有生命?用得著去登陸嗎?不用去登陸,你就看這個雲雨就行了。如果沒有雲雨,你就知道這兒的天地還沒有交通,天地都沒有交通,你去找什麼生命?你去找什麼萬物?那不是白費心思。現在的衛星探測技術很發達,雖然確定一個星球上有沒有生命還難以辦到,但是,確定它有沒有雲雨,應該不會太困難。而雲雨的事一旦確定,其實也就為我們尋找地球外生命奠定了一個大的方向。

3、太陰藏義

五藏的造字很值得大家認真推敲,特別是右邊的這部分是個性化的部分。
要研究脾中的道道,不妨還是先從文字起,看這個脾的造字。五藏的造字我們前面已經部分的討論過,這是很有意思的。像肝的造字,肺的造字,腎的造字。你認真琢磨進去了,就能夠感受到它理趣無窮。以脾的造字而言,左邊的這部分與其他各藏(除心以外)都是共同的,都用月。講月我們應該想到四六同居,月肉同旁。前面跟大家談脈的時候,曾經指出《康熙字典》的一個錯誤,這個說法看來不完全,應該檢討。討論「月」大家始終應該記住它的兩重性。講肉不全,講月也不全,月肉相合方全。這才叫天人合一。月是講天,肉是講人。善言天者,必應於人。講天而不應人,月肉分離了,這個怎麼叫「天人合一」。
由水土合德,成就了我們人類,成就了我們世界。而人類世界成就以後,就應該反過來維護這個合德。傳統文化苦苦支撐了幾千年,為的是什麼?很大程度就是要維繫這個合德。現在傳統靠邊站了,什麼都要現代化,科學化,還管你什麼合德不合德。但是,成就人類的這個基本條件你不去維繫它,照應它,你只管你的科學,你只管過河拆橋。那遭報的還是人類。「皮之不存,毛將安附」,毛長起來了,你應該更好地關照皮,這才是長久之計。科學應該是長久之計!如果科學光顧眼前,光顧我們現世,而不顧後世,我們吃喝玩樂花後世的「錢」,讓子孫後代為我們背債。如果科學講到底是這樣一種行為,那科學行為所帶給我們的理念就值得推敲了。
我們討論濕的本義,除了從造字的義上去探討,還應該注意一個很重要,也是一個很容易混淆的問題,就是濕與水的區別。上面我們提到微細的濕,你只能感受到,而不能直接看到它。可是你用現代的抽濕機一抽,抽出來的是什麼?是水。而濕粗化一些,變成雨了,你不僅能感受它,更能看到它。這一看就更覺得它與水沒有區別了。於是乎很自然地將水濕混為一談。
在時間上,足太陰於巳初起行於隱白、巳末止於腋下大包。並於大包交接手少陰心,於午初起腋下手少陰極泉穴。巳時之前為辰時,辰時系足陽明胃經流注,言太陰當不忘陽明,以二者為表裡也。陽明於辰初起目下承泣穴,至辰末止足次趾厲兌穴,厲兌與隱白相近,遂於此處例行交接。
五藏除心以外,左邊的部首相同,這說明四藏有一個月肉的共同基礎。而它們的區別,就要看右邊的這部分。脾的右邊為「卑」,卑是什麼呢?學過一些《易》的人可能會知道,《易.系辭》開首的一段話是什麼?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卑是什麼?卑是坤,卑是地,卑是土。所以,脾的這樣一個造字,便將它的屬性,它的定位,很明確地表達出來。
土木的關係非常重要,出過國的人,特別是到過美國、日本和歐洲的人,都會有感受。那裡的植被很好,凡是有土的地方都有植被,所以擦一次皮鞋可以頂一個月。而在我們這裡行嗎?上午剛擦完,下午就不行了。為什麼呢?植被太少了,那當然就塵土飛揚。所以,皮鞋易髒的事雖小,可它反映出的植被破壞、土地流失問題卻不小。土地流失,看上去是土不好,可土為什麼不好呢?根子還在木上,在植被上。木不克土,土當然就會有問題。

1、太陰本義

天地退位以後,坎水移居坤位,水土同居,這就形成了水土合德的基礎。水土合德我們要從動態來看,天地不交,水土難以合德;天地不退位,水土亦難合德。天地退位,坎水居坤,我們說是水土同居,這個說法有沒有證據呢?當然有證據。我們看《周易》上經有一個同人卦,同人卦(䷌)上乾下離。上乾下離為什麼要叫同人呢?《周易尚氏學》於同人卦辭注云:「荀爽曰:乾舍於離,相與同居。九家曰:乾舍於離,同而為日,天日同明,故曰同人。是乾之居南,漢儒已言之矣。又荀爽注陰陽之義配日月云:乾舍於離,配日而居。坤舍於坎,配月而居。」乾舍於離者,即言後天離居於南,而先天乾亦居南也。乾離同居於南,故曰「相與同居」。故曰同人。那麼,坤舍於坎和-圖-書,坎居坤位,又何嘗不是「相與同居」呢。所以,我們說水土同居,水土合德是有根據的。
五藏中,肺主秋,依次的還有腎主冬、肝主春、心主夏。春夏秋冬這四時都被肝心肺腎佔去了,脾顯然已經沒有位置。所以,《素問.太陰陽明論》在談到脾土的時候說:「不得主時也。」不得主時,是說不得主於春夏秋冬這四正時。正位不讓我居,總得給我一個偏位吧。所以,《素問.太陰陽明論》又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土不得獨主於時,好像四時都沒它的份,可是脾卻能「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這裡的「各十八日」是指哪十八日呢?就是春夏秋冬四時之末的各十八日。四時末的十八日即為季月的十八日。因為每時的三月皆分孟、仲、季,如春三月即分孟春、仲春、季春,餘者依此類推。
上面我們談到太陰的氣化之常,這個常就是「太陰所至而化為雲雨」。作為太陰,其氣化啟動後,會產生化和雲雨。化是什麼呢?《素問》云:「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而《韻會》則曰:「天地陰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為化。」因此,化主要指的是萬物的生息。《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將「化」與「雲雨」同列為太陰氣化之常,是極具深義的。雲雨之事我們司空見慣,但是,要回答它與化、與萬物生息何以具有如此密切的關聯,卻需要我們從理上來作一番思考。
上面我們談太陰、談濕土,是從氣的角度而言。《素問.六節藏象論》云:「時立氣布」,云:「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因此,在知道氣的內涵之後,還必須清楚相應的時年。以太陰濕土而言,這個相應的時年就是標題所說的辰戌丑未。具體地說,辰戌之紀是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其中司天管上半年的加布,在泉管下半年的加布。丑未之年正好相反,它是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現在報紙、電視說得很多的一個話題,就是水土流失。我們國家每年都有大片土地流失,有大片土地荒漠化,而且這個流失和荒漠化的速度在逐年遞增。土地為什麼會流失呢?植被減少了。五十年代起,中央實施以糧為綱的政策,把糧食放在第一位。大片森林砍伐了,草地、荒山都用來做糧田。其結果呢?植被少了,木少了。木少不能克土,當然要土地流失,當然要荒漠化。所以,五行的生剋大家不要看簡單了。不要一談木不克土,你就只想到脾胃病,只想到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這個僅僅是治病。你還要想到這個土地流失,這個荒漠化。想到這個層面就是「上醫治國」了。
大家可以認真思考上述這個問題,看看有沒有一個例外。要有例外,那只有心例外,因為心沒有這個「月肉」旁,其他的都有這個「月肉」旁。肺有這個旁,肝有這個旁,大腸、小腸、腦、脈、膽都有這個旁。有這樣一個旁,說明它們都有肉的成分,都離不開肉的構成。我們這個人身有哪一點能夠離開肉呢?離不開肉,那當然就離不開土,離不開脾。所以,我們談脾主肌肉,你應該把它放寬一點,你往深處看,往遠處看,何處不是肌肉?心臟有心肌,就連骨中也充滿「肌肉」組織。脾主肌肉,而人身中有形的部分絕大多數都冠以「月肉」旁,這樣一種聯繫便奠定了脾與整個人身,與人身各部分的密切關聯。脾為什麼能作「後天之本」呢?這個「本」不是可以濫用的。從這裡我們又領會到了文字工具的重要性,把握了這個工具,它可以幫助你很方便地打開一些深層的認識。
絪縕這個詞很有意思,有時是只可意會難以言說,更不可書之於紙。諸位只好將就會去。天地在絪縕的過程中,它是不欲人見的,因為這是隱秘事。怎麼辦呢?那就打雷下雨吧。雷雨來了,大家總要躲起來,乘這個時刻,天地也就絪縕了。所以,用絪縕這個詞,用絪縕這個義,是很文明的。
季月末的各十八日所處之位又稱四隅,與上述心肝肺腎所處之四正位剛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四正為尊為貴,四隅為賤為卑。正隅一比較,脾不主時而旺於四季的這樣一個時空特性又活脫脫地呈現在它的造字之中。
(4)人為倮蟲之長
太陰屬脾土,這是很明確的問題。但是,我們在「本義」這樣一個立題下來討論太陰,卻免不了要扯得寬遠一些。太陰這樣一個名相,除了土的意義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嗎?有!這個意義就是水。所以,從太陰的本義講應該看到水土這兩個問題,它是水土合德。水土合德很重要,我們這個宇宙,我們這個世界,乃至我們這個人,如果水土不合德,那是很難想像的。那生命就根本無法延續下去。我們討論太陰的本義,很重要的就是要弄清這個水土合德。
講近一些,我們這個地球,由於時間和地域的關係,天地氣交的狀況亦不盡相同。以地域而言,有的地方雲雨多,有的地方雲雨少,有的地方甚至終年都見不到雲雨。雲雨多的地方,雲雨均勻的地方,天地氣交的情況相對就好。你去看這些地方,不但萬物生息茂盛,而且多半人煙稠密。大家看一看雲南、四川,及江南大部分地區的生息情況,就知道筆者在這裡不是胡說。而雲雨少的地方,甚至是終年不見雲雨的地方,你去看它,大都是沙漠、是不毛之地,是杳無人煙之區。為什麼呢?因為天地的氣交不行。天地不交,所以,萬物不通,怎麼會有生息?怎麼會有人煙?從時間而言,上述這個特徵更為突出。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以春夏二季降雨為多,秋冬二季降雨為少。而春夏二季萬物發陳、蕃秀,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秋冬二季萬物容平、凋零,一派荒涼景象。春夏二季以泰為起手,泰者天地交也,交故生雲雨;秋冬二季以否為起手,否者天地不交也,不交故少雲雨。
在《內經》裡面它把所有的動物都叫做蟲,蟲是一個大類,即動物的這一類。小時候看《水滸》的時候,看到武松上景陽岡的這一段,書中把老虎稱毛蟲,當時很不理解,還以為是不是施兄弄錯了。後來才知道這是有出處的。
濕為什麼配土?或者土為什麼配濕?這個問題從農村出來的都會很清楚。土是生養萬物的。可它靠什麼來生養呢?大家知道,今年北方的許多地方持續乾旱,這一乾旱,不但莊稼種不成,連野生的草木也枯死了。所以,土一旦失去了「濕」性,變成焦土了,這個生養的作用也就蕩然無存。土不能離開濕,所以要濕土相配。但,土亦不能過濕,土一過濕,生養的作用同樣要大打折扣。中基在講脾的性用時,強調脾喜燥惡濕,其實就是講的這個方面。因此,土不能不濕,亦不能過濕。既不能不及,又不可太過。這是為什麼呢?茲引王冰一段令人拍案叫絕的註釋,權作解答:「濕氣內蘊,土體乃全,濕則土生,干則土死,死則庶類凋喪,生則萬物滋榮,此濕氣之化爾。濕氣施化則土宅而雲騰雨降。其為變極則驟注土崩也。」
作為一個中醫,特別是二十一世紀的中醫,我想這個作用不應該僅僅局限在看人的生理疾病方面。我們的眼界完全可以放寬一些,你有這樣一套理論,你用它來看這個地球,看這個宇宙,很多問題是非常清楚的。你用這樣的理念來認識環境,治理環境,這個是治本。現在也提倡治理環境,列出了許許多多的措施。可這些都是治標,治皮毛,不是根本的方法。一個美國,你連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都不肯削減下來,你談什麼保護環境呢?現在提倡可持續發展戰略,如果這樣一個戰略的實施,不反過來請教傳統,不用傳統的理念來監督,我想這個措施不過提提而已,最終落不到實處。所以,作為中醫,你的手完全可以伸長一些,你憑什麼不可以對現代指指點點呢?
「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為什麼要放到坤之上六爻來討論呢?以坤至上六,其德乃全。坤德一全,則與太陰無異。這「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這「天地絪縕,萬物化醇」,與此「太陰所至為化為雲雨」還有什麼區別麼?要是沒有區別,那醫易相通,醫易同源,便沒什麼疑問了。
我們現在常講水土流失。土之所以流失,是由木造成的,根子在木那裡。那麼,水的流失呢?當然就要在土那裡找原因。土不但長養萬物,而且藏納萬物。土所藏納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藏水。土不藏水,那水當然就會流失。
《內經》將蟲分為五類,即毛蟲、羽蟲、倮蟲、介蟲、鱗蟲。毛蟲屬木,羽蟲屬火,倮蟲屬土,介蟲屬金,鱗蟲屬水。毛蟲就是身上長毛的這一類,像老虎、獅子、貓、狗,這些都歸毛蟲;羽蟲就是身有羽毛而能飛翔的這一類,鳥類即屬羽蟲;倮蟲呢?當然就是赤條條的,一眼就能見肉的這一類,像人就屬倮蟲這一類,西方人雖然多毛,但這個毛不能跟虎豹的毛相比,所以,西方人也還只能歸到倮蟲;介蟲就是甲殼類動物,龜、鱉即屬此類;鱗蟲即身上長鱗的一類,大部分水生動物都歸鱗這一類。
現在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濕字。它的形符還是「氵」,說明濕與水是很有關聯的。右邊的聲符上面是一橫,這一橫用以表天,聲符最下面的是一個土字,土字用以表地,天地之間的這個「𢆶」是什麼呢?「𢆶」讀作幽,《說文》云:微也。《廣韻》云:微小也。天地之間的這個微小的東西是什麼呢?一聯繫形符的「氵」,你就知道這個微小的東西是指水。天地之間這樣一些微小的水,很微細的水,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濕。所以,你體會到的濕,實際上就是天地之間,或者說就是空hetubook.com.com氣中所瀰漫的微小水粒。很微細的濕你只能感受到它,看不到它。而這個濕稍微放大一點,放大到你不僅能夠感受它,而且能夠看到它,這個又是什麼呢?這個就是雨。因此,雨濕二者從根本上講它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有粗微之分,有幽顯之別。所以,《素問》將雨濕二者劃為同一類屬的東西,即皆屬於土。
中醫有時更注重的是事物的狀態和它的變化過程。在江河湖海的時候,它是水,而一旦瀰漫到空氣中,它就成為濕。狀態改變了,定性定位亦隨之而變。為什麼呢?因為陰陽改變了。陰陽不改變,事物的狀態怎麼會改變呢?所以,你研究成分如果不與陰陽掛勾,或者說你的成分與陰陽掛不上勾,那這個研究對中醫來說還是沒有實義,還是一廂情願,還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所以,判斷一個科研是不是有水準,是不是能夠真正地幫助中醫解決問題,上面這個「掛勾」便是衡量的標準。沒有這個「掛勾」,你就是省部級課題,你就是國家級課題,你就是九五、十五的攻關課題,你就是投資百萬、千萬、甚至是億萬的課題,又怎麼樣呢?同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前面我們談到,道家修煉的一個重要功夫就是打通大小周天。打通周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經過刻苦的修煉已築基。前些年氣功「大師」滿天飛,都打著佛、道的旗號,傳你一個功,三天五天就能打通周天。有這麼便宜的事嗎?可還是有太多的人去圖這個便宜。結果是上當了事。周天貫通是要有應驗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要有客觀指標。不是你那裡想一想,它就貫通。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應驗,就是這滿口清香、甘甜的涎液。這涎液有的稱甘露,有的稱金津玉液。甘露也好,金津玉液也好,無非就是我們上述的「雲雨」,無非就是脾涎,當然也還包括腎唾。從這個角度看,周天修煉,不就是提升人體的氣交,使這個氣交上一個層次,上一個台階。所以,對我們口中的這點津液你要抓住它,你要看透它,你要真把它當作生命的源頭「活水」。學醫的人都知道燕窩,就是平常百姓也曉得它的價值不菲。燕窩不就是金絲燕口中的這點涎唾凝結而成的嗎?小小金絲燕的涎唾都有這樣的作用,那麼人的呢?這就可想而知了。經言:善言天者必應於人。上述這個討論真的參透了,又何嘗不是一個「言天應人」的過程。
明確了時年與太陰濕土的加布關係後,太陰之氣到來時,具體會產生什麼變化呢?有關這一點,《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從時化之常、司化之常、氣化之常、德化之常、布政之常、氣變之常、令行之常、病之常等八個方面進行了描述。即:太陰所至為埃溽(時化);太陰所至為雨府為員盈(司化):太陰所至為化為雲雨(氣化);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德化);太陰所至為倮化(德化);太陰所至為濡化(布政);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氣變);太陰所至為沉陰為白埃為晦暝(令行);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病);太陰所至為稸滿(病);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病);太陰所至為重胕腫(病)。

2、太陰經義

(2)濕何以配土
我們看「三言」「二拍」這一類舊小說,古人將男女之事,陰陽交接之行作什麼言?作交戰言,作雲雨事言。這一方面說明天人合一誠非虛語,另一方面亦證明尚氏及筆者之說非虛言。
《易經》以象寓理,又復以辭言象。是故象不離辭,辭不離象也。離辭則像無以明,像無以明,理亦無從明之。若以象為多餘,離象而言辭。則勢如空樓言鶴,鮮有不夢囈語者。即以龍為涼血動物,已足見一斑。龍絕不是什麼涼血動物,戰也非戰鬥、爭鬥。「龍戰於野」我們當合起來看,它其實就是講的乾坤和合,陰陽交接的這樣一個狀態。乾坤本有天地尊卑之別,陰陽本有「男女授受不親」之異。從這個別,從這個異,現在卻走到一起來了,和合了。為什麼呢?當然是陰升陽降,天地氣交的緣故。天地氣交,則生雲雨。剛剛還天高雲淡,忽然間電閃雷鳴,烏雲壓頂,天地一團,滿地黃水。這不就「其血玄黃」了嗎?
水土合德很重要,水土為什麼合德?這可以從《周易》裡面找到依據。易分先後天,在先天八卦裡,它是一個什麼佈局呢?它是乾南、坤北、東離、西坎。南北東西叫四正位,乾、坤、坎、離居之。乾、坤、坎、離,即天、地、水、火。乾天為陽,坤地為陰,離火為陽,坎水為陰。乾、坤、坎、離居四正位,即天、地、水、火居四正位。天、地、水、火居四正位,即陰陽居四正位。於北位上,坤土居之,這是先天的格局。先天的格局一打破,天左旋、地右轉,這就形成了後天世界。在後天世界裡,四正位上是一個什麼佈局呢?離南、坎北、震東、兌西。這個時候天地退位了,由水火來承擔。為什麼退位呢?旋轉以後,氣交以後,萬物化生了,故而功成身退。這個過程又叫「玄德」。為什麼呢?因為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有這個「功成身退」,有這個「玄德」,所以天地可以長久。
在第一章我們曾經談到肺主治節,肺主氣的問題。在節氣這個層次上天地轉換了,承接了,人怎麼跟上這個轉換呢?就要靠肺。而在四時這個層次上,天地轉換了,承接了,人要與之相應,要跟上這個轉換、承接,這就要落實到脾上。所以,「脾不主時」是保持人與天地在四時這個層次上相應的重要保證。
所以,我們應該很清楚,人就是一個土屬類的動物。你要在人身上去求木,求火,求金,求水,你怎麼求呢?你只能從土中去求。從土中去求木,從土中去求火,從土中去求金,從土中去求水。知道從土中去求這些東西,這個意義就變得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研究人,一切都得從土中出發,一切都得從土中著眼,這就要落實到脾胃上面。
另外一方面,現在種地使用的肥料大都是化肥。使用化肥的結果會怎麼樣?這幾年,這幾十年是可以的,莊稼也可以長得很好,而且比用農家肥的產量還高。可是過幾十年會怎麼樣呢?土地板結了。土的性用大大地改變了。土是有機的呀,你長期使用無機的東西,那有機的肯定就慢慢地轉為無機。坤土的性用是有機的,你現在把它無機化了,坤土的性用就慢慢地喪失了。坤土就沒辦法下載,沒辦法收藏。以前一場雨下來,土都把水吸收掉了,可現在土的吸水功能要差得多。水吸收到土裡,這個太重要了,這比流到河裡面的意義大得多。大家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龍脈嗎?龍脈與生態的關係太重大了。而土所吸收的雨水,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用以涵養這個龍脈。龍脈涵養起來,生氣自然就旺盛,就自然會有這一片片青山綠樹的大好山河。
雲雨的產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講得十分清楚:「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雲雨是天地產生的。更具體一些,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氣交產生的。地氣升,天氣降,天地氣交,這個過程我們在前面討論否泰二卦時候已經談到過。也知道天地氣交的重要性。天地不交,則萬物不通而死。天地氣交,則萬物通而生息。可儘管如此,還是覺得這個氣交的過程有些玄乎其玄。能不能有一個方法使我們更直接一些地把握氣交?能不能有一個手段使我們更明白一些地洞察氣交?有!這個方法、這個手段就是雲雨。
清華有兩句很著名的校訓,一句是:自強不息;一句是:厚德載物。前一句從乾卦中出,後一句從坤卦中出。一句校訓已然包涵天地,這注定了清華要成為一流的學府。對於坤卦的「厚德載物」,我們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個就是「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坤元是不是「萬物資生」?確實是萬物資生。我們吃的,我們用的,還沒有一樣不是來自坤元。這是坤元資生長養萬物的一面。但是坤元的「萬物資生」也不是白給,這就有另一面「坤厚載物」。這一面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藏納之性。藏納是入,資生是出。可是這個入出很不一樣。現在大家不要的東西都往地裡面扔,大便小便這些污穢的東西往地裡面倒,它也不厭棄你,它都會默默地承載這些廢物,藏納這些廢物。而經過這個承載藏納之後,它給出我們的,卻是我們生命的所需。坤就是這樣一個「以德報怨」的東西。所以,孔子要稱讚坤為「德合無疆」。
脾胃主中焦,中焦有什麼作用呢?中焦的作用太大了。中焦,也就是不上不下的這個焦。我們前面討論否泰的時候曾經談到,上下要交通,不交通就是否,交通了就是泰,而交通了才有生機。這樣一個交通,也就是上下的交通,它靠什麼呢?就靠這個中。所以,中焦的作用是交通上下,連接上下的。《內經》裡面講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那麼,「言人」呢?就要求之「氣交」。什麼叫氣交?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這叫氣交;上焦之氣下降,下焦之氣上升,這也叫氣交。上下的氣交也好,天地的氣交也好,都要求之於中。這就要落實到中焦上,這就要落實到脾胃上,這就要落實到土上。所以,脾胃於氣交而言,關係至大。與氣交的關係至大,就是與人的關係至大,這又回到了上面的問題。孔子云:吾道一以貫之。回顧中醫之道,又何嘗不是「一以貫之」!
記得在前面的幾章中,向大家推薦過清代四川名醫鄭壽全的兩本小書,一本是《醫法圓通》,一本是《醫理真傳》。這兩書在九十年代都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過,希望大家購來一讀。在《醫理真傳》的第五頁中,和圖書有這樣一句話:「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這句話講得真棒!以中醫這個行當而言,這是一句見道之言。太陰這樣一個概念,這樣一個名詞,它兼具水土的雙重涵義,完全不是概念和名詞的混淆。它是在講我們生命當中,我們生活當中,我們的其他諸多方面,都要以這個水土關係為前提。水土不調合,水土不合德,那什麼事情都免談!
這是我們從水土合德聯想到水土流失所作的一點發揮。
(3)辰戌丑未
(1)太陰者,言脾土也
(3)水土合德
前面講太陰屬土,我們略分了三個方面。這裡言太陰與水,亦應從以上三方面去看。
(5)脾主中焦
甘草氣味甘平,色黃,是得土氣最全的一味藥。我們從甘草在《傷寒論》方中的使用率排首位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到張仲景早就悟到了這一點。人為倮蟲之長,所以,治療人的疾病當從土中去求。既是從土中去求,那當然要用甘草了。甘草不僅僅是一個和事佬,不僅僅是調和諸藥,它代表著一種很深的理念。
我們前面談到脾屬土,土能長養萬物,變化萬物,藏納萬物,土與萬物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又講到脾不主時,可是四時卻須臾離不了它,金木水火離不開土,四時的轉變亦離不開土。我們順著這個思路看脾主肉這個功能,現代醫學將人體分為四大組織,即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而結締組織又包括骨組織、脂肪組織等。在所有這些組織中,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都屬於中醫講的「肉」類,都是脾所主的範圍。按照這樣一個劃分,人體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哪一個沒有肌肉?哪一個不主要是由肌肉組織構成?就連血管這樣一個好像與肌肉不搭界的東西,也主要是由血管平滑肌組成。
(5)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1)濕義解
坤性含藏,你看過去女性的衣著,就知道何謂含藏。長衣要拖地,三寸金蓮是不讓你瞧見的。就是笑都不要露齒,笑也要守住這個含藏之性。更甭論其他了。可現在的女性呢?大家可以作個調查,這個調查不用花錢,出門往馬路邊一站就行了。你看看路過你眼前的男女,分別計算一下各自暴露在衣著以外的表面積。這一計算你就清楚了。女性還含藏嗎?不含藏了。男的反而長袖長褲,女的反而短袖短裙,甚至還穿背心,反正能露的都要露出來,不能露的,也要讓你依稀可見。雖然這與時代相關,與潮流相關,但是,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坤土之性的改變,植被的改變,未必不是一個大的因素。
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用在土。我們考查脾的整個功能,其實都可以落實在這個土上。我們說脾主生化,為後天之本。大家看一看,土是不是主生化的呀?坤卦講「萬物資生」,你看蘋果是土中長出的,龍眼、荔枝也是從土中長出的,小麥、水稻還是從土中長出的。你不是神仙,你還要食人間煙火,那就離不開這個土。所以,土為什麼不主生化,為什麼不是後天之本呢?另一方面,脾主統血,脾主運化水濕。血者水也,我們剛剛用大量的篇幅所討論的水土關係,水土合德,不就正好揭示了脾土在這方面的功能嗎?所以,一個造字已然將脾的定位和功能和盤托出。文以載道,良非虛語也。
其一,至是什麼?至是最的意思,極限的意思。用英文表示,可能就是加後輟——est,最高級。這個意思大家可以琢磨「至高無上」這個用詞。所以,至陰,言下之意,就是最陰最陰的,陰到這裡就打止了。至陰我們這樣表述了,但能不能更具體一些呢?這就要用到《周易》的知識。我們看《周易》的經卦或者別卦,哪一個卦是至陰呢?就是那一個陽爻都沒有的卦。是哪一個卦純陰無陽?當然是坤卦。坤者,土也。所以,至陰為土,在易卦裡是很清楚的。
另外,研究濕義,除了注意水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還應弄清雨濕的問題。雨為濕類,為土類,這在《素問》,特別是在「運氣七篇大論」中反覆地強調過。如「大雨時行,濕氣乃用」,「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等。可是還是有不少的中醫同行將雨歸到水類。比如辛巳年的時候,辛巳年的一大特點就是水運不及。於是好些人問我,今年不是水不及嗎?可為什麼南方下雨這麼多,有這麼多的地方漲水?如果你這樣來會運氣,那你就會錯了。水是北方,是寒,是冰雪,而不是雨。所以,水不及就是這些因素不及。今年北方為什麼持續高溫?冰雪的融化為什麼大於往年?這就是水運不及。
筆者於此部書稿的許多章節都談到《易》,《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有關這一點,孔子在《易.系辭》中曾作過一個十分經典和權威的交代,其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三才之道也。」無獨有偶,《素問.氣交變大論》亦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易兼三才,而廣大悉備;醫知天地人,而可長久。從這裡看去,古人言醫易相通,醫易同源,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
現在有種種因素影響坤土的柔和之性,而這個柔和之性受到影響之後,又會環環相因地影響水、影響木,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上述這些影響是從自然方面講,而人天相應,人天相感。這樣一個自然方面的作用也會影響到人。坤土受到影響後,與它對應的人類是什麼呢?乾男、坤女,就是女性這一族。大家看到女性現在的許多變化,就與這個相關。
水濕有聯繫,而且是很密切的聯繫,要不然不會說水土合德。但是,二者也有很根本的差別,這就是水土之間的差別。解放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做什麼事都講成分,唯成分論,你的其他方面再好,你的素質再高,只要你成分不好,你是地富反壞右出身,那你就沒門!所以,過去填什麼表,我最怕的就是「家庭出身」這一欄。現在我們研究中醫,好像也是「唯成分論」,這個藥、這個方有沒有效果,怎麼研究它呢?就從這個有效成分去研究它。有效成分當然可以說明部分的問題,也可以把它作為其中一個路子來研究。可是如果像文化大革命那樣,將它作為衡量的標準,那就不成了。像水與濕,你如果單單從現代的成分上去考慮,它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分子式都是H2O,所以,它沒有區別。可是用中醫的眼光去衡量,卻有大區別。一個是土,一個是水,兩者是相剋的關係,怎麼會沒區別呢?因此,從什麼角度來考慮,從什麼角度來衡量,確實是中醫研究的一個大問題。
土地大片流失以後,土地大片荒漠化以後,才想到要禁砍禁伐,才想到要退耕還林。當然,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植被破壞了,我們還可以「退耕還林」,要是石油枯竭了,我們也可以「退采還油」嗎?
雲雨是天地氣交的產物,是天地氣交過程中的一個顯而易見的標誌。天地氣交,萬物方生。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從這個顯而易見的事象中去探求玄乎其玄的天地氣交,進而去探知這個萬物的生息呢?所以,雲雨的事你若參透了,它真是我們仰觀俯察天地、妙解陰陽萬物的一個極其方便的法門。
(4)天地交通的標誌
乾離相與是為同人,坤坎相與是為師。故師上坤下坎者也。俗謂地水師(䷆)。師卦於《易》排行第七,七為火數,居南方君位。坤者坎者本居北,合和成師後,則反居君位矣。古云: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故師道者亦王道也。既為王道,當然應居君位了。過去,每家的廳堂南面(正面)都立有五個字,或以鎮宅,或以供奉,這五個字就是:天地君親師。可見師道尊嚴,不能一概地都破了。
前面我們談到人的衣著與性情也要受自然的潛移默化,那麼,生理方面呢?就更不用說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萎縮性胃炎越來越多,這樣一個常見疾病的發生,與上述的環境改變有沒有關係呢?當然會有關係。胃在五行屬土,而且是陽土。也就是比較表層一些的土。前面我們提到表層土的疏鬆、柔和之性對於土的功能至關重要。既然胃為陽土,那麼,胃體表面的黏膜、腺體也應該具有這樣一個坤柔之性。可現在有太多的因素影響這個坤柔,而且基本建設的不斷擴大,又使坤土的有效面積不斷「萎縮」。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樣一些自然的變化影響到人體,怎麼不會得萎縮性胃炎呢?人與自然同氣相連,城門失火,怎的不會殃及池魚。
足太陰起於足大趾末端的隱白穴,然後由足腿的內側上行入腹,屬脾絡胃,經橫膈上行,連繫舌根,散於舌下。脾為什麼開竅於口呢?看來與經絡的聯繫不無關聯。這是足太陰脾經的空間分佈。
我們從「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知道它都是講的一回事,言龍言戰,便知道天地絪縕了。而天地絪縕,萬物化醇。人雖稱人,亦是萬物之一。所以,人作為龍的傳人,有什麼不可以承當?
那麼,這個龍究竟指的什麼?龍戰於野,何以其血玄黃?茲引《周易尚氏學》於坤上六爻辭下的一段註釋以資說明:「陰至上六,坤德全矣。故萬物由以出生。然孤陰不能生也。荀爽云: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有伏乾,陰陽相和,故曰龍戰於野。坤為野,龍者陽。說文壬下云:易曰龍戰於野,戰者接也。乾鑿度云:乾坤合氣戌亥,合氣即https://www•hetubook.com.com接。九家云:玄黃天地之雜,言乾坤合居。夫曰相合,曰合氣,曰合居,則戰之為和合明矣。皆與許詁同也。而萬物出生之本由於血,血者天地所遺氤氳之氣。天玄地黃,其血玄黃者,言此血為天地所和合,故能生萬物也。易林說此云:符左契右,相與合齒;乾坤利貞,乳生六子。夫曰符契,曰合齒,則乾坤接也,即龍戰於野也。消息卦,坤亥下即震子出,故曰乳生六子。彖傳云:乃終有慶。慶此也。惟荀與九家,皆以血為陰,仍違易旨。易明言天地雜,則血非純陰可知。純陰則離其類矣,胡能生物。至侯果謂陰盛似陽。王弼干寶謂陰盛逼陽,陽不堪故戰。以戰為戰爭。後孔穎達朱子,因經言戰又言血,疑陰陽兩傷者,皆夢囈語也。清儒獨惠士奇用許說謂戰者接也。陰陽交接,卦無傷象。識過前人遠矣。」
從繁體的這兩個濕字我們看到,第一個「濕」著重講理,第二個「溼」著重講事。既是講事,所以,它更直接一些,更形象一些。
將所有的動物分作毛、羽、倮、介、鱗這五類,在每一類下當然就包括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種屬。而在這些不同的種屬當中,有一個是最具代表性的,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即稱之為「長」。故古云:「毛蟲三百六十,麟為之長。羽蟲三百六十,鳳為之長。倮蟲三百六十,人為之長。鱗蟲三百六十,龍為之長。介蟲三百六十,龜為之長。」(見《黃帝內經素問》)。人為倮蟲之長,也就是作為土蟲這一類中最具代表性的動物。這有什麼意義呢?這個意義太大了。就一個人身而言,它雖然有金、木、水、火、土之分,雖然有心、肝、脾、肺、腎之別。但作為人,作為這個種屬而言,整個的它就叫倮蟲,整個的都屬於土。就像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地球上雖然有金、木、火、水、土的區別,但就整個地球而言,它是歸屬於土的。人為什麼可以作為萬物之靈呢?或者說人為什麼能夠成為萬物之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因為它是土蟲之長。人的這個總的歸屬與地球的歸屬相應、相同,這便自然成就了他作為地球上的一個主宰。
「太陰所至為化為雲雨」,而太陰屬脾,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五藏化液,脾液為涎。王冰注液曰:「溢於唇口也。」所以,這個涎,這個溢於唇口者,為什麼不是雲雨呢?你為什麼不可以從這個「涎」入手,從這個「雲雨」入手,去探知你體內的氣交狀況,去探知你體內的生息狀況,進而去把握你的健康狀況,其實,脾涎能不能反映氣交,能不能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大家一反觀自身就知道了。當你精神狀態、身體狀態最佳的時候,這個時候注意體會一下你的口中,看看是不是有一絲絲、一股股清香、甘甜的津液?要是有,這就是你要會的那「東西」。有這「東西」,就像自然有雲雨,那你的氣交當然是最佳,你的生息當然最佳。你的整個人身都處於「天地交而萬物通」的狀態,那你的精神狀態,健康狀態為什麼不處於最佳狀態呢?而反過來,當你疲勞的時候,當你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再關注你的口中,這一絲絲、一股股清香、甘甜的津液還在嗎?不在了。代之的是口苦,是口乾,是口臭,口粘,反正口中不清爽。為什麼呢?氣交不行了,人身後天的這個根本出了問題。這樣至簡至易的方法,我們為什麼不用。所以,大家想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不用急著去搞化驗、去做CT,先感受一下你口中的「滋味」,看看這個脾涎、唾液,也就能知道個大概了。
研究人要立足於土,我們看一看整個《傷寒論》就會清楚這一點。《傷寒論》有一百一十二方,用藥不過百來味,而常用的藥就這幾十味。在這百來味,幾十味藥中,大家可以做一個統計,看看哪一味藥的使用頻率最高?統計的結果是甘草的使用頻率最高,有七十多個方都用了甘草,佔去整個傷寒方的大半。有的方甚至把甘草作為打頭的君藥,像炙甘草湯,甘草湯,甘草乾薑湯,甘草附子湯,甘草瀉心湯等。現在大家把甘草看小了,以為它可有可無,做個佐藥還可以,做個君藥就不成了。甘草在《傷寒論》中為什麼那麼重要?為什麼那麼多的方子都要用甘草?就因為它屬土啊!如果我們按照上述動物的劃分方法,將植物類的東西也作一個五行的劃分。將五行的植物也選出一個「長」來,那麼,這個土本之長是誰呢?那就非甘草莫屬。
前面我們討論三陽,都講什麼?都講府義。現在討論三陰,就轉到藏義了。這是一個區別,大家應該注意到這個區別。講太陰的時候,我們作了比較廣泛的聯繫。但,在講藏義的時候,我們還是主要來談脾。
(4)水土流失
足陽明起於承泣後,它往下走,止於厲兌。足太陰起於隱白後,它往上走,止於大包(分支上止舌本)。陽經往下走,陰經朝上走,陽下陰上,這便交通了。這是什麼格局呢?顯然這又是一個泰的格局。從經絡的走向,從經絡的佈局、從經絡的交接,我們感到有太多有意思而且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從這裡一門深入,又是一個宏大的法門。這裡不能一一展開闡述,只好忍痛打住。
(2)太陰者,言腎水也
前面我們曾探討過龍的涵義,龍是主管興雲布雨的。看過《西遊記》的人,對這一點應該很清楚。悟空想要降雨的時候,怎麼辦呢?就把龍王招來。龍王一現身,就興起雲作起雨來。要是小說家,我們可以就此打住了。將這雲雨之事一概交與龍王老子。可是作為醫家,作為易家,卻還不能就此了事。還必須知道這個雲雨是由「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由天地氣交而生雲雨。這樣我們也就知道,龍實際上就是講的天地的氣交。龍為什麼配屬東方?驚蟄雷動為什麼在春?四海龍王為什麼以東海敖廣為長?雨水節氣為什麼亦在春?春為什麼主萬物之生?這一切不都與天地氣交相關嗎?

4、太陰運氣義

(1)脾之造字
脾主肉的功用大家很熟悉,凡是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有這個功能。現在需要大家往深處想一想,這一想你就將脾主肌肉與上面的問題聯繫起來了。
其次是太陰亦為至陰,而至陰在這裡又有另外的說法。這就是《素問.水熱穴論》所說:「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素問.解精微論》亦云:「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上述兩篇經文對至陰的定位都很明確,因此,至陰屬腎水應該沒有疑問。另外,就是針灸的穴位裡面也有一個至陰穴。至陰是哪一經的穴呢?至陰是膀胱經的井穴,故《靈樞.本輸》云:「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為井金。」膀胱為州都之官,為水府。膀胱經的井穴,也就是第一個穴直稱「至陰」,這又佐證了至陰為水的定位。
太陰主脾土,在很多經文裡都明確地提到過,因此,太陰脾土在經典方面是有充分依據的。像《素問.太陰陽明論》、《素問.診要經終論》、《素問.五常政大論》以及《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裡面都很清楚地談到太陰脾土的問題。
水土合德太重要了,沒有水土合德,哪有我們人類?哪有我們地球?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有人類、有生命,而迄今為止,在我們這個太陽系裡,還沒有發現第二個有生命居住的星球。外太空的星球上有沒有生命呢?也許會有。只是這六合之外的事情,用凡人的眼,用現代科學的手段還沒有辦法探求出來。而就我們這個太陽系而言,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生命?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人類?就因為有這個水土合德。其他星球上有沒有水土合德呢?我們已經登上了火星和月球,這些星球上有水土合德嗎?沒有!統統地沒有!
在天地自然裡,我們以雲雨去看它的氣交,看它的生息,的確是一個再方便不過的法門。而在人身,從你口中的「涎」,從你口中的「唾液」去看,又何嘗不最方便呢?對於生命的良好狀態,我們可以用生息來形容,可以用化來形容。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更為通俗而直接的字眼,那就是「活」。大家看活字怎麼構成?不就是舌水嗎?舌上的水,或者是舌周圍的水,這水是什麼?不就是上面的「涎」,不就是上面的「唾液」。這東西就是「活」,就是生命生息狀態的標誌。你為什麼不可以從這個「活」,從這個「舌水」,從這個「涎」,從這個「唾液」,從這個你最容易體察到的東西,去探求生命內在的狀態,去探求生命中那些最奧妙的過程呢?
太陰的經義比較容易解決。太陰有足太陰與手太陰,可是太陰篇很明確地是談足太陰,而手太陰的問題則主要包涵在前面的太陽和陽明篇裡。
土藏水的功能大家不要光理解為水庫的蓄水,這僅僅是一個很小的方面。怎樣理解這個藏水的功能呢?年紀長一些的人都知道,過去下一場大雨,不像現在這樣容易漲水。現在一場雨稍微大一些,稍微長一些,就水漫街頭了。為什麼呢?過去土的功能比較好,它能夠藏水。不管你下多少個公釐的雨,這個土都能把你消化掉、吸收掉。當然太大的雨也不行,這個功能還是有限度。但,起碼比現在的好。現在的土不行了,雨下下來,它不能吸收,不能消化,那當然就彙集成流,到街頭去了,到江河去了。所以,現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土的功能問題。土的功能沒辦法保證,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2)脾不主時
由太陰至而有雲雨,由雲雨而知天地氣交,而知萬物生息。是知太陰在天地氣交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十分關鍵。和-圖-書現在我們由大天地拉回到小天地,在人體中「太陰所至為化為雲雨」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化還是講生息,生化,太陰脾(胃)土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是應太陰所至的「化」。太陰脾(胃)為升降之樞紐,人體這個小天地如何氣交?就要靠這個升降樞紐。那麼,這個雲雨呢?這個天地氣交的標誌,這個升降的標誌,在人身與什麼相應?在人身上能不能找到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東西,用以反映其氣交,顯示其生化呢?當然可以。這東西就是大家熟知的「口水」。中醫把它稱為「涎」,西醫將之稱為「唾液」。涎也好,唾液也好,大家都不能小看它,它是人身氣交的標誌,生息的標誌。經云:「言人者,求之氣交。」既然人以氣交為本,那你怎能小看它呢?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太陰為月的問題。《說文》云:月者,太陰之精也。而《淮南子.天文訓》則云:「水氣之精者為月。」太陰為月,水氣之精亦為月。這樣一聯繫,太陰又回到了水上來。
太陰在運氣中的意義界定得很清楚,就是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合言濕土。土的問題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討論,大家應該很熟悉。這裡著重來討論濕。
從上述兩標題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在醫的範圍內,太陰屬脾土,至陰亦屬脾土,這是顯而易見的;而太陰屬腎水,至陰亦屬腎水,同樣有足夠的證據。在醫外呢?一會是「太陰者,土地之精」;一會又是「太陰者,水氣之精」。這就把人搞糊塗了。於是乎就覺得中醫的概念太混亂,太不規範。公說它屬土,婆說它屬水,你說混不混亂?乍看起來是有些混亂。可一旦你透過這個「混亂」的現象看它的本質,你就不是這個看法了。你會覺得這裡面有深義,這個深義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水土合德。
再一個就是古人講:太陰者,月也。月是什麼呢?《公羊傳》云:「月者,土地之精。」所以,從這個角度,太陰也還是屬土的。
水土合德在易裡面有依據,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處處都可以找到依據。比如作為部首的「月」字,不知大家思考過沒有,它也是水土同居的。月既可以作四畫的月部首,亦可以作六畫的肉部首。所以,月這個部首是四六同居,月肉同傍。月是什麼?前面我們講過它與水的關係,水月相連。那麼肉呢?脾主肉,脾屬土,故肉者土也。因此,單是這個「月」部首,就蘊涵著水土合德。
太陰濕土的意義非常廣大,單就這個「化」、這個「雲雨」,已然舉足輕重了。我的碩士導師陳治恆教授認為,中醫最重要的問題是「兩本三樞」。哪兩本?就是先天之本和後天之本。先天之本為腎,後天之本即此太陰脾胃。哪三樞呢?一個是少陽樞,一個是少陰樞,還有一個就是太陰脾所主的升降之樞。兩本三樞中,太陰就佔去一本一樞。所以,太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大家不可看太陰的篇幅最少,就以為可以一筆帶過。像前面我們說的,研究倮蟲,研究人,就要全仗這個太陰。
(3)脾主肉
坤的厚德載物,它有一個前提,就是坤的陰柔、疏緩、松活之性。而現在的問題,除了這個植被以外,城市建設,交通建設以及其他配套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這一建設,大片大片的土地還有坤性嗎?水泥鋼筋一鑄造,一粉刷,土地就像銅牆鐵壁似的,哪還有半點坤性。沒有了上述的這個坤性,它怎麼藏納?怎麼克水?所以,雨水一下到地面,它就流掉了。這個就是水的流失。雨水下下來,藏納在土裡,這個有大用場。木靠什麼生養?植物靠什麼生養?就要靠這個水來生養。
在金元時代,有一位著名醫家,叫李東垣。他的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深遠的著作名字就叫《脾胃論》。我們看中醫的整個歷史,除了這部《脾胃論》以外,還有沒有一部以其他藏府名義立論而又這樣流傳深廣的著作呢?沒有了!為什麼叫《脾胃論》呢?其實它就是立足於土。從土中去求金木水火,從土中去求其他的一切。我想這應該是中醫的一個正路。人為倮蟲之長,你不從土中去求,你從哪去求呢?當然你要研究龜,你要研究龍、鳳,那也許就要改一個立足點,要從金中去求其他,或者從水中,從火中去求其他。
去年是庚辰年,辰年的司天是太陽寒水,在泉是太陰濕土。我們看去年的下半年雨濕很多,特別是台灣地區出現了五十年未遇的洪澇災害,還有泥石流災害。很多房屋被沖毀了。本來洪澇多數都在上半年發生,在夏季發生,怎麼去年的洪澇卻移到了下半年?這顯然與太陰所至有關聯。太陰濕土在泉,「太陰所至」的機會必然相應增多,而太陰所至有可能為「終為注雨」,有可能為「雷霆驟注烈風」,所以,在這個區間發生洪澇也就不足為怪了。、運氣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學問,不但有常,而且有變;不但有勝,而且有復。所以,把握起來很不容易。以上是災害發生了,氣已經來臨了,我們再反推這個年時。雖然這有些馬後炮,但對我們感受運氣的意義,仍然是有幫助的。我們不妨由此下手,多做一些馬後炮式的研究。將運氣與氣候變化及疾病變化的資料一一列出,分析其中的常、變、勝、復關係。這個研究嫻熟了,有體會了,再把它轉到「馬前炮」的研究中來,這個時候就能「先立其年,以明其氣」了。
自然也好,人身也好,其實都有許多像「雲雨」這樣既顯而易見,唾手可得,但又能說明很深奧、很內在問題的東西。可就因為它太「顯而易見」,太「唾手可得」了,我們反而「不能見」,反而「不能得」。人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劣根,太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知珍惜。所以,孔子感嘆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另外,《素問.金匱真言論》裡也談到脾土的問題。但它不從太少講,它從陰中之至陰講。給脾土起了一個「至陰」的名字。脾土為什麼為至陰?或者倒過來,至陰何以為土?這裡有兩個說法:
土的質量下降,土的功能沒法保證,與植被有很大的關係,這是很根本的一個問題。而植物也就是木的因素為什麼對土的功能會有如此大的作用呢?我們來看土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這個特性可以很容易地從坤卦中反映出來。《三字經》中有一個卦爻歌,叫做: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乾三連,乾卦的三爻都是一氣連接,沒有中斷。而坤卦呢?它是六斷,每一爻中間都斷裂,所以,看起來是虛的,通透性很好。就因為「坤六斷」所造成的這個虛性和通透性,成為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土不通透,土不虛松,這個土是什麼土?這是死土,死土當然沒法發揮它正常的功用。
《易.系辭》云:「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絪縕了,萬物才化醇。那什麼是天地絪縕呢?孔子怕我們這些後生小子悟性差,搞不清楚,所以,特別補出一句「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男女構精大家總該明白吧。尤其是現在的人,別說是大學生,許多中學生已然是過來人了,思來不免憂心忡忡。所以,絪縕講的就是天地的交通,說得再俗一點,就是天地在做|愛。這一做|愛的結果,便是「萬物化醇」。用做|愛這個詞還是覺得不恰當,有些褻瀆天地,褻瀆天地,則恐遭天譴,所以,還是用絪縕為好。
在比較遠古的時候,我們的先民是分部落居住。部落在某一地方居住到一定的時候,她要遷徙。她不是永遠地在這個地方住下去。為什麼呢?可持續發展啊!一個土地耕種使用到一定的時候,坤柔之性就慢慢地失去,你要讓它休息,讓它恢復,所以,就要遷徙。可現在呢?沒有這一條了。因此,人類稍不注意,就會造成影響自然的諸多因素,而自然又會最終回報給人類。
對於肝,我們如何從「臤」中去探求?腎,我們如何從「臤」中去探求?肺,我們如何從「市」中去探求?這些都留待大家自己去思考。
醫易是否相通?我們且看《易》坤卦上六爻之「龍戰於野,其血玄黃」。這個龍是什麼?龍戰於野,何以其血玄黃?乍看起來,真是像二龍爭戰於野,打得兩敗俱傷,流出玄黃之血來。而古來確實有不少易家持此見解。如近代的一位大易家,即於上句下注云:「蓋古人認為,龍本涼血動物,其血不赤,黑龍血黑,黃龍血黃,故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此二龍相鬥,兩敗俱傷之象。」龍是中國的象徵,中國人即是龍的傳人。如果這樣來看易中之龍,那不但真見不著這龍的首尾,且也將整個華夏民族貶低了。一個冷血動物,怎麼能傳承出這中華民族的熱血男兒?因此,這樣的看法,不但於理不通,於事亦不符也。
濕的涵義在陽明篇中根據它的造字討論過。濕的古字有兩個,一個就是陽明篇已經講過的「濕」,另一個就是這裡要講的「溼」。前面講過的「濕」不是本來的濕字,而是轉借過來的,可是這個轉借卻從理上很好的說明了它的產生。
另外,對文字的認識和研究,大家始終應該抱定一個嚴肅認真的態度。這個過程隨意不得,因為我們從上述這些研究可以看到,文字的構造不是隨意的,它依據一個嚴格的「理」,而這個理又是從事中來。理以事顯,事以理成,理事不二,這在中國的文字裡體現得尤其充分。比如骨這個造字,大家都知道肉是很具柔性的東西,而骨則非常堅硬。我們現在在鏡下才知道這個骨組織中充滿了脂肪細胞,而古人卻早已將這個「月肉」置於骨中了。古人憑什麼知道的呢,古人憑什麼這樣安排?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隨意不得!馬虎不得!
上一頁